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结构
它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 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 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 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 态功能。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⑥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放射状构型; ⑦西南石灰岩地区的串珠状构型; ⑧内蒙古高原的一些“塔拉”中出现的镶嵌 状构型等。 这些土地结构的构型是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及 其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研究土地结构的构 型有助于深化对土地类型不同组合规律的认 识。
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 地(旱耕地和草地)
土地类型不仅表现出不同地域的空间组合格 局,而且在同一地域也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 和演替过程。这是因为土地是一个动态系统, 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当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 作用效果累积到一定规模时,土地系统就会 发生“涨落”,其属性发生变化,而土地类 型也随之发生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 的动态过程。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数量结构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四节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方法
•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种类较多,目前主 要的有土地资源的成因形态划分、土地 资源的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 力划分、土地资源出让价格划分和土地 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等五种。
一、形态或成因划分
• 土地资源类型和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质一样, 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的 同一性,实际上就是构成土地的要素(气候、地 质、地形、水文、植被;有时还有人的活动 结果)的综合的相对均一性,也正是由于这些 要素的综合均一性,使它们所制约的土地资 源类型表现出来的特征,同别类土地资源不 同而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 中,在考虑综合因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 上,通常突出某一因素的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二、 生产潜力划分• 我国关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划分在1︰100 万全国土地资源的制图时;根据水热条 件的差异,将全国土地分为9个潜力区: 如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等。 在同一区内有相近的生产潜力,包括适 宜的作物种类、熟制和产量水平。
三、利用现状划分
• (一)土地资源利用划分的特点 • 1 .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 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 2 .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 条件,因此,它们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接 成片。 • 3.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 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

土地资源学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学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

(一)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
1.气候要素调查 2.地形地貌要素调查 3.水资源调查 4.土壤资源调查 5.生物要素调查 6.土地类型调查
1.气候调查 (1)气温 (2)降水 在调查气候因素时,通常要注意局部地形变化引起的小
气候条件。 2.地形地貌调查 (1)地貌类型 (2)海拔 (3)坡度 (4)坡向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 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
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
2、为土地评价服务 3、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4、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 5、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三)土地类型调查注意的问题
根据比例尺不同,主要注意以下不同的三 个方面:
(一) 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 国家级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是概括地了
解全国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发生特点, 为国家级土地政策的长期宏观规划提供基本数据 。一般,1:100万土地类型调查的制图单元, 所对应的土地类型分类中的土地大类,以土壤分 类系统中的土类、亚类,或植被亚类划分,反映 土地的光、温、水、土生产力。
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三、土地资源质量调查
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主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
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资料的获得一种是野外实地调
查及测定;一种是通过收集相关学科的调查成果 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汇总

土地资源学43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演替,备课2012)汇总

土地空间格局或图式是指土地类型在 空间分布上都有其相应的部位,相互之间 以一定规律联系并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 它是区域土地质与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类在一定区域内同时利用各种土地类型, 除了要按照土地的各种自然特性和利用潜 力、适宜性来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 利用方式外,还必须根据各类土地之间的 相互关系,建立起具有一定物质流和能量 流相联系的土地利用组合,使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尽量达到最优或协调。
根据其土地类型的组合形式,土地空间结构 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 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 垂直系列。
如: 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土地类型结构对大农业中各部门的构成也有 一定的影响。例如,适用于种植业的土地类 型面积比重较大,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构成 比重也较大。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土地结构主要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的数量 结构和空间组合结构。
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 对比关系。 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空间结构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规律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 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土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有三种形式:即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 地带性。
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 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纬 向地带行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 辐射对地求表面不同的入射角 引起不同纬 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例如,在全球范围内, 随纬度的降低,土地类型依次出现苔原带、 针叶林带、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土地类 型

《土地分类》课件

《土地分类》课件
地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
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 经济属性的分类和归纳,是土地 科学研究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
基础。
土地分类是认识土地、合理利用 土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

土地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自然地理分类法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 ,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了解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 特点,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法
总结词
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用途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法是根据土地的实际利用现状和用途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 类方法有助于了解土地的利用现状,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为土地资源的 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分类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限制 条件,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土地评估与地价管理
土地评估和地价管理是土地分类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 过对土地进行分类,可以为土地评估和地价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和基础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评估 和地价管理方案。
在土地评估和地价管理中,土地分类可以帮助评估和管理 者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和限制条件,为评估和管理 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
PART 04
我国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土地分类。
依据
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生 态属性以及社会属性。
我国土地分类的等级和层次
土地分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总结词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

