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张延玲1) 刘海英2) 阮小江2) 李国忠2) 白李国1) 王福明1)1)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2)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阴214429摘 要 带状组织是影响中低碳齿轮钢内在质量的主要缺陷之一.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20CrMnTiH 和SAE8620H 齿轮钢工业样品的带状组织,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两钢种样品中均存在着Cr 、Mn 、Si 等合金元素的带状偏聚.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偏聚只是产生带状组织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除了微观偏析之外,合金元素对γ→α转变温度A r3的影响趋势、在钢液中的溶解度或含量、对C 活度的影响趋势、以及对CCT 曲线的影响趋势等均对带状组织的形成或消除具有重要影响.减弱或消除带状组织的形成,一方面需要获得细小的铸坯二次枝晶间距,促进元素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存在元素偏聚的条件下,若控制适当的轧制冷却工艺及合适的奥氏体晶粒尺寸,也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带状组织.关键词 齿轮钢;合金元素;带状组织;20CrMnTiH ;SAE8620HMicrosegregation behaviors of alloy elem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banded structure in pinion steelsZHA N G Yan 2ling 1),L IU Hai 2ying 2),RUA N Xiao 2jiang 2),L I Guo 2z hong 2),BA I L i 2guo 1),W A N G Fu 2ming 1)1)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2)Jiangyin Xingcheng Special Steels Co.Ltd.,Jiangyin 214429,ChinaABSTRACT Banded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main defects which influence inner quality of medium 2and low 2carbon pinion steels.In this paper ,the banded structures of industrial pinion steel samples of 20CrMnTiH and SAE8620H were observed by optical micro 2scope ,and the results of EPMA analysis showed obvious banded segregation of alloying elements ,such as chromium ,manganese and silicon in these two types of samples.Howev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lement segregation is ,not a sufficient ,but a necessary con 2dition of forming banded structures ,since in some examples even the banded segregation of elements was observed while the banded structures did not exist.In addition to micro segregation ,other properties of alloying elements ,such as their effect trend on the tran 2sition temperature from austenite to ferrite (A r3),their solubility or content in steel ,their effect on the carbon activity and CCT curves ,also gi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banded structures.In order to weaken or eliminate banded structures ,sever 2al possible ways were suggested for the industrial practice.KE Y WOR DS pinion steel ;alloy element ;banded structures ;20CrMnTiH ;SAE8620H收稿日期:2009210215基金项目: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博士后流动站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延玲(1972—),女,副教授,博士,E 2mail :zhangyanling @ 中低碳齿轮钢中的带状组织是指沿钢材轧制方向形成的、以先共析铁素体为主的带与以珠光体为主的带彼此堆叠而成的组织形态.带状组织是影响齿轮钢内在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破坏了钢的连续性,会使齿轮钢的性能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通常认为,元素偏析是产生带状组织最根本的原因.从目前所获得的资料来看[1-10],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金含量较低的低碳钢中带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方面.在这类研究样品中,人们发现C 、Mn 元素(也有部分文献[5,7]中发现P 元素)的带状偏聚是产生带状组织的主要原因,带状组织的消除也主要是从消除C 、Mn 等元素的微观偏析入手,包括[1,3-4]:加快钢液凝固时的冷速,减小C 、Mn 元素偏聚程度,降低偏聚浓度差;采用较高的铸坯均热第31卷增刊12009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B eijingV ol.31Suppl.1Dec.2009温度和较长的均热时间,加快C、Mn等元素的扩散速度,但实际条件下往往难以达到元素尤其是Mn 元素均匀化所需要的时间和温度;以及轧制过程中进行热加工,高温大变形量热轧使枝晶间距变小,有利于元素扩散及成分均匀化.但对于合金含量较高的钢种如齿轮钢等,除了C、Mn等元素以外,其他合金元素如Cr、Si、Ti、Mo、S等同样容易产生带状偏聚,且由于不同的合金元素对C元素活度的影响差别较大,对钢材冷却过程中CCT曲线转变的影响趋势不尽相同,进而对奥氏体向珠光体/铁素体的转变均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这类合金钢中各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形成的潜在影响机理,对于减弱或消除带状组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某企业齿轮钢生产实际,工业生产中分别对20CrMn TiH和SAE8620H两钢种取样,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样品带状组织状况,同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C、Mn、Cr、Ti、S、Ni等合金元素的微观偏析状况,分析了这类合金元素的微观偏析行为对带状组织的影响趋势及潜在机理,并探讨了消除中低碳齿轮钢带状组织的可能措施.