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阅读答案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2025届高三9月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右图为我国华北半干旱地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该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5月在该地研学旅行时,发现同一座山丘的不同坡向,植被疏密、长势差异较大,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山丘土壤厚度和岩石性质都相差不大。
据此完成1~2小题。
1.图中村落与M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为()A.100米B.200米C.300米D.400米2.)A.甲B.乙C.丙D.丁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北京市区120公里,主峰海拔1991米。
据报道,2023年12月1日百花山“惊现”极光。
完成3~5小题。
3.关于极光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伴随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偏大B.多出现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天空中C.磁场和水汽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D.是地球上所特有的一种天文现象4.百花山成为北京地区该次极光观测理想地点的因素是()①纬度位置②人口密度③植被覆盖④海拔高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北京地区惊现极光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活动较强烈B.空气质量提高C.地磁场发生倒转D.观测设备更新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城处于燕山山脉一个山谷中,具有明显的山谷风气象特征。
该县气象观测站位于谷底一侧,可以较好地观测风向的变化特征。
下图为青龙满族自治县气象站冬、夏季测得的风向日变化示意图。
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说明,该县城污染物浓度及降水概率因山谷风呈现明显昼夜差异。
据此完成6~7小题。
6.推测该气象站所在位置应是位于谷底()A.南侧B.北侧C.西侧D.东侧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天利于污染物扩散至县城外B.该县城夜间降雨概率较白天低C.实线为该地冬季山谷风日变化D.虚线季节的谷风持续时间更长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站的部署不断加速,因而充电站的布局和优化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朝阳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15.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期末模拟测试卷 (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考号:.第一部分积累运用(30分)一、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赢”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Y”。
B.“悄没声儿”和“静悄悄”两个词中的“悄”字读音是相同的。
C.“朱”“赤”“梳”三个字的声母都是翘舌音。
D.“烬”“蔺”“津”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in”。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嘲”字可组成词语嘲笑、嘲水、嘲弄。
B.“舅”字的第5画是“横折钩”。
C.用部首查字法查“熏”字,应先查部首“灬”。
D.“祭”字一共有10画。
3.下面词语中与其他三个感情色彩不同的是()A.诡计多端B.处心积虑C.老谋深算D.足智多谋4.下面诗句中,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的一句是()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D.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5.下面关于描写的说法错误的是()A.“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这句话是环境描写。
B.“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是动作描写。
C.“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是心理活动描写。
D.“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是语言描写。
二、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20分)6.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4分)(1)勤奋的人是时尚的主人,(懒惰)的人总在(追逐)时间的背影。
(2)要经过十几道(烦琐)的工序,才能最终(领略)到这道菜的美味。
7.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答题。
(5分)心()神怡同心()力国()民安居安思()兵()马乱直言不()(1)上面成语中意思相反的两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2)和“打开天窗说亮话”意思相同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
(1分)8.按要求,写句子。
人造雾实验结论

人造雾实验结论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制造方法: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说明: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实验现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生。
实验总结:在造雾的活动中,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的原因是: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2.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3.云是怎么形成的?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4.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5.云和雾的区别是: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
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 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雾》阅读原文

《雾》阅读原文《雾》阅读原文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
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
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
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
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
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
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是吸湿法。
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
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
练第5单元 说明文阅读2 专题二 从说明顺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训把握说明层次和结构2 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训练17小品建筑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
“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
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
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以及龟、鹤等兽像。
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
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
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
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态的牌楼应属小品。
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
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有删改)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 个宇)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链接材料】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综合素养培优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综合素养培优卷().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kěchǐsònɡ dú xīnɡshuāi bào kān()()()()jiào huì fán suǒyǒu xiàn zhì pǔ()()()()二、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6分)1.她不仅喜欢看精彩的传(zhuàn chuán)奇故事,还喜欢看人物性格鲜明的名人传(zhuàn chuán)记。
2.我们要“读万卷(juàn juǎn)书,行万里路”,还要用胶卷(juàn juǎn)记录精彩的生活。
3.分配任务时要力求公平,不能搞“差(chāchāi)别待遇”,总把美差(chāchāi)分给某一个人。
三、选择题。
(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A.恒心(hén)书卷(juàn)发酵(jiào)默而识之(shí)B.斩断(zhǎn)窥见(kuī)借鉴(jiàn)水浒传(chuán)C.辛酸(suān)报偿(chánɡ)书籍(jí)美差(chāi)2.下列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顽强坚强刚强顽固B.赞誉称赞赞叹赞颂C.沉着认真细心慌张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智慧)也。
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勤勉)以求之者也。
C.“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派遣,打发)。
D.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读下面的名人名言,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人们要勤奋好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C.“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朱熹对读书的精辟见解。
雾说明文阅读原文及答案雾霾说明文

