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

多发急性期梗塞灶: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
性病变
脑CTA MIP及VRT图像: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灌注检查 ➢ 脑血流量减低、血容量变化不明显或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延长且范 围与脑血管供血区一致,为脑缺血性疾病表现 ➢ 局灶性脑血流量和血容量均增加,常见于脑肿瘤脑膜瘤、转移瘤、 神经鞘瘤、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d
结核性脑膜炎CT表现:脑力额裂及脑沟柔脑膜异常强化 a. 平扫;b. 增强动脉期;c、d. 增强延迟期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2. CT增强——CT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
• 烟雾病,异常脑CT灌注:右侧颞枕叶MTT及TTP延长
Part 03
异常MRI线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1)肿块 ➢ 一般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 ➢ 脂肪类肿块呈短T1和长T2信号改变 ➢ 含顺磁性物质的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 ➢ 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1和短T2信号改变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精选PPT 15
CT 图像
1
5
4 6
8 3
2 7
• CT值--组织对X线的 吸收系数--密度
• 图像上越亮,说明CT 值越高,组织密度越 高
• 将水的CT值定为0, 骨皮质定为1000,空 气定为-1000;其余 介于中间
1、颅骨;2、小脑;3、松果体钙化;4、侧脑室前角;5、额叶;6、颞叶;
–显示骨折、肿瘤骨转移、网状内皮系统疾病、代谢 性骨病、骨纤、畸形性骨炎等
–观察颅骨骨折,有学者建议直接行CT
• 注意辨别正常颅缝、血管沟和骨折线 • 有时可看见颅内钙化,如松果体钙化、肿瘤钙
化等 • 侧位可观察蝶鞍的形态,如扩大提示垂体瘤等,
但不扩大也不能排除病变
精选PPT 4
脑血管造影
3 4
2 1
颅脑正常的MRI信号
T1WI T2 WI
18
骨皮质 低信号 低信号
骨髓质 脑膜 高信号 低信号
中 高 信 低信号 号
脑脊液 低信号 高信号
脑白质 脑灰质 血管
高信号 等信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信号
精选PPT
中高信 号
流空信 号
流空信 号
颅脑X线解剖简介
精选PPT 19
平片-正位像
精选PPT 20
额窦
冠状缝 矢状缝
这是DSA图像,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颈内动脉颈段;2、颈内动脉虹吸部;3、大脑前动精脉选;PP4T、大脑中动脉;
5
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原理
• 最常用的是: 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 • 最常用的方法: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
★ SE序列1800脉冲两侧施加双极脉冲 ★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和 DWI图
右侧大脑半球梗塞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病例1
男性,53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1天
病例1 DTT
两个梗死灶均未累 及皮质脊髓束,病 人肌力正常
★ 脑脊液腔隙,T1低,T2高信号 ★ 颅神经,Ⅱ、Ⅴ 、Ⅶ、Ⅷ、Ⅸ ★ 脑血管流空信号 ★ 颅骨与软组织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MRI新技术
第一节
★ 磁 共 振 波 谱 (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
病例2
女性,72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肌力Ⅱ级
病例2 DTT
病灶累及右侧皮质脊 髓束,病人肌力下降
病例3
男性,65岁,右侧肢体无力1天,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病例3 DTT
右侧皮质脊髓束受压无中断,治疗后6天复查,压迫缓解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1)
第一节
★ 颈内动脉 ◆ 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 ◆ 岩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 段 ◆ 前膝段先向前发出眼动脉,继而分出脉络 膜前动脉及后交通支向后走行,最终分为 大脑前、中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2)第一节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ert DDX, Brain and Spine, Airsys Ebook, 2011
缝间骨
Expert DDX, Brain and Spine, Airsys Ebook, 2011
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Expert DDX, Brain and Spine, Airsys Ebook, 2011
• 脊髓增粗 • 脊髓萎缩 • 脊髓信号(密度)异常 • 脊髓的异常强化 • 脊髓中央管扩张 • 蛛网膜下腔形态异常
脊髓增粗
脊髓变细
马尾受压变形移位
脊髓信号/密度异常
脊髓的信号异常
脊髓的异常强化
脊髓中央管扩张
Let’s take a break!