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1 实验材料样品取自于工业生产中的轧材,钢号为20CrMn TiH和SAE8620H两个钢种,分别在轧材的表面、中心、半径二分之一处取样.各钢种合金元素成分含量及样品编号如下表1所示.表1 各钢种主要合金元素成分钢种合金元素含量/%C Si Mn P S Cr Ni Mo Ti 样品编号20CrMnTiH01220127019701010100511140104501050105I332,I336,I337 SAE8620H011901250178010101020148014601170102I373,I374112 实验分析方法(1)对样品进行粗磨、细磨、抛光后,用4%硝酸酒精溶液侵蚀样品表面,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带状组织状况.(2)利用电子探针观察样品表面的背散射情况,对应于带状组织部位进行面扫描,分析C、Mn、Si、Cr、Ni、Mo、S等元素的微观分布状况.2 结果分析211 实验样品带状组织概况图1、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验获得的20CrMn TiH及SAE8620H齿轮钢轧制样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具有代表性的金相组织照片.可以看出,对于20CrMn TiH,在编号为I332的样品中发现了明显的带状组织(图1(a)、(b)),带宽在几十个微米至百微米之间;而在编号为I336、I337的样品中(图1(c)、(d))几乎没有发现带状组织,与I332相比,I336、I337样品中的珠光体颗粒尺寸较大,直径约有几十微米甚至近百微米.SAE8620H中,两样品中发现的带状组织状况类似,带宽约几十微米至近百微米,如图2所示.212 合金元素微观偏析状况21211 20CrMN TiH钢种图3所示为利用电子探针观测到的20CrMn TiH齿轮钢I332样品中心部位的背散射图像.根据背散射分析原理可知,图像亮度越高说明具有高原子序数的元素含量越高.图3显示的结果说明I332样品中具有高原子序数的元素呈现明显的带状偏聚.对图3中的某一亮带部位利用电子探针进行面扫描,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样品中存在着明显的Cr、Mn、Si、C元素的带状偏聚,且偏聚带对应着金相样中的珠光体带(C含量较高),而Ti、Ni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由图3至图5的结果可以发现,本研究所获得的20CrMn TiH齿轮钢三个样品中均存在着Cr、Mn、Si三种元素较为明显的带状偏聚,所不同的是有的样品中Cr、Mn、Si元素的带状偏聚能够导致C 元素的带状偏聚,进而产生珠光体/铁素体带状组织,如I332样品.而有的样品,如I336、I337,在即便是上述三种元素存在带状偏聚,但C元素却均匀分布,进而在奥氏体转化过程中各部位珠光体、铁素体均匀形核,有效抑制了带状组织的形成.由图1可以看出,与I332样品明显的带状组织相比,I336、I337样品中没有发现带状,却出现了尺寸较大的珠光体颗粒或“珠光体结瘤”.已有研究[9]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即在没有出现带状的样品中发现了大量尺寸较大的“珠光体结瘤”(Pearlite Nodule),作者认为这些“珠光体结瘤”是由轧制过程中尺寸较大的奥氏体晶粒转变而来的(奥氏体晶界作为铁素体形核·2·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09年增刊1图1 20CrMnTiH 样品金相组织:(a )I332样品中心部位;(b )I332样品二分之一半径处;(c )I336样品中心部位;(d )I337样品中心部位图2 SAE8620H 样品金相组织:(a )I373样品中心部位;(b )I374样品中心部位图3 I332样品(20CrMnTiH )背散射图像核心,C 进一步扩散到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最后形成珠光体).从目前可获得的文献来看,国外有较多研究发现[6,8-10]即便是在存在合金元素带状偏聚的条件下,如果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相对于二次枝晶间距较大(有文献[9]认为是二次枝晶间距的215~3倍,也有文献[10]认为是017倍以上)时,带状组织也不会形成.这说明元素偏析只是引起带状组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便是在存在元素带状偏析的条件下,如果采取合理措施也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带状组织.从本研究来看,可能的情况是与I332相比,I336、I337样品中原始奥氏体晶粒较大,铁素体形核核心较少,难以形成带状,而在尺寸较大的奥氏体晶粒内部最终转化成了尺寸同样较大的“珠光体结瘤”.21212 SAE8620H 钢种图6、图7所示分别为SAE8620H 齿轮钢中I374样品在电子探针下的背散射图像及面扫描结果.可以看出,该样品中Cr 、Si 、C 元素存在着带状偏聚,进而导致产生珠光体/铁素体带状组织(图2),Ni 、Mo 元素分布相对均匀.而Mn 元素主要以MnS 夹杂物形式存在,且MnS 带嵌在珠光体带之间,二者方向一致.从本结果来看该样品中出现的带状组织并不是由通常认为的Mn 元素的带状偏析引起的,主要是由Cr 、Si 、C 三元素的带状偏析引起.·102·V ol.31Suppl.1张延玲等: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图4 I332样品面扫描结果:(a )背散射图像;(b )面扫描分析结果图5 I336样品中的背散射图像及面扫描结果:(a )背散射图像;(b )面扫描结果图6 I374样品(SAE8620H )背散射图像213 合金元素的其他性质对带状组织的影响(1)合金元素的偏析倾向.有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带状组织是在钢液由液相向固相转变时产生的枝晶偏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各合金元素在钢液凝固过程中偏析倾向的大小对最终形成带状组织的级别具有重要影响.元素偏析倾向通常用其在已凝固金属中的浓度与液相中的浓图7 I374样品(SAE8620H )面扫描结果度之比k (如下式(1))来表示.k 越小,说明偏析的倾向越大.k =C B /C 1(1)式中,C B 为元素在已凝固相中的浓度;C 1为液相中的浓度.由目前可获得资料中查到的、常见元素在固液·202·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09年增刊1相中的浓度分配比k如下表2所示.可以看出,元素如C、S、P等偏析倾向较大,其次是Cr、Mn、Mo、Si等.不同的文献给出的k值并不相同,尤其是对于Cr元素,不同研究者得到的k 值差别较大.本论文研究的20CrMn TiH、SAE8620H齿轮钢种,是富含Cr、Mn、Ti、Mo等合金元素的钢种,这几种元素在钢液向固相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枝晶偏析会对轧材中的带状组织具有重要影响.表2 元素在钢液凝固过程中在固液相的浓度分配比元素Cr C Mn Si Ni Mo P Sk 0186[11],0195[5],0133[6]0134[11],0113[5]0179[11],0184[5],0171[6]018[11],0166[5]019[11],0183[5],018[6]016[11],018[5]0106[11],0113[5],0114[6]0103[11],0102[5] (2)合金元素对γ→α转变温度Ar3的影响.