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拓展知识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诗歌鉴赏知识点

六年级诗歌鉴赏知识点

六年级诗歌鉴赏知识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和鉴赏诗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六年级诗歌鉴赏的一些知识点。

1. 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由诗歌体裁、诗句、诗节和韵脚等基本元素构成。

诗歌体裁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咏志诗、描写诗等;诗句是诗歌的组成单位,由字、词、句组成;诗节则是由若干个诗句组成的段落;韵脚是指诗句末尾音节的押韵方式。

2. 诗歌的意象与比喻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比喻来丰富表达。

意象是指通过描述具体的形象、景物和情感来表达诗歌中的意义;而比喻则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揭示更深层次的含义。

3.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通过有规律的音节和押韵方式来营造韵律感。

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是常见的韵律形式,而诗歌中的押韵可以是平仄、单韵、双韵等。

4. 诗歌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来提升其艺术感染力。

比如,通过借代、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共鸣。

5.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体验,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和体味诗歌的美。

6. 诗歌的背景与文化内涵有些诗歌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一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7. 诗歌的口语化与现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诗歌更加注重表达的直接性和口语化。

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接触一些现代诗歌,了解其特点和风格,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通过了解以上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扇窥探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窗口。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同时也能够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资料

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资料

古诗赏析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构成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

“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

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秋夜朱淑贞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基本知识(整理版)诗歌鉴赏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包括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

4、写作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XXX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16、语言特色:包括清新、平平(朴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描写:包括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寄义:表层寄义+深层寄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2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归纳综合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伎俩+抒发什么情感+评判(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一、诗歌鉴赏的定义诗歌是文学创作中最为古老、最为基本的一种文体,它通过鲜明的音韵、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而诗歌鉴赏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如何理解、分析与欣赏诗歌作品,揭示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技巧和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水平、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主要是通过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解读,掌握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和结构。

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然后根据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基本意思。

2.识别诗歌的隐含意义诗歌的艺术魅力往往在于它所包含的隐含意义,这需要读者在理解诗歌的表面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诗歌内在的隐喻、象征、意象等手法,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也要考虑到诗歌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与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式与语言诗歌的形式与语言是表现诗歌艺术特色的重要方面,需要通过对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诗歌的声、色、调,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意象美,把握诗歌的整体风貌。

4.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需要全面考察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美学成就和对读者的感染力等方面,从而客观地评判诗歌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为对诗歌的鉴赏提供依据。

三、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1.诗歌的韵律与格律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通过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诗歌的音韵美和韵律美,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诗歌的意象与比喻诗歌的意象和比喻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意象和比喻,诗人可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表达思想,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因此,要深入挖掘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和比喻,分析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从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的方法一、动静①动静结合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诗中燕子翩飞、衔泥筑巢是动景,鸳鸯在沙滩静静安睡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②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二、视角变化包括远近(由远到近、由近到远)、高低(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俯视仰视。

例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本诗视角变化为:由室内到室外,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天上之皓月,写出了诗中女子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情景和愁苦。

三、各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例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王禹偁《村行》)诗句中“数峰”“胭脂色”“荞麦花开”都为视觉描写,“万籁有声”为听觉描写,荞麦的花香为嗅觉描写。

诗人动用多种感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有声有色,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

四、有声有色、色彩鲜艳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中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再有黄鹂的啼叫清脆悦耳,有声有色。

突出了早春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特点。

五、点面结合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前两句为“面”,即渔翁存在的背景,用“千山”“万径”写出了背景的寥廓广大,纯洁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

后两句为“点”,即描写对象渔翁。

用背景的寥廓更突出渔翁形象的清高、孤傲。

六、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借代手法解读一、用具体代抽象例如: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杜甫《倦夜》)干戈:用兵器代指战争。

二、用部分代整体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鳞:用鱼鳞代指鱼。

专题16 拓展讲义: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师版)

专题16  拓展讲义: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小升初语文衔接(教师版)

专题16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知识梳理】1.考点概述画面描绘,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

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完成。

诗歌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多用来表达离愁别情,明月、鸿雁、杜鹃多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梅、兰、竹、菊多用来表达志趣情操等。

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

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等。

2.提问方式3.答题思路四步法 (1)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尽量加上人物活动,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注意:描述画面不是指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要营造的意境,符合题目字数要求。

【专项练习】一、(2022·山东临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优美的语言作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前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

一、诗歌的形式与特点1. 体裁:古代诗歌常见的体裁有诗、词、曲、赋等,而现代诗歌则形式多样,有自由诗、近体诗等。

2. 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格律、韵脚等要素,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可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

3. 语言:诗歌的语言常常比较精炼、简练,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表达情感或描绘景象。

二、诗歌的意义与主题1. 诗歌的意义:诗歌是一种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态。

2. 诗歌的主题:诗歌的主题可以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自然景观、人物描写、社会现实等,其目的是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诗歌的审美特征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的运用和音韵的和谐,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旋律的美妙和声音的抑扬顿挫。

2. 感情美:诗歌常常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

3. 意境美:诗歌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抽象的意象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四、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 注重感受: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体悟和想象来融入诗歌的世界。

2. 注重细节:细节是诗歌中表达情感和绘画画面的关键,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体验其中的美。

3. 善用背景知识:诗歌常常是与历史、文化、社会等紧密相关的,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总结: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同时,鉴赏诗歌还需要注重感受、注重细节、善用背景知识等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和思考其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类文化的瑰宝。

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诗歌的基本定义1.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以音韵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对节奏、音调和韵脚的运用,产生一种美的效果。

2. 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性,通过对抒情、叙事、描写等元素的运用,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解读诗歌中的典故、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抒情、叙事、描写等特点。

3. 分析诗歌的音韵结构、韵律格律和节奏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音美。

4. 对诗歌的意象、比喻、意境进行深入品味,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和心灵共鸣。

三、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1. 诗歌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对诗歌的文字、意境等进行分析,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2.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格律、节奏感、音韵结构等方面的审美特点。

3. 诗歌的意象与比喻:探究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把握诗歌的形象美和意象美。

4. 诗歌的语言与表现: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抒情美。

四、诗歌鉴赏的技巧与方法1. 通读全文,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

2. 熟悉诗歌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关注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比喻,品味诗歌的形象美和语言美。

4. 重点品味诗歌的主题和意义,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价值。

5. 注意诗歌的音韵格律和节奏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音美。

五、诗歌鉴赏的实践与应用1.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2. 经常参与诗歌欣赏、讨论和赏析活动,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3. 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增进对诗歌的喜爱和理解。

4. 关注当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拓展诗歌鉴赏的视野和境界。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种富有情感、想象和理性的审美活动,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去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我们可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拓展知识一、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总结(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王维)(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王维)(6)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的形象(王昌龄)三、教学涉及诗词拓展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创作背景陆游的这首鹧鸪天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当时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接着乘机进行起义活动,整首诗歌塑造了陆游的歌咏自得、旷放而不受拘束的形象。

作品赏析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

”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

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

”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

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

词人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到,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

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

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

简要分析柳宗元《江雪》诗中“蓑笠翁”的形象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

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译文: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译文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

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

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

花儿零落中,明月不知不觉地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创作背景温庭筠有两首《梦江南》小令,《草堂诗余别集》在此调下有题“闺怨”。

可见此词是为闺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作品鉴赏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

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

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

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