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

合集下载

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和其功能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调节以及与环境的交互等方面的知识。

人体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产生、调节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神经、生殖等系统。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生理学、组织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机制和调节,以及应对环境和病理条件的能力,从而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观察、病例分析、生理学测量、医学影像等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为人们提供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入认识,为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全文完整版)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全文完整版)

实验室条件及实验开出情况
实验室设施
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满足各类实验需求 。
实验开出率
确保所有规定的实验课程均能如期开出,为学生 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实验室管理
实行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安全和设 备维护。
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
网络课程资源
01
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包括课件、教案、视频等,方便
同行专家评价意见汇总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
同行专家认为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同时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具有科学性 和前沿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同行专家认为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讲 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
在线学习平台
02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在线学习、作业提交和互动讨论

网络教学应用
03
利用网络教学工具进行远程授课、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拓展
教学空间和时间。
05
教学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学生评教结果分析
0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
涵盖课程所有重要知识点,包括人体 各系统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以及生 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总评成绩构成及比例
平时成绩
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课堂表 现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15%
,小组项目占15%。
期末考试成绩
占总评成绩的60%,其中选择题 占20%,简答题占30%,案例分
析题占10%。
06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总结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一、绪论和细胞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反馈调节:系统本身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以维持稳态,使系统活动保持稳定,正反馈可以迅速而完整地完成某种生理活动3.刺激:能使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4.反应:生理学将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内部新陈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称为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5.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生物体内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6.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做兴奋性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7.肌丝滑行学说8.可兴奋细胞的概念:凡是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性细胞9.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某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10.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钠离子内流11.超极化:膜电位增大12.局部兴奋:受到阈下刺激,产生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刺激停止后又复极到静息电位,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特点:1、由电紧张的形式扩布2、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3、没有不应期,可产生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13.机体功能调节的分类:二、血液1.血浆:血浆是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清:血凝后血凝块发生收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里没有纤维蛋白原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住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4.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5.血型的分类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型6.等渗液:生理实验和临床所用的各种溶液中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临床上常用的有: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7.血浆渗透压的分类: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小分子晶体(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正常值:298.5mOsm/L(5764.8mmHg)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正常值:1.5mOsm/L(25mmHg)意义: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8.可延缓或防止体内外血液凝固的方法有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理: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还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三、循环1.心动周期中,各期心室内压是如何改变的:0期:1期:2期:3期:4期: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绪论1人体生理学

绪论1人体生理学
1.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 是调节全身各 种功能活动的系统。通过神经的调节称为神 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reflex)。 反射的通路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
特点:作用迅速而精确、部位局限和时间短 暂;
2.体液调节 一般是指由某一器官或组织 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 达另一器官,调节它的功能活动。
张锡钧(1899—1988)在神经化学递质乙酰胆 碱的研究中取得系列的创新性或果,受到国内 外生理学界的高度评价。
3.为什么要学习生理学?
1.只有认识了“正常”,才能设法维 持正常,防止异常;认识“异常”( 疾 病);
2.生理学的发展可促进临床医学的发 展;
3、学习与掌握一些实验技术,培养观 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肾上腺髓质可以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 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达心脏和血管,调节 心血管活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全 身的能量代谢等等。 特点:缓慢、广泛而持久;
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3. 自身调节:机体内有些调节既不依赖 神经也不依赖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 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器官生理学--循环生理学 消化生理学 肾脏生理学
(三)整体水平
各系统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第一节
兴奋性
⑴ 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⑵ 兴奋性: 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
(一)、 1.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2.刺激分类 3.刺激三要素
作用—— 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准确、适度;
作业: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 些?各有何特征?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1页/共21页
第一节 人体生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活动,这些功能 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2页/共21页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方法 1.急性实验
在体实验
如:去大脑僵直
离体实验
如:骨骼肌实验装置图
第3页/共21页
淋巴液、脑脊液。
外环境:机体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细胞外液)。
第6页/共21页
第7页/共21页
(二)稳态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稳态的特征 ①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恒定。 ②恒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平衡。 2.稳态的实现 神经、体液机制调节 3.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 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8页/共21页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第9页/共21页
(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刺激: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 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第10页/共21页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2.慢性实验
如假饲实验
第4页/共21页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3.整体水平的研究
第5页/共21页
第二节 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 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 (占体重的60%)
40%细胞内液 20%细胞外液 组织液、血浆、

人体生理学课件

人体生理学课件
研究对象
人体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 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新陈 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免疫等 方面。
人体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理论,如中 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生理学开始从描述性向实验性转变,如哈维的血 液循环理论。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等,分泌消化液帮 助消化食物。
消化道平滑肌
消化道壁内的平滑肌,通 过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在 消化道内前进。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咀嚼和胃肠蠕动将食物磨碎,使其表面积增大,便于化学 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
呼吸节律
指呼吸运动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其产生与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有关。
化学感受器
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2、CO2和 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当动 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 升高时,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
加。
05 消化系统与营养 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器官,是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 所。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 位,可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 氨和相应的α-酮酸。氨主要在 肝脏中合成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则可进一步氧化供能或转 化为糖、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 。
06 泌尿系统与排泄 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01
02
03
04
肾脏