目前所讨论的钢中带状组织缺陷通常指的是钢在γ→α固相相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带状(区别于钢液由液相向固相转变过程中由于选择性结晶引起的原生或一次带状,有时又称其为树枝状结晶组织).前面讨论的合金元素的偏析倾向会使得元素在一次带状的枝干和枝间的浓度不同,进而引起枝干和枝间的Ar3温度不同.在轧制过程中钢锭中的粗大枝晶沿变形方向被拉长,并逐渐与变形方向一致.在Ar3温度较高的地方会先形成铁素体,并促使碳原子向Ar3温度较低因而仍保留为奥氏体的相邻区域扩散,在这些富集碳的地方,最后形成珠光体.不同合金元素对γ→α转变温度Ar3的影响趋势不同,进而对珠光体/铁素体的影响趋势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奥氏体形成元素将降低Ar3,使转变的过冷度减小,转变的驱动力减小,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而铁素体形成元素将使Ac3温度升高,使转变的过冷度增大.资料表明P、Al、Ti、Si、Mo、V等元素会升高Ar3温度,而C、Mn、Cr等元素的偏聚会降低Ar3温度[12].下式(2)所示为研究[12]得到的各合金元素对Ac3温度的影响,从中可间接反映出各元素对Ar3温度的影响程度及趋势.本文所讨论的20CrMn TiH、SAE8620H钢种所含合金元素中,Cr、Mn、Ni等降低Ar3温度,而Si、Ti、Mo等提高Ar3温度.A C3(℃)=910-203%C-1512(%Ni)+ 4417(%Si)+104(%V)+3115(%Mo)+1311(%W)-[30(%Mn)+11(%Cr)+20(%Cu)-700(%P)-400(%Al)-120(%As)-400(%Ti)](2)(3)元素在钢液中的溶解度或含量.各合金元素在钢液中的溶解度或含量也是影响带状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2)式中,从公式内部的系数来看,P、Ti等影响A r3的趋势非常大,但如果二者含量较低,由其偏聚引起的ΔA r3(A r3温度变化)的绝对值并不大,进而对带状组织的影响也并不明显.反而如Mn元素,其影响A r3的程度并不大(公式中的系数较小),但通常由于Mn含量较高,它的偏析反而成了影响带状组织形成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结果[5,7]也表明,在低合金钢中P的偏析是产生带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如20CrMn TiH等合金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钢中,由P偏析起的作用会被其他合金的偏聚所掩盖,对带状组织的形成起不到主导作用.(4)合金元素对C活度的影响.γ→α转变的实质是C元素的重新分配.C元素的扩散方向和区域直接决定了珠光体/铁素体带的形成.C的扩散是由活度高的地方向其活度低的地方进行,即便是浓度较低的地方如果活度高,它也会扩散到活度低而有可能浓度高的地方(即爬坡扩散).而C活度的大小受其他合金元素的影响较大.本研究所探讨的20CrMn TiH、SAE8620H钢中如Cr、Mn等是碳化物形成元素,这类元素偏聚的地方C的活度较小,而Si、P等元素的存在会使C活度升高.因此,不同性质的元素偏聚会引起C的扩散方向和程度不同,进而对形成带状组织的影响趋势也不同.(5)元素对CCT曲线的影响.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恒温转变动力学曲线的影响趋势不同,由此产生的对带状组织的影响趋势也不同.Ti、V、Nb、W、Mo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对贝氏体转变推迟较少,同时升高珠光体最大转变速度的温度,降低贝氏体最大转变速度的温度.而Cr、Mn等中、弱碳化物形成元素推迟贝氏体转变的作用更加显著.有文献表明[13-14],由于Mo元素能够推迟珠光体转变,促进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形成,在某些钢种成分中通过添加适量的Mo元素能够有效抑制带状组织的形成.·32·V ol.31Suppl.1张延玲等: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3 减弱或抑制带状组织形成的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减弱或消除中低碳齿轮钢带状组织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改善铸坯凝固组织,获得细小二次枝晶.如前所述,钢液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元素偏析是形成带状组织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促进元素的均匀分布对于减弱或消除带状组织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连铸工序来看,首先需要降低或抑制铸坯宏观缺陷如疏松、裂纹的产生,其次致密、细小的凝固组织的获得是促进合金元素均匀分布的前提条件.目前通常用铸坯的二次枝晶间距大小来表征元素偏析状况,二次枝晶间距越小表明元素分布越均匀,进而形成带状组织的级别越低.如前文所提到的国外较多研究[8-10]表明,即便是在存在合金元素带状偏聚的条件下,若奥氏体晶粒尺寸相对于二次枝晶间距较大,换一种说法是二次枝晶间距相对于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小时,带状组织也不会形成.连铸工序方面,影响二次枝晶间距的因素非常复杂,受到化学成分、断面尺寸、过热度、冷却速率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需要系统研究、优化各工艺参数,以保证获得尽可能小的二次枝晶间距.(2)控制合适的轧制冷却工艺及奥氏体晶粒尺寸.如前所述,元素偏聚是产生带状组织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本研究及前人研究结果均表明,即便是在存在元素偏聚的情况下,若采取合理的措施,带状组织是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这里提到的合理措施,主要是包括适当的轧制冷却制度及合适的奥氏体晶粒尺寸.文献[5]所研究的低合金钢中的带状组织主要是由于P元素的偏析而引起的,其通过控制轧制冷却速率进而消除带状组织的大致思路如图8所示.图8中曲线1、曲线2分别表示的是高P钢和低P 钢的恒温转变曲线,进而也可以分别代表同一钢中由P偏析引起的高P区域和低P区域的恒温转变曲线.如果控制冷却速率较慢,如(a)所示,铁素体将会率先在M点即高P区域形核.由于P能够提高C的活度系数,因此高P区域C的活度较高,相应的其实际浓度却偏低,此处铁素体的形核将会推动C元素向低P区域、即原本C浓度就很高(活度低)的区域进一步扩散,进而会加剧C元素的偏聚,形成严重的带状组织;而如果控制冷却速率较快,如(b)所示,铁素体将会率先在N′点即低P区域形核,会促进C元素向高P区域、原本C浓度较低的区域扩散,进而会使C的分布更均匀,促进铁素体和珠光体随机形核长大,削弱甚至抑制带状组织的形成.根据其研究结果作者很好地改善了所研究钢种中的带状组织状况.图8 文献[5]研究结果另一方面,若能适当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会削弱甚至消除带状组织的形成.这与前面提的细化二次枝晶相辅相成,奥氏体晶粒尺寸大小主要是与二次枝晶间距相对而言.图9显示的是文献[9]模拟研究二次枝晶间距及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带状组织的影响.图中双黑实线代表元素偏聚带.