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例题与习题
历年路面设计考试答案

一、沥青方面1、试叙述沥青路面几种主要的破坏现象?在确定柔性路面设计方法时是如何考虑的?(1990)答:沥青路面的损坏可以分为三类:1)裂缝类-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2)变形类-路面表面的现状改变;3)表层损坏类。
其中,常见的损坏有:层陷,车辙,疲劳开裂,反射裂缝和低温裂缝,松散和坑槽,泛油和推移。
通常认为,疲劳开裂、车辙(永久变形)和低温开裂是导致路面结构破坏的三项最主要的损坏模式,在设计中应予考虑。
为控制路基路面结构的总变形,防止沉陷、车辙等整体强度不足的损坏,采用弯沉指标――路面竣工第一年路基路面结构表面实际回弹弯沉值l s≤该路面容许回弹弯沉值l d;为防止沥青混凝土和整体性材料基层疲劳开裂,采用弯拉指标――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整体性基层底面的弯沉应力σm≤材料的容许弯拉应力σr。
i.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坏现象有那些?试详细说明其产生原因以及减少或克服这些损坏现象、改善路面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应采取的措施(2000 )ii.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现有哪些?试详细说明其产生原因及为减少或克服这些损坏现象、改善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而应采取的措施。
(2001/11 2001/11)答:损坏类型: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现象及其原因较为复杂,且因地而宜,可分为三大类,13种主要损坏类型。
(一)裂缝类:1、横向裂缝:其产生的原因是温度变化和地基的纵向不均匀沉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绝大部分是反射裂缝2、纵向裂缝:产生原因是压实不好,路基或基层出现沉降,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或基层的反射裂缝以及荷载重复作用的结果。
3、龟裂:产生原因是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由于沥青层路面结构强度不足,结构组合不合理;基层排水不良,沥青混合料老化,或低温变硬、变脆等;横纵向裂缝出现后继续扩展,北方冰雪和南方多雨地区更是严重。
4、块状裂缝:面层材料的低温收缩和沥青老化以及砂砾基础的不均匀性。
(二)变形类:5、车辙:外因是渠化交通和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内因是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和抗塑性变形能力差6、波浪和拥包:材料组成设计差,施工质量差,使面层材料不足以7、沉陷:地基未充分固结造成的继续沉降或地基压实不足造成路面的大面积沉陷8、隆起:冻胀、盐胀、膨胀土胀起,路面材料推移拥起。
(整理)沥青路面设计计算实例

沥青混凝土路面计算书一、轴载分析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3)轴载换算:轴载换算的计算公式:N= 4.35121()ki i i PC C n P =∑2)累计当量轴次:根据设计规范,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取15年,双车道的车道系数取0.6 累计当量轴次:()'111365t e N N γηγ⎡⎤+-⨯⎣⎦=()151 5.4%1365×885.380.65.4%⎡⎤+-⨯⎣⎦=⨯ =4312242(次) 3)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N=8121()ki i i PC C n P =∑(2)累计当量轴次:()'111365t e N N γηγ⎡⎤+-⨯⎣⎦==()151 5.4%1365×505.650.65.4%⎡⎤+-⨯⎣⎦⨯=2462767.6(次) 二、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根据规范推荐结构,并考虑到公路沿途筑路材料较丰富,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15cm ),基层采用二灰碎石(20cm ),基底层采用石灰土(厚度待定)。
二级公路面层采用三层式沥青面层,表面层采用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厚度3cm ), 中间层采用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厚度5cm ), 下层采用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厚度7cm )。
三、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与劈裂强度抗压模量取20℃的模量,各值均取规范给定范围的中值,因此得到20℃的抗压模量: 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400MPa ,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200MPa ,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000MPa , 二灰碎石为 1500MPa , 石灰土为 550MPa 。
各层材料的劈裂强度: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4MPa ,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0MPa ,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0.8MPa , 二灰碎石为 0.5MPa , 石灰土为 0.225MPa 。
沥青路面习题

