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来探讨和揭示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并由此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分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个部分。

总论主要介绍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是指机体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

本大纲适合于护理专科、口腔医学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及医学检验专业。

本大纲根据陈国强主编《病理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

2.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应用于临床。

3.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依据掌握和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分析和应用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为主:题型为:1.名词解释,2.是非题,3.填空题,4.单选题,5.问答题(含分析题)。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健康、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病因、条件、诱因、死亡和脑死亡等基本概念;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基本机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转归。

休克教学大纲

休克教学大纲

休克教学大纲休克教学大纲休克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状态,它会导致机体的血液循环不足,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休克的教学大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休克教学大纲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主题。

一、休克的定义和分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休克的定义和分类。

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导致的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状态。

根据引起休克的原因和机制,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阻塞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等类型。

学生需要了解每种类型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和临床表现,以便在实际临床中能够准确诊断和处理。

二、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了解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于学生理解休克的本质和临床表现至关重要。

休克的发生是由于血容量不足、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或外周血管阻力改变等原因导致的。

学生需要了解休克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肾脏的保护性反应等。

此外,学生还应了解休克时机体的损伤机制,如细胞缺氧、酸中毒、炎症反应等,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及时干预和治疗。

三、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休克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低血压、心率增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

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存在休克的可能。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休克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常规、血生化、动脉血气分析等,以便进行全面的诊断和评估。

四、休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治疗休克的关键是迅速纠正血容量不足、改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外周血管阻力等。

学生需要了解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其剂量和给药途径。

五、休克的并发症和预后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常常伴随着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严重的并发症。

学生需要了解休克的常见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学会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休克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高低钾的概念.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病机制,了解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熟悉:各类脱水的病因,了解水中毒,细胞水肿对脑的影响.了解各类脱水的治疗原则.钾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神经肌肉和心脏,反常性酸性尿的产生及与低钾碱中毒的关系.高低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钙磷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水、钠的正常代谢,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正常钾代谢.钾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镁的代谢特点,镁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钙磷的代谢特点,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掌握:酸碱平衡常用指标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碱剩余、缓冲碱和阴离子间隙的正常值与意义四种单纯性酸碱紊乱的概念四种酸碱紊乱的病因、主要指标变化、机体的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四种酸碱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了解:酸碱的概念、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特点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第五章缺氧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分类、各种类型缺氧的发生机制及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和失代偿反应.熟悉:各种类型缺氧的原因.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氧中毒.了解:吸氧治疗的基本原则.第六章发热掌握:发热、过热的定义,发热的机制.熟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种类,发热的时相了解:发热激活物、中枢发热介质的种类,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的防治原则.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掌握:常见的受体水平或G蛋白信号通路异常与疾病的联系如霍乱等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通路.了解: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以信号转导系统为靶点的生物疗法的研究进展.第八章细胞凋亡与疾病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细胞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生物化学变化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诱导性因素、抑制性因素、熟悉细胞凋亡主要的相关基因Bcl-2、p53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第九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自学了解: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细胞分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第十章应激掌握:应激、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概念,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熟悉:应激原的概念,应激时神经-体液反应,应激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了解:应激原种类,应激的基本表现,应激对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应激相关疾病,应激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一章 DIC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熟悉:DIC 的影响因素DIC时机体变化了解:凝血与抗凝DIC的病因,分期,分型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二章休克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多系统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多器官功能不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细菌移位的概念.MODS 的发病类型和发病机制熟悉:血管活性胺、调节肽变化,熟悉炎症介质与SIRS休克的防治原则各种炎症因子在MODS的作用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MODS的原因及分型、 MODS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负荷和自由基的概念钙超负荷的发生机制钙超负荷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熟悉:活性氧,PH反常,氧反常和心肌顿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原因和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高能磷酸化合物减少的原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正常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过程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熟悉: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心力衰竭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心力衰竭时代谢机能的变化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防治原则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掌握:以下概念:呼吸衰竭I, II、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ARDS的发生机制.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呼衰的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及给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掌握:肝性脑病和假性神经递质的概念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氨中毒学说肝性脑病机制中的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的概念熟悉: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的原因肝性脑病发生机制中的GABA学说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了解: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和机制肝性脑病的分类和分期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其它神经毒质的作用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的发生机制,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的代谢紊乱.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概念,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熟悉: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经过、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分期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了解: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防治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第十八章脑功能不全了解了解:脑疾病的表现特征、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自学第二章疾病概论2学时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4学时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4学时第五章缺氧 2学时第六章发热 2学时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2学时第八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自学第九章细胞凋亡与疾病 2学时第十章应激 2学时第十一章DIC 2学时第十二章休克 2学时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2学时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4学时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2学时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 4学时三、使用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必需在已学习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后,才能进行学习.由于本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与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作必要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要擅于将理论学习与动物实验和临床分析等学习手段综合起来,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本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另外开设有与之相联系的实验生理科学课.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同时,还有启发学生创造性,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索性实验课.四、主要参考书目录1、病理生理学第6版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五年制使用教材2、pathophysiology,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七年制使用教材3、Pathophysiology Hardcover 3rd Bk&Cdr edition,by , ,. SaundersCompany, February 23, 20054、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 ,by Porth, Carol Mattson,LippincottWilliams & Wilkins,2005.5、Pathophysiology 7th edition,by Springhouse,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4.。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

