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

合集下载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

针灸选穴原则医关民命,其道尚矣。

顾古之名医,率先针砭,而黄岐问难,于此科为独详,精其术者,立起沉疴,见效捷于药饵。

得同仁信,予此文之详述,吾未谙此道,望勿吝言辞鞭策之。

常病于吾科,不另痹、痿、中风等,虽法理严明,然论功力修为,虽侍杏林,尚属携履之辈,为论其明,吾参阅医典,始成文。

验、便、廉,针砭之著。

有特效、有减缓之功、有存一时之优,亦有不足者,即或同病、同穴、同术,其效亦有同异。

究其因,一者曰患方,论其病程、病势、体质、生活条件、思想之优乐、经络之敏感、耐力、恒心等,法同则效异;二曰医方,术业之优劣、能力之强弱,故此吾提针灸六要: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临证选穴,或有效、或无效、或速效、或迟至,细究其理,不出辩证。

如:吾常言侠溪治眩晕,特效。

然其不善祛血虚与痰浊所致之。

忆及合谷,曰:“面口合谷收”,若下牙痛,是因虚火而为,只取合谷与内庭而拒脾经或肾经之穴不用,少效或无。

辩证施治乃针灸之精华,详熟用之,则依据严明。

二、取穴准常闻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缘何内、难、甲乙均细及其数,不外其效之不同耳。

三、手法明论及针灸,补泻适时,方可调和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才可斩获良效。

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行补泻之首要。

若取穴不准者,应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若属病者之因,当全由术者自我感知。

四、善妙用临证选穴,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取穴多少,针刺先后,刺激强弱,都需吾等细心琢磨,以便发挥常效。

五、病适应针灸治病虽广,但亦非百病皆可,盲目为之,荒其用,损其形,毁其价。

六、贵于恒余常闻言“针多少回可善?能善否?善后易复否?”余实难作答。

且不论吾等术业,若求医者能持之以恒,严以配合,吾等辨证精,选穴准,满适应,妙为之,又何愁其不能善,何愁不能扬我针威。

合理用穴,源于辩证精准。

针灸临证,须明经络之虚实、病位之深浅、因果辨析,方可定则选穴。

选穴之道,不外按诊选穴、是因选穴、机位选穴、随机取穴。

学霸笔记针灸口诀

学霸笔记针灸口诀

学霸笔记针灸口诀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平衡气血。

学习针灸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和操作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霸笔记针灸口诀,供大家参考:1. 穴位定位口诀:上不过头,下不过膝,左右对称,就是穴位。

这句口诀强调了穴位的定位原则。

在寻找穴位时,应当注意参照身体的特定标志来确定位置,如头部的发际线、四肢的关节等。

此外,左右对称也是寻找穴位的重要原则之一。

2. 针刺方法口诀:三进三出,快进慢出,以气为导,以气为尽。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刺方法的基本原则。

在刺入针时,应当采用三次快速刺入的方式,而拔出针时则应该缓慢均匀,以避免伤到患者。

此外,针刺时应当以气为导引,即在刺入和拔出针时要注意顺气流的方向。

3. 针灸调理口诀:病在经脉,治以经脉,经有所通,脉有所缓。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灸调理的关键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与经脉有关,因此在针灸治疗时应当注重经脉的选择和调理。

通过对经脉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4. 针灸禁忌口诀:刺头不刺尾,刺心不刺腹,刺背不刺腰,刺肩膝关节少刺。

这句口诀强调了针灸治疗时的禁忌原则。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当避免刺激头部、尾部、心脏、腹部等重要器官和敏感部位。

此外,背部和腰部的穴位也需要谨慎选择,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肩膝关节的穴位也应当少刺,以免引发关节损伤。

以上是一些学霸笔记针灸口诀,希望对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帮助。

针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掌握好相关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制定自己的学习笔记口诀,加深对针灸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效果与针灸方法和技巧密切相关,而取穴的准确性则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灸取穴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病情选穴:不同的疾病对应不同的穴位,应根据病情进行选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遵循经脉走向:针灸取穴应遵循经脉走向、穴位分布的规律。

在取穴时要注意穴位的深浅、位置的准确性。

3.注意望诊、闻诊、问诊:在选定穴位之前,应进行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项综合诊查,以确定病情和病位,从而进一步确定取穴的方向和部位。

4.强调个体差异:针灸取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工作习惯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注意安全卫生:在针灸取穴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伤患者的情况发生。

总之,针灸取穴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循,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 1 -。

针灸取穴位的方法和细节有哪些

针灸取穴位的方法和细节有哪些

针灸取穴位的方法和细节有哪些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人会选择针灸的方法,有助于治疗疾病,而且,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针灸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要注意一些事项,要专心致志,要注意穴位的准确性,有利于体位舒适,自然。

那么,针灸去穴位的方法和细节有哪些。

艾灸取穴方法1.足三里和曲池配合,能调节血压,预防和治疗中风。

2.海能益气固精,补肾助阳。

3.肺俞、风门、大椎三穴配合能够用于体弱易患感冒,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

4.三阴交、肾俞、关元三穴进行配合可健脾补肾。

艾灸的灸法1.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中午11时灸效果最佳,隔日或每3日灸1次。

