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周易》文化导论(简)
《周易》导读课件

目录
• 《周易》简介 • 《周易》的基本概念 • 《周易》的哲学思想 • 《周易》的占卜方法 • 《周易》在现代的应用 • 《周易》的未来发展
01
《周易》简介
《周易》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据传《周易》起源于商末周初, 是古代先贤根据天人感应、阴阳 变化等原理编撰而成。
历史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周 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 一,对后世哲学、文化、艺术等 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
《周易》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由多位先贤共同创作而成。
影响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在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有广泛的 应用,还对中医、风水、占卜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周易》的思想观念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 角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爻辞
是对爻的解释和意义说明,具体阐述 爻所代表的吉凶祸福、变化规律等。
易理与易象
易理
是《周易》的哲学思想,强调阴阳对 立统一、相互转化,以及天人合一的 宇宙观。易理是《周易》的核心,指 导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易象
是《周易》中象征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卦象和爻象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 化规律。易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 括性,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或过度依赖占卜结果。
05
《周易》在现代的应用
《周易》与管理
决策制定
《周易》的卦象和卦辞可 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帮助企业家洞察市场变化 和未来趋势。
战略规划
《周易》强调整体观和变 通,有助于企业制定长远 战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
组织管理
《周易》提倡阴阳调和、 中庸之道,有助于企业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 文化。
自考《中国文化导论》串讲复习

中国文化导论串讲前言: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进一步则有简有繁,其简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两类,其繁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类,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或仅指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和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
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轴心时代”的说法借自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包括秦,西汉和东汉。
第五阶段:是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
包括魏,晋,南北朝。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转折时期。
第六阶段:是文化臻于隆盛的时代,包括隋,唐两代。
第七阶段:是中国文化臻于成熟,精致的年代,以北宋,南宋两代为主,也包括辽,夏,金,元。
中国文化在此阶段中发生了第三次重大转折。
第八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衰落并酝酿新变的时代。
包括明,清两代。
3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第二、伦理本位。
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是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第三、天人合一。
天,在此指自然。
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尊君重民。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其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宗法为核心的等级社会。
第五、尚中贵和。
中者,中庸;和者,和谐。
尚中贵和是中国文化最为独特的品质之一,是在几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社会里孕育而成的民族心态和生存智慧。
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19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人只是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西方,这一阶段是文化变革主要是物质层面上的。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
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
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
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
国学基础--周易概论

二、《易传》对《易经》思想的发展
五、《说卦》,主要记述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八卦(这八卦也称“八经卦”,因为是由它组成六十四 卦的。六十四卦,经过“经卦”的重叠,又叫“别卦”) 所象的事物。《说卦》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 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原始 卦象。《说卦》又加引申,一个卦可以代表多种事物。 六、《序卦》,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 七、《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却不依照六十四卦 的顺序,错杂解释,所以叫“杂卦”。
1、自然现象、自然规律: 履霜,坚冰至。(坤六二)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辞,小过六五) 2、政治斗争、社会矛盾: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物用。(师上六) 何校灭耳,凶。(噬嗑上九) 3、古代战争记录: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九三) 4、古代农业、畜牧业知识: 不耕获,不菑畲。(无妄六二) 畜牝牛,吉。(离卦辞) 5、商业、交通知识: 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旅六三) 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初九)
四、易学简史
• 《周易》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 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27 年)。千余年来历代学者对《周易》 一书著述不辍,形成为独特理论体 系——“易学”。
• 先秦易学:逐步理论化,形成《易传》发展阐释 《周易》哲理,奠定易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两汉易学:经学分支,以象数推演为特色,开辟 《周易》象数学传统。 • 晋唐易学:受魏晋玄学影响,以王弼易学为代表, 将易理玄学化,开《周易》义理派之先河。
