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微生物分类及敏感药物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

二、维生素类药物
• 目前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维生素类药物及其 中间体有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2(氰钴 胺素)、2—酮基—L—古龙酸(维生素C原料)、 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麦角甾醇(维生素 D2前体)等。
经常吃维生素药品好不 好?
90年代以来,服用大剂量维生 素的做法已日益流行。不久前美国 癌症研究协会的调查表明,有43% 的人服用多种维生素来防癌,其 中55岁-64岁的人里,有24%的人 这么做;65岁-65岁以上者,则有54%。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制品被摆在食品超市 中出售。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某些人群,例如白领女性、 某些患者、老年知识分子、医护人员、儿童、健康爱 好者、安利公司的直销人员等服用维生素是非常普遍
•
三、氨基酸类药物
• 目前氨基酸主要用于生产大输液及口服液。 • 首先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的是日本科学家木 下祝郎,于1956年首创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 氨酸。 • 以后,随着氨基酸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节机制的深 入研究,人们进而采用人工诱发缺陷型和代谢调节 型突变株,使氨基酸发酵生产的品种不断增多和产 量迅速增加;利用微生物细胞内酶将底物转化为氨 基酸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随着固定 化酶技术的兴起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
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复方制剂在现代静脉营养输液 以及“要素饮食”疗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维持 危重病人的营养,抢救患者生命起积极作用,成为现代 医疗中不可少的医药品种之一。
•
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 L-多巴等氨基酸单独作用治疗一些疾病,主要 用于治疗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脑病、心血 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于提高肌肉活力、儿 科营养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 疗上出现了希望。
clsi-m100-s20_2010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解释标准(中文)

内部交流资料
Vol . 30 No .1 M1 0 0 - S 20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执行标准; 第二十版信息增刊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 第二十版信息增刊
Volume 30 Number 1
Franklin R. Cockerill, III, MD Karen Bush, PhD Michael N. Dudley, PharmD,FIDSA George M. Eliopoulos, MD Dwight J. Hardy, PhD David W. Hecht, MD Janet F. Hindler, MCLS, MT(ASCP) Janet A. Hindler. MCLS, MT(ASCP) Jean B. Patel, PhD, D(ABMM) Mair Powell, MD, FRCP, FRCPath, MHRA Richard B. Thomson, Jr., PhD John D. Turnidge, MD Melvin P. Weinstein, MD Barbara L. Zimmer, PhD Mary Jane Ferraro, PhD, MPH Jana M. Swenson, MMSc
抗微生物药物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腹泻。 2、肝脏功能改变:AST和ALT增高。个别报道可 出现肺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上述改变同样可在 其他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中出现。 3、肾脏功能改变:罕见低钾血症。 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罕见惊厥,主要发生在 肾功能不全或大剂量应用本品的病人中。 5、血液系统改变: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 症和出血现象。 6、局部反应:静脉注射部位的血栓性静脉炎。
特点
1、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对阳性菌 和阴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2、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 3、服用方便,直接吞服或溶于水后口服, 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病 人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常用量: 1.支气管感染:一次0.3~0.4g,一日2次,疗程 7~14日。 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 疗程5~7日;复杂性尿路感染:一次0.4g,一日2次, 疗程10~14日。 3.单纯性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一次0.4g,单剂 量。 4.肠道感染:一次0.2g,一日2次,疗程5~7日。 5.伤寒:一次0.4g,一日2次,疗程10~14日。
【用法用量】 口服。
1、成人(13岁或以上)上呼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1次;下呼 吸道感染,每次0.5g,每天2次;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天 0.5g,分1次或2次,严重病例每次0.5g,每天2次。 2、2至1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皮 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每次20mg/kg体重,每天1次。 3、6个月婴儿至12岁儿童中耳炎,每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急性鼻窦炎,一般每次7.5mg/kg体重,每天2次;严重病例,每 次15mg/kg体重,每天2次。 *疗程一般7-14天,但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扁桃体炎、咽 炎的疗程至少10天。
微生物学检验(第3版)药物敏感试验

