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课件 kimi-课件·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pptx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 场 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 场 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分钟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 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 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不列 颠尼亚”消失在南海 的夜幕中 最后一分钟
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是从 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 这一重大历史事 件记录下来的?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 间 地 点 主要事件
时间 下午4点30分
下午4点40分 下午6点15分 下午7点45分
地点 港督府
港督府
主要事件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 帜降下旗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 离开港督府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 举行“告别仪式”,查 马舰东面的广场 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整体感知,探究文本
(一)理清思路: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二)探究文本:速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 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 含义? 2 .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
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 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 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 港即将回国。
拓展阅读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 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 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 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 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 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 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 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 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 板基本清理完华。 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 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11 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 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多场合应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多场合应用)《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一、引言《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描绘英国在20世纪初失去其全球霸主地位的作品。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历史背景20世纪初,英国作为全球霸主,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英国国力大减,美国和苏联等新兴大国的崛起逐渐削弱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民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三、主题思想《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英国衰落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国家衰落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逃避现实,有人积极寻求变革,还有人坚守传统。
这些态度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不同声音,也揭示了国家衰落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艺术特色1.情节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将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众生相。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张力,引人入胜。
2.人物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代表性。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3.象征手法:作品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不列颠尼亚”号航母的沉没象征着英国全球霸主地位的丧失,而“狮子”这一形象则象征着英国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4.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讽刺、对比、夸张等,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充满幽默感,展现了英国人的幽默天性。
五、结论《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主题思想的佳作。
通过对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描绘,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英国民族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六、参考文献1.王晓梅.《别了不列颠尼亚》[J].世界文学,2012(2).2.张晓风.《20世纪初英国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李慧敏.《英国衰落时期的文学创作》[D].上海:复旦大学,2015.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段,它通过赋予某个物体、人物或事件以超出其本身的含义,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27张]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4dad58274b73f242336c5fda.png)
新闻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标题 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 些?
引标和副标
文体简介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 新闻文体。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中国政府为 香 什么能成功 港 地恢复对香 中 港行使主权?环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
•
回顾课文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新闻可分为:
消息
新闻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 除了历史与现实对照, • 文章中现实场景还有对比的地方。
• 如 、 第五段
• 另外、文章中多处叙述也流露出了民 族自豪感!
• 为什么详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 四天”?
• 1、不应该忘记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 。 • 2、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 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 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通过 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 现。
•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 对比的鲜明,其中之 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 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 情。
•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 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 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 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 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 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 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 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课件

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 意义?
•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 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 督来统治
•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 旗
•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 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 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探讨: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 是“日落仪式”,但又是在蒙蒙细雨
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
非常广大的殖民地, 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土 “蒙蒙细雨”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
了点染的作用。
第三场景:子夜时 分,中英香港交接 仪式,米字旗香港 最后一次降落,五 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 零点40分,在中国 南海,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
•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 “日治时期”。
•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
“一国两制”。
•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
英国。
•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 个岛屿,租期99年。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 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 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 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 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军 卷 旗年 走 人月 。日 , 英 1
1997 7
又 大 从 英 海 帝 上 国 去 从 。 海 上 来 ,
3、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的? 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 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 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 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 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 历史的背景材料。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 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 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 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 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 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香港回归 历程
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 联合声明正式签字。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 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 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 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 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 三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选举 ,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 政长官人选。这是香港历史上 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 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 主政的中国公民。
别了,“不列颠尼亚”
回忆……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 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 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 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 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 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 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 谈举行第二次会议。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本文报道的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
文本学习
任务1 说说本文标题独特之处。
明确 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深层含义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 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结束。 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两个字,能够更好地表达喜悦自 豪的情感,彰显文章主题。 运用象征。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象征“日落”的大英 帝国,含蓄生动。
离香港这样一个新颖的角度。 (2)思路清晰。为了使报道真实客观,本文以具体时间为线索,围绕
着标题,写了几个重要节点发生的事情。 (3)现场感强。文章不只客观地报道了发生的事情,还对发生的事情
进行描写,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
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
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写作背景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曾经被迫离开祖国的怀抱。 •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
英国。 •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
③清楚记录英国第一次升旗事件和时间(第11段)
新闻中加入背景材料,增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使人 对事件了解更为充分,更好地体会事件的现实意义。
任务7 这则新闻多处次用对比,请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明确
第一次(第3段)
以往的降旗和这次降旗对比。 以往的降旗之后,还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升起; 这次的降旗之后,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升起。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①借景抒情。“蒙蒙细雨” 增添了画面感。 ②营造了落寞感伤的氛围。 与英国结束对港殖民统治 的落寞相吻合。
【镜头二】 “面色凝重的彭 定康注视着港督 旗帜在‘日落余 音’的号角声中 降下旗杆”
①神态描写。一方面增强 了画面感,另一方面“面 色凝重”“注视”表明彭 定康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既 描写彭定康的神态和旗帜 的降落,又描写号角声, 更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 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这几个场景。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 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3
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 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 下英国国旗。(5——7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 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 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在这些场景中,你认为哪个镜头 捕捉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理由。
【镜头一】 “在蒙蒙细雨中, 末任港督告别了 这个曾居住过25 任港督的庭院。”
【镜头三】 “停泊在港湾中的 皇家游轮‘不列颠 尼亚’号和邻近大 厦上悬挂的巨幅紫 荆花图案,恰好构 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①运用环境描写增加画面 感。 ②运用对比突出事件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 国的殖民统治,“巨幅紫 荆花图案”象征香港回归 祖国,两者出现在同一画 面中,形成强烈对比,突 出了这一仪式的历史意义。
九成人不满意“中国式”养老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品语言,析情感
4.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 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牛刀小试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 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细节的神态描写,表现其内心的沉重、 无奈,也表现出英国殖民者的悲哀。
思考2: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
时间
事件
思考2: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事件?
时间 4时30分 4时40分 6时15分 7时45分 子夜时分 0时40分
事件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告别仪式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思考3:这些时间十分精确且衔接非常紧密,就 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85 年 8 月,英 国王室成员在不列 颠尼亚号船上合影。
1997 年 12 月 11 日,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右)在不列颠尼亚号退役仪 式上偷偷擦拭眼角泪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文体知识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 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 等。狭义的“新闻”又称消息,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 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牛刀小试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 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 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环境描写,渲染沉重、悲凉的氛围,连 老天也在为我们洗刷这段历史。
牛刀小试
晚6时15分…停泊在港湾中的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 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 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