一、《易经》的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 《易经》中包含的古代思想文化资料相当 丰富,剥去其占筮体系的外壳,不难发现 其古奥文句之中,保存着许多宝贵的上古 知识:历史学家从中考证出殷先祖王亥 “丧牛于易”的故事(旅上九);民俗学 家发现有古代抢婚制度的纪录,“屯如邅 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屯六二); 天文学家从中找到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 子的记载,“丰其蔀,日中见斗”(丰六 二)。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理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五千年文化宝库”。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源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周易》被奉为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君主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手册,据此进行政治决策和行为规范。
同时,《周易》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学问考试的必读书目,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周易》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系统传播给后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此外,《周易》还在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书法中,经常可以看到八卦图案的出现,它成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此外,《周易》的思想也被运用到医学、农业、军事等实践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生活方式。
然而,《周易》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近代以来,《周易》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国际社会。
国际上很多大学开设了《周易》的相关课程,学者们不仅开始研究其文化和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领导力、管理学等实际运用领域,为当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方面面。
同时,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在西方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周易》的独特思想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宇宙、人类和社会的途径,对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概论

周易概论绪论一、《周易》是儒家经典,在汉代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二、《周易》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关系1、取名:陈确、蒋中正2、人的身体:阴阳、易医文化3、地名、建筑名、书名(《贞元六书》)、年号(贞观)4、卦格第一章《周易》之成书第一节周易释名1、郑玄:周易周普,无所不备。
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2、孔颖达《五经正义》周,地名。
题周易有别于余代。
3、易,蜴。
取其变化之意。
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
4、易之意义四说:①蜴,变化;②日月为易,象阴阳也;③变易,改换。
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④《周易》为周代筮书。
易为古代官名,决疑断志。
易初为官名,转为书名。
第二节卦和卦爻辞一、易经之结构1、现存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称为易传。
它们虽属同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朝代,一般认为易经是商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春秋或战国时期的作品。
2、经:卦、卦辞、爻辞。
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乾卦——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咸卦——未济卦。
传: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彖:解释64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象:解释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爻辞系:对易经的通论,追述易经的筮法和八卦的起源,论述易经的哲理。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的爻辞序卦:解说64卦的排列顺序说卦:说明八卦所象的事物和所体现的原理及其变化杂卦:杂论64卦的卦义3、《周易》“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三圣:伏羲(画后天八卦图),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二、八卦和六十四卦2、六十四卦3、卦爻之细分卦有卦象、卦名、卦辞。
卦象指卦的图像,卦名即卦之名称,卦辞即系于卦象之下解说卦象的。
爻,有爻象、爻名、爻题与爻辞,爻象即爻的阴阳之象,爻题即爻之题识,爻名指阴爻、阳爻,爻辞是系与爻之下解释爻的。
以九、六标明爻的性质,九为阳爻,六为阴爻。
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以初、二、三、四、五、上标明爻的位次,标明爻位的一个字与爻性的一个字相结合,就成为每一爻的题识,即每一爻的爻题。
周易对文化的定义

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部涵盖哲学、宗教、卜算等多个领域的典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易经》中的观念和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周易对文化的定义体现在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解释上。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阐述了宇宙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生都遵循着阴阳和五行的变化,以及卦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解释,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
因此,《易经》的文化定义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其次,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包含了对道德和人伦的思考。
《易经》中的“君子”概念,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它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倡导以“天命”为依据的行为准则,提倡“中和”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道德规范和家庭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中的“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的论述,也为中国社会的家庭和社会秩序提供了指导。
此外,周易对文化的定义还体现在其卜筮和预测的功能上。
《易经》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和卦爻的变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
这种或复杂或简单的卜算系统,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占卜和预测的工具。
卜筮作为周易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虽然在现代社会,卜筮已经逐渐被科学所取代,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保持兴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周易对文化的定义包涵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道德和人伦的探讨,以及卜筮和预测的应用。