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小时,较多的奥氏体晶界为铁素体形核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较多的铁素体晶粒很容易随着轧制的进行被延伸成带状,而将C进一步扩散到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珠光体.而若奥氏体晶粒较大,铁素体形核核心较少,会有利地降低不同区域铁素体形核速率的差异,进而难以形成带状.研究[9]认为当奥氏体晶粒直径是元素偏聚带距的215~310倍时,带状组织不会形成,也有研究[10]认为只要奥氏体晶粒直径大于元素偏聚带距的017左右,带状组织也基本不会形成.其实从理论上讲,带状组织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奥氏体转变过程中不同区域形核速率的差异,如果各部位形核速率基本相同,铁素体与珠光体也会均匀分布.元素偏聚只是最直接、或者说是表面原因,元素偏聚会引起各区域A r3温度不同,进而铁素体形核先后顺序及速率不同.目前有部分研究[15-17]认为,若各区域形核速率差异小于6%~8%,带状组织基本不会形成.而形核速率的差异,除了与元素偏聚有关以外,还与形核核心、温度梯度等因素密切相关.(3)适当调整化学成分.如前所述,各合金元素方方面面的性质都会影·42·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09年增刊1图9 奥氏体晶粒尺寸与带状组织的形成[9]响到带状组织的形成和消除.对于合金元素种类较多的钢种,研究带状组织的形成或消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同性质的元素的相互配合或协调,也可有效改善轧材上带状组织的状况.例如提高A r3温度和降低A r3温度的不同元素的搭配可有效降低各区域A r3温度的差别.另外如提高C活度与降低C活度的不同元素的配合也可以有效促进C元素在各部位的均匀分布.有研究[4]表明,在Mn含量较高的钢中适当增加Si的含量,可减轻或延缓C向富Mn区的扩散,进而能够有效防止带状组织的形成.4 结论本论文在20CrMn TiH和SAE8620H齿轮钢工业生产样品中,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带状组织存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中均存在着Cr、Mn、Si等合金元素的带状偏聚.对于20CrMn TiH, I332样品中发现了C、Cr、Mn、Si等合金元素的带状偏聚,同时也观察到了轧制样品中的带状组织,而在I336、I337样品中虽然也存在着Cr、Mn、Si合金元素的带状偏聚,但C元素却均匀分布,相应地轧制样品中没有观察到珠光体/铁素体带状.与I332样品相比,I336、I337样品中发现了尺寸较大的珠光体颗粒或“珠光体结瘤”.可能的情况是与I332相比, I336、I337样品中原始奥氏体晶粒较大,铁素体形核核心较少,难以形成带状,而在尺寸较大的奥氏体晶粒内部最终转化成了尺寸同样较大的“珠光体结瘤”,也有其他人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这说明元素偏聚只是产生带状组织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便是在存在元素偏聚的条件下,若控制适当的轧制冷却工艺及合适的奥氏体晶粒尺寸,也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带状组织.参 考 文 献[1] Liu Y X.Reason of formation,harmful effect and removal ofband structure in low carbon alloy steel.Heat T reat ment of Met2als,2000,12:1(刘云旭.低碳合金钢中带状组织的成因、危害和消除.金属热处理,2000,12:1)[2] Fan J W,Xie R P,Zhang W X,et al.Banding pearlite of plainC-Mn steel plates with ultra2fine grained ferrite.Iron and S teel,2004,8:100(范建文,谢瑞萍,张维旭,等.普通C-Mn钢超细晶中厚板的带状组织.钢铁,2004,8:100)[3] Song L Q.16Mn steel manganese segr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the banded structure.PanGang Technic,2000,23(5):10(宋立秋.16Mn钢锰含量的偏析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攀钢技术,2000,23(5):10)[4] Liu D L,Shao W R,Sun X W,et al.Superficial banded struc2ture and its effects on bending flaws of low carbon steel strips.JU niv Sci Technol Beiji ng,2005,27(1):40(柳得橹,邵伟然,孙贤文,等.钢的表面带状组织及其引起的冷弯裂纹.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27(1):40)[5] Bastien P G.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banded structures.Journal of the Iron and S teel Instit ute,1957,187(1-4):281 [6] Krauss G.Solidification,segregation,and banding in carbon andalloy steels.Metall M ater T rans B,2003,34:781·52·V ol.31Suppl.1张延玲等:中低碳齿轮钢中合金元素的偏析行为及其对带状组织的影响[7] Y oshida N,Umezawa O,Nagal K.Influence of phosphorus on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in continuously cast011mass%carbon steel.IS IJ International,2003,43(3):348[8] Jatczak C F,G irardt D J,Rowland E S.On banding in steel.T ransactions of the A S M,1956,48:279[9] Thompson S W,Howell P R.Factors influencing ferrite/pearlitebanding and origin of large pearlite nodules in a hypoeutectoid plate steel.M ater Sci Technol,1992,8:777[10] Grobterlinden R,Kawalla R,Lotter U,et al.Formation ofpearlitic banded structures in ferritic2pearlitic steels.S teel Res,1992,63(8):331[11] Vannier I,Combeau H,Lesoult G.Numerical model for predic2tion of the final segregation pattern of bearing steel ingots.M ater Sci Eng A,1993,173:317[12]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ciety.Heat T reat mentHandbook V ol umeⅡ,3rd Edition.Beijing:Machinery Indus2try Press,200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编.