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

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

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

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

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水土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很明显,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5.9%。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 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 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 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 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丘麓相。
相(立地、地块)的特征
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 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第四章 土地、土地分级、 分类和分等
提纲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与制图
第一节 土地的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
属于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的研究 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生产
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 方面的内容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 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性质 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点,而不从属于其 中任何一个单独要素,它是地表表层历史发展的 产物
限区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即自上而下或水 平移动或停滞积聚等共同性,这是与高级土地分 级单位的重要区别
限区的划分
正负初级地貌形态交替分布以及阶梯状 地貌的情况下对限区形成的作用最为明 显
划分限区时,除了以地貌形态作为根据 外,还应考虑基质及其差异导致的排水 条件、湿润状况、土壤和植被等的变化
关于地貌部位不同学者的观点
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岩性、土质的差异是相分异的重要因素和确定界线 的重要标志。地貌部位、岩性土质、潜水条件和间 接气候条件等决定的处境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
只发育一个土壤变种、定居一个植被群丛,一个指 变种个体和群丛个体,是个体单位

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备课2012)

3 相 (1)高级分类单位(科) 按高度、坡度、坡向大体一致的地貌面进行 分类。 (2)中级分类单位(属) 按土壤变种及地貌面的一致性进行分类。 (3)低级分类单位(种) 按土壤变种、植物群丛及地貌面的一致性 进行分类。
3 相
关于相的分类标志,我们按地貌面、土壤变种及有 关性质,以及植物群丛三个方面简要说明一下。 (1)地貌面(高度、坡度、坡向均相对一致的地段) 1)沟谷地:分为沟床和沟坡. 2)阶地:分为阶面和阶坡. 3)河谷地:分为河床和滩地. 4)河漫滩地:分为低滩地和高滩地(或分为平滩地与微起 伏滩地) 5)山洼地:分为低山洼地和高山洼地. 6)高岗地、低岗地:分为岗坡地、岗顶地.
(2)土壤(土壤质地或土壤层厚度及土壤变种名称) 1)山地种植业用地 按土层厚度分为裸岩、极薄层(<10cm)、薄层 (10-30cm) 、中层(30-60cm) 、厚层(60-100cm) 、 极厚层(>100cm)。 2)山坡林地 可以按土体厚度划分。 3)其它地 以土壤质地为主要分类标志,分为重粘土、粘土、 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粗砂土、细砂土、砾质 土、多砾质土和砾石土等。
以相为例: 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 性质相近的相种再归纳为“相属”; 性质相近的相属又归纳为“相科”。