慢性期MS斑块
MS斑块强化的形式
MS斑块 vs 慢性缺血性改变
脑萎缩_海马的目测评价
评分 0 1 2 3 4
脉络膜裂宽度 正常 ↑ ↑↑ ↑↑↑ ↑↑↑
颞角宽度 正常 正常 ↑ ↑↑ ↑↑↑
海马高度 正常 正常 ↓ ↓↓ ↓↓↓
额颞叶变性
女性,47岁,精神行为异常
额颞叶变性
视空间障碍
脊髓的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骨质结构异常
颅骨增厚_正常变异
小头畸形
大头畸形
异常颅骨增厚
颅骨的溶骨破坏
转移瘤所导致的骨质破坏
生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
少突胶质细胞瘤 Fahr病
脑囊虫病钙化
颅咽管瘤钙化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脑组织密度的异常
脂肪:-55~-100;脑白质:28~32;脑灰质:32~40;密质骨:>250 脑脊液:5±4;血液:55±5;新鲜凝固血:80±10;陈旧凝固血:45±15 单位:Hu,Hounsfield unit
• 核医学
– SPECT:灌注 – PET:代谢
基底节层面的比较
幕下结构显示的比较
脊柱与脊髓
CNS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颅脑的影像检查方法
• 头颅X线平片
– 最基本的影像方法:后前位、侧位 – 显示颅骨骨折、肿瘤颅骨转移、代谢性
骨病、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 应注意辨别颅缝、血管沟与骨折线 – 贴近胶片侧结构显示较清晰
CNS的影像学方法
• X线摄影时代(1895~)
– 诊断信息少,检查有创
CNS的影像学方法
• CT的时代(1971~)
– 对CNS疾病的诊断具有里程碑意义
CNS的影像学方法
• MRI的时代(1985~)
– 没有离子辐射,最佳软组织对比 – 划时代意义
CNS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超声
– 囟门未闭的小儿 – 经颅多普勒检查
T2WI
脑出血_亚急性早期
DWI
SWI
63811
脑出血_亚急性早期
54944
脑出血_亚急性晚期
65528
脑出血_晚期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铁沉积
神经变性病:MSA
多系统萎缩(Shy-Drager综合症)病例
铁离子沉积
铁沉积与钙化的鉴别
钙化与出血在Phase图上的鉴别
视 N 颈内A
蝶窦
VI V1
海绵窦
Anne G. Osborn, Brain, 2004
MRI对脑神经的显示
额叶 vs 顶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脑叶/脑回的分界
额叶 vs 颞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脑组织的信号异常
强化方式的差异
脑水肿_血管源性水肿
脑水肿_细胞毒性水肿
脑水肿_间质性脑水肿
脑积水_非交通性
脑积水_正常颅压性
Evan指数大于0.3
脑积水 vs 老年性脑改变
脑积水 vs 老年性脑改变
占位效应
占位效应
脑疝
脑出血_超急性期MRI
急性脑出血
T1WI
DWI
FLAIR
CNS正常影像表现
• X线平片表现
头颅X线正侧位片
CNS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CNS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MRI可观察的结构
• 嗅球、嗅束
Kallmann Syndrome
• 先天性嗅觉丧失
正常头部MRI矢状位/冠状位
腺垂体与神经垂体
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微小病灶的检出
鞍区增强表现
III IV
V2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 表现及基本病变
放射科 冯逢
Outlines
• CNS影像学检查方法 • CNS正常影像表现 • CNS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CNS影像学检查方法
• 头颅X线摄影
– DSA、椎管造影
•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 磁共振成像(MRI)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 • 超声成像
异常
• 病灶的异常强化 • 脑水肿 • 脑积水 • 占位效应
• 颅压升高及脑疝 • 出血 • 离子沉积
– 钙沉积 – 铁沉积
• 脱髓鞘 • 脑萎缩
头颅X片正侧位
X线骨折征象
指压迹—脑回压迹
Expert DDX, Brain and Spine, Airsys Ebook, 2011
颅骨的正常变异
钙化 出血
急性MS脱髓鞘斑块的表现
女/36岁,双下肢麻木7月,无力4月
脱髓鞘斑块
MS的其他好发部位
• 胼胝体、U纤维,灰质亦受累
小血管病
Mainero C et al. Neurology, 2009;73:941–948. Eissa et al. JMRI, 2009;30:737–742. Palmer S, et al. Radiology, 1999;210:149-153. Lisanti CJ, et al. AJNR, 2005;26:2033–2036.
横轴位各脑叶的分布
脑室的正常变异
颅脑大血管的影像表现
DSA影像
CTA
MRA @3Tesla vs. 7T
颅内血管变异
脑动脉的基本病变
颅内静脉窦
右侧优势 vs 左侧优势
SWI, MRA and MRV at 3T
不需要造影剂
颅脑基本病变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