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3
公司简介
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 9696万股的总股本。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 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 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 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 ,第二大股 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7
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
Hale Waihona Puke •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 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 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 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 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她呼吁“应 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 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此 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成蓝2本.田6,6然水亿蓝真产元正田品解发曾开开展向蓝发到田证有财2监0务限0会面0公年纱提司,末出剪。的过短但2蓝三8由田.次3资于8配金亿农链股元业的融,并不资增可。长能前了 3在、《导此金火后两份融索快收蓝1最以内不次账:0田参速入是倍高后2配面资》0证增增,达,0金股资发1监年长长链历到每表会成产1开6,31,年1股0功猛月始0.0而瞿年1收0字,断,增是5%短刘兆裂报元益一减,,文姝玉个的。也轻业,威税文要业即达了绩利弱想绩使到的公猛增实学都 遭 了司涨长者现在遇不虚的。6上假每了可04财10、等财9市股思1%务921务9090时议09,0信压名年.82承息的6年就年公力50,1司月诺特元0必月,瞿.管蓝的1大以8须兆蓝理21日田4玉洪上元走人田年,及员再灾,,股因其被涉继拘嫌任传提者。供保田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
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
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
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
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
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
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
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
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
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
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
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
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
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
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蓝田股份案例分析【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
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
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
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 、“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一)虚构营业收入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29亿元之巨。
其70%勺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2.6亿增加至2001年的4.4亿。
除去饮料这一可明确计量部分,该公司另一重要产品一一水产养殖,据估计,蓝田一亩水面的产值要达到2到3万元钱,才能符合其业绩水平。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 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 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 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 的4.32亿元。 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 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
蓝田事件始末
刘姝威 在斗争中取胜 她也获得了她该有的殊荣
刘姝威
感动中国 2002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 以个人力量战胜蓝田股份神话
中国财经大学研究员 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 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 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 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 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 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 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 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 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 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 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 经济的发展。
疑点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 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 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 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 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 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 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 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 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 巧合吗?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 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四面 1.偿债能力分析 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 2.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 《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 110 3.现金流量分析 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4.资产结构分析 5.关联方关系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 6.收入来源分析 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 田没有撤诉。穷途末路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 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 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 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对刘姝威的起诉被 法院驳回。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

经济研究内率先实施,这标志着企业财务核算、财务报表等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针对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修订了其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等,使其更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这不仅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极为有利,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必须在充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概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这对增强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吴玲红.新会计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探究[J]. 现代国企研究,2017(22). “蓝田股份”案件分析研究朱顺熠(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摘 要: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接下来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但是,这个丑剧很快被揭露。
此后,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管理人员被拘传,公司也被强制停牌。
蓝田股份因虚假披露受到民事责任处罚赔偿近540万元,同时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因帮助其粉饰财务信息达到上市目的承担连带责任。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本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提出建议帮助会计师事务所避免法律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
