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一例
试析DPMAS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试析DPMAS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9-22T06:44:07.798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5期作者:徐丽娟[导读] DPMAS是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的简称,是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新型方式。
本文主徐丽娟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DPMAS是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的简称,是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新型方式。
本文主要是对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选取某院收治的18例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治疗前后48小时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总胆酸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
经分析可知,在使用双重血浆分析吸附系统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达到45%以上,治疗效果良好。
且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总胆酸各项指标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有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
这足以说明该治疗方式有效,值得在临床加大推广。
关键词:DPMAS;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肝脏衰竭属于病毒、细菌引起的肝功能损伤症状,对人体机能的破坏严重,病死率高。
肝脏衰竭症状出现的同时,病人还会伴随高胆红素摄取偏低的情况,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体内毒素逐渐增多,对人体多个脏器系统带来较大威胁,甚至会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数。
DPMAS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措施,加强对其临床推广,对于病情缓解及治疗效果提升有着显著效果,应加以重视。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择某院近三年时间内收治的18例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人,女性患者7人,平均年龄在63岁上下。
在这些患者中,肝衰竭引起黄疸症的患者有14人,存在梗阻性黄疸症的患者4人。
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求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标准诊断,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在每升171μmmol以上,或者每日增加量在每升17.1μmmol以上;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要求在20%-40%之间,或符合国际上大于1.5的标准要求;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DPMAS、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

·论著·DPMAS、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高 辰* 李 剀 李 静商丘市立医院血液净化室 (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PE+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PE组(n=26)、DPMAS组(n=26)、PE+DPMAS组(n=28)。
统计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短期疗效。
结果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酸碱电解质及乳酸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治疗前,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E+DPMAS组较PE组、DPMAS组表现出更好的优势;PE+DPMAS组短期疗效有效率82.14%均高于较PE组、DPM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探讨 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摘要:目的:探讨DPM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均采用DPMAS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
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37/40),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
结论:对早期肝衰竭采用DPMAS治疗疗效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早期肝衰竭;护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属于人工肝支持治疗方案,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在DPAMS治疗中,操作多数由护士完成,故积极做好护理工作对保障疗效有着显著的价值。
为此验证该方案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评估了该方案的疗效,并总结了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早期肝衰竭患者计40例为对象。
本组患者中包括男31例,女9例,年龄25~68岁,均数(35.84±6.74)岁。
纳入患者均符合早期肝衰竭诊断标准,已经签署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系统、精神疾病患者与特殊生理时期者。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采用甘草酸二胺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复合维生素B、C 以及微最元素等基础治疗,另外使用珠海建帆DX-10机型治疗,模式为血浆吸咐模式,采用模型血浆成份分离器(5A20),珠海建帆BS-330(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咐器)和H330-11(一次性使用血液泄流器),开展血浆吸咐治疗,并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首剂25mg,血流控制100m/mit,分离速度30m/mit,血浆处理量为5L。
每两到三天一次,具体以患者病情而定。
1.2.2护理方法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内容如下:(1)治疗前,评估患者病情,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可使用多巴胺控制血压,如负性情绪严重,则可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DPMAS治疗一例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DPMAS治疗一例1患者资料患者李某,女,33岁,2020年5月22日入院。