人体生理学研究与应用

人体生理学研究与应用

人体生理学研究与应用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机能、调节、适应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它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基础,对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生理学的应用方面进行探究。

生理学的研究意义人体生理学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医疗技术和疾病治疗。

生理学的研究为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使得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了更高的水平。

同时,生理学的研究还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准确的理论基础。

比如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在生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降低饮食中钠的含量,可以预防血压升高,并大大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

而且还可以通过运动和食物进补来增强心脏功能,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此外,生理学的研究还可以拓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例如科学家们发现藏在海洋深处的一些“底栖生物”具有极度的耐寒性,为研究如何应对全球气温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生理学的研究在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生态学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为生命科学之一,生理学研究工作和其他科学研究不同。

生理学研究工作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才能在实验室中开展。

举个例子,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神经元这个生物学上的个体的生理机能,但神经元所处环境却复杂而多变。

所以神经科学家使用微量电极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手段来观察神经元的活动轨迹,甚至对着动物大脑打洞,以更清晰地观察细节。

这一系列方法都是生理学研究工作中的常见手段。

除了实验室的验证,人们还会借助计算机模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生理学研究。

生理学的应用生理学的研究不仅单单限制于实验室,还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人类的使用生理学的历史,已超过了2000年。

首先是医疗领域。

通过对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疾病的发病机理,为治疗疾病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手段支持。

例如,一种抗中风的治疗方法就是根据生理学的研究结果,针对血液凝固的机制制定方案,通过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干预,达到减少中风发生的效果。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生理学B. 阈下刺激C.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D. 电刺激E. 化学刺激兴奋性是指()A. 细胞兴奋的外在表现B.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射的过程C. 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D. 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全过程E. 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关于阈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 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B. 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C. 阈值即阈电位D. 阈值是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E. 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任务1-2内环境不包括()A. 淋巴液B. 组织液C. 脑脊液D. 血浆E. 消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A. 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C. 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 细胞内、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E. 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A. 体液B. 淋巴液C. 细胞内液D. 血液E. 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A. 自身调节B. 正反馈C. 负反馈D. 体液调节E. 神经调节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 体温、 pH相对恒定利于维持酶的活性正常B. 通过肾脏排出代谢尾产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C. 缺氧、高烧、酸中毒等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发生变化D. 通过呼吸运动维持细胞外液中O2与CO2分压的稳定E. 通过消化和吸收补充营养物质,血糖正常提供能量任务1-3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间为闭环式回路B. 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C. 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正反馈D. 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为单向信息联系E. 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负反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神经冲动B. 正反馈C. 反应D. 反射E. 负反馈关于自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依赖于自身特性B. 依赖于体液因素C. 依赖于神经支配D. 调节幅度大,但灵敏度数低E. 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受控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A. 反应B. 反馈C. 反射D. 适应E. 自身调节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B. 神经调节发生快C.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实现的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E. 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广任务1-4主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A. 均为耗能过程B. 物质均是以结合形式通过细胞膜C. 均依靠膜蛋白帮助D. 物质均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转运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属于()A. 载体运转B. 易化扩散C. 通道转运D. 出胞作用E. 单纯扩散物质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A. 吞噬作用B. 易化扩散C. 单纯扩散D. 主动转运E. 被动转运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 )A. 易化扩散B. 出胞C. 渗透D. 单纯扩散E.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称为A. 单纯扩散B. 被动转运C. 吞噬作用D. 易化扩散E. 主动转运载体易化扩散出现饱和现象是因为A. 载体数量有限B. 载体数量减少C. 跨膜梯度降低D. 能量供给不足E. 载体疲劳下列关于Na+ 泵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转运等量的Na+ 和K+B. 将细胞外Na+ 转运入细胞内C. 将细胞内K+转运出细胞外D. 只转运Na+E. 维持细胞内、外的Na+ 和K+离子浓度差任务1-5细胞安静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A. 静息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阈电位E. 阈强度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A. 超极化C. 极化D. 去极化E. 复极化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细胞膜上钠-钾泵的作用B. 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C. Na+和K+易化扩散的结果D. 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E. 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A. 超极化B. 复极化C. 极化D. 反极化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是由于()A. Cl-内流B. K+内流C. K+外流D. Ca2+内流E. Na+内流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A. 局部电位B. 阈电位C. 峰电位D. 终板电位E. 动作电位任务1-6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是A. 双向传导B. 时间延搁C. 局部电流D. 单向传导E. 跳跃式传导在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中,兴奋性最低的是A. 相对不应期B. 超常期C. 低常期D. 绝对不应期E. 静息期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错误的是()A.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有关B. 衰减性传导C. 双向传导D. 局部电流E. 动作电位幅度与刺激强度无关阈电位是指A. 细胞膜超极化使Na+通道全面开放的临界电位B. 细胞膜去极化使K+通道全面关闭的临界电位C. 细胞膜去极化使Na+通道全面关闭的临界电位D. 细胞膜去极化使Na+通道全面开放的临界电位E. 细胞膜去极化使K+通道全面开放的临界电位关于局部电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它是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B. 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总和C. 局部去极化电位的区域兴奋性增高D. 局部电位随扩布距离增大而减小E. 局部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下面哪种电位变化不属于局部电位A. 锋电位B. 终板电位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任务1-7神经-肌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磷酸二酯酶B. 腺苷酸环化酶C. 胆碱酯酶D. 胆碱乙酰化酶E. ATP酶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药物是()A. 筒箭毒B. 新斯的明C. 肾上腺素D. 阿托品E. 乙酰胆碱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 对Ca2+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B. 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反极化C. 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D. 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超极化E. 对K+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A. 胆碱脂酶活性降低B. 乙酰胆碱释放增多C. 乙酰胆碱释放减少D. 神经兴奋性升高E. 终板膜上受体增多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多巴胺D. 肾上腺素E. 氨基丁酸关于前负荷的描述,错误的是A. 能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B.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C. 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D. 不断增加前负荷,肌肉收缩张力则随前负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E. 增加一定的前负荷,肌肉的初长度随之增加,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增大任务1-8关于血细胞比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血细胞比容在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较高B.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年女性为37%~48%C. 血细胞比容在大面积烧伤患者较低D.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E. 血细胞比容在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葡萄糖B. 白蛋白C. 球蛋白D. 纤维蛋白E. 无机盐血液的功能不包括()。

