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②描 这写 首了诗小以松“由松小”而写大人,,具用有“顽小强松生”命初力时的不特为点。 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 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 陋。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 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病牛》: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 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 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 下,也在所不辞。
早梅 张渭
翻译: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 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 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 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 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 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 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 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 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第三首:“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事物形象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 特点?②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人笔下的+物+特点+结合 诗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 了什么情感(表明了什么哲 理或象征什么样的精神)。
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只有一 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 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 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看,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 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 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 想感情。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释: (1)商风:秋风。 (2)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 分) 参考答案:这四句诗体现了凤凰品行高洁、才能出众、 志向远大的特点。以凤凰鸟的所饮、所栖,表现了凤 凰鸟的高洁;以凤凰鸟的鸣声和行动,表现了凤凰鸟 超出常人的才华和心怀天下的志向,这正是诗人理想 的写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 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 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 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伤情怀。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寄托的情感
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点; 2、分析物象特点(找依据): (1)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2)把握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体 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 某种向往或追求。
1、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物象的 特点; 2、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 的特点,从而找到物与志的“契合 点”; 3、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 身世,分析作者塑造形象的象征意 义。
2015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鉴赏形象课件34页(自编)

2
考 点 点 击
懂古诗------抓关键-----析意义----表达
表达:人物形象的三个要点 1、人物形象的描摹(写了谁) 语言概括:特征+身份 2、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特征? 语言概括: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3、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意义? 语言概括 :即: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志向、品格等, 11/13/2014 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与写作意图。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 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 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愁、儿女情长的形象
闺怨词,前两句写心情,后三句借景抒情。 “恨极在天涯”“心中事”“空落”“摇曳” 怨妇思夫伤感、愁思,“眼前花”空落比喻青春流 逝的自怜。 第(1)问:“恨”字的解释,第(2)问:人物 形象的三个要点:思夫怨妇的形象。
3
典 型 试 题
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练习巩固
1、(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高三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实战演练1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 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6分)
【参考答案】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 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2分)
步骤1:本诗展现了耐寒而立、高洁脱俗的早梅形象。 (2分)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2分)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 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2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咏物诗的情感归类 (本80页)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 同流合污)的气节。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 的生活。
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⑴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
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 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意。 ⑵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 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 意义。 ⑶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2、 提问方式: 1、诗中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特征(品
格)? 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 3、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怀?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 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 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 分。
2015高考语文总复习之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2015高考语文总复习之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一、概念事物形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事物形象的塑造多体现在咏物诗中。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
要根据诗句对事物的着力描绘,概括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然后联系作者经历和所处状态读懂作者寄寓的某种思想情感。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由“形似”而求“神似”。
二、古诗中的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其中咏物与写景的区别:⑴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⑵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怎样鉴赏事物形象1、鉴赏分析思路⑴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明确物象的特征。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耐寒、清高)即可。
⑵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人一体)。
⑶分析诗人写这一“物”的原因(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⑷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①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②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1: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4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一、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 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 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出其内在的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 的感情、理想。
答题模式 (1)这首诗描写了××(具体物象)的××特征(物象的特征); (2)××(具体物象)的特征体现在××(具体分析相关诗句);(3) 诗人借此抒发了××的感情。
[答题步骤] (请参考上面[技巧点拨],分步答题) 步骤一:小孤山身处江中凶险的环境,坚强不屈;虽孤 独无依,独立江中,却能阻挡狂风巨澜,实乃中流砥柱。 步骤二: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 合;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 抗元将帅严重匮乏。 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 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 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 维《辛夷坞》)
答:
[答案] 辛夷虽然平凡却美丽,不为外人欣赏,却生命力顽 强。
Hale Waihona Puke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P422的3题。
(1)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2)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3)期待得到携佑,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出一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南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
在诗歌中,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成为诗歌的灵魂。
其中,事物形象在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一、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山川、草木、鸟兽、风霜雨雪等。
这些形象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提炼、升华的形象,它们往往寄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事物形象的作用1、营造意境: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月光这个形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
2、表达情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秋风、落叶、长江等形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3、象征寓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有时会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寓意。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古原草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寓意着离别的痛苦和希望的力量。
三、如何鉴赏事物形象?1、深入理解形象:在鉴赏诗歌时,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包括其特点、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沁园春·雪》中的“雪”这个形象,既是自然的雪,又具有高洁、纯净的象征意义。
2、把握情感体验: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体验,理解其背后的寓意和内涵。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3、时代背景: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春夜喜雨》中的“春雨”这个形象,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滋润万物、造福人类的价值的肯定。
201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201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整理:窦慧杰时间:2014、10、26学习目标:1、积累事物形象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3、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1、掌握分析事物形象的解题思路。
2、规范答题步骤。
重点剖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
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
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
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
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考前预习一、知识点指津(一)事物形象及分类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是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主要出现在咏物诗里,通过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盛,托物言志。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2、(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三、方法总结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
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4、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课堂训练1、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
“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
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2、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步骤①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
步骤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步骤③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世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4、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5、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参考答案】瀑布从高处流出,不辞劳苦,冲破溪涧,流经千岩万壑,冲向大海,形成汹涌的波涛(步骤一)。
作者描绘了不辞劳苦,汇涓涓细流,壮大自己,一心奔向大海的瀑布艺术形象(步骤二)。
表达了作者决不满足现状,陶醉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在艰辛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伟大理想抱负(步骤三)。
6、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
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而被罢相。
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
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孔平仲,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
曾多次遭受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对农村的熟悉与了解,使他能够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农村风光;而对官场的厌倦情绪,也正好借这野朴的乡村风俗得到淘洗和宽慰。
这两首诗中的病牛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
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
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
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
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禾熟》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着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
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
7、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二),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