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检测

合集下载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1)参考值:mL2)临床意义:(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

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血清乙肝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乙肝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定性检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成为可行,大大弥补了酶标(ELISA)定性检测的不足;同时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与血清HBV DNA荧光测定相互补充,综合评价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乙肝dna定量标准

乙肝dna定量标准

乙肝dna定量标准
乙肝DNA定量是用于测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在患者血液中的数量的一种检测方法。

定量检测有助于评估病毒活动性、指导治疗和监测疾病进展。

乙肝DNA定量的结果通常以国际单位(IU/mL)或拷贝数
(copies/mL)表示。

标准化乙肝DNA定量的一种常见方法是使用国际标准物质,即WHO国际标准物质。

该标准物质通常包括已知数量的乙肝病毒DNA,并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在进行乙肝DNA定量时,实验室通常使用这些标准物质进行标定,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实验室通常会报告标本中乙肝DNA的数量,并与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较,以确定病毒载量。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感染程度,并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标准化和规范化乙肝DNA定量方法对于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非常重要。

因此,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时,通常会遵循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标准。

乙肝dna定量检测质控行标

乙肝dna定量检测质控行标

乙肝dna定量检测质控行标
乙肝DNA定量检测的质控行标是指用于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内部参照物或校正因子。

常用的乙肝DNA定量检测质控行标有以下几种:
1. 标准曲线法:通过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乙肝DNA 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

然后将待测样品的乙肝DNA浓度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浓度。

2. 外源引物法:引入一个外源的DNA序列作为内部参照,与待测样品中的乙肝DNA一起扩增。

通过比较外源引物的扩增效率和乙肝DNA的扩增效率,计算出乙肝DNA的浓度。

3. 内部控制法:在PCR反应中加入一个内部控制(IC),它与待测样品一起扩增。

这个内部控制可以是一个稳定且数量已知的基因或DNA序列。

通过比较内部控制的扩增效果和乙肝DNA的扩增效果,计算出乙肝DNA的浓度。

以上方法都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试剂来进行准确测量,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可靠的定量结果。

具体的质控行标选择应根据实
验室设备和试剂的可用性以及实验要求来确定。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乙肝五项乙肝五项定量检查正常值乙肝五项定量正常值如下;HBSAG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TRFIA) 0-0.5ng/mlHBSAB 乙肝表面抗体定量(TRFIA) 0-10miu/mlHBEAG 乙肝e抗原定量(TRFIA) 0-0.5PEI U/mlHBEAB 乙肝e抗体定量(TRFIA) 0-0.2PEI U/mlHBCAB 乙肝核心抗体定量(TRFIA)0-0.9PEI U/ml乙肝五项检查临床意义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 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乙肝病毒e抗体 HBeAb-e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HBcAb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是一种综合性的乙肝病毒指标检测方法。

该检测方法通过对乙肝病毒DNA、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eAg(乙肝e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活动性和病情变化。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乙肝病毒感染程度评估: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的含量,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

乙肝病毒DNA水平高的患者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而水平低的患者通常表示病毒复制相对较低。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乙肝病毒感染活动性判断:通过检测HBsAg、HBeAg和HBcAb的水平,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活动性。

活动性高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来抑制病毒复制。

而活动性低表示病情相对稳定,治疗方案可以更加保守。

3.乙肝病毒感染恢复和治愈判断:通过检测HBsAb水平可以评估机体是否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应答,从而评估乙肝病毒感染是否已经恢复或者治愈。

当HBsAb呈阳性时,表示机体已经产生了免疫保护,乙肝病毒感染已经恢复或者治愈。

4.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判断:通过检测HBsAg和HBcAb水平,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HBsAg和HBcAb同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已经进入潜伏期,而仅有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处于活跃期。

5.乙肝病毒感染预后评估:通过定量检测乙肝病毒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预后。

例如,如果乙肝病毒DNA水平逐渐降低,而HBsAb水平逐渐增高,表示预后良好。

相反,如果乙肝病毒DNA水平持续升高,而HBsAg和HBeAg水平持续阳性,表示预后较差。

总之,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是一种衡量乙肝病毒感染程度、活动性、恢复和预后的重要方法。

它有助于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提高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知和管理。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的研究。

方法:于本院收治的615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抽出180例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后观察其检测结果。

