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说《告白》读后感
《告白》阅读感想

《告白》阅读感想在阅读了《告白》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想。
这本书先有电影,后有小说。
我先看了电影,再看了书,因此在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能够更加专注地挖掘主题和细节。
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分类一直是“推理”,但实际上,作品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演绎。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挖掘一下推理背后的弦外之音。
小说和电影在情节上有一些差异。
电影明显地把重点放在了前后两部分,中间关于直树的故事被压缩了,而关于美月的情节则有所拓展。
这样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放大主线人物的性格和关键情节的铺陈,但也削弱了配角和细节的效果。
小说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配角的设置,其次是连续的、大篇幅的独白。
这也是改编的难度所在,电影能还原大篇幅独白的文学代入感,以冷静而不乏感性的态度陈述事件经过,却无法像小说那样在恰当的地方付之阙如。
这一点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有明显的体现,电影中伴随着森口老师的来电修哉丰富变化的表情小说里没有一个字的对应描写。
甚至到结尾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独白。
不带任何转折、场景、心理描写而随着独白的结束戛然而止的故事讨巧地成为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我杜撰了一个名词来描述本作里集中体现的手段——「间接受害制裁法」。
即施害者的目标受害人往往是因失去了最在意的事物而间接得到伤害,因弱点暴露且被轻而易举地击碎达到的伤害加成。
未成年人的内心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恰如其分的审视。
多半是出于成年人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总是喜欢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归类、封装、管理,这便导致了未成年人渴望得到额外关注的想法愈发强烈。
可怕的是,在道德伦理方面模糊、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纪,采取的途径容易走向极端,且在此欲望的趋势下愈挫愈勇。
这便是渡边修哉的原罪。
简单粗暴地分析下,中二两字足矣。
扩展阅读便是因家庭分裂导致潜藏的俄狄浦斯情节被激发,生母又是智商极高的人,得到了遗传的眷顾天资不差,本该安于优等生的荣誉活在制定好的框架中,却为了博得关注倒行逆施,不惜采取极端手段。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告白》是日本作家凑佳苗的一部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获益匪浅,对人性的复杂和深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
书中的故事错综复杂,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让人欲罢不能。
同时,书中的角色性格鲜明,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思。
,我对书中的主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主题主要是复仇和救赎,这两个主题都是人性中非常复杂的主题。
复仇是人性的黑暗面,而救赎则是人性的光明面。
这两个主题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展现,让人对人性的复杂和深奥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我对书中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充满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又充满了细腻和深沉的情感。
这种写作风格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到紧张刺激,又感到深沉感人。
《告白》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悬疑小说,它以其独特的情节、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阅读和学习,我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更好地理解人性。
《告白》阅读感想

《告白》阅读感想在飞机上读完了《告白》这本书,又在地面上看完了根据它改编的电影,窗外同样是雾气蒸腾。
我想,辐射云终于来了,这样也好,它的到来虽然让人有些担忧,但总比一天一天提心吊胆地等待要好。
《告白》的开头就是这样的套路,设置了一种绝境状态,无论是对于加害者还是加害加害者的被害者来说,都是如此。
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评价这本书。
它有着一个完整而精炼的故事,却过于精炼,以至于需要从多个角度复述才能勉强变成长篇。
然而,看过电影版后,我的这种认识有了一些变化。
多点叙述与无意义的重复终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就如同给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白骷髅贴上血肉,如果拿捏得当,成品或许就是 LADY GAGA。
以前,我不止一次地拿《罗生门》和桐野夏生举例,同一件事情经过不同角度、眼光和心态的演绎与歪曲,就能生出万花筒般的色彩,同时也能将看戏的人带入人性的善恶之源。
而《告白》则采取了相反的手段,每个不同的叙述者基本上只是角度的不同,偶尔揭露一些细节,推动一下情节,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之处。
在期待大翻转的念头落空之际,我反倒对全书营造出的别样气氛有些欣赏。
其实,这本书吸引众多关注的一个最大原因在于其具有“可塑”的特质。
去掉学校外的部分,它是典型的校园推理小说;去掉校内的部分,它可以往《咒怨》的方向发展。
若不写当事人们,而只写周边人物的观感,可以成为高明的纯文学作品;去掉案情和死亡部分的描写,悬疑度会得到提升。
而如果干脆去掉开头和结尾,再转换一下语气,其实它也有望变成需要减负的轻小说。
所以,最终我也不认为它是一本方向性明确的作品,虽然它获得的奖项以推理方面居多,但日本的文学奖,尤其是推理文学奖,向来以破格录取为己任。
果然,在作者介绍部分有云,凑佳苗同学获得推理小说新人奖的作品是《神职者》,也就是此书的第一章,它就是那副完整的骨架。