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

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学时:4学时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素蔓延的常见途径。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以及与电解质的调节。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课程性质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护理专业三年制专科适用,54学时)一、课程性质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展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作为本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时间安排五、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就学科本身而言,病理生理学的范畴非常广泛。

研究许多疾病乃至所有疾病共有的规律,是病理生理学总论的任务;研究各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乃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是病理生理学各论的任务。

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六、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及考核方式学生应当通过听课、自学、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理论;在实验课中应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培养和训练基本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

七、教学主要内容纲要绪论(一)基本目的与要求1.要求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2.了解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简史。

3.通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的简介,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病理生理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病理生理学的影响。

难点:研究方法中疾病模型的复制不好理解,结合我室克山病病因的动物实验研究讲授,以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1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学科性质。

3掌握健康、疾病、原因、条件、死亡、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及相应的英语词汇;4熟悉病因的种类及其致病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制,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2.疾病、健康和亚健康三者之间有何联系?3.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仅供参考)1、掌握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及英文,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中毒、盐中毒的概念及原因、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分类,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正常钾的代谢过程。

3、了解正常水钠代谢,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防治原则,等渗性脱水,常见几种类型水肿,水肿的治疗原则。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仅供参考)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 SB和AB, BE, AG等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相互2. 掌握血液pH值, PaCO2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3. 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4. 掌握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四种代偿公式对双重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5. 熟悉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与分析判断方法。

6. 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和种类、酸碱图的应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1. 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血气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Henderson-Hassalbalch方程式。

2. 几个重要概念:酸碱平衡紊乱,阴离子间隙(AG),肾小管性酸中毒(RTA),反常性碱性尿,反常性酸性尿等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分类概念。

3. 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4. 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代偿公式的应用和判断原则,注意代谢性双重混合型酸碱失衡的判断公式△AG↑ △HCO3-↓的应用。

5. 肺、肾调节进展,二重、三重酸碱失衡。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反常性酸性尿和反常性碱性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2.简述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机制。

3.某患者癔病发作1小时后,测得血浆pH7.52,PaCO23.2kPa(24mmHg), [HCO3-]24mmol/L,BE -2mmol/L,出现呼吸浅慢,手足搐搦。

问: ①患者有何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是什么?②分析患者呼吸浅慢,手足搐搦的发病机制?第五章缺氧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及英文词汇2、掌握四种缺氧的原因和机制(难点),血氧变化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3、掌握缺氧时机体的变化4、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及其防治重点和难点:缺氧的概念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及机制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试述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2.试述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3.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如何变化?4.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5.试述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肺水肿的机制。

6.实数急性缺氧致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

7.急性缺氧时心排血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8.试述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脑水肿的机制。