热处理手册第二卷,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 Li P Q,Huo C Y,Li Q F,et al.Banded structure analysis ofX70grade steel with dual structures for line pipe(PartⅠ).S teel Pipe,2006,35(2):15(李平全,霍春勇,李全凤,冯耀荣.两种组织类型的X70钢级管线钢的带状组织浅析(上).钢管,2006,35(2):15) [14] Z ou Z Q.The S t udy of Banded S t ruct ures i n Pipeli ne S teel f orConti nuous Casti ng Technics[Dissertatin],Jinan:ShandongUniversity,2005:34-36(邹仲芹.连铸工艺管线钢带状组织的研究[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34-36)[15] Offerman S E,Vandijk N H,Rekveldt M Th.Ferrite/pearliteband formation in hot rolled medium carbon steel.M ater SciTechnol,2002,18:297[16] Rivera2diaz2del2castillo P E J,Sietsma J,Zwaag S V.A modelfor ferrite/pearlite band formation and prevention in steels.Met2all M ater T rans A,2004,35:425[17] Mo C L,Zhang Y T,Li D Z.The microstructural banding inthe center of hot rolling strip.Acta Metall Si n,2005,18(5):664·62·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2009年增刊1。
微合金钢概要(Nb、V、Ti)

钒能促进珠光体的形成,还能细化铁素体板条,因此钒能用来增加重 轨的强度和汽车用锻件的强度。 碳化钒也能在珠光体的铁素体板条内析出沉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材 料的硬度和强度。
钒像大多数溶质合金一样能抑制贝氏体的形成。因此,如果它是溶解而不是以 碳化钒和氮化钒的形式沉淀析出,则可用来增加淬透性。 当钢中钒的质量分数低于0.03%时,固溶态的钒才可以占绝大多数,才能 有效地提高淬透性。 与锰提高铌、钒的溶解度一样,钼也提高它们在钢中的溶解度。而添加了 元素钼后,可固溶的钒含量明显增加,可达0.06%左右。
形变强化是因为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 力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的运动越来越 困难。 引起金属加工硬化的机制有:位错的塞积、位错的交割(形成不易或不 能滑移的割阶、或形成复杂的位错缠结)、位错的反应(形成不能滑移 的固定位错)、易开动的位错源不断消耗等等
钛微合金化的强韧化机理
细晶强化 由固态下高温析出的、弥散分布的TiN,对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最为有效,含一定量钛的非调质钢加热至1250℃,仍具有较细的奥氏 体晶粒。 沉淀强化 氮可以提高 TiN稳定性,细化奥氏体晶粒。大量实验结果表明, 氮对提高TiN颗粒钉扎奥氏体晶界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当钢中氮含 量超过ω(Ti)/ω(N)理想配比时,TiN钉扎晶界的作用最有效。增氮 使TiN的稳定性提高,减少了TiN在高温下的溶解,高温下未溶的 TiN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奥氏体晶粒,相变后铁素体晶粒也细小。
固溶强化:合金元素溶于基体金属中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强化,称为固溶 强化。
碳、氮等间隙式溶质原子嵌入金属基体的晶 格间隙中,使晶格产生不对称畸变造成的强 化效应以及填隙式原子在基体中与刃位错和 螺位错产生弹性交互作用,使金属获得强化 弥散强化:材料通过基体中分布有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而产生强化的方 法,称为弥散强化。
精轧变形制度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和方法
试 验用 材料取 自济 南钢 铁股 份有 限公 司 ( 简称
济钢 ) 三炼 钢 厂生产 的 20 10 第 7mmX20mm厚板 坯 ,
钢号 为 J 6 0 B, 料成分 见表 1 G 7D 材 。将 板坯锻 压成尺 寸为 7 0m 0 m 5mm X 0 m X3 0 m轧 件 , 济 钢轧 制 中 2 在
2 力学性 能及 冲击 功测试
在 轧制 后 的厚 度 为 2 m 的试 验板 上 ,分 别 按 5m
标 准 要求 截 取 和加 工 拉伸 与 冲击试 样 ,在 M S 1 T 80
多功能材 料试 验机 和 冲击试验 机上 分别 进行力 学性 能 和系列 温度 冲击测试 。
21 力学性 能 . 源自・试验 研 究・
普碳钢 Q2 5的应 力 一应 变 曲线研 究 3
吕学星 , 李 锋, 曹旭东 , 赵树 民
( 山东泰 山钢铁集 团有 限公 司 , 山东 莱芜 2 1O ) 7 l0 摘 要 : 利用 Gebe50热模拟试验机 , l l 0 e 3 分析 了普碳 钢 Q 3 在不 同温度 和不同变形速率条件 下的应力 一应变曲线特 征 , 25
3 9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1 期
2o 0 7年 2月
山 东 冶 金
S a d n M eal r y hn o g tl g u
V 1 9. . o . No 1 2 F b u r 2 07 e rav 0
表 4 冲 击性 能检 测 结果
表 2 模拟 轧 制方 案 %
收 稿 日期 :0 6 0 — 5 20 — 9 2
作者简介 : 李成军 (9 5 ) 山东高唐 县人 ,9 9年毕业 于包头钢 铁 17 一 , 19
冷却介质对新型贝氏体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关键 词 :冷却介质 ;贝氏体 铸钢 ;组织 ;性 能 中图分 类号 :T 5 .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9 7 (0 6 l一 2 1 0 G16 2 3 0 14 7 2 0 ) l 10 — 3
Ef c f oig Me im n Mir sr cu e a d Pr p t so f t e o Co l d u o c o tu t r n o ere f n i
a v na e u o e h n e e t s n h ss p o e is o G3 Cr 2 2 d a t g o s t n a c m n y t e i r p r e f Z t 0 Mn SiMo wi lv t g c ol g t ee ai o i h n n
c m p s t s r c u e f r i u n h n o wa e g a s u n h n o wa e q e c ig. Is o o i e tu t r a e o I t q e c i g r t r ls q e c i g r t r u n hn t '