主诉腹痛、恶心5天,肤黄、眼黄、尿黄2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曾多次服用野生杂菌,约1周前因“感冒”自服“克感敏”,5天前出现腹痛、恶心,伴纳差、轻微厌油,无呕吐、发热、恶寒、腹泻等,以“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输液2日(具体不详),效果不佳,2天前医师发现其眼黄、肤黄,患者自感明显乏力、纳差,尿黄呈“茶水样”,遂到我院急诊科门诊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缓解,今日患者出现神智不清,为进一步治疗,由家人陪同到我科就诊,以“肝损原因待查” 收住我科;病程中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黄,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史及传染病史;否认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地:湖南株洲,未到过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地区,无嗜烟、嗜酒,无毒物或粉尘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冶游史。
婚育史已婚,配偶健康,现育有1男,健康状况良好。
2检查情况体格检查T 37.0°C、P 74次/分、R 24次/分、BP 103/72mmHg。
专科检查一般情况差,神志不清,呼之能应,但反应迟钝,定向、定时、计算能力差,查体不能配合,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肝浊音界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WBC 12.3×10⁹/L,N 80.8%,RBC 3.05×10¹²/L,HGB 104g/L,PLT 215×10⁹/L。
肝功:ALT 2088.3U/L,AST 458.8U/L,ALB 38.9g/L,TBIL 204.2μmol/L,DBIL 161.2μmol/L。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DPMAS模式;人工肝;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具有较为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此疾病发病急,进展速度快,在临床治疗时存在一定难度,具有较高病死率。
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时,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人工肝治疗具有一定效果。
临床中采取的人工肝模式通常为血浆置换(PE)、PE联合滤过等,此方法需通过大量血浆完成治疗,但是目前临床中血浆比较缺乏,而且血液制品若大量使用往往造成疾病传播风险过高,由此使得PE模式人工肝治疗受到一定限制。
近些年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逐渐应用到肝衰竭的治疗中,因其不必依赖血浆,可使得早期肝衰竭得到较为及时地治疗,提高救治效果。
本研究选取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探讨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7~70岁,均龄(47.32±2.13)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5.46±1.22)分。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9~69岁,均龄(47.21±1.96)岁;MELD评分(25.51±1.21)分。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 马霖杰

A C L F中, M S C凭借其多向分化潜能可适当在体内、 外条件下 诱导分化为肝细胞。
4 ] 1 . 1 . 1 ㊀ 临床试验 ㊀S h i 等[ 通过对 4 3例诊断为 A C L F的患
A b s t r a c t :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a r e c o m m o ni nC h i n a .Wh e nt h ed i s e a s e s p r o g r e s s t ot h ee n ds t a g e ,l i v e r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h a s 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a s
5 ] 功能相关。类似的, P e n g 等[ 建立临床对照试验, 通过对 5 3
在体外分化、 增殖, 具有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潜能的低免疫原性 成体干细胞。研究表明 M S C对治疗肝衰竭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 也有不少对其治疗肝衰竭机制的研究。探讨其治疗机制, 便于
3 ] S C在临床应用中进行评价,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对M
8 ] 肝细胞、 修复受损肝脏的能力。 K a n a z a w a 等[ 通过建立肝大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5 . 0 9 . 0 3 7 收稿日期: 2 0 1 5- 0 1- 2 7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3- 0 7 。 作者简介: 马霖杰( 1 9 9 0-) , 男, 研究员, 主要从事干细胞治疗慢加 急性肝衰竭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陈刚, 电子信箱: c h e n g a n g 2 0 1 5 0 1 @1 2 6 . c o m 。
DPMAS+PE治疗肝衰竭患者一例

低置换量PE联合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一例一、临床资料主诉:患者张XX,男,年龄29岁,因“乏力、纳差10+天,尿黄、皮肤眼黄1周”入院。
现病史: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进食量由150g/餐降至100g/餐,伴厌油、恶心,进食后感腹胀不适,无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畏寒,未予重视及诊治,上述症状明显加重,1周前,继而出现全身皮肤眼黄、小便颜色加深,呈“浓茶样”,无鼻衄、牙龈出血,无呕血、黑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量异常,无发热、畏寒、咳嗽,无头昏、心累、气紧,无皮肤瘙痒,未解白陶土色大便及酱油色小便,至当地医院行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91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06 U/L、总胆汁酸136.4 umol/L、碱性磷酸酶120 U/L、谷氨酰转酞酶65 U/L、白蛋白42.3 g/L、总胆红素284.6 umol/L、直接胆红素196.5 umol/L、间接胆红素88.1 umol/L;HBVDNA:2.06E6 IU/ml,为进一步治疗,故于4月14 日至我院,门诊以“慢性肝炎(重度)”收入我科。
既往史:5年前检查发现“乙肝”,平时不定期监测肝功(具体不详),曾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年后自行停药(具体服药、停药时间、乙肝病毒载量不详)。
家族史:有乙肝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1℃,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律齐。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病容,表情自如,神志清楚,精神差,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皮肤重度黄染,未见皮疹、皮下出血,未见水肿、肝掌、蜘蛛痣。
腹部丰满,软,无浅静脉曲张及肠型、胃型,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无波动感、振水声,肝肾区无叩痛,肝浊音区存在,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无亢进、减弱、消失,肠鸣音3-4次/分,未闻及血管杂音。
扑击征阴性。
双下肢不肿。
高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例抢救体会