同样,性质相近的限区或地方也可以分别构成 自己的种、属、科系列(图)。
这里对不同层次土地类型单位的划分,借用了 生物分类的术语,而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 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中, “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被省略。
(2)中级土地类型(属). 按土(壤)种组合或优势土(壤)种及初级 地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 (3)低级土地类型(种). 按植物群丛组或人工植物与土地利用、 土壤特征及初级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其中的植 物群丛组,若为天然植被,可采用上层优势林 木及林下喜阴、喜阳或中生等优势灌木为分 类标志,如马尾松-黄杞群丛组;若为人工林, 则应分为果木林、油料林、特种林、竹林和 杉木林等;如为园地,则应分为茶园、桑园等; 若为栽培农作物,则应区分水田和旱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的分类 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表
从表中的台地地方分类系统中可以看出,
温和白浆土台地、温凉白浆土台地等是该 系统的初级分类单位,表中的“温和”、 “温凉”、“温冷”等术语代表着一定的 积温条件,据此概括成地方种。
由地方种概括成地方属时,其分类依据是
土类的相似性。
由地方属概括成地方科时,其分类依据是
11)低山缓坡地、陡坡地、急坡地、险坡地等:均可为 高低阴坡、高低阳坡缓坡地、或再分出高、低 半阴半阳坡地。
12)低岭脊地:分为高与低的起伏平缓与起伏较大 的四种岭脊地。
13)中山、高山:可参照低山地划分。
(2)土壤(土壤质地或土壤层厚度及土壤变种名称)
1)山地种植业用地
按土层厚度分为裸岩、极薄层(<10cm)、薄层 (10-30cm) 、中层(30-60cm) 、厚层(60-100cm) 、 极厚层(>100cm)。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上图反映了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其中个体单位系列包括了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系列和等级较高的自然区划单位系列。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分 出相应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个体 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级的 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
三、土地分类
(一) 土地分类的概念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 称为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 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 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土地分类系统
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土地个体经过逐次地 概括和归纳,结果形成分类层次高低不同的 土地分类单位系列,也就是建立了一定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在讨论土地类型时,焦点总是集中在中心概念上.而 在土地调查制图时,所关心的却是边界,两者同样重 要。
例如有A和B两种土地类型(类别),在野外调查制图时, 人们总是根据对其各自中心概念的理解,讨论两者边 界过渡区土地的归属问题,但只要将各自的中心概念 和边界都明确下来,就不难作出结论。虽然对土地这 一连续体来说,一个类别的终端个体与其相邻的另一 类别靠近它的始端个体的相似性,比它与同一类别中 的始端个体的相似性为高,但毕竟一个类别的终端个 体与其典型个体(中心概念)的相似性,比它与其他类 别的典型个体的相似性更高。
根据土地个体单位的多级特点,土地分类也 应是多系列的,即应对每一级土地单位分别 进行类型的划分,各自形成一个类型系统。
土地分级与分类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只有 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展土地分类研究。因此, 在土地分类之前,先要进行分级,然后对同一等 级的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级别高低不同 的各种土地类型。
3相 (1)高级分类单位(科)
按高度、坡度、坡向大体一致的地貌面进行 分类。 (2)中级分类单位(属)
按土壤变种及地貌面的一致性进行分类。 (3)低级分类单位(种)
按土壤变种、植物群丛及地貌面的一致性 进行分类。
3相 关于相的分类标志,我们按地貌面、土壤变种及有
关性质,以及植物群丛三个方面简要说明一下。 (1)地貌面(高度、坡度、坡向均相对一致的地段) 1)沟谷地:分为沟床和沟坡. 2)阶地:分为阶面和阶坡. 3)河谷地:分为河床和滩地. 4)河漫滩地:分为低滩地和高滩地(或分为平滩地与微起
地形的相似性。
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分类系统大体如上所述。 作出分类之后应进行编号,一般作法是:
➢ “科”用拉丁数字Ⅰ,Ⅱ,Ⅲ,??等表示; ➢ “属”用英文字母a,b,c,??等表示; ➢ “种”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
然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成Ⅰa1, Ⅰa2,??Ⅱa1??等等能表示科、属、种关系 的土地类型符号。
土地系统类
土地系统型
土地系统纲
土地分级与分类关系(据伊萨钦科﹑陈传康,土地分级单位名称略作改动)
土地分级与分类的区别
A. 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区域合 并;土地分类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类型 概括。
B. 土地分级系统合并的低级单位必须是相邻的
才能合并;而土地分类系统的概括、归纳、
抽象属性却不要求相邻。
相种的划分,视具体情况而考虑各组成要素的某 些主要特征。
➢ 本例侧重于相的水文要素和地形要素归纳为相种; ➢ 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两个