关键词:蓝田股份;因果关系;审计准则1 案例简介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典型欺诈案之一,是继2001年“银广夏陷阱”曝光之后上演的又一出闹剧。
他们造假手法的共同点都是编造一个业绩神话,俗称“讲故事”。
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态农业”)是主营养殖、旅游和饮料的一家多元化公司,为达到在公司IPO进程中顺利过会的目的,1996年采用多种欺诈手段对申报材料造假,最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每股8.38元发行3000万普通股。
公司上市以后,其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9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正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1999年10月15日)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田公司”)违反证券法规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违规事实(一)伪造政府主管部门文件及相关法律文书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沈阳市土地管理局(以下简称“沈阳土地局”)《关于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土地使用权处置方式的批复》(沈土发[995]61号),对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公司土地作了违规处置,同时盗用沈阳土地局名义谎称同意蓝田股份公司将其国有土地使用权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总资产,由此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
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还伪造了两份土地证以及三份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定批复。
(二)伪造银行对帐单,虚增巨额银行存款为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蓝田公司伪造了该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帐户1995年12月份银行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存款额(4420万元)的62%。
(三)隐瞒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蓝田公司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同时对公司国家股、法人股和内中职工股数额也作了相应缩减。
对上述缩减公司股本的重大事项,蓝田公司在申请股票公开发行及股票上市之后予以隐瞒,未作公司披露。
(四)隐瞒内部职工股托管后上柜交易的重大事实1993年4月至10月,蓝田公司将全部内部职工股在沈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集中托管。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

浅析蓝田股份审计失败【摘要】2001年10月,蓝田股份财务造假引起一众哗然。
其利用财务造假手段,在经营期间虚增了大量资产及高额利润。
面对漏洞百出的财务报告,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给出了与实际不符的审计意见。
现就蓝田股份的案情及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展开探讨,并就蓝田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三角理论一、蓝田造假案情回顾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彻底破灭,引起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
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虚增资产其一,固定资产造假。
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速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
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
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
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蓝田股份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相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三,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虚增2770万。
(二)虚增利润其一,虚增收入。
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
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
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的宣传广告费用支出不见踪迹。
现金流量表中,观察“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2001年上半年职工人均工资额仅为185元。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例

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 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1999、2000 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 项目帐面金额的现象。
3固)定固资产定折资旧产年折限延旧长年,限会降过低长每年应摊的折
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根据蓝田 2000年报信息,该公司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 过长,2000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 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年限,增提了巨额折 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 少4800万元。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 度》1993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 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 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 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 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
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 济
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
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
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 难
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 例
一、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及疑 (一点)资产规模扩张和公司业绩的情况
蓝田股份(600709)于1996年发行上市,从 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
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
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 了近10倍;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 高的水平,最近98年、99年和00年分别高达 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 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 前列。
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库案例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虚假报告事件在中央电视台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儒雅、文静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颁奖台,她就是被称为“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
她用区区600字,粉碎了一个股市帝国的神话!为国家挽回的经济和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刘姝威:1980年3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在陈岱孙、厉以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1986年12月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一直在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刘姝威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意外地卷入了后来震惊全国的“蓝天事件”的。
2001年,她正在潜心写作《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
当时,银广夏、麦科特、红光等一系列虚假会计报表案件,给股民和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相关分析技术识别虚假的会计报表。
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整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刘姝威尽可能比较分析更多的案例。
当她在网上搜索到蓝田集团公布的财务报告后,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结果让她十分震惊。
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倍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蓝田,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_1.27亿元。