n w t p b i i c s s e 1 we e s u id T e r s l s o e ye a nt e a t t e r t de . h e u t s h w t a , a e a s e i ig. t e h t f r u t nt n t i z h m i r s r c u e 0 G 3 Cr 2 2 o s s f b i i e r e a d r t ie u t nt e t p c 0 tu t r fZ 0 Mn Si Mo c n ito a nt f ri n e a n d a s e i i a n w y e e t e s
回火工艺对低碳贝氏体高强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fri s s h n 3 . er ewan t e st a 0 J t l Ke od tmp rn , b iic s e , pe ii t n s e gh nn , s c n h s at ls yW rs e e g ant t l rcpt i t n e ig e o d p a ep ri e i i e ao r t c
等环 节 上加 以控制 。
度和抗拉强度进一步提高 ,但断后伸长率降低到 母材水平 ,冲击韧性无明显变化 ,拉伸性能达到 最大值 ;当回火温度升高至 70℃ ,由于温度接 0 近相变 温度 ,组织 晶粒长 大,拉伸 性能开始 下 降,但均优于母材性能。此外 ,回火 时间对强度 的影 响不 大 ,而 回火 温度对 试 验钢 的屈 服强 度影
tmp rda 0 e ee t 0—7 0 o 6 5 C.T eyed s e gh a d tn i t n h ice sd 9 h il t n t n e s es e g n ra e 0~1 5 MP n 5— r l r t 3 aa d 1
5 ars e t ey.w i h mp c n r t 一2 ℃ o e tse te t u s— oy o a 5 MP ep ci l v hl te i a te eg a e y 0 ft e td selwi q aip lg n h h l
低碳 贝氏体钢具有较高 的强韧性 ,是一类用 途 广泛 的新 型钢种 J ,主要 为满 足材料 优 良的焊 接性能以及不同用户对性能 的特殊要求。低碳 贝 氏体钢的最终力学性能受组织类型、组织所 占百 分 比、组 织 细化程 度 和第 二 相粒 子 的析 出行 为 等 共同决定。为进一步提高该类钢 的综合力 学性 能 ,采用 合理 的热 处 理 工艺 是 关 键 因素 之一 J 2。 目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仍主要 前 集中于成分设计、优化轧制工艺及相变机理等方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 标准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在中国,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制造工业、能源行业和建筑行业中。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标准主要包括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和热处理要求等方面。
根据国家标准,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碳含量通常在0.05-0.20%之间。
合金元素的含量通常不超过5%,其中常见的合金元素包括锰、硅、铬、镍和钼等。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化学成分要求主要包括碳含量、锰含量、硅含量、磷含量、硫含量和铌含量等。
这些要求旨在保证钢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例如,低碳含量可以提高钢材的韧性和可焊性,而适量的合金元素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机械性能要求主要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等。
这些要求旨在确保钢材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例如,抗拉强度通常要求在400-700MPa之间,屈服强度通常要求在200-400MPa之间,延伸率通常要求在15-25%之间。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热处理要求主要包括退火、正火和淬火等。
这些要求旨在调整钢材的组织和性能,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例如,退火处理可以改善钢材的韧性和可加工性,正火处理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强度,淬火处理可以使钢材具有良好的磨削性和耐磨性。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标准还包括产品形式、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等方面。
产品形式可以包括钢板、钢管、钢杆和钢丝等,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不同的产品形式。
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方面,以确保钢材具有所需的性能和外观。
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等,以确保钢材符合标准要求。
综上所述,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化学成分、机械性能和热处理要求等方面,以确保钢材具有所需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发展中,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将继续发挥其优势,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铌在铸铁中应用

铌作为钢和铁的合金元素被使用由来已久。
铌被加入到奥氏体不锈钢中,以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抗晶界腐蚀能力。
这种含铌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于制造化工和石油工业的大型设备。
铌加入到镍铬基和钴基高温合金中,可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和高温强度。
近二十年铌在材料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由于铌可以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并大大延迟奥氏体开始转变为珠光体的时间,在低合金钢中加入0.05%~0.10%的铌,在铸态下得到贝氏体钢,免去了贝氏体化热处理过程;〔2〕由于铌可以显著提高铸钢的高温组织稳定性,而被用于铸钢轧辊的生产中。