它不仅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也对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周易的存在和传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至今,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人生智慧。
大学国学之周易

大学国学之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王”。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命运的经典著作,内容极为深奥,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宇宙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周易的背景、基本概念和应用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周易的意义和方法。
一、周易的背景周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起初只有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才能学习和使用。
到了汉代,周易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作为国学经典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
周易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来阐述宇宙的演化规律和人类的处世之道。
正是由于它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应当学习和研究周易。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1. 卦: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个卦,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
它们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状态和现象,如天、地、雷、风、水等。
每个卦都有卦辞,卦辞是对卦的象征意义和解释的描述。
2. 变:周易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变”,指的是六十四卦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
通过观察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3. 阴阳:另一个基本概念是“阴阳”。
在周易中,阴阳是指事物本身或其特征的两种对立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
三、学习周易的意义1. 增加智慧:周易作为一种深奥的智慧体系,学习周易可以开拓思维,提高智慧。
通过研读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领悟人生哲理: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内心和外在的统一。
学习周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指导处世行事:周易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合理的自我调适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作为大学生,学习周易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四、学习周易的方法1. 阅读经典:学习周易首先需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淮阳伏羲画卦台
淮阳古称宛丘,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 已建有伏羲陵墓, 史载陈灵公曾陪同 孔子亲往观瞻。汉 代在陵前建祠,唐、 宋、明、清诸代曾 多次重修、扩建, 今存陵园多为明代 建筑,结构与明皇 宫相仿,规模宏大。
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领,姬姓名昌。他 因为反对殷纣王、要造殷纣王的反而 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内), 传说在被囚禁的时间里,他把伏羲的
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的六十四卦经文 形成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周文王与殷纣王时期 的事情,六十四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它的作者不是 孔子,可能是孔子的后学,《易传》中的一些话反映了 儒家的思想,可能是孔子传授《周易》时所说,它的学 生根据孔子所讲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编纂而 成。根据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的考证,《易传》为 思孟学派(即孔子的后代子思和孟子)所作。孔子一定 和《周易》发生了某些关系,因为在《论语》中,孔子 明确地说过“五十以学《易》”,也引用过《周易》《恒》 卦的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司马迁、班固 在史书中也肯定过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 绝”;帛书《周易》的出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以上的说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历史文物 证据。而关于文王演六十四卦与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根据历史学家 的考证,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 “箕子之明夷”、“康 侯用锡马蕃庶”等,如果传统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周文王如何会知道他去世以后的 事情呢?关于重叠八卦而演化出六十四卦,历来还有不同的意见,如王弼认为是伏 羲,郑玄认为是神农,孙盛则认为是大禹。总之,传统所谓的 “人更三圣,世历 三古”的说法并不可靠,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周易》绝非一时、一人所作。 《周易》的卦爻辞应该是当初的占卜术士的经验积累,由几代贞人术士递相编撰而 成的。至于孔子作《易传》,学术界也有分歧,肯定这种说法的,如司马迁在《史 记》中就论证《易传》为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所作;有人则持怀疑 态度,最早的如宋朝的欧阳修。肯定者以为在《易传》中有“子曰”的字样,因此 认为是孔子所做,或者与孔子有关;其实“子曰”在古代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并 非专指孔子。随着简帛图书的出土,人们发现《易传》的内容和孔子是有关系,但 它的思想很复杂,既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纯粹的道家思想,而是杂糅各家 思想而成,这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想通
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
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
卜情况的记录。周人主要用蓍草(民
间称蚰蜒草或锯齿草,蓍 草的根状
茎短。茎直立,全株被柔毛。 )卜卦,
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
录,它是贞人在对占筮材料的整理基
础上编定而成的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
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加上卦爻辞,
因此史书称文王作《周易》,这种说 法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了记
载,《史記·周本紀》:〔周文王〕囚 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右图为羑里城的周文王像
孔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同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按照传 统的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的。 从下述文献可见孔子与《易》学之一 般:
