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导论

合集下载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第一讲:导论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往往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产生分歧,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注: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

”(注:转引自[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5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

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

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注:[美]拉尔夫·林顿:《个性的文化背景》,见[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文化与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则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这两种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文化概念的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A
仁爱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 命、热爱和平。这种思想体现在儒家文化中, 如孔子的“仁爱”思想。
中和思想
中国文化注重中和思想,即追求和谐、平 衡、中道。这种思想体现在道家文化中, 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
C
礼制观念
中国文化重视礼制观念,即注重礼仪、规矩、 秩序。这种观念体现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和社会生活中,如周礼的制定和实施。
着不同的服饰,以示尊重和礼貌。
03
服饰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服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从古代的传统服饰到
近代的中西合璧,再到现代的多元化服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和创
新精神。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层次 感。同时,建筑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包括雕刻、绘画等多 种艺术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01
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 过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方式, 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2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加强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 话,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 性的发展。
03
中国文化产业的国 际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打造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产 品。
因果报应
佛教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报应,人们应该行善积德,避免恶行以免受报应。
涅槃解脱
佛教思想追求涅槃解脱,即通过修行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05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书法与绘画
书法艺术
介绍书法的起源、发展、流派和特点,以及重要的书法作品和书 法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故,春秋时由孔子编订的《礼记·乐记》云: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中国文化概论导论

中国文化概论导论

狭义的文化(小文化), 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 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 活动及其结果方面,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教养、人 格、法律、习俗等。
二、何为“中国文化”
1,华夏与中国
汉族古称华夏族,建国于 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 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 称为四方。
2,商周文化:华夏文明的曙光
无用之用


文化 / 中国文化
一、何为“文化”
1,说“文”谈“化”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物相杂,故曰
文。” 《礼记》:“五色成文而不 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象交文。”
《庄子》:“化而为鸟,其名
曰鹏。” 《周易》:“男女构精,万物 化生。” 《礼记》:“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
本 课 程 阅 读 书 目
一、指定教材

李建中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指定参考书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建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共六种),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修其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
恭、子孝) 亲其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
道德学说成为众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学:道德评判 文学:文以载道(韩愈)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教育:首孝悌,次见闻(《三字 经》);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 哲学: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 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二、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斗争”精神: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1、与自然斗争。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 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中国神话 传说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 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 。 2 不畏强暴、坚持真理与正义。孟子、屈原、司马迁 。岳飞、文天祥。历代明君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取精神 3推陈出新的改革精神。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变法到我们 现在的改革精神。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如果你还在寻找精美的PPT?如果你还在找寻精彩的多媒 体素材?如果你还在琢磨精心的简历?你可以选择发布 任务,欢迎点此进入发布任务获得精彩资源。
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 第一讲:课程综述 l 第二讲:导论 l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精神 l 第四讲:伏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l 第五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l 第六讲: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篇》
3,中国文化的复杂构成
恒久与变易 群体与个体
实用与玄想
关于“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智慧之路》(柯锦 华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九 章“人的历史”指出:) 亲其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
道德学说成为众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学:道德评判 文学:文以载道(韩愈)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教育:首孝悌,次见闻(《三字 经》);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 哲学: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 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狭义的文化(小文化), 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 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 活动及其结果方面,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教养、人 格、法律、习俗等。
二、何为“中国文化”
1,华夏与中国
汉族古称华夏族,建国于 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 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 称为四方。
2,商周文化:华夏文明的曙光
无用之用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 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人类精 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 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 腊。今天,人类仍然依托于这些 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正好是春秋(前770-前 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
老子 (前580-前500)
孟子 (前370?-前289?) 庄子 (前328-前286)
武汉大学对外汉语
专 业 必 修 课
中国文化概论
李建中教授主讲
高山流水
武 主汉 理要大 论从学 的事文 教中学 学国院 与文博 研化士 究与生 文导 学师
李 建 中 教 授
本 课 程 宗 旨 全面讲授中国文化的基本 知识、主要类型、理论要义及 精神品质,真实展示中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力求 用现代眼光观照传统文化,探 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2,贲卦中的“文化”
《周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 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3,CULTURE
拉丁文义:耕种、居住、练习等 英法文义:栽培、种植、开发等
4,“文化”界说
广义的文化(大文化), 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 认为凡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 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本 课 程 阅 读 书 目
一、指定教材

李建中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指定参考书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文 化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建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共六种),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 / 中国文化
一、何为“文化”
1,说“文”谈“化”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物相杂,故曰
文。” 《礼记》:“五色成文而不 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象交文。”
《庄子》:“化而为鸟,其名
曰鹏。” 《周易》:“男女构精,万物 化生。” 《礼记》:“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
[英]汤因比: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
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惟有中国文 化从未中断。
征服者被征服
春秋之前:南夷与北狄交侵 十六国:五胡乱华 宋元:契丹、女真、蒙古人南下 明末:满族入关
《礼记》:亲亲故尊祖,尊祖
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世说新语》: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
孔子用诗与庄子梦蝶 烧香拜佛
象形、会意的甲骨文 精美的青铜器 庞大的宫殿建筑 情理兼备的礼乐制度
礼 乐 文 化
3,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历史条件]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结构
[德性文化] 血亲意识 道德本体 民胞物与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释迦牟尼(前566-前486)
孔子 (前551-前479)
荀子 (前313-前238)
关于“旧邦新命”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旧邦,传统;新命,新的使命,新的发展。 古希腊、古罗马、巴比伦、埃及,有旧邦而无新 命,有古而无今。 冯友兰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 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 新亦老。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前 句为康有为语,后句为冯友兰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