也就是说“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
”由此,刘姝威得出结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中国蓝田总公司始建于1980年7月,曾经在1998年抗洪救灾时,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后,斥资2亿元的费用,长时间地插播“野藕汁”、“野莲汁”的广告,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仿佛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典型,一个以养殖、饮料和旅游为主的企业。
在不到10年间,它就创造了总资产规模增长近10倍,总资产达220亿元的奇迹。
据说是有希望进军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
一个内地欠发达地区,以农副产品起家,且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效益的企业,的确创造了中国农业的“动人神话”)。
从10月9日到10月26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分析后,刘姝威动笔撰写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的文章。
文章当天就在印数仅有180份,读者为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司局级以上领导的《金融内参》发表。
12月13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诉刘姝威“该文所述事实完全失实”,属“捏造事实”。
请求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与此同时,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两个首脑人物“登门造访”;恐吓电话和电子信件接连不断。
(瞿兆玉:曾任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后弃官回故乡经商。
靠着他一点点小聪明和股票的投机性,成为湖北省直至全国的经济巨头、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著名人物。
后来,以瞿兆玉为首的蓝田公司及主要人物受到了有关司法部门的收审)。
刊登那篇600字“惹事”文章的《金融内参》,也急忙发表“本刊启事”——《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
四面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110”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
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田没有撤诉。
被涂抹上悲壮色彩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
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
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被法院驳回。
一个文弱、普通的知识女性,面对前所没有的恶势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伤、不委屈。
但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刘姝威还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与义务。
已经过去的2002年,赋予了刘姝威多项荣誉,如中央电视台“2002经济年度人物”、中央电视台“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和“2002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
”感动了中国的刘姝威感动地说:其实,我得到的太多了,真的,太多……问题:试从管理伦理的角度分析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为。
案例二大宇神话的破灭昔日的大宇集团曾是韩国的五大财团之一,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中历史最短的新兴集团。
大宇集团发展之迅猛令人惊奇,但其解体速度之快令业人惊叹。
大宇集团创办于1967年,创办人为金宇中。
创业之初,金宇中只不过是一个纺织品的推销员。
但是,经过他多年的努力,大宇变成了一个总资产曾高达650亿美元,直逼韩国最大企业现代集团的庞大的商业帝国。
在其辉煌时期,大宇拥有600多家海外分公司,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迅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产业,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的迅速崛起与扩张,使其曾成为韩国企业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多年来,韩国人将大宇的成功称为“大宇神话”。
然而就在1999年的8月16日,大宇集团的一份声明,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心中的神话。
这份声明表示,大宇将出售其下属的25家企业还债(仅保留6家与汽车相关的企业),这表明大宇已经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大宇集团坍塌的原因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除了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外,与韩国的经济干预政策和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韩国的经济政策就是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政策。
政府往往选定特定的产业,以集中贷款的方式培育大企业,以致银行贷款过于集中,出现了韩国特色的“财阀经济”。
正如韩国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韩国经济只不过是受大财阀所左右的经济。
大财阀的另一个特点是负债率过高。
如从1963年到1971年韩国制造业的负债率增长了4倍多,由92%增长到394%。
在大宇帝国坍塌前,大宇集团的自身资产为168亿美元,而负债为598亿美元,负债率高达355%,这既是该集团推行以债养债、借债发展战略的结果,又是韩国政府不合理干预与放纵的结果。
大宇帝国的坍塌打破了人们对日韩大企业模式的崇拜。
同时,使人们思索:究竟怎样才能不重蹈大宇的覆辙。
“大宇神话”的破灭是有其必然性的。
因为这个神话是人们编造出来的,它并没有坚实的根基,就像一棵根扎的不牢的大树,从外表看,无论怎样挺拔,无论怎样伟岸,只要风暴一来,它必然会被连根拔起。
大宇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来骗取银行及公众对它的信任,而它完全依靠举债来扩张导致了企业的破灭。
这种片面追求企业的规模、盲目扩张的做法现在显然是行不通的,企业的扩张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必须以效益为扩张的指南,而不能只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虽然大宇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创出了很大的品牌,也可以评出几十亿、几百亿无形资产,但只是大厦的外表,它再辉煌、再宏伟,离开了稳固的根基,它也不能不倒。
何况品牌是无形资产,而债务却是有形资产,只有当企业发展顺利、市场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这些无形资产才能发挥效用,一旦企业遭遇危机、经营出现困难时,这些无形的东西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问题:1.从大宇帝国倒塌事件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大宇的战略管理有什么问题?2.如何理解扩张与发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案例三:不同的领导方式Y工厂是巴杰特汽车公司的子公司——经济轿车分部的六个装配厂中最大和最老的一个。
最近它的绩效不理想,厂长威克先生受到总管理处的很大的压力。
威克是位受人尊敬和有能力的领导,他是通过艰苦的道路逐级升上来的,技术高超,工作勤奋,Y厂在他的领导下一直相当出色。
现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危机接踵而至,经济轿车的需求快速增长。
生产线的速度.加快了,开始了3班操作,新工人(主要是移民)大量增加,一大批管理人员不得不被派到新的岗位上去。
这种情况使威克麻烦不断。
一天,他在工厂里进行例行的巡视时,亲自命令一个工段的工长,改变仪表板的装配程序,他认为这样能加快操作。
但生产经理阿伯格女士认为新程序扰乱了整个生产进度,她向威克提出关于装配程序的新建议,想协调威克和她的计划,可是威克先生的反应非常粗暴,并且吩咐她必须按照他的命令办。
当威克看到车身装配线的生产周报表以后,大发脾气,威胁工长乔根先生说,如果产量不能提高的话,就把他解雇。
乔根联想到在两周之前已有一工长被解雇了,就急忙摆出他面临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设备陈旧失修,新工人没有经验,乏味又缺少革新的工作结构,然而没人愿意听他的意见。
一天,由于电力公司出了故障,供电中断。
电力公司修复电网至少要用一周时间。
威克一向不主动依靠委员会会议来治理工厂,但这次他不得不召开一次生产经理和工长会议。
会议决定暂停生产,并且争取工长支持,将两天的带薪休假改为只发一半工资。
可是公司总管处否决了威克的建议。
坚持认为产品极好,生产不能停止,要求买一台流动式发电机组。
威克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他刚传达完总管理处的意见,引起一片不满。
大家认为买发电机组开支很大,而且还给工人和管理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同时,大家认为上边在粗暴干涉他们厂内的事,上边在不了解情况时,还强求他们听取指示。
大家责怪威克先生不能像其他厂的负责人那样,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有一些管理人员还进一步埋怨说,威克先生的头等大事就是传达总管理处每天发出的工作指示。
各个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不满总管理处的包办代替行为。
他们发牢骚说,现在简直不让他们干本职工作。
这样下去,他们将被迫从自己的部下那儿收回一些合法职权,干预他们的业务,从而使全厂各级领导犯同一毛病。
为了压倒下面的反响,总管理处争辩说,Y厂的问题是威克先生缺乏控制力,而不是由于什么设备陈旧、工作乏味,以及工人没有经验等。
由于不满威克的业绩,总管理处决定由雷曼女士来代替他。
雷曼女士提出了就职条件:在一段时间内,必须由她全权管理自己的事务。
总管理处答应了这一条件。
雷曼女士从一接任就指出,她不同意总管理处认为应当裁员的想法,她要给每个人机会以充分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她任期内,全厂上万职工中被解雇的只有极少几个人,她向总管理处申请资金,使工厂现代化,而首先建造的是供生产工人使用的自助餐厅和洗手间。
午餐时她亲自上自助餐厅,跟工人、工长和下级管理人员打成一片。
她倾听他们的抱怨,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鼓励班组开会来来解决共同的问题,参与她的长远规划,并为防止日常危机进行协商。
雷曼女士的工长们经常非正式地开会。
增强了横向联系,她为职能人员和生产第一线人员安排了不断解决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职能人员知道他们为生产第一线提供的服务是怎样的不中肯和只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