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距离突破2011年上海历史基础知识同步训练(第一轮复习用)第二分册参考答案
2011届上海复旦附中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前年2011届上海复旦附中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2.右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3.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4.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5.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6.太平天国颁行的《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2011年高考上海奉贤区历史二模试卷(附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2011届高三4月调研测试(二模)历史2011.4.一、选择题(共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说:“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C.“王道”的主张 D.“克己复礼”的主张2.《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3.“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度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相权以加强皇权4. 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这种情况最早当出现在: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 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出现上述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的结果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了广州对外贸易6.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
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7.“兴办实业,坚甲利兵”、“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两步,它们分别体现了当时的:A.洋务思潮/维新思潮 B.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C.维新思潮/民主思潮 D.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8.“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A.维新派 B.革命党 C.义和团 D.日伪军9.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2011上海高考历史长宁区二模答案

2010学年第二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90分)31、(1)罗马统治境内的所有享有公民权的人。
包括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但不包括奴隶。
(2分)(2)材料显示古罗马人崇尚自由、理性、安全和人权,提倡公平、正义、平等、秩序、权利等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2分)(3)当时影响:协调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古罗马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了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2分);长远影响: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也成为近现代社会制定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2分)32、(1)因为夏朝以前的传说或历史是后世记载的,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
(2分)(2)二里头文化遗存较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2分)(3)二里头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地域和年代上并不完全一致;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二里头文化遗址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仅凭个案就得出定论;推论不等于是定论,如要定论,还需结合更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审慎的科学态度。
(4分,写出二点即可)33、(1)西汉时期南方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人民不富裕。
(1分)(2)东晋至隋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提高(1分);北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分)(3)纵看:从西汉至北宋,我国户口数总体经历了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南方户口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超过北方;北方户口数由减少到增加,但总体呈减少趋势。
(2分)横比:西汉时,北方户口数占绝对优势;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
(2分)历史学科试卷共3页第1页(4)历史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与国家分裂时期密切相关;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同步产生;经济重心南移与政治中心相伴相随;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动荡彼此联系。
(2分)发展方向:从经济重心变化的方向而言,呈现从内陆到沿海,从西部到东部,从北方到南方的趋势。
2011学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和参考答案分析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rray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答题前,务必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右图勾勒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
其中与③和④相对应的分别是·····()A.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C.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D.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2.世界三大宗教都起源于·················································()A.非洲B.亚洲C.美洲D.欧洲3.古希腊人在许多方面都胜古罗马人一筹,除了·····························()A.哲学B.文学C.艺术D.法律4.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
2011届上海历史四区模拟考答案、

2011上海四区联考历史回答 2011二模四区联考历史回答~~~~一、选择题(60分)1--5 C B C B D 6--10 D B B A D11-15 A C C D B 16-20 D B A D C21-25 C D B C A 26-30 A B B A D二、非选择题(90分)31、回答(13分)(1)①(C)②(A)③(B)(3分)(2)原因: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的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统称为“公民法”;(2分)进入帝国时代后军事扩张人口的增加,协调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权利关系,屋大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统称为“万民法”。
(2分)(说明:考生若从法学家不断完善法律的角度阐述也得分)(3)罗马法是罗马人在思想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
他们用理性即法律来规范社会生活;维系帝国的统治;(1分)体现了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分)但罗马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体现了其等级间的差异。
(1分)(4)还可以借助考古发现、档案、文献、著作、笔记、回忆资料检索和调查访问等;(2分)32、回答(11分)(1)君权神授(君权天授、皇权至上、君权独尊);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表达相近即可,共3分)(2)背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汉武帝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寻找理论依据,这为董仲舒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3分)(说明:若考生从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亦可)(3)积极性是: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天人和谐有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并逐步上升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君主实行仁政,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
201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上海卷·文科使用)7.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A.伊拉克 B.伊朗 C.埃及 D.印度【答案】A【解析】从题中表述,明确判断这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即A项所在地区。
【考点】暂无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
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
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从图片的形制上看,可明确判断标签①“鼎”是第三幅图;标签④“编钟”是第四幅图;剩下的标签③、②分别是“石斧”、“玉琮”更易判断。
【考点】暂无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
【考点】三省六部制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A.兴中会B.光复会C.强学会D.同盟会【答案】D【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图中所示《民报》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考点】同盟会11.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这场运动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结合关键词“17~18世纪”、“法国”、“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可以判定是法国的启蒙运动。
上海十校2011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上海市十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3.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科举制的影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4.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发出这样的赞叹:我幸福,因为我是人,而不是动物;是中国人,而不是蛮族人,……我幸福,因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阳。
邵雍的赞叹源于当时()A.国家的大一统B.经济文化的繁荣C.民族关系的融洽D.思想的自由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
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A.坐北朝南B.坐南朝北C.坐西朝东D.坐东朝西6.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
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
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2011届上海高三历史黄浦区一模(附答案)

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高三历史试卷2011.1.12下午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中显示的文字所记载的古代史诗应该是:A.《吉尔伽美什》B.《摩诃婆罗多》C.《罗摩衍那》D.《荷马史诗》2.著名学者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宗教和一个帝国。
”这里的“他”应该是指:A.孔子 B.悉达多 C.耶稣D.穆罕默德3.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相关的是:①城市的复兴②商品经济的活跃③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④教会为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新兴阶级的产生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D.秦简的记述6.《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