雾说明文阅读原文及答案雾霾说明文《雾》说明文阅读原文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容纳了一定量的水汽。
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
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
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雾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就会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
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
⑥消除雾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雾滴蒸发掉;另一种是使雾滴沉淀下来。
⑦蒸发雾滴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就是燃烧石油等各种燃料,使雾滴汽化;二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⑧雾滴沉淀的方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
例如对于过冷却雾来说,可播撒碘化银,或者在机场上风处蒸发液体丙烷,使温度下降。
这样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为冰晶。
而在实际云雾中,当气温低于0℃但高于—10℃时,有一半以上是未凝结的过冷水滴,当气温降到—20℃时,过冷水滴才大量减少,变成冰晶,未变为冰晶的过冷却雾滴蒸发化成水汽,到气温降到—40℃及更低时,云雾中无论有无凝结核,这些水汽都会凝华到冰晶中,让冰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使空中雾滴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第18—19题。
(共8分)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容纳了一定量的水汽。
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
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
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雾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
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就会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
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
⑥消除雾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雾滴蒸发掉;另一种是使雾滴沉淀下来。
⑦蒸发雾滴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就是燃烧石油等各种燃料,使雾滴汽化;二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⑧雾滴沉淀的方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
例如对于过冷却雾来说,可播撒碘化银,或者在机场上风处蒸发液体丙烷,使温度下降。
这样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为冰晶。
而在实际云雾中,当气温低于0℃但高于—10℃时,有一半以上是未凝结的过冷水滴,当气温降到—20℃时,过冷水滴才大量减少,变成冰晶,未变为冰晶的过冷却雾滴蒸发化成水汽,到气温降到—40℃及更低时,云雾中无论有无凝结核,这些水汽都会凝华到冰晶中,让冰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使空中雾滴消失。
小题1:.阅读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雾“形成的条件。
(3分)
答:
小题2:.根据第⑥—⑧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种消雾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5分)
【材料一】
1946 年11 月,美国做了一个消雾实验。
科学家谢弗乘一架小飞机,在层云上沿一条4.8 公里的航线撒下了1.36公斤的干冰(干冰是二氧化碳在-78.5℃时凝结成的固体,把干冰洒在云雾中,可使云雾的水汽温度降低到-40℃以下……最后形成雪花掉下来。
),使整个云层变成了白雪。
【材料二】
人们曾利用大风车或直升机,让直升机在雾顶来回巡翔,并使直升机绕铅直
轴的叶桨不停的转动。
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
这种办法对于300米厚的雾较为有效,可使雾中出现直径约300米的无雾地区,并可维持约5~10分钟。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点:
空气中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温度降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
(共3分。
第一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2分)
小题1:示例:
“材料一”属于雾滴沉淀法。
雾滴沉淀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
干冰属于冷却剂,科学家谢弗把干冰播撒在云雾中,这样就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成冰晶,未变成冰晶的过冷却雾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蒸发化成水汽,当温度降到-40℃以下时,这些水汽就凝华到冰晶中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这样空中雾滴就消失了。
“材料二”属于雾滴蒸发法。
雾滴蒸发法之一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
材料二中人们利用大风车、直升机,通过叶桨不停的转动,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共5分。
分别答出“雾滴沉淀法”“雾滴蒸发法”2分,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2分,语言表达1分)
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