至于电影,必须说它实在是极端忠实于原著。
一本算不上杰作的小书,加上一部看点不怎么明确的电影,居然产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互相加分加人气,很像各自的大马甲。
《告白》读后感作文8篇

《告白》读后感作文8篇《告白》读后感作文篇1这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歧视感很强的美国二十世纪。
其实,这种歧视现在也是还在的,一年也会有几十个因为种族歧视杀人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但这本推理小说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它比推理小说的情感要更细腻,更能让人感动。
这本书的题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过—华裔歧视。
对于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其实很简单,也是一个华裔,她虽然没有这样被别人对待过,但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写。
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杀;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冲着别人的好来努力,但你真的有尝试着去寻找你的自己吗?你的最真实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过,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实,你肯定我会后悔的。
因为美好的永远是短暂的,可能就是一瞬间,就像书中一个情节:莉迪亚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他一回头就发现莉迪亚已经站在了厨房门口。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错过了莉迪亚一生中最有意义,也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连莉迪亚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现在她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悲伤。
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忙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们专注于这个,错过了那个;成长就好像一个取舍的过程。
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感人,还好莉迪亚走的时候没有带着愁恨,还好他们还拥有彼此。
当找到答案成为一种解放的时候,那莉迪亚临走前失去的一声晚安就是最后开门的钥匙了吧。
“莉迪亚死了,但没有人知道……”《告白》读后感作文篇2“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永远不妨碍我爱你。
”——题记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
小说《告白》读后感6篇

小说《告白》读后感6篇小说《告白》读后感篇1马克·吐温说:历史从来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押韵。
一个人的一生似乎也是如此当小溪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许有很多的父母会像我们一样,希望孩子能成长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tobeherself.不用去满足我们的期待,再去经历我们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经历的各种折磨。
但是,随着孩子的慢慢的长大,更多的我们会越来越希望孩子成长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惊鄂一想,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高铁上马马虎虎的扫了一本小说《无声的告白》,我几乎从不看这类小说,但是书的开头这本书的主线lydia就死了——自从有了小溪,我便特别抵触死亡这个话题,哪怕看到路边的坟墓都不舒服——我便跟随书本的主线一直读到末尾。
故事中,lydia的母亲,在美国的60年代女性地位还很低下的时候,一心想考上医学院,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像她自己的母亲,只希望给自己的男人和孩子做美食,最后男人和孩子都离开了她,最后凄惨的独自去世在自己空挡的公寓里。
然而,她爱上了一名人生不得意的华裔历史教授,这位李教授也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就如同我们很多人的童年一样——被人看不起,自卑,努力想出人头地。
lydia十岁的时候,她母亲突然厌烦了现在家庭主妇的生活,毅然而然离家出走,报考了大学课程,希望间断8年之后,重现开始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而现实是残酷了,她又怀孕了。
不得不再次并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lydia由于害怕母亲再次离去,希望自己能满足母亲的任何要求。
然而不幸的是,她母亲也同时把她的梦想全部都寄托到了lydia身上。
此后,每年的圣诞礼物或生日礼物,或是听诊器这样的医学器件,或是元素周期表或人类解剖图谱。
而在同时,她的哥哥,她的妹妹,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来自家庭的“伤害”,而且是爱的伤害。
而父母,却完全忽视了,习以为常的忽视的一个孩子世界,和作为孩子天生的敏感性。
我们的童年,少年或多或少是不是都有些相像。
我们的父母,将他们过去,也许是运动,也许是饥荒、或是在工作中带给他们的创伤,又以新的方式附加给了我们。
《告白》观后感

《告白》观后感《告白》观后感(精选17篇)《告白》观后感篇1昨天看了一部日本的悬疑片《告白》,看完之后,心情一直时很压抑的。
虽然是10年前的电影,但还是感慨万千。
故事的情节其实很简单。
一位女老师,为了向杀害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复仇的故事。
不说复仇的手段是不是残忍,是不是变态。
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得知自己的女儿,因为一些很可笑的理由被两个学生活活的溺亡了,而两个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的保护下,可以逍遥法外,而且没有丝毫的悔意、歉意,还在这位老师面前洋洋自得的说起作案的全过程。
我想,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无法容忍的。