相属; ➢ 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 如是,在相这一级土地单位中划分出了一个土地
类型系列。
限区的分类 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冲沟限区分类表
(2)中级土地类型(属).
按土(壤)种组合或优势土(壤)种及初级 地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
(3)低级土地类型(种).
按植物群丛组或人工植物与土地利用、 土壤特征及初级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其中的植 物群丛组,若为天然植被,可采用上层优势林 木及林下喜阴、喜阳或中生等优势灌木为分 类标志,如马尾松-黄杞群丛组;若为人工林, 则应分为果木林、油料林、特种林、竹林和 杉木林等;如为园地,则应分为茶园、桑园等; 若为栽培农作物,则应区分水田和旱田.
(2)中心概念和边界。类别包括两方面:一 是中心概念(central concept),二是分类 边界(boundary)。
统计学中使用的平均数、中值和众数,即是 类别中心概念的估计参数。可用所选择性质 的平均值定义类别的中心概念,用相对于平 均值的标准差来定义类别的变异性,即边界。
类别的中心是典型个体,代表中心概念。所 以,类别的中心概念可根据所观察到的一个 真实的典型个体的性质来定义,边界则根据 其他个体相对于此典型个体的变异性定义之。
(二) 土地分类的逻辑与原则
土地分类目的在于阐明土地在多种因素综 合作用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演化趋势。 土地分类要科学合理,就必须按照分类学 的逻辑和原则进行。
1.分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类别(classes) 。一个类别,就是指在所选择
性质上相似的一组个体,并根据这些性质上的差别而 区别于同一群体中的所有其它类别。 一种自然物体的最小单位叫做个体(individual), 其所有个体的总和即为群体(population)。群体中的 各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当这些个体呈无序状态出现时,人们难以分辨它们之 间的异同。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就 选定一些性质为标准,将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 类,建立类别,使个体差异规律化。 一个类别,就是指在所选择性质上相似的一组个体, 并根据这些性质上的差别而区别于同一群体中的所有 其他类别。但是,各类别之间的差异程度并不是相同 的,例如土地作为一个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但 其中丘陵地与岗台地之间的差异就没有高山地与丘陵 地的差异大。
(2)中级土地类型(属).
按土壤亚类与中地貌类型分类.具体来说,是在 上述高级分类基础上,按土壤亚类——地带性土壤 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属或地表组成物质的重大差异来 分类.如淋溶褐色土低山.
(3)低级土地类型(种).
按植被垂直亚带、土壤亚类与中地貌分类,即 在中级土地分类单位的基础上按植被垂直亚带来分 类.此外,还可以选取一定的水热指标作为其分类标 志,如东北师大景贵和在延边自治州的做法,将“温 和” 、“温凉” 、“寒冷” 、“严寒”等指标 冠于相应的垂直亚带之前.
因此,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单 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单位 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其次
个体单位不论任何等级都是客观的,它们都 作为具体的地域个体单位而存在着,并具有 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类型单位则是分类的产物,是个体单位共同 属性的逐级概括,它们都作为抽象的概念而 存在。
某一个体属于哪个类别,是根据其相对于各个类别中 心概念的亲疏来决定的。因此,对于一个类别,既要 求它有明确的中心概念,以此为基础,把与之相似的 个体归人这个类别,又要求它有严格的边界,据此将 非同一类别的个体剔除出去,产生排外性。
(3)类别的特性。在进行分类时,要选择一些性状 为依据,把在这些性状上相似的个体归为一个类别, 不相似的个体归人其他类别。由此,类别的持性可 分为:
由于同一类型的个体单位不一定在空间上连 续分布,因此在类型图上,每一类型多表现 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补充:土地分类的依据与标志
采用徐樵利等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研究成果,对山地的 土地分级单位(地方、限区和相)的分类依据和标志作 一简要说明。
1 地方
(1)高级土地类型(科).按极高山、高山、中山、亚中山、 低山、亚低山、高丘、低丘、岗地、平地、洼地和滩 地等中地貌类型进行分类. 其中,按相对高度小于或大 于100m将丘陵划分为低丘和高丘;按相对高度大于200m 与是否出现一个垂直带或亚带,将低山划分为亚低山和 低山;按相对高度小于或大于300m划分为亚中山和中山; 按绝对高度小于或大于4000m和是否出现高山苔原冻土 与永久冰雪带划分高山与极高山.
由此可见,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 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下 图)。
以相为例: 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 性质相近的相种再归纳为“相属”; 性质相近的相属又、属、科系列(图)。
2)山坡林地
可以按土体厚度划分。
3)其它地
以土壤质地为主要分类标志,分为重粘土、粘土、 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粗砂土、细砂土、砾质 土、多砾质土和砾石土等。
(3)植物群丛(或人工植被)
1)植物群落 根据上层优势树种及中下层阴性、阳性与中
性的优势植物划分。 2)人工林
注明具体的林种及幼龄林、中龄林与成熟林 等。栽培农作物应注明熟制及作物种类和早晚熟 品种。
土地是一种连续的群体,其个体之间的变化 是逐渐的,无明显界线而不易区分。如将其 所有个体按某一性质的最高值到最低值顺序 地排列起来,就形成由几乎察觉不到变化的 分割片断所组成的系列,它们依次从该性质 的一个极端值逐渐过渡到另一个极端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