A.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 运输功能C. 防御功能D. 免疫功能E. 造血功能有关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 参与生理止血C. 缓冲血浆酸碱度D.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E. 参与机体免疫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导致()。

A. 红细胞萎缩B. 组织液增多C. 体液减少D. 红细胞不变E. 红细胞膨胀任务1-9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范围是()。

A. (4.5~5.5)´ 1012/LB. 6.0´/1012/LC. (3.8~4.6)´ 1012/LD. 5.0´1012/LE. 4.2´1012/L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是()。

A. 红细胞破坏过多B. 骨髓功能异常C. 红细胞内在缺陷D. 造血物质缺乏E. 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当胃大部切除或患胃萎缩性胃炎时,机体缺乏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以发生()。

A.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 小细胞性贫血C. 血友病D. 地中海贫血E. 再生障碍性贫血关于血液的组成,错误的说法是()。

A.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B.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没有性别差异C.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的流体组织D.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E. 红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95%~9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红蛋白合成时必需的()。

A. 维生素KB. 内因子C. 铁D. 叶酸E. 维生素B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A. 维生素B12和叶酸B. 维生素DC. 钙离子D. 铁离子E. 氨基酸任务1-10某男,45岁,肝硬化病人,常有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出血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A. 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B. 维生素K缺乏C. 血小板减少D. 凝血因子活性降低E.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真空采血管的绿头管内置的主要添加剂是()。

A. 抗凝剂B. 二氧化硅C. 肝素D. EDTA盐E. 乙二胺四乙酸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

A. PF3B. 凝血酶原C. 因子ⅫD. 因子ⅢE. Ca2+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

A. 磷脂胶粒反应B. 组织细胞释放因子ⅢC. 因子X的激活D. 因子Ⅻ的激活E. 血小板聚集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肝素B. 组织激活物C. 血浆激活物D. 抗凝血酶E. 纤溶酶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

A. 淋巴细胞B. 巨噬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红细胞E. 血小板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A. 抑制因子X的激活B.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C.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D.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E. 去除Ca2+任务2-11关于ABO血型系统,错误的是()。

A. O型人的血浆中有抗A、抗B两种B. 有哪种抗原则无该种抗体C. AB型人的血浆中无抗A抗体和抗B抗体D. 同型人之间抗原类型一般不同E. 无哪种抗原则必有该种抗体关于ABO血型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一个是错误的()。

A. A型血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B. 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凝集原C. A型血的红细胞上有A凝集原D. B型血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E. 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 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类型B. 红细胞膜上抗体的类型C. 血浆中抗原的类型D. 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E. 血浆中抗体的类型关于Rh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的血清中不存在天然的Rh抗体B. Rh阴性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不会出现凝集反应C. 我国大多数人为Rh阴性血型D. 在人类与ABO血型同时存在E. 抗原存在于红细胞表面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