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雾霾的成因以及相关环境治理措施

雾霾的成因以及相关环境治理措施雾霾的成因以及相关环境治理措施一、引言雾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雾霾的成因以及相关环境治理措施,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雾霾的成因1. 大气污染物排放雾霾是由大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形成的。
这些颗粒物和气体主要来自工业燃烧、交通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和燃煤等活动。
它们在大气中逐渐积累,形成了雾霾。
2. 大气逆温层的形成逆温层是指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呈递增趋势。
在这种逆温层形成的情况下,大气的热量不容易向上散发,导致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在低空堆积,形成雾霾。
3. 气象条件的影响天气条件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低风速、高湿度以及静稳天气会增加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的停滞时间,导致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的危害1. 健康影响雾霾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其影响更为严重。
2. 生态破坏雾霾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颗粒物的沉积导致了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有害气体对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雾霾治理措施1. 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等高污染能源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
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2.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机动车辆、燃煤电厂等污染源的监管与治理力度。
通过采用先进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如烟气脱硫、脱硝、脱氮等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推行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减少工业过程中的废气排放和促进企业、居民绿色环保的意识,可以有效改善大气质量。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雾霾所带来的健康危害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雾霾天气主要源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大气污染源的排放。
这些排放物中含有硫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微小颗粒,它们在大气中逐渐聚集并形成雾霾。
此外,气象条件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高湿度和稳定的大气层使得雾霾更容易产生并持续。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雾霾天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长期暴露在雾霾中,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风险增加。
尤其是对老人、儿童和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这些危害更为严重。
2.对环境的危害雾霾天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的伤害。
它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减少氧气的释放,造成地面和水域的氧气浓度下降。
此外,雾霾中的颗粒物沉积在土壤表面,对土壤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安全。
三、应对措施1.加强环保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管力度,完善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提高环境执法效力。
2.减少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推动更多的车辆使用清洁能源。
同时,对于高污染工业企业,要加大排放标准的严格监督,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变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燃煤发电的比例。
推动行业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4.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空气污染防治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开拓新的减排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染物治理的效率和能力。
结论: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一、成因雾霾是空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浓度过高,形成了一种存在于大气中的混浊、模糊的状态。
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点:1. 工业和交通尾气排放:汽车、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它们会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等反应,形成雾霾。
2. 工业排放:大量的工业排放物,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等,会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3.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使用过多,使得大量的氨气和硝酸等有害物质释放到空气中,成为雾霾的成因之一。
4. 生物质燃烧:乡村地区常用的柴火和秸秆等尾气会加剧雾霾。
二、危害雾霾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对环境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雾霾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还会刺激眼睛,导致结膜炎、眼睛疼痛等问题。
同时,长时间暴露在雾霾环境中,还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对环境的危害:雾霾会导致环境中的植被受损,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雾霾会降低太阳光的透过率,影响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释放,加剧温室效应。
3. 对社会经济的危害:雾霾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另外,雾霾还会影响旅游、户外活动等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防治对策为了减少雾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对策:1. 提升能源结构:减少对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如风能、太阳能等。
同时,加大对高效燃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 严控工业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
同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减少工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 促进清洁交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减少传统燃油车辆对环境的污染。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雾霾天气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还给环境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雾霾治理面临的问题。
二、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分析1.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燃烧排放等,会释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
这些污染物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雾霾。
2.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大气稳定、温度适宜、湿度较高的天气更容易形成雾霾。
此外,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像山地、盆地等地形条件容易造成对流层下垂,导致污染物滞留在地表,增加雾霾天气的频率和程度。
三、雾霾治理问题分析1.技术手段的不足雾霾的治理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限制工业排放、提高燃汽车排放标准等,但由于城市扩张、交通量增加等原因,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此外,我们目前的治理手段主要依赖于净化器、脱硫装置等技术设备,但这些设备的效率和功效有限。
2.缺乏全面的政策雾霾治理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管理。
然而,目前的政策主要侧重于限制工业和交通排放,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污染问题。
此外,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执法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逃避责任,形成了治理的漏洞。
3.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是雾霾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关注的欠缺,公众参与度不高。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四、雾霾治理建议1.提高技术手段的研发和使用效率对于雾霾治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净化器、脱硫装置等技术设备的研发力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雾霾天气,是指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质和有害物质增多,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聚集并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细小悬浮颗粒物,进而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2. 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而燃煤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会污染空气。
此外,机动车尾气也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车辆排放的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
这些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后,会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3.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会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等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释放出有害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后,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4.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势低洼、山脉环抱等,会导致大气污染物悬浮在空气中难以扩散和稀释,从而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二、应对措施1. 减少工业污染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也可以鼓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空气污染。
2. 推广清洁能源将传统燃煤取暖和发电方式替换为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
清洁能源具有低排放和高效能等优势,在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促进机动车尾气治理政府应该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并鼓励人们使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
此外,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4. 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政府和农民可以合作,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养殖和种植规模,减少农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雾霾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小析