沥青路面习题一、单选题1、对沥青路面而言,为保证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附性,应尽可能选用(C)。
A、酸性石料B、中性石料C、碱性石料2、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是以(B)为标准轴载。
ABZZ-100或BZZ-60B重lOOkN的单轴荷载C黄河JN-150或解放CA-10BD8000磅3、下列哪种仪器是用来确定路表抗滑性能的:(D)。
A、承载板B、三米直尺C、贝克曼梁D、摆式仪4、以下几种岩石中,(A)轧制的集料最适合于用作沥青砼表面层的原材料。
A、玄武岩;B、石灰岩;C、花岗岩;D、片麻岩5、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主要反映沥青混合料的(A)A、高温稳定性B、低温抗裂性C、密水性6、压路机碾压时有沥青混合料沾轮时,可向碾压轮洒(A)A、少量水B、少量柴油C、少量柴油和水混合液7、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检验的马歇尔试验的试件应在(A)取样。
A.拌和机出料口B.摊铺现场C.碾压成型后在路面现场钻芯取样8、工程质量验收中,评定一段路基或路面密实程度的指标是(D)。
A•容重B.压实度C•压实系数D.压实度代表值9、路面弯沉值一般可用(B)测量。
A•刚性承载板B•贝克曼梁C•三米直尺D.水准仪10、应用核子密度仪测定压实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核子密度仪法可以作为仲裁试验B.核子密度仪法可以测定粗粒料土的压实度C.核子密度仪使用前应进行标定D.核子密度仪法适用于施工质量的现场快速评定11、压实作业应遵循的原则是(A)。
A先轻后重、先边后中、先慢后快B先重后轻、先边后中、先慢后快C先轻后重、先中后边、先慢后快D先轻后重、先边后中、先快后慢12、交工验收时,(A)需检测弯沉、平整度、抗滑性能等。
A.沥青混凝土面层B.水泥混凝土面层C.半刚性基层D.土方路基13、沥青混凝土标准密度,应由(A)得到。
A.马歇尔试验B.击实试验C.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D.钻芯取样试验14、贝克曼梁测定回弹弯沉,百分表初读数为49,终读数为24。
沥青路面设计计算案例

沥青路面设计计算案例一、新建路面结构设计流程(1)根据设计要求,按弯沉或弯拉指标分别计算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标准当量轴次,确定设计交通量与交通等级,拟定面层、基层类型,并计算设计弯沉值或容许拉应力。
(2)按路基土类与干湿类型及路基横断面形式,将路基划分为若干路段,确定各个路段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
(3)参考本地区的经验和规范拟定几种可行的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方案,根据工程选用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试验,测定各结构层材料的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等,确定各结构层的设计参数。
(4)根据设计指标采用多层弹性体系理论设计程序计算或验算路面厚度。
如不满足要求,应调整路面结构层厚度,或变更路面结构组合,或调整材料配合比,提高材料极限抗拉强度,再重新计算。
(5)对于季节性冰冻地区应验算防冻厚度是否符合要求。
(6)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路面结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结构组合设计后进行厚度计算,厚度计算应采用专业设计程序。
有关公路新建及改建路面设计方法、程序及相关要求详见《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二、计算示例(一)基本资料1.自然地理条件新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地处Ⅱ2区,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填方路基高1.8m,路基土为中液限黏性土,地下水位距路床表面2.4m,一般路基处于中湿状态。
2.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该设计路段路基处于中湿状态,路基土为中液限黏性土,根据室内试验法确定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为40MPa。
3.预测交通量预测竣工年初交通组成与交通量,见表9-11.预测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0%.(二)根据交通量计算累计标准轴次Ne ,根据公路等级、面层、基层类型及Ne 计算设计弯沉值。
解:1.计算累计标准当量轴次 标准轴载及轴载换算。
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公路根据交通调查资料,主要以中客车、大客车、轻型货车、中型货车、大型货车、铰链挂车等的数量与轴重进行预测设计交通量,即除桑塔纳2000外均应进行换算。
沥青路面试卷和答案100分

1。
单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
规范中对于高速公路设计使用寿命定义为()年。
A.20年
B.15年
C.10年
D.5年
2。
以下指标中()不属于沥青性能检测指标。
A.粉尘含量
B.针入度
C.含蜡量
D.闪点
2.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
以下属于沥青面层压实度检测方法的是()进行回填。
A.核子密度仪
B.浸水马歇尔
C.取芯
D.旋转压实
2。
沥青质量检测中三大指标是指()。
A.针入度
B.软化点
C.黏度
D.延度
3.判断题【本题型共2道题】
1.目前我国公路沥青拌合站大都为间歇式拌合站。
Y.对
N.错
2.根据相关规范,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其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可采用普通沥青.