结果:HBsAg阳性率为2.8%、HBsAb阳性率为48.9%、HBeAg阳性率为1.7%、HBeAb阳性率为12.8%、HBcAb阳性率为26.7%。

结论:经详细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能使病患了解自身的病情,显著降低医患纠纷,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152-01乙型肝炎病毒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病毒,其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乙型肝炎病毒能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可给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加重病患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1]。

当人体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后,其临床治疗或干预通常是对HBsAg、抗-HBs、HBeAg、抗-HBe以及抗-HBc等血清免疫学标志物进行参考,临床上通常将其称为乙肝“两对半”以及乙型肝炎病毒DNA等[2]。

一般情况下,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可基本满足临床中提出的要求,且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定性测定是现阶段临床对感染者病情分析以及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利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3]。

本文通过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结果,得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于本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抽出180例作为研究总体进行分析。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85例,年龄20~55岁,中位年龄为33.41±3.26岁。

全部研究对像均满足由卫生部所公布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研究前1个月,全部研究对象均未进行其他药物以及物理治疗。

1.2 检测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在患者空腹状态下给予其进行静脉血抽取,抽取容量为3ml,对采集完成的血液样本实施离心沉淀,以此取得血清。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产
生的一种特定抗原。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以及病毒血症的监测。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基于核酸扩增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样本处理:从血液或组织样本中提取乙肝病毒核酸。

2. 逆转录:将病毒RNA转录成对应的DNA,即病毒RNA的
逆转录过程。

3. 嵌合酶链反应(LAMP)或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特
异性引物和酶,在合适的温度下,对乙肝病毒核酸进行多轮扩增,从而产生大量的目标DNA分子。

4. 检测:通过荧光探针或其他荧光染料,对扩增的目标DNA
进行检测。

如果乙肝核心抗原核酸存在,检测结果将显示阳性荧光信号。

该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乙肝核心抗原核酸的存在,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标准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标准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标准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是一种特定的抗体,它可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早期和晚期阶段。

在HBV感染后,Anti-HBc会在数周内出现,通常持续数年或终身存在。

因此,Anti-HBc是乙型肝炎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Anti-HBc分为IgM和IgG两种亚型。

IgM-Anti-HBc是早期抗体,通常在HBV感染的急性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而IgG-Anti-HBc是晚期抗体,可以持续数年或终身存在。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标准是指检测Anti-HBc时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和检测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Anti-HBc定量标准是WHO第一国际标准(NIBSC代码:96/790)。

这个标准是由WHO和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标准局(NIBSC)共同制定的,用于检测Anti-HBc的浓度和质量。

根据WHO第一国际标准,Anti-HBc定量结果以国际单位(IU)/毫升(mL)表示。

正常人群中Anti-HBc-IgG水平通常在10-100 IU/mL之间,而HBV感染者的Anti-HBc-IgG水平可以高达1000 IU/mL以上。

对于检测Anti-HBc-IgM的定量结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使用的Anti-HBc定量试剂盒和标准物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实验室得到的Anti-HBc定量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Anti-HBc定量结果还受到个体差异、感染阶段、免疫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仅凭Anti-HBc定量结果来确定HBV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总之,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标准是衡量乙型肝炎感染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Anti-HBc定量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检测(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anti-HBc/CORE)1、检验目的检测HBcAb主要是用于乙型肝炎的的诊断、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感染状况,另外还用于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2、方法原理采用了美国雅培公司的专利技术—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即以HBcAg包被微粒子(M-Ag)与标本中的HBcAb形成M-Ag-Ab 复合物,当复合物被转移到纤维杯上时,微粒子就不可逆地结合到纤维杯表面的玻璃纤维上,并与加入的碱性磷酸酶标记HBcAb 结合,洗去未结合的游离物质,加入底物—四甲基伞形酮磷酸盐,碱性磷酸酶脱去底物的磷酸基而发出荧光,通过MEIA光路元件检测而得到定量结果。

3、性能指标MEIA定量检测HBcAb不精密度CVs为5.8-10.4%,检出限<1.0 PEI unit/ml),灵敏度1.0 PEI unit/ml,特异性对99.9%。

4、标本收集4.1标本类型:静脉血或动脉血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均可作为检测标本(抗凝剂可用肝素钠、枸橼酸钠、ACD、CPDA-1或EDTA,抗凝剂的质量应符合化试药品要求——化学纯或分析纯,使用的比例以厂家推荐为准);其他体液如尿液、唾液、精液、羊水、胸水、腹水、乳汁等体液可以作为检测标本,但加热灭活的血清和血库的库存血则不宜作为检测标本。