含1.5%Nb的轧辊的使用寿命是高铬铸铁轧辊寿命的3倍;〔3〕铌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也引人注目,含35%Ni、25%Cr的Fe-Ni-Cr-Nb合金有极好的组织稳定性、蠕变断裂强度和抗碳化及还原性,可在1130℃下的空气中使用;〔4〕铌对组织稳定性的贡献还受到生物合金工作者的重视,铌加入到钛合金中,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这种钛合金被用作牙齿材料;〔5〕在AL203纤维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中,Nb2Al+NbAl 被认为是比较好的基体组织;〔6〕在航天工业中,C103(Nb 1.0% Hf1% Ti0.5% Zr)铌合金由于在1500℃的高温下仍然具有大于50MPa的强度,被用来制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辐射冷却推力室和喷管延伸段以及连接法兰环等;〔7〕铌在微合金化钢中的应用发展也很快,特别是在冷轧汽车薄板生产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本文详细介绍铌在铸铁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对铌在铸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铌对灰铸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高频感应电炉熔炼和湿型浇注研究了铌对3.0%~3.4%C、1.8%~2.0%Si、0.7%~0.9%Mn灰铸铁力学性能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如图1至图4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灰铸铁的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都随着铌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灰铸铁中含铌量高于0.25%时,其各项性能明显提高。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 标准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
摘要:
I.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概述
A.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定义
B.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特点
C.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应用领域
II.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介绍
A.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定义
B.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发展历程
C.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主要内容
III.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重要性
A.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B.对产业发展的推动
C.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IV.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实施
A.企业如何应对标准的要求
B.政府部门如何推动标准的实施
C.消费者如何利用标准选择产品
正文: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优良焊接性能的钢材,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汽车等行业。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产业发展,我
国制定了一系列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
这些标准对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焊接性能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还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国际贸易。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标准的实施,对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都提出了要求。
企业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消费者需要了解和掌握标准,合理选择和使用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图l可见,’n/N对钢板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 万方数据
例达到80%;合格批次中ⅣN在2.5以上的比例在
70%以上,只有30%的合格批次ⅣN在2.5以下。
・24-
钢铁钒钛
2011年第32卷 由以上的统计分析可见,如果控制N含量能力
由图2可见,由于ⅣN增加提高了钢板的淬透
性m】,使粒状贝氏体组织均匀细小,从而使其综合 性能得以改善。
格率明显提高,增加骶含量,提高’n/N是提高硼收得率进而提高性能合格率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强度钢;组织;力学性能;硎;有效硼
中图分类号:聊62,1_{G1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638(2011)04—0022一04
hlnuence of Ti/N Ratio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Ilical
通过对207批次Q550钢板进行性能与成分、
分类数量ⅣN R一2,胁吖加h
A/%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
9
工艺关系的统计分析,发现有多达36%(74批次)
60
50
篡糙
加 ∞ 踟 ∞ ∞ ∞
0
m"田
铘觚铊
;墨铘∞
博侉加
6酌
s!眇∞
狮必玎
40
鬟
≥30
交
20
10
O
1.5~2.O 2.1~2.5 2.5~3.O 3.O~4.0 4.0~9.5
摘要:研究了ⅣN对一种工程机械用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值可明 显影响钢中酸溶硼的收得率和力学性能。’IVN在3.3以下时,酸溶硼的收得率小于50%;ⅣN大于3.6时酸溶硼 收得率在75%以上;ⅣN超过4时,酸溶硼的收得率趋于90%,并不再有明显提高。随ⅣN的增加钢板的性能合
万方数据
第4期
张涛等:T∥N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3・
为降低氮对低碳贝氏体钢的不利影响,可适当 增加钢中钛等强氮化物形成元素的含量,减少氮对 酸溶硼收得率的影响,提高淬透性。 笔者结合鞍钢生产的一种550 MPa级别含硼工
成分设计。工业生产采用90 t转炉冶炼、连铸坯厚 度230 mm。实际冶炼化学成分范围见表l。 合格的连铸坯在鞍钢中厚板厂4300生产线进 行轧制,加热温度l 200一l 250℃,道次变形量 10%一20%,采用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阶段控 制轧制,终轧温度850~950℃,轧后水冷,层流冷却 速度8—20℃/s;终冷温度400一600℃;成品厚度 规格为16—30 mm。 热轧后将钢板进行回火热处理。试样在辊底式 热处理炉中进行回火,加热温度500一650℃,保温
b锄n[c1∥3血Me嘶cal En薛驰喊雌sci曲∞Fhmm啷正p呲,,2004:154—158.
(赵振华,陈伟庆,李永东,等.冶炼含硼低碳钢时钢中成分对硼收得率的影响[c]∥第三届冶金工程科学论坛论文集.
2004:154—158.)