Y.对
N.错。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试题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管理试题库(含单选题126题、填空题53题、简答题20题)一、选择题:(共126题)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B),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A 5℃B 10℃C 0℃2、旧沥青路面的整平应按高程控制铺筑,分层整平的一层最大厚度不宜超过(C)mm。
A150 B 200 C1003、道路石油沥青必须按品种和标号分开存放,贮存温度不宜低于(C)℃,并不得高于170℃,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苫布。
A 145B 150C 1304、液体石油沥青在制作、贮存、使用的全过程中必须通风良好,并有专人负责,确保安全。
基质沥青的加热温度严禁超过(A)℃,液体沥青的贮存温度不得高于50℃。
A 140B 150C 1305、道路用煤沥青严禁用于热拌热铺的沥青混合料,作其他用途时的贮存温度宜为(B)℃,且不得长时间贮存。
A 60~90B 70~90C 80~906、用作改性剂的SBR胶乳中的固体物含量不宜少于(A),使用中严禁长时间暴晒或遭冰冻。
A 45%B 50%C 55%7、改性沥青的剂量以改性剂占改性沥青总量的(A)计算,胶乳改性沥青的剂量应扣除水以后的固体物含量计算。
A 百分数B 质量比C 体积比8、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也可在拌和厂现场边制造边使用,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A)℃。
A 180B 170C 2009、用溶剂法生产改性沥青母体时,挥发性溶剂回收后的残留量不得超过(C)%。
A 1B 3C 510、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必须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B)在现场灌模。
A 当天B 立即C 不能超过第二天11、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钢渣、矿渣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使用(B)和矿渣。
A 破碎砾石B 筛选砾石C 钢渣12、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多孔玄武岩的视密度可放宽至(C)t/m3,吸水率可放宽至3%,但必须得到建设单位的批准,且不得用于SMA路面。
计算大题11-沥青路面设计

累计当量轴次
设计年限内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当量轴 次总和。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第二节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2、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的假定
3)总弯沉:路基或路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总垂直变 形(回弹弯沉+残余弯沉)。
4)容许弯沉:路面设计使用期末不利季节,标准轴载作用下双 轮轮隙中间容许出现的最大(代表?)回弹弯沉值。
5)设计弯沉:是指路面交工验收时、不利季节、在标准轴载 作用下,标准轴载双轮轮隙中间的最大(代表?)弯沉值。
第四节 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第一节 概述
2) 轴载当量换算的原则
等破坏原则:换算以达到相同的临界状态为标准,即对同 一种路面结构,甲轴载作用N1次后路面达到预定的临界 状态,乙轴载作用使路面达到相同临界状态的作用次数为 N2,此时甲乙两种轴载作用是等效的;
等厚度原则:对某一种交通组成,不论以哪种轴载的标准 进行轴载换算,由换算所得轴载作用次数计算的路面厚度 是相同的。
1)各层连续、弯曲弹性、均匀、各向同性,位移、形变微小; 2)最下一层(路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限大,其上各层厚度有限,
水平方向无限; 3)各层在水平方向无限远处,及最下层向下无限深处,应力、形变、位
移为零; 4)层间接触情况,或完全连续(连续体系)或仅竖向应力和位移连续而
无摩阻力(滑动体系); 5)不计自重。
3)当量轴次
按弯沉等效或弯拉应力等效的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 载的作用次数换算为与标准轴载100KN相当的轴载作用次 数。
沥青路面pci计算例题及解析

沥青路面pci计算例题及解析
摘要:
1.沥青路面的特点
2.PCI 计算方法
3.例题解析
4.结论
正文:
一、沥青路面的特点
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道路路面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低温抗裂性:沥青路面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能够抵抗低温引起的路面裂缝。
2.水稳定性: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能够在雨水较多的地区保持路面的稳定性。
3.耐疲劳性:沥青路面具有较好的耐疲劳性能,能够承受车辆反复行驶带来的冲击。
二、PCI 计算方法
PCI 是指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和空隙率的计算参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1.密度:通过实验测量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