4.2标本留取:以空腹为宜,收到标本后最好立即离心留取血清或血浆(凝固血应待其充分凝固后收集血清),不能有残留的红细胞、纤维蛋白丝,使用肝素治疗的病人宜在肝素治疗前抽血。

4.3标本保存:留取的标本最好在3小时内检测,不能立即检测的应放臵于2-8℃最长达14天(可以含有凝块但要密闭以防蒸发),或者-10℃最长达14天(不能反复冻融也不能含有凝块和红细胞)。

4.4标本容器: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为洁净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玻璃试管、一次性的不同规格的塑料离心管4.5标本外送:如涉及到需要外送的标本,必须以规定的容器(0.5ml塑料离心管)存放并密封,并根据邮寄规则和要求进行包装,运送时还要放入冰袋(2-8℃)或干冰(-10℃)由专人运送至指定地点指定接收人。

4.6拒收标本:凡与4.1-4.5所述内容不符的标本,检验人员应向临床或就诊者说明拒收标本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或建议。

5、分析系统5.1分析仪器: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仪器校准请参见仪器操作规程。

5.2分析试剂: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配套的HBcAb试剂盒,规格为100test/盒,2-8℃贮存,有效期6个月;在效期内使用试剂。

5.3定标试剂: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配套的HBcAb试剂盒中所附带,2-8℃贮存,有效期6个月;每换一次不同批号试剂均应进行重新定标。

5.4质控试剂: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配套的质控品,分为高、低二个浓度,2-8℃贮存,有效期6个月;每天随常规工作一起检测并保存质控结果,每月一次质控小结,失控要有记录及纠正的结果。

5.5其他耗材:均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如MUP、Matrix cell 液、4号液、探针清洗液、管道消毒液等,其中MUP为2-8℃贮存,其他均室温存放。

6、定标程序6.1仪器开启后(开机程序参见仪器操作规程),从屏幕主菜单中选择ORDERLIST。

6.2选择F4(CAL)。

6.3选择要定标的项目——HBcAb。

6.4输入标本架的位臵。

6.5输入标准品的批号和效期(可省略)。

6.6选择定标类型——INDEX曲线。

6.7选择F6(ADD)确认定标申请。

6.8返回主菜单,按RUN键运行即可。

6.9查阅定标结果:从主菜单选择STORED RESULTS/CALIBRATION REVIEW,选择F5(VIEW ALL),选择项目——HBsAg,查看定标内容,F6——查看详细内容。

7、标本申请操作程序7.1开机以后检查库存是否足够(包括纤维杯、bulk soIUtions、标本架的有效性)和垃圾桶是否需要清理。

7.2从主菜单选择ORDERLIST。

7.3选择F6——PATIENT。

7.4输入标本架的位臵编号,如果系统设定自动标本位臵定义,则无须此步骤。

7.5输入标本编号,如果系统自动设定标本编号定义,则无须此步骤。

7.6输入以下信息(可选择):病人编号、病人姓名、病人说明,根据需要可以不输。

7.7选择该标本要检测的项目或项目组合(同时检测多个项目的也可以手工选择),在此还可选择稀释模式、检测次数和是否急诊。

7.8选择F6——ADD,确认病人标本申请。

7.9如果还有标本需要申请,重复2-7步骤,如无则选择F1—EXIT返回病人项目申请(这时可以查看申请是否正确)。

7.10选择F1-EXIT返回主菜单。

8、质量控制操作程序8.1质控品申请参照7“标本操作”步骤执行,即随常规标本一起申请检测。

8.2质控结果登记到本年度的“免疫室定量检测项目室内质控登记表”。

8.3每天一将测定的质控结果与质控允许范围进行比较:HBcAb 质控血清一共有二个浓度(阴性0 PEI unit/ml、阳性0.5-2.0 PEI unit/ml),质控范围分别为1.700-2.500S/CO(-25.00-15.00%Inhibition)、7.00-63.00S/N(60.00-97.50%Inhibition)。

8.4一旦发现失控,应即时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在该结果栏作详细的批注和记录解决的过程;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详见9“失控处理”。