既然法律不能制裁你们,那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来。
整部影片都是灰色的,阴暗的天空,连绵的雨天,看不到一丝亮丽的色彩。
这也折射出片中每个人的阴暗心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丝毫没有同情心的学生;为了给自己女儿复仇,不折手段的老师;为了想引起母亲关注,而选择杀人希望登上报纸头版头条的学生A;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而杀人的学生B;一味袒护自己儿子,不管对错的学生B的母亲;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抛家弃子的学生A的母亲。
每个人都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校里,提倡“爱的教育”,认为学生都是天性善良的,犯了错,只要多关心他们,多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只要你犯了错,老师就会惩罚你,打手心、蹲马步、立壁角。
让你知道,犯了错,就有惩罚。
小恶不惩,大恶难戒!家庭里,要么一味的纵容、溺爱,孩子犯了错,都是别人导致的,跟自己孩子没关系。
要么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孩子不管不问,只是一味满足金钱上的需要。
所以没人告诉他们,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有错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告白》观后感篇2很久之前就看过电影,但那时实在不知道什么,不知道那阴沉的色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听说是个大黑暗,我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看。
修哉童年被母亲抛弃,留下阴影,他想得到母亲的赞美,于是努力参加发明比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现在得到荣誉和去做了好事并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只对“路娜希事件”等类似充满强大感官刺激,让人满足偷窥猎奇欲望的东西才感兴趣。
告白 小说 观后感

告白小说观后感《告白》是由日本作家湊佳苗创作的一部悬疑心理小说,该小说于2008年在日本出版。
作品以两位中学生间的犯罪与惩罚为线索,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社会的残酷。
小说在出版后迅速走红,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
在观看完《告白》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沉思起这部作品所展示的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残酷性。
标题所言的“告白”,不仅仅是犯罪的坦白与忏悔,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剖析和对社会的一种呐喊。
整个故事的开端,是一位中学生悠里控诉她的同班同学及朋友帆高于渊的暴行,并将其杀害,然后以匿名信的形式向警方供述自己的罪行。
区别于传统的推理小说,本作以多个视角和时间线展开,通过不同人物的角度逐渐揭示真相。
观影过程中,不仅引发了我对悠里行为的疑问,更让我对心理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产生了思考。
小说中描绘的悠里是一个同时具有智慧和脆弱的少女。
她一方面勇敢地正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向警方坦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她又化身成一个可悲的、自闭的学生,日日背负着内疚和良心谴责。
通过悠里的角色,作者在表达一个观点:人性是复杂的,人无法被简单地划分为黑和白。
每个人内心都有阴暗面和良善面的交织,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选择。
“告白”不仅仅是悠里对帆高暴行的忏悔,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告白。
故事中,悠里所受的欺凌和帆高的残忍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缺失的质疑。
无论是学校还是警方,都对欺凌行为无动于衷,被害者与加害者的边界模糊不清,使得正义和公平被抹杀。
作者用故事中的元素来揭示了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我对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告白》作为一部悬疑心理小说,通过剧情的扭转和人物的揭示,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凶手和被害者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他们之间有复杂的纠缠和互动,令人难以抉择。
究其根本,是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使得他们陷入了这种无休止的循环。
观后感言,湊佳苗创作的《告白》以其深刻的剖析人性和社会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告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名字。
当你初次看到它时,也许会好奇地猜测: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是讲述浪漫爱情的故事,还是探讨人生哲理的散文?都不是。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一个充满悬念与惊悚的故事。
故事从女老师森口悠子的告白开始。
她平静地向学生们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她的女儿爱美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溺水身亡,而凶手,竟是班上的两名男生,A 和 B。
然而,悠子老师并没有选择将凶手交给警方,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复仇。
她在 A 和 B 每天都要喝的牛奶里放入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并在班会课上公开了这一事实。