雾霾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小析雾霾的严重程度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理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雾霾问题。
一、雾霾的形成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
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它们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并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会形成细颗粒物,从而导致雾霾的产生。
2. 交通排放交通工具的增加和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也是雾霾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柴油车辆会释放出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会形成细小的颗粒物并随之形成雾霾。
3. 燃煤排放燃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但它也是雾霾的重要原因。
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它们会在大气中生成细颗粒物,并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形成雾霾。
4.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是一类容易挥发的化学物质,它们广泛存在于油漆、溶剂、印染等行业中。
这些物质挥发后会产生有机气溶胶,与其他大气污染物反应后形成细微的颗粒物,进而导致雾霾的发生。
二、雾霾的治理方法1. 污染源控制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交通排放和燃煤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是治理雾霾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限制高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生产活动,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减少或替代煤炭燃烧等传统能源。
2. 大气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的大气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对各类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雾霾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加强大气污染的数据统计和发布,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是减少雾霾的长期有效途径。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绿色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大气污染物的生成量。
4. 加强国际合作雾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

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问题分析雾霾是指大气中悬浮物质浓度升高,能见度明显下降的一种气象现象。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理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雾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及建筑施工等。
工业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源头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释放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这些物质会在大气中积聚形成雾霾。
交通排放也是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气流的传播而形成雾霾。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天然因素如风力低、高压天气稳定等也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治理雾霾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施策。
首先,对于工业排放,应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强制执行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推动清洁生产工艺的采用,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同时,需要提高监测能力,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开透明,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其次,对于交通排放,可以采取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及限制车辆通行等措施来减少尾气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个人车辆使用带来的排放。
再者,建筑施工中的扬尘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和推广科学施工方法来解决。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对于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雾霾问题。
然而,治理雾霾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治理雾霾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
但现实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较为严重,导致监管效果不佳。
其次,治理雾霾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个层级的合作,不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提升监控能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成本。
浅谈雾霾的成因及污染防治措施

浅谈雾霾的成因及污染防治措施近年来,雾霾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很多地区的一大环境挑战。
雾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了解雾霾形成的成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及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雾霾的成因1.大气污染物排放雾霾主要由大气污染物构成,其中颗粒物(尤其是PM2.5)和臭氧是主要的成分。
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燃煤以及建筑施工等活动都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逐渐积累,并形成雾霾。
2.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也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天气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和颗粒物沉降时,污染物聚集在大气中,增加了雾霾的形成概率。
湿度、温度和风速等气象条件的不稳定会导致雾霾的形成和持续。
3.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对雾霾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地形、高山山脚下等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或者容易积聚空气污染物,使得这些区域更容易形成雾霾。
二、污染防治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为了降低雾霾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减少污染源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企业和汽车尾气的管理和监管力度,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同时,提倡绿色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污染严重的能源的依赖。
3.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空气质量指数等信息。
通过及时预警,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对雾霾的暴露。
4.改善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
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雾霾形成原因和危害的解释,鼓励人们采取自觉的环保行动,如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垃圾分类等。
5.国际合作雾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内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国际间应该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和推广雾霾治理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摘要: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详细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列举了国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雾霾影响和治理过程,以及我国近期为防止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多项措施,提出从根本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在制度上实现保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建立长效的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
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
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
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小于80%时称之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1]。
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
当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
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2013年1-10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
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
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就2013年雾霾天气的特点、出现原因、目前对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2013年雾霾天气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雾霾天气特点
1.雾霾日数多
雾霾是气象部门的常规观测项目,根据历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我国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和10月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10月达4.7天,偏多2.3
天(图1A、1B)。
雾霾日数偏多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中东部地区最为显著。
以省会城市为例,1月合肥雾霾日数达30天、南京和杭州均为29天,几乎整月都被雾霾笼罩;北京雾霾日数有2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6天,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图1A 1961-2013年1月全国月平均雾霾日数变化
图1B 1961-2013年10月全国月平均雾霾日数变化与往年比,在雾霾日数中霾的增加尤为明显。
我国年均霾日数为9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较快,年均值在12~20天,明显超过常年平均(图2);而2013年1-10月全国平均霾日数已达26天。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能见度逐年下降,从上世纪60年代为近26公里,下降至近十年为平均22公里左右。
图2 1961-2012年全国年均霾日数变化
2.覆盖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