2.空隙率:通过实验测量沥青混合料的体积和质量,然后计算其空隙率。
三、例题解析
假设某段沥青路面的密度为2.5g/cm,空隙率为5%,则其PCI 值为:
PCI = 密度/ (1 - 空隙率) = 2.5 / (1 - 0.05) = 2.63
四、结论
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和耐疲劳性,PCI 计算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性能。
通过例题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PCI 计算方法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沥青路面设计(例题与习题)一、双层体系单圆荷载例题例12.1 已知:MP p 5.0=,cm 14=δ,MP E 450=,MP E 1801=,cm h 20=,求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 l 。
解:由题有:25.01804510==E E ,714.014*2202==δh 查图14-4(P 335),在纵轴上25.01804510==E E 处作水平线,在横轴上714.014*2202==δh 处作竖直线,两者交点同图中曲线相截,沿曲线查得46.0=α,所以,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 l 为:cm E p l s 143.046.0*4514*5.0*220===αδ例12.2 已知:MP p 5.0=,cm 14=δ,MP E 650=,MP E 2801=,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 l 限定为0.1cm ,求面层应有的厚度h 。
解:由题与公式14-10,有:cm l p E s 464.01.0*14*5.0*26520===δα 232.02806510==E E 查图14-4(P 335),在纵轴上232.010=E E处作水平线,同图中曲线cm 464.0=α相交,从交点作一竖线与横轴相交于0.66。
所以,66.02=δh,有cm h 5.1814*2*66.0==。
作业2:1、 已知:MP p 5.0=,cm 14=δ,MP E 450=,MP E 2101=,cm h 18=,求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 l 。
解:由题有:22.02104510==E E ,643.014*2182==δh查图14-4(P 335),在纵轴上22.01804510==E E 处作水平线,在横轴上643.014*2182==δh 处作竖直线,两者交点同图中曲线相截,沿曲线查得44.0=α,所以,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 l 为:cm E p l s 137.044.0*4514*5.0*220===αδ2、 已知:MP p 5.0=,cm 14=δ,MP E 500=,MP E 2601=,荷载作用面下中轴处的弯沉sl 限定为0.1cm ,求面层应有的厚度h 。
解:由题与公式14-10,有:cm l p E s 357.01.0*14*5.0*25020===δα 192.02605010==E E 查图14-4(P 335),在纵轴上192.010=E E处作水平线,同图中曲线cm 357.0=α相交,从交点作一竖线与横轴相交于1.00。
所以,00.12=δh,有cm h 2814*2*00.1==。
二、三层体系双圆荷载例题例12.3 已知:MP p 5.0=,双圆cm 10=δ,MP E 450=,MP E 3002=,MP E 6001=,cm H 25=,cm h 10=,求荷载作用下轮隙中间处表面弯沉值l 、面层和基层的主拉应力12σ和13σ。
解:由题有:11010==δh,5.21025==δH ,5.060030012==E E , 15.03004520==E E (1) 查图14-14(P 360),按用法示意,查得4.8=α,49.01=k ,92.02=k ; 则表面弯沉系数为:79.3**21==k k L αα 所以,荷载作用下轮隙中间处表面弯沉值l 为:cm E p l L s 063.079.3*60010*5.0*221===αδ (2) 查图14-18(P 362),按用法示意,查得15.0=σ,97.01=m ,915.02=m ; 则上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133.0**2112==m m σσ所以,荷载作用下上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06.0133.0*5.01212===σσ(3) 查图14-19(P 363),按用法示意,查得205.0=σ,14.11=n ,0.12=n ; 则基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234.0**2113==k k σσ 所以,荷载作用下基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117.0234.0*5.01313===σσ作业3:1、已知:MP p 7.0=,双圆cm 65.10=δ,MP E 450=,MP E 7002=,MP E 15001=,cm H 20=,cm h 12=,求荷载作用下轮隙中间处表面弯沉值l 、面层和基层的主拉应力12σ和13σ。