✓ 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是地名,指的是周地岐阳,即现在陕西 省岐山县。
✓ 第三种观点认为“周”是“周普”、“普遍”的意思。《周易》 是一种广大悉备的学问,容纳天地,无所不包。在这种观点中, 他们还认为,《周易》一书的卦序也可以证明“周”字是“周 普”的意思,《周易》现行本的第一卦是《乾》卦,乾就是天 的意思,而天是笼罩万物、无所不包的。乾为天,天覆盖万物, 则《周易》之“周”自然是周普之义。
伏羲氏后来主要活动在今豫东 一带,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县),死后亦葬于陈。传说二月 十五日为伏羲生日,每年二月二 到三月三,在太昊陵都要举行庙 会,祭祀伏羲。
伏羲氏
传为伏羲氏初画 八卦处之一。《周易• 系辞》:“古者包牺 (伏羲)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像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三易所谓“三易”,指的是变易、不易、简易。东汉郑玄曰:“《易》一名而
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赞》,转引自孔颖达《周易正义》)
➢ 马王堆帛书<要>: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 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蔡。赐以此 为然矣。此以言取之,赐 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夫子曰:「……《尚书》多于(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 (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曰:「易,我后 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 又仁 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 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 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 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 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释文据《道家文化究研》第三 辑,页434-35)
第五章《周易》文化导论
张劲松
嘉应学院文学院
2011年3月
一、《周易》的性质 二、《周易》的成书和编撰 三、《周易》题解
提
四、《周易》的构成 ★
纲
五、《周易》的占筮
六、《周易》与后世易图 七、《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 八、《周易》学习参考文献 九、《周易》学习研究参考论题
一、周易的性质
➢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
占卜书。
一、周易的性质
蓍草茎高1米左右,羽状叶脉,夏秋间开白色小花,深秋枯槁,来年 逢春又生。传说蓍草为稀有植物,全仅有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 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淮阳太昊伏羲陵了。
一、周易的性质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 占卜的书籍,后来,由于《易传》 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 学著作,后来又成为「群經之首」 「經中之王」,诸子百家之源,古 人云:「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易經》精深廣博 包羅萬象,为 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 响深远光大。 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 《周易》
相关文献
➢ 《论语.述而》: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或作:「亦」〕可以无大过矣。
➢ 《论语.子路》: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郑玄注曰:「《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
所不占。」 ➢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 <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 《易》则彬彬矣。」
三、《周易》题解
再来看“易”字。关于这个字的看法,也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也是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易” 是“三易”的统一,郑玄《易赞·易论》引《易纬·乾 凿度》说:“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 二也;不易,三也。”《易》以六十四卦包括宇宙 间一切天人的现象,以简驭繁,这是“易简”;占 卜时以卦爻变化预示吉凶祸福,每次各有不同的卦、 爻象,这是“变易”;“天不变,道亦不变”, 《易》理是万世不变的,这是“不易”。中国的古 人把如此丰富的意义统统涵摄在一个“易”字中, 也可见中国哲学的精简深奥。
周公
易之由來
1. 連山易
中國西北山巒“山之出云,连绵不绝”,故取名為 「連山」。夏易。以艮山為首卦。重人道,盡人事。
2. 歸藏易
以坤卦為首,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即万物 始发端于大地,终又归藏于大地,故称作《归藏》。 重於地道。
3. 周易
又名乾坤易。是周文王在羑里獄中推演創作。尊天道, 重人道,天人合一,流傳千古,成為「群經之首」 。
相关文献
➢ 朱伯崑:
〔帛书<要>〕文中提出「夫子老而好易」。此是对《论 语.述而》:「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阐发。 此说与司马迁所说「孔子晚而喜易」说是一致的。并且表明其所 依据的《论语》本子,是《齐论》而非《鲁论》。因为《鲁论》 本,「易」作「亦」。其论孔子学易说《周易》中「有古之遗言 焉」(指卦爻辞),学《易》目的是「非安其用而乐其辞」。「用」 指卜筮吉凶祸福。「乐其辞」本于<系辞>文「所乐而玩者,爻 之辞也。」因为卦爻辞含有义理,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 如其所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关于占筮, 借孔子话说:「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 其为之史。」……此文认为孔子学,易不同于史巫:「后世之士 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之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 也。」……此种《周易》观,即荀学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 (<帛书本易说读后>,《道家文化究研》第六辑,314页)
魏晋“三玄” 《周易》 《老子》 《庄子》
世界“三大奇书” 《周易》 《圣经》
《吠陀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周易》的成书和编撰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类<序>: 〔宓羲氏作八卦;周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 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 更三圣,世历三古。
《隋书.经籍志》经部.易类<序>: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周 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孔子为<彖>﹑<象>﹑<系 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 《连山》《归藏》早已失传(近年的考古,发现了归藏的 残本。),现存的周易就是由文王所作的《经》和周公、 孔子所作的《传》所组成的。宋代以后,有很多学者对易 经和传的产生过程提出质疑。
三、《周易》题解
《周易》到底是什么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前人的重要说法 约有如下几种。 《周易》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 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 易》。”因此我们先看“周”字的解释: ✓ 第一种说法认为“周”是朝代名,指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