[5]正aIlgJu.丑m
[6]蹦脚。Dg,RenW,呐Daye.m翻0f血y…0fEtanim∞the∞油岫dhⅧbon蛔Bted
tested steel
%
实验室性能检验试样取自热轧态或回火后的钢 板,拉伸试验试样采用横向DlO mm标准圆试样, 冲击试样为纵向,加工成10 的标准V型缺口试样。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微观
mm
x
的含硼钢出现性能不合,虽然其它化学成分、生产工
10咖×55咖
艺相近,合格批次和不合格批次的性能及ⅣN相差 明显,分项性能平均值及T∥N分布见表2,ⅣN数
of曲eel.Bo瑚yield
of∞mDre dl她
over
tIl蛐75%obtained
when tlle强do
3.6,蛐d ously 肌d
nearly 90%obtajIled when tlle r习面o reaches 4.The increa∞of tlle’I’∥N硪tio.AddiIlg
2.5—3
程机械用钢的工业生产,对ⅣN对其组织、力学
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钢板采用鞍钢4300生产线生产的工程 机械用钢Q550CF,根据鞍钢中厚板厂轧制和热处 理设备工艺状况,进行了低碳Mn—Nb—cu—B合金化
min/mm,空冷。
Tabk l
表l试验钢主要化学成分 Main ch伽llicaI∞mpositio吣ofthe
of 20
mm)
2.2ⅣN对酸溶硼收得率的影响
硼在钢中以固溶体、氧化物、彝化物、碳化物以及 金属间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硼的固溶体、氧化物等能 溶于酸,其他硼化物难溶于酸,因此对于低碳贝氏体 钢真正起提高淬透性作用的有效硼是酸溶硼”。6】。
显提高。实际生产中将ⅣN控制在3.6—4.O就足
以保证酸溶硼收得率稳定在80%以上。
2.3冲击功平均值与ⅣN的关系
部分文献认为钛加入过多会形成多角形状的 Ti(c,N)沉淀,可能会作为裂纹源,对冲击韧性等 形成负的影响‘“,但从图4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 当Ti含量在0.015%一O.030%范围内时,适当增加
ⅣN对龃目E的显著影响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有
效硼含匐}9变化。为此对13罐Q550钢坯中酸溶硼收
得率与ⅣN对应关系进行了统{}分析,情况见图3。
ⅣN,并不会对钢板的低温韧性造成明显影响,低温
冲击功基本在150—350 J范围内。
500 450 4I)0
8 邑
350 皇300
£250
、200 150 100 50 1 5 2 5 3 5 4.5 5 5 6 5 7 5 8 5 9 5 0
TiA 图3 Fig.3
ry&嗣删ki嵋co曲孵n∞Chi札2∞5:57—60.
pr岬B‰0fbom删[c]∥An州se∞池
[4】弛酗岫,cbenweiqing,“岫栅,do.E妇晰0f8蝴咖p∞赫∞B yield d咖地缸illg 0f10WcaIb呻删啪-
tailIi玎g
(杨卫中,罗伯钢。周德光,等.硼钢的淬透性及生产工艺分析[c]∥20晒年全国炉外精炼学术会议.2∞5:57一印.)
有限,适当增加Ti含量,提高ⅣN应该是提高性能
合格率的非常经济有效的方法。
a)不合格钢板(nol3%Ti,0006%N)
(b)合格钢扳(0.028%n。00嘶%N)
图2不同Ti含量钢板的热轧态金相组织(厚度加姗)
F唔.2
Microshucnlm of∞roued Bt∞l
plate
witll
di如陀nt Ti(tllickn∞s
至善三三要量曼曼要量兰暮要娶莩莩罢安
1硼
on
TvN对酸溶硼收得率的影响
acid-∞luble Fig.4
EDfect 0f T∥N ra石o bomo yield
图4
Q550冲击功平均值与ⅣN的关系
0fQ550
sceel phte
ReL蚯onship
betweenⅣN
r“o曲d
average
由图3可见,ⅣN对酸溶硼收得率的影响明显, ⅣN在3.3以下时,酸溶硼的收得率在50%以下,当 ⅣN在3.6以上时酸溶硼收得率能达到75%以上,
mech觚ical
Ti
to
properties of tlle steel铷f:e ob、,i.
i印roved w址tlle
to
enougll
b00st’IVN mtio is觚e&ctive
econonlic way
increa∞e珏.ecdVe
boron),ield
a11d fu“her impr|ove me mechanical pmpeni鹪.
Key words:high曲陀ngtll
steel;micID栅c卜re;mech枷cal
pIDper哆;drective boron;T∥N
O
引言
由于硼的加入量很小(一般在O.000
5%一
O.003%),且在钢液中与氧、氮有较强的亲和力,很 容易与其发生化合反应,从而失去提高淬透性的作 用。因此冶炼时加硼之前应尽量降低钢水中氧和氮 的含量u以1;鞍钢—炼钢厂采用转炉连铸工艺时氮 含量一般控制在(40~80)×10一,再低会增加冶炼 难度和生产过程成本。
咖lghne够of Q550
steel phte
由图5可见,热轧;6折出的TiNbcN尺寸大部分在 30一50 m,个别最大析出物能达到130 Ilm左右,未见
ⅣN超过4时,酸溶硼的收得率接近90%,不再有明可对低温韧性形成稀彬向的大的n复合析出物。
万方数据
第4期
张涛等:wN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值变化与性能合格率的关系见图1。
表2
ThMe 2
组织观察,在Tecnai G220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 析出物观察。
Q5靳性能分项平均值与TL/N关系
Innuenee of T扩N礴缸o On
m代删caI
^m.一∞t/J
2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pmpe删崦of QS50醴ed pIate
Ti及ⅣN对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
sllowsⅣN
m曲hve obvious疆.ect伽dle vield
∞id.soluble bor∞iIl steel明d mecharIical propenies of tllat killd
50%could be obtajned when tlle’I’∥N ratio is belo、^r 3.3.mom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