她要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两个学生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小说以悠子老师、班长北原美月、杀人者 B 的二姐、杀人者 B、杀人者 A 等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事件的中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A 是一个渴望得到母亲关注的少年,B 则生活在母亲的期望和重压之下,B 的母亲对儿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并过分宠爱……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小说不仅揭示了这一事件的表面原因,更深入地探讨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嫉妒、自卑以及爱的缺失等。
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告白》的情节设计巧妙,充满了反转和惊喜。
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谜题的关键,而作者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这种阅读的紧张感和刺激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智力游戏中。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校园暴力等,让读者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除了小说本身的精彩之处,电影版的《告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在豆瓣 TOP250 中排名 113,评分高达 8.7 分。
导演中岛哲也曾执导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下妻物语》,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接触《告白》这个作品是在电影点评以及资讯相关的网站的电影介绍上,光是看剧情简介就让人有一种想把这个作品整个都看下去的冲动,总评分高达8.5分,是大家公认的佳作。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把整个电影找了出来,并且从头到尾认真的看完了。
电影一开始,给人就是一种灰蒙蒙的色调,而且看下去,每一个情节,你都不能从中推断出下一个情节是什么,一开始会觉得所有情节都毫无关联,但是到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令人惊恐的同时,透露出的阵阵温情也着实让人心碎、心酸、甚至心寒。
这个剧情的编排,令我觉得这个影片的编剧相当的强大,于是我上网搜索《告白》的详细资料,才发现原来《告白》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好奇心的再次驱使使得我迫不及待的去买了《告白》的小说。
当时,我还很信誓旦旦的以为这部小说一定是著名的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心里还想着东野圭吾果然是了不起,这么奇妙令人捉摸不透的故事情节居然都可以通过他的思想还有纸笔全部呈现给读者。
可是当我把小说小心翼翼的捧着回家,然后仔细翻到作者介绍的那一页是,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这本书的坐着并不是东野圭吾,而是也许对所有中国人来说名不见经传的日本推理小说家湊佳苗。
的确,作为一名日本推理小说家,和东野圭吾相比,湊佳苗确实是太年轻了。
一九七三年生于广岛县的湊佳苗毕业于武库川女子大学家政系,她自2005年开始凭借多部作品获得奖项,在2008年收录的作品《告白》就获得了周刊文春“Mystery Best 10”第一名以及第六届本屋大赏第一名。
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翻拍的电影《告白》还顺利代表日本入围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名单(共9部电影入选)。
下面来讲讲内容。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了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痛失爱女的老师决定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同学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中下了恐怖的因子。
故事分为六章,分别为神职者、殉职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
重点讲一下最吸引我的第一章。
第一章的场景完全没有变动过,设定在的是女老师所担任班主任任教的那班学生的教室。
完全看完并不算长的第一章大概也要30分钟,而且形式很一致,整一张下来,基本上都是这个女老师在一直说话,总的来说,第一章就是女老师的自述。
一开始,她让大家在喝完了每天必须喝的牛奶后坐下,然后开始了她的结业自述。
从大学开始讲起,到毕业了找工作,来到这个学校任教,认识了自己的未婚夫,并且有了身孕,准备奉子成婚喜上加喜的同时,自己的未婚夫被检测出感染了HIV即患有艾滋病,于是不得不取消婚礼,未婚夫也就此离去,虽然自己没有感染,但是女教师一直很担心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检验出来呈阳性,但是当孩子生出来的时候发现并没有被感染到,于是,从中告诉大家,为什么她这么宝贝自己的这个女儿,因
为着实得来不易。
然而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任教的学校就这样死去,而且通过自己的调查确定了凶手就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后决心报复,于是,女老师告诉班上的同学,自己吧未婚夫的带有HIV的血液注入了刚才分发的两名凶手的牛奶中,最后希望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珍惜生活最后扬长而去。
第一章中,学生们并没有说话,也没有旁白陈述学生当时的表情,而学生体现出来的惊恐完全由女老师的口中叙述出来。
例如:“第一排的同学可以不用捂住口鼻,空气是不会传染的”类似这样的话。
然后后面的情节更加的令人觉得毛骨悚然,基本上每次女老师出现的时候都是在讲话的,并没有真正的出现在两名学生之间对他们做出一些逼迫之类的话语和动作,反正通过学校的老师、班上的班长一步一步的传话,到达学生的家长,层层的逼迫从而导致两名学生的崩溃,最终让两名学生亲手制造了自己的灭亡。
所谓的灭亡即是,让两名凶手亲手把自己的母亲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所以女老师并没有自己出现在命案现场而是通过两名学生的手,让他们亲眼见证亲人的死亡家庭的破灭,报复的目的达到了。
这就是这本小说的可怕之处,亲情带来的仇恨的强大。
当然这只是本小说,情节的紧凑虽然让人好像置身其中,但是只要我们做好我们的本分事情,希望这样阴暗的事情不要发生在我们身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