9.缺氧时组织细胞有哪些代偿反应?10.急性与慢性缺氧时机体代偿反应有何不同/11.对缺氧患者的基本治疗是什么?效果如何?12.缺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型的血氧变化特点是什么?试述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第六章发热教学目的与要求:1. 熟悉体温升高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发热及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EP)的概念3. 掌握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尤其是内毒素的性质)4. 熟悉EP 的细胞来源、种类与性质(尤其是IL-1的性质)5. 熟悉体温调节中枢部位6. 熟悉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7. 熟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8. 掌握发热体温调节的方式9. 掌握发热各期机制、临床表现及热代谢特点10. 掌握发热时物质代谢的改变及生理功能改变11. 了解发热时防御功能改变12. 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和难点:1. 概念:体温升高、发热及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EP)。

2. 内毒素与IL-1的性质比较。

3. 体温调节中枢部位、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尤其是OVLT)、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4. 发热体温调节的方式(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部分)。

5. 发热的分期、各期机制、临床表现及热代谢特点。

6. 发热时物质代谢的改变及机能变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发热与过热的区别?2.EP的作用途径有哪些?4.中枢介质的种类有哪些?第九章应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

2. 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3. 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4. 了解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和难点:1. 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概念及分类。

2.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概念及各期特点。

3.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组成、中枢效应及外周效应。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组成、中枢效应及外周效应。

5. 热休克蛋白(HSP)、急性期反应蛋白(AP)。

6. 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什么是心理应激?2、什么是生活事件?3、自己在应激时习惯如何应对、防御?会出现那些反应?4、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负荷和自由基的概念,钙超负荷的发生机制,钙超负荷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以及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2.熟悉:活性氧、PH反常、氧反常和心肌顿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原因和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

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高能磷酸化合物减少的原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难点:自由基、钙超负荷、白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为什么会生成增多?2.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生成的自由基对细胞有何损伤作用?3.细胞内钙超载的发生机制是什么?4.细胞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5.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与氧自由基,活性氧,呼吸爆发,钙超载。

第十一章休克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休克的概念。

2. 熟悉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 掌握休克的分期,各期微循环变化的原因、特点、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4. 熟悉休克的细胞代谢障碍。

5. 掌握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肾、肺、心功能及脑功能)。

6. 了解休克时消化系统及肝功能障碍。

7. 掌握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概念(见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8. 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重点和难点:1. 休克的概念。

2. 正常微循环的调节特点。

3. 休克各期微循环的特点及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临床表现。

4. 休克细胞、休克肾、休克肺、心功能障碍、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为什么休克早期血压可以降低不明显?机制是什么?2. 休克早期患者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和尿量减少的机制?3.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和机制是什么?4. 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和机制是什么?5. 休克时心功能障碍的机制是什么?6. 休克与DIC的关系如何?7. 何谓多器官功能衰竭?它与休克的关系如何?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2.熟悉DIC的诱因、分期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即临床表现);3.了解DIC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1. DIC的概念2.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3.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4.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如何从凝血、纤溶和抗凝三系统的动态平衡来理解DIC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2.哪些疾病容易引起DIC的发生?3.组织因子有何作用?4.DIC时血液凝固性失常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5.DIC与休克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发生机制。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概念。

2.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

3.掌握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了解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的机制。

4.熟悉心力衰竭时心脏本身和心外的代偿调节方式及其意义。

5.掌握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心力衰竭概念、心衰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左心衰竭时出现肺循环充血所致呼吸困难的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哪些病因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诱因有哪些?2.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代偿?3.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为何引起心力衰竭?4. 简述心力衰竭时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的发生机制。

5. 肥大心肌为什么最终会发展成心力衰竭?6. 心衰患者为何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7. 心衰患者为什么采取端坐位?8. 试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

2.掌握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

3.掌握呼吸衰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5.了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6.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1.呼吸衰竭的定义。

2.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4.肺源性心脏病和肺性脑病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5.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阻塞性通气不足中,不同阻塞部位出现的呼吸困难形成有何不同,为什么?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如何变化?为什么?3.什么是肺性脑病?试述其发病机制。

4.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什么?5.试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的血气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