解:由题有:127.165.1012==δh ,878.165.1020==δH ,467.0150070012==E E , 064.07004520==E E(1) 查图14-14(P 360),按用法示意,查得6.8=α,88.01=k ,01.12=k ; 则表面弯沉系数为:64.7**21==k k L αα 所以,荷载作用下轮隙中间处表面弯沉值l 为:cm E p l L s 076.064.7*70065.10*7.0*221===αδ(2) 查图14-18(P 362),按用法示意,查得21.0=σ,98.01=m ,09.12=m ; 则上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224.0**2112==m m σσ所以,荷载作用下上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157.0224.0*7.01212===σσ(3) 查图14-19(P 363),按用法示意,查得385.0=σ,12.11=n ,95.02=n ; 则基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41.0**2113==k k σσ 所以,荷载作用下基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287.041.0*7.01313===σσ三、多层体系的等效换算例12.4 现有一五层体系,各层的模量与厚度如下表所列,请转换为三层体系,以便计算路面弯沉值的每一、二、四层底面的弯拉应力。
解:由题有: (1) 表面弯沉第一层不变,第二、三、四层转换为MP E 8002=的中层,由公式(14-46)有:cm E E h h H i i i 54.304.224322=+=∑=(2) 第一层底面弯拉应力第一层不变,第二、三、四层转换为MP E 8002=的中层,由公式(14-48)有:cm E E h H i i i 42.219.02422==∑=(3) 第二层底面弯拉应力 第一、二层转换为MP E 8002=的上层,第三、四层转换为MP E 5003=的中层,由公式(14-47)与(14-48)有:cm E E h H i i i 61.1742211==∑=cm E E h H i i i 26.199.03432==∑=(4) 第四层底面弯拉应力第一、二、三层转换为MP E 5003=的上层,由公式(14-49)有:cm E E h H i i i 80.2943311==∑=上述计算结果列于表中。
例12.5 在上题中,如果不知道第二层的层厚,限定路面表面弯沉值l 不大于0.08cm ,轮胎接触压力为MP p 7.0=,cm 65.10=δ,要求对路面结构第二层的层厚进行设计,并计算每一、二、三、四层底面的弯拉应力。
解:1)由题,首先对多层路面体系进行等效换算,有:cm h 5.6=,MP E 15001=cm h E E h h H i i i 54.2024.22432+=+=∑=61.065.105.6==δh ,65.1054.202+=h H δ,53.0150080012==E E , 044.08003520==E E 由L s E p l αδ12=有:05.8=L α查图14-14(P 360),按用法示意,查得1.9=α,12.11=k ; 则由表面弯沉系数:21**k k L αα=有:79.02=k再由图14-14(P 360),当79.02=k ,61.065.105.6==δh ,044.08003520==E E 有:85.265.1054.202=+=h H δ 则:cm h 8125.92=所以,取路面结构第二层的层厚cm h 102= 2)计算层底拉应力:B )第二层底面拉应力:(略)C )第三层底面拉应力:8.265.108.29==δh ,88.165.1020==δH ,5.050025012==E E , 14.02503520==E E查图14-18(P 362),按用法示意,查得14.0=σ,08.11=m ,1.12=m ; 则上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166.0**2112==m m σσ所以,荷载作用下第三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116.0166.0*7.01212===σσ D )第四层底面拉应力:8.265.108.29==δh ,88.165.1020==δH ,5.050025012==E E , 14.02503520==E E查图14-19(P 363),按用法示意,查得27.0=σ,13.11=n ,42.02=n ; 则基层底面拉应力系数为:128.0**2113==k k σσ所以,荷载作用下基层底面拉应力为: MP p 09.0176.0*7.01313===σσ作业4:1、现有一六层体系,各层的模量与厚度如下表所列,请转换为三层体系,以便计算路面弯沉值的每一、三、五层底面的弯拉应力。
(1) 表面弯沉第一层不变,第二、三、四、五层转换为MP E 7002=的中层,由公式(14-46)有:cm E E h h H i i i 069.40508.8083.9478.12104.225322=+++=+=∑=(2) 第一层底面弯拉应力第一层不变,第二、三、四、五层转换为MP E 7002=的中层,由公式(14-48)有:cm E E h H i i i 165.25047.2937.3181.9109.02522=+++==∑=(3) 第三层底面弯拉应力第一、二、三层转换为MP E 4503=的上层,第四、五层转换为MP E 2104=的中层,由公式(14-47)与(14-48)有:cm E E h H i i i 978.3615168.11810.1043311=++==∑= cm E E h H i i i 801.22801.7159.04542=+==∑=(4) 第五层底面弯拉应力第一、二、三、四层转换为MP E 2104=的上层,由公式(14-49)有:cm E E h H i i i 739.5915148.18512.13079.1344411=+++==∑=2、在上题中,如果不知道第二层的层厚,限定路面表面弯沉值l 不大于0.06cm ,轮胎接触压力为MP p 7.0=,cm 10=δ,要求对路面结构第二层的层厚进行设计。
解:由题,首先对多层路面体系进行等效换算,有: cm h 8=,MP E 15001=cm h E E h h H i i i 069.3024.22532+=+=∑=8.0108==δh ,10069.302+=h H δ,467.0150070012==E E , 043.07003020==E E 由L s E p l αδ12=有:43.6=L α查图14-14(P 360),按用法示意,查得5.9=α,12.11=k ; 则由表面弯沉系数:21**k k L αα=有:604.02=k再由图14-14(P 360),当604.02=k ,8.0108==δh ,043.07003020==E E 有:5.410069.302=+=h H δ 则:cm h 931.142=所以,取路面结构第二层的层厚cm h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