2讨论
患者 , 男, 9 l岁。 已婚退 休教 师 。 因“ 厌食 , 乏力 , 腹胀 , 尿
少1 0 d , 皮肤 黄染 3 d ” 入院。 患者 无 明显 诱 因出现乏 力 、 肌肉 酸痛 、 食欲 下 降 、 腹 胀 尿黄似 豆油 色 , 病 后 1周 未加重 视 , 3 d
1临 床 资 料
静滴 , 其 余 治疗 不 变 , 患 者人 院 治 疗 第 4周 时肝 功 清 蛋 白
指标 达 到 正 常 值 , 腹 水 消 失 HB V— D NA — P C R<5 . 0 E + 0 2 I U / Ml 。 停 用 清 蛋 白及 利 尿剂 。治疗 第 9周 时 患者 肝 功 能生 化 指标 陆续 恢 复 正 常 , HB e Ag发生 阴转 , 办理出院。 出院后 嘱 其 继 续 服用 抗 乙型肝 炎 病 毒 药物 . 定期 监 测肝 功 能 及 乙型
直 接胆红素 ( DB I L ) 2 0 3 . 6 t x m o l / L, 总蛋 白( T P) 6 6 . 5 g / L, 清
性介质 . 它 能 够 在 乙型 肝 炎慢 加 急性 肝 衰 竭 患者 的 外周 血 单 核 细 胞 和肝 组 织 中均 有 特 异 性 高 表达 且 表 达 水 平 与 疾 病 的严 重 程度 密 切相 关I , 同 时高 志 良等I 4 1 在肝 衰 竭 并发症 的治疗 中也 明 确指 出 C S的 应用 能 够有 效 阻止 因过 强免疫 反 应 所 致肝 细 胞 坏死 , 有 助 于控 制病 情 , 改善 预后 。 ( 3 ) 抗 乙型 肝 炎病 毒 ( 核 苷酸 类 ) 药物 的联合 应用 , 快 速 降 低机体
前 皮 肤 及 双眼 发 黄 且 逐渐 加深 到 当 地 医 院就 诊 。 疑是 肝 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一例
【患者病情】
一般资料:患者吕XX,男,因“乏力、纳差半月,皮肤眼黄10天”于2020年6月15日入院。
主诉:乏力、纳差半月,皮肤眼黄10天
现病史: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降至从前2/3左右,伴厌油,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皮肤眼黄、尿黄,无腹痛、腹胀、腹泻等,未重视,未就医。
10天前在上述基础上开始出现皮肤眼黄、小便色黄如浓茶色,无腰背疼痛,无血尿、尿痛,未解陶土色样大便或酱油色样小便。
6天前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示ALT 1584U/L、AST 1288U/L、TB 241.5umol/L、DB 180.1umol/L;乙肝两对半示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腹部彩超示胆囊壁增厚;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积极予复方甘草酸二铵、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降酶治疗6天,患者自诉症状无缓解,皮肤眼黄逐渐加深,复查肝功示ALT 242U/L、AST 102U/L、TB 451.0umol/L、DB 332.6umol/L、TBA597.6umol/L,建议上级医院就诊,遂入我院,门诊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收入我科。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可,食欲较差,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体重无明显下降,无鼻衄或牙龈出血。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重大基础疾病史,患者虽然否认肝炎病史,但从未行相关检查。
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长沙县、长期居住于长沙。
未婚。
否认疫区居住史,否认冶游史。
否认吸烟、饮酒、药物等嗜好。
否认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类似疾病史,否认重大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 36.9℃脉搏 76次/分呼吸 19次/分血压 138/60mmHg
辅助检查:2020-06-07(当地医院)肝功:ALT 1584U/L、AST 1288U/L、TB 241.5umol/L、DB 180.1umol/L;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2015-06-14(当地医院)肝功:ALT 242U/L、AST 102U/L、TB 451.0umol/L、DB 332.6umol/L、TBA597.6umol/L。
初步诊断:
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早期)?
2.慢加急性肝衰竭
鉴别诊断与诊断依据:
患者近期无肝毒性药物服用史,故药物性肝炎不考虑。
患者无甲状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无发热、关节疼痛、变形等症状,故自身免疫性肝炎暂不考虑。
诊断依据:1.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早期)?2.慢加急性肝衰竭,依据:患者虽否认既往肝炎病史,但从未行相关检查,本次发病以乏力、纳差、皮肤眼黄、尿黄为主要表现;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
结合外院肝功明显异常,胆红素升高10倍以上:TB 451.0umol/L,乙肝两对半示“大三阳”,故考虑诊断,完善我院腹部彩超、乙肝DNA等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治。
诊疗计划:
一、常规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
1.肝炎护理常规,一级护理。
2.予保肝、降酶、抑酸等对症治疗。
予口服茴三硫50mg tid、双环醇25mg tid,静滴异甘草酸镁100mg qd、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mg qd、多烯磷脂酰胆碱930mg qd、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 qd等保肝、降酶、退黄,泮托拉唑42.3mg qd 抑酸等对症治疗。
3.完善相关辅查。
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乙肝DNA、腹部彩超等。
4.健康教育,向家属交代病情。
患者肝功严重损害,黄疸深,消化道症状明显,病情进行性恶化,随时可能出现肝功损害加重,黄疸加深,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二、积极安排人工肝治疗:分别于2020-06-17、2020-06-20行DPMAS治疗,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
该患者确诊为病毒性乙肝慢性重型(早期)并慢加急性肝衰竭。
经保肝、降酶、抑酸等对症治疗及人工肝治疗2次,患者神志清楚,精神、食欲可,乏力、纳差缓解,查体:慢性病容,未见肝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扑击征阴性。
病情好转,予以好转出院。
【讨论】
本患者确诊为病毒性乙肝慢性重型(早期)并慢加急性肝衰竭。
黄疸症状较重,并发症较多,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造成体内毒性物质的蓄积和严重的代谢紊乱。
因此,清除体内毒性物质(胆红素,胆汁酸,炎症介质等)和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于重度肝炎及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极其重要。
人工肝技术能明显改善肝损害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根据本例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肝功损害严重,患者入院检查胆红素水平高达451.0umol/L,故采用DPMAS治疗模式,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经连续两次治疗后胆红素下降明显,黄疸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DPMAS疗效确切,且可以大大减少血浆用量,在当今血制品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更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