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 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 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步骤一: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 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CLICK TO ADD TITLE
旅游旅行攻略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汇报人姓名
1
《考试说明》规定, 古诗鉴赏内容包括:
1、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何写?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 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人 1、 抒情主人公(抒情诗)
10
▪ 2、本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词的最后两句表达 了什么样的感情? B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路横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 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答: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 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 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 ③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 心的豪情。
物
古典诗歌鉴赏之二形象(事物形象)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 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鉴赏
•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 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 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 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 “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 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 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 “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 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 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 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 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 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 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 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 释①作答。
高三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3、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
性等)。
4、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金子做的马笼头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 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如何规范答题(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立、高 洁脱俗的形象。 (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 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 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 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作者以梅自喻,托 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 脱俗的自我形象。(步骤三)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 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 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暗喻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 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 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 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手法分析:
鉴赏分析思路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明确物象的特征。一 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耐寒、清高)即可。 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物与人一体)。 3 分析诗人写这一“物”的原因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高妙的手法。 (1)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 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 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巩固练习
•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提问:诗人如何借梅花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寂寞开无主”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脱俗;“更著风和雨”说梅花生长环境恶劣, 也写出诗人备受打击摧残的不幸;“零落成泥碾 作尘”“香如故”写出诗人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 曲求全的高洁志向。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 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 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 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 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 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 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 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分析 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 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 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 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 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 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 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的品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梅花:傲霜斗雪,坚贞不屈,高洁脱俗
• 咏物诗的内容特点: •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Leabharlann 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课件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 大风 • 梅花 • 美人 • 杜鹃 • 羌笛 • 青鸟 • 白雪
长亭 长云 翠竹 神女 磁针 竹笛 鸿雁 玉壶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灵修
国君
坚贞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
冰心
高洁
注意点:有些诗歌反其道而行之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 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 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 戴复古《月夜舟中》)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 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 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 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 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 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 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赵嘏
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方法总结
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 方法,主要有: (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 的手法。
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 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 物与志的“契合点”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 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 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 言志))
如何规范答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 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步骤1:这首诗展现了一个饮露难饱,徒劳 鸣叫、孤独凄凉的蝉的形象。 步骤2蝉的饮露难饱正是指自己的清贫;蝉 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也寄托了作者的孤 独凄凉的身世遭遇 步骤3: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 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2)全词咏写荷花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 片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 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 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 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 的悲苦(1分) (2)(3分)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 华虚度,失时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 (如答“保持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或“由 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以致发出仕路 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激 愤”)”亦可)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惬意。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 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 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马:奔腾、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 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 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 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 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 露: 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漂泊。月亮:人生 梦圆、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或人生。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是“咏物诗”,以某类事物为描摹对象,经常采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即把诗人的志趣品格或是思想感情用富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客观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形象。
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再比如,菊、牡丹、莲也是经常被古代诗人选作托物言志的象征事物。
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情感。
方法探究一、解题思路1.积累一定数量的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
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个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便积淀了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对于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必需的。
2.鉴赏物象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典型特征,分析寄寓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1.首先,总结概括诗中所用主要物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物象的特点,抓住描写用语以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
3.结合诗人风格、人生经历,剖析物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情志意趣。
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的物象,刻画了它…….的特点,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对点练习一、阅读,回答问题课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30秒)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等级为D。
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涉及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形式为概括和分析。
现就事物形象鉴赏题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中的形象。
二、什么是事物形象。
(1分30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备考锦囊(1分钟)
1、在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意象?
②说一说这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2、答题步骤解析
答题思路是怎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步骤讲一下。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是什么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③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四、实例演练(5分钟)
接下来我们用实例演练一下我们的答题思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杏花这一艺术形象。
下面我们就按照答题思路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事物?
从题目可以知道描绘的是杏花。
2、一、二句,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那句诗交代了杏花的环境特点?
是首句,“一陂春水绕花身”“陂”,此处是指池塘。
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也就是环境特点。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杏花的勃发的生机。
3、杏花有什么自身特点呢?
我们一起看一下次句,次句“花影妖娆各占春”,满池花影摇曳迷离。
4、“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怎样的形象?
争奇斗妍的美丽形象。
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妖娆美丽。
5、杏花的内在品质体现在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看三四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杏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6、诗人通过议论抒情,在变现杏花怎样的品性?
褒扬北陂杏花内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在品性之美。
最后让我们体会一下诗人借描摹杏花所寄托的感情,诗中“南陌”与“北陂”对立。
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流的名利之场。
“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
而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结合注释看来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我们也可以推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最后把我们的思路整合到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的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杏花形象。
(步骤一)描写了杏花在春水环绕的环境下,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
(步骤二)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步骤三)
五、教师结语(15秒)
希望这次对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一些总结对大家以后考试有所帮助,
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鉴赏诗歌的形象”这一考点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咏物诗的鉴赏,本节微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和解题步骤,依据考点作了如下教学设想:一,考点解析,了解咏物诗特点,归纳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二,例题解析,掌握相应的解题步骤及答题基本模式。
从本节微课的实施过程来看,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设想,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应用和学习后,思维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答题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我想其中因素有: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特点有了真切的体悟,解答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不断的进行思维点拨和规律总结,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之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但因为微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含量不够丰富,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学生动脑动口的时间很多,动手的机会偏少。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在课下再进行一定的练习,之后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讲。
微课应用案例
这节微课的教学内容是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上课开始组织学生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应用和学习,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微课开始本节课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微课后,让同学以组为单位讨论通过学习微课教学内容有什么收获,开始是学生小组代表主讲梳理事物形象类型的诗歌,然后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总结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相关知识点。
接下来我补充两首课外咏物诗,让同学们根据总结的规律和技巧进行实践;然后老师切入重点,通过高考试题进行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代表发言为主,答题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思维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总而言之,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比较好,他们都表现了较好的状态。
对我自己而言,如何在课堂上最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在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仍然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