8.5每月进行质控小结。

并将原始数据打印和存盘留档。

9、失控处理操作程序9.1失控情况处理:操作者在分析质控结果时,如发现质控违背了控制规则,应填写失控报告单,上交专业室主管(组长),由专业室主管(组长)做出是否发出或重测与质控品相关的该批次病人标本检验报告的决定。

9.2失控原因分析: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的存贮条件改变、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控制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

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该批病人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查明导致失控的原因,是质控品本身的原因还是质控品以外的原因。

如是质控品以外的原因则应判为真失控,与质控品相关的同批次病人标本重新检测;如是质控品本身的原因,则判为假失控,与质控品相关的同批次病人标本不必重测,可以发出报告。

当失控信号出现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去寻找原因:9.2.1立即重测同一质控品。

此法主要用于查明人为误差,每一步都应该认真仔细的操作,以查明失控的原因;另外,这一步还可以查出偶然误差,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质控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在控),可以认为该批次的病人标本不必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2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

如果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在室温放臵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此时可以认为该批次病人标本不必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3新开另一批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

如果结果在控,则说明前一批血清可能都有问题,检查它们的有效期和贮存环境,以查明问题所在,可以认为该批次病人标本不必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4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

检查仪器状态,检查光源是否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维护,然后再测质控品,如在控,则说明是仪器原因,该批次的病人标本应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5更换另一试剂盒,重测失控项目。

检查试剂是否过期或贮存环境,更换试剂盒重新检测质控品,如在控则说明试剂存在问题,该批次病人标本应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6重新校准仪器,重测失控项目。

使用新的校准液校准仪器,重新检测质控品,在控则说明是校准问题,该批次病人标本应重测。

如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

9.2.7请专家帮助。

前6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如果其他同类型检验项目在控,则需要联系试剂厂家寻求技术帮助;如果其他同类型项目也失控,则需要与仪器厂家工程师取得联系了。

10、注意事项10.1血清(浆)中含有颗粒(如红细胞、纤维蛋白丝等)会引起错误的结果,因此离心收集血清(浆)时应不能将这些颗粒的物质加样品杯中。

10.2加样时应避免标本产生气泡,放臵试剂时也应避免试剂产生气泡。

11、结果计算11.1 S/CO值表示。

先计算Cutoff Rate值(CO)= Index Calibrator Mean Rate÷2.5,然后每次将病人标本的测定值(Sample Rate)与Cutoff Rate值相除得到S/CO,如果S/CO>1则认为该病人标本中含有HBcAb而被视为阴性结果,反之被视为阳性结果。

11.3 %Inh表示。

%Inh= (Index Calibrator Mean Rate- Sample Rate)÷Index Calibrator Mean Rate,标本的%Inh<50%为阴性,反之为阳性。

12、参考区间正常人HBcAb在1.0-3.0S/CO,或-50-49.99%Inh,或者大于1.0 PEI unit/ml检测限。

13、警告值13.1当HBcAb检测值在0.6-1.1S/CO之间一般视为低浓度区或灰区。

13.2当HBcAb检测值在>3.00S/CO以上时,则标本应重新测定。

13.3当HBcAb检测值<-50%Inh时,则标本应重新测定。

14、结果解释14.1标本的S/CO值小于1.0被认为HBcAb阳性,反之则被认为阴性结果。

14.2对处于灰区或可疑标本,应重复检测。

14.3对于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血清标本中含有颗粒性物质(红细胞)或纤维蛋白丝、前一份血清标本含有高滴度的HBcAb 使得在加样时存在携带污染、非特异性反应存在。

14.4诊断乙型肝炎或鉴别诊断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HBcAb检测必须同时结合乙型肝炎其他血清标志物及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14.5由于灵敏度的局限性,对含极低浓度HBcAb(低于检测限)的标本不能检出而出现假阴性,或感染正处于早期的窗口期,或者存在基因突变。

14.6对于其他体液标本和血库库存血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14.7对于反复冻融的血标本或含有颗粒性物质的血标本应离心后再进行检测。

14.8肝素治疗病人的血标本可能由于部分凝固而存在潜在的纤维蛋白丝,因此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15、安全防护15.1对任何一份标本(包括质控品、标准品及检测试剂等)都应视其为具有传染性,操作人员在工作时应戴乳胶手套、穿工作服。

15.2一旦发生标本容器划破手或身体、液体溅进眼睛等粘膜处,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同时向上级医师或科领导报告,必要时施以丙种球蛋白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