如无明显不适,每周1次或每月灸1-2次,或每月初连续灸4-8天,坚持数月或长年坚持不懈,必见成效。

2.艾炷隔姜灸:每次灸5-7壮,隔1-3日或每周灸1次,连续灸1-3个月。

脾肾虚寒者,艾炷宜大,时间宜长。

艾灸的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针刺皮肤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技巧1. 穴位寻找:在进行针灸时,准确定位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寻找穴位主要依靠经络、骨骼突起和肌肉的特征。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触摸和观察来寻找穴位。

2.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针灸治疗的关键之一。

针灸师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治疗浅表疾病时,针刺深度较浅,不宜过深;治疗深部疾病时,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深度。

3. 针刺角度: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

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刺角度。

一般来说,针刺角度以与皮肤平行或与经络方向平行为主。

但在一些特殊穴位的处理上,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角度。

4. 插针技巧:插针时需有稳定的手法,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插针技巧。

一般来说,插针时要用力均匀,避免过快或过慢。

另外,要确保插针的深浅适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5. 操纵与疏通:针刺后,医生可以通过操纵来调节气血的流动。

操纵的手法多样,如旋转、提插、弹压等。

医生需要根据疾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操纵手法。

二、注意事项1. 消毒与无菌: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与无菌。

创口消毒是防止感染的重要一环,医生需要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进行擦拭。

此外,针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无菌,一次性使用针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针具选择: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来说,常用的针具有银针、不锈针等。

医生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针具,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3. 针灸禁忌:针灸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有些情况下,针灸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一些针灸禁忌包括孕妇、病情严重或恶化、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等。

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

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

针灸如何取穴?(纯干货)⊙编辑:杏林君1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路,联系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因为脏腑学说是对人类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的高度概括,所以尽管全身病症多,但都可以按照脏腑经络辨证来归纳治疗。

如对一位内伤头痛的患者,则须用脏腑经络辨证来区别证型:头痛眩晕、胁肋胀满、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则辨为肝阳头痛,治当平肝潜阳。

处方:太冲、太溪、风池、太阳、头维。

头痛如刺,久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记忆力减退,舌暗有瘀斑,脉细或涩,治当活血化瘀。

处方:阿是(放血)、大椎、天柱、合谷、三阴交。

这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的运用。

如对肩痛的患者,则需要按脏腑经络辨证法来分辨属于哪条经脉的病变。

肩内侧疼痛,后伸背手受限,为手太阴肺经病变,治取鱼际、阴陵泉;如痛在肩峰下前侧,且上举困难,属手阳明大肠经,治取合谷、条口透承山;痛在肩峰下后侧肩髎穴处,则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取中渚、阳陵泉;痛在肩后或肩胛处,当上肢内收横越胸前方时疼痛加重者,属手太阳小肠经,治取后溪、飞扬。

如舌痛一症,兼见心烦口渴、心尖红、小便短赤,用脏腑经络辨证为心火上炎,治当清心泻热,刺少府以泻心火。

下述三方面的病症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的主要适应证:①五脏六腑病症;②经络循行线路上的病症;③与脏腑病变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疾病。

2定位取穴法临床上大多数的病症,都有明确的发病部位和范围。

凡发生在某一部位的病症,只要选用一组常用配穴,就可以治疗该部发生的多种病症。

虽然在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中也包含有定位的内容,但本法的定位则主要是采用西医的解剖定位。

因为有些疾病,运用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法难以取效或收效甚微,而西医对这类疾病却有比较精细的认识。

如以病变部位为取穴基准、以解剖学知识作指导,则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肱骨外上髁炎一病,属中医之肘劳范畴,其痛点和压痛点在外上髁及其上下,其部位介于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之间,这就难以按经络辨证取穴来施治。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

针灸大全:口诀、取穴,配穴,五输穴一、针灸口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遍身风瘾疹。

伸欠及牙疼,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

灸法选穴的基本原则2022-01-20 14:43·徐小丽LittleLily1常用选穴法不论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各种针灸方法所具备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部,古人称为阿是穴或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称之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功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取穴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肠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系统;胸背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

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大大有利于健康康复。

2.宣泄患处的病理产物。

患处中心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特别是针刺或火针,则病理产物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

尤以灸法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作用于神经末梢及感受器。

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全身与局部的各种反应,也可影响到经络体系,使感传向远处传导,产生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功效。

(二)远道(循经)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作用于远离患处之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状况为辅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不外是:1.可以激起经气流行使气至病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快速入门的不二法门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
针灸前行禅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
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者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

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
第一,八总穴;
第二,八会穴;
第三,局部取穴;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
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例如:眼睛红肿。

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

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第二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
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另外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
“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

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
一个就是肚脐眼。

另外一个地方初学者也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第三局部取穴
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

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

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

如面部局部长痘,可以用火针在局部点刺,被毒虫蛇咬可以在局部点刺加拔罐治疗等。

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二项:
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
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第四、阿是穴
“取穴方法中,少不了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阿是穴’就是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一般在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例如:
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头部、颈部、肩部的疾病与发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胃部、胸部、胁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命门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腰部、下腹部与妇女的胞宫部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针灸取穴第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

它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譬如,你的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用一寸的毫针针刺。

针刺后,快速地左右捻转与上下提插三十秒左右。


例如:
“对于痛经的诊治,”“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第四腰椎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出现压痛的机会最大,日本针灸家称之为‘上仙穴’,它是治疗痛经的首选穴。

当然种取穴的最高原则还是‘以痛为穴’
后世具体的应用如:平衡针、董氏奇穴、左常波在这方面应用上有较多发挥。

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