抗生素的种类 一.目的: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按其来源分为:①由链霉菌属发酵滤液提 取获得,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核糖霉素、巴龙霉素、新霉素;②由小单 胞菌属发酵滤液中提取,有庆大霉素、福 提霉素;③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有阿米卡 星、奈替米星、地贝卡星等。
抗生素的种类 一.目的:
五、喹诺酮类抗生素 第一代为窄谱抗生素,有新恶酸、奈啶 酸和恶喹酸。 第二代为广谱类抗生素,抗菌强度依次 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 星、氟咯沙星、培氟沙星、诺氟 沙星。 第三代为超广谱类抗生素,有司帕沙星、 妥舒沙星、左氟沙星等。
纸片的名称,然后用棉试子蘸取菌液,在试管内
壁轻挤去多余菌液后均匀涂布于整个平板表面3次, 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沿平板内缘涂一周。放 置约5分钟后用镊子分别挟取所选择的药敏纸片贴 上。室温放置10分钟左右,恒温箱培养24h。
验操实作
• (4)、MH平板涂布均匀,放置5分钟再贴纸 片,纸片放置应该迅速准确,不得在平板 上拖动纸片,纸片间的距离和位置要均匀。 离平板边缘不小于15mm,两纸片间距离不 小于24mm。
实验原理 1.原理:
实验操作(接种与培养)
• (1)、取待测菌平板,观察菌落形态,涂片镜检, 革兰阴性杆菌做氧化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做触 决定选择何组、何种药敏纸片。
酶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对该菌株作出初步判断,
药敏试验选择纸片
• 触酶阳性的G+球菌:青、苯唑、克林、庆大、环
丙沙星、万古、红霉素、头孢唑林 庆大、环丙沙星、万古
(一)苛养菌药敏试验抗生素的选用
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肺炎链球菌用红霉素和青霉素。 B组一级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肺炎链球菌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 。 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肺炎链球菌用头孢呋辛 。
《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HAP/VAP
早发性HAP ( 入院≤4天)
肺炎链球菌,流感 嗜血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需氧革 兰阴性杆菌等
头孢曲松 2.0g iv qd;或头孢噻肟 2.0g iv q8h,左氧氟沙星 0.5g iv qd或莫西沙星 0.4g iv qd或环丙沙星 0.4g iv q12h;阿莫西林/克拉 维酸 1.2g iv q8h或氨苄西林/舒巴坦 1.5~3.0g iv q6h;或厄他培南 1.0g iv qd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道感染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万古霉素利福平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jk棒状杆菌万古霉素戒替考拉宁红球菌属红霉素万古霉素戒利福平可考虑选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戒克林霉素青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肺炎链球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戒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利奈唑胺青霉素戒氨苄西林体外试验敏感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道感染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道感染替考拉宁可能对vanb表型菌株有效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倍他米隆环丙沙星对泛耐药的菌株可选多黏菌素b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釐黄色葡萄球菌
《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版.
心脏与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3]
感染
继发性 血流感染 (败血症)
类型/伴随情况 病原体
首选治疗
备选治疗
寻找并确定原发感染灶,及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尽快开始恰当的抗菌药主治疗,需要根据感染灶、可能致 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以及宿主免疫状态选择抗菌药物
《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12月第1版.
第三十四篇抗微生物药物与敏感性试验ppt课件

(二)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抗菌药物纸片 选择直径为6.35mm, 吸水量为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 片加样或浸泡方法使每片含药量达规 定所示。含药纸片密封贮存2℃-8℃ 且不超过1周。 2.培养基 水解酪蛋白(MH)培养基是 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试验标准培 养基,4℃保存。
2019 18
2019
-
5
五、喹诺酮类抗生素 第一代为窄谱抗生素,有新恶酸、奈啶 酸和恶喹酸。 第二代为广谱类抗生素,抗菌强度依次 为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 星、氟咯沙星、培氟沙星、诺氟 沙星。 第三代为超广谱类抗生素,有司帕沙星、 妥舒沙星、左氟沙星等。
2019 6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有红霉素、 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 七、四环素、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一)四环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活性 的顺序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 环素>地美环素。
五、E 试 验
(一)原理
E试条是一条 5mm×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 面固定有预先制备的,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稀释 抗生素,另一面有读数和判别的刻度。将E试条放 在细菌接种过的琼脂平板上,经孵育过夜,围绕 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圈的边缘与试条交 点的刻度浓度即为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特定浓度, 又称抑制浓度(IC),它与MIC呈高度相关。
2019 12
C组药物用于对A组药物耐药的流行菌株或 对A组药物过敏的病人和某些不常见的细菌 (如肠外分离的沙门菌属或耐万古霉素肠 球菌)。 U组仅用于尿道中分离的细菌,不作为尿道 外分离菌的常规药敏试验。
2019
-
13
(一)非苛养菌药敏试验抗生素的选用
A组一级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葡萄球菌属用苯唑西林和青霉素。 B组一级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 如肠球菌属用万古霉素 。 C组补充试验有选择报告的抗微生物药, 如葡萄球菌属用氯霉素 。 U组仅用于泌尿道的补充实验的抗微生物 药,如葡萄球菌属用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给猪肌肉或静脉注射2.5mg/kg的土拉霉素,结 果表明,肌肉注射给药后15分钟,血药浓度达峰 值。血浆中表现平均消除半衰期为75.6小时;静 脉注射给药后,消除半衰期为67.5h。
肌肉注射给药12小时后肺内药物浓度为 2840ng/g,24小时后为3 470ng/g,6天为1700ng/g ,10天为1240ng/g,综上所述,猪按2.5mg/kg单 剂量肌肉注射土拉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生物 利用度高,肺内组织内一直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消除缓慢。
• 非典型的病毒病,可以用干扰素、淋巴因子、抗 病毒中药等来治疗。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
按
化 学
抗
结 构
菌
分 类
药
)
抗生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胺类 多肽类 截短侧耳素类
化学合成抗菌药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磺胺类 呋喃类 喹诺酮类 喹噁啉类 硝基咪唑类
(1)青霉素为窄谱杀菌剂,口服不吸收。 (2)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为广谱杀菌剂,在治疗全身 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治疗肠道感染时, 氨苄西林不易吸收在胃肠道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故选氨苄 西林好。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兔热杆菌)
兔热病
链球菌
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
多杀巴代菌
创伤性感染(被动物咬)、脓肿、菌血症、脑膜炎
青霉素
四环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霍乱弧菌
霍乱
四环素
氟喹诺酮、SMZ+TMP
类(拟)杆菌属
口腔、女性生殖道、盆腔、肺、胸腔、腹腔、颅内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盐酸四环素+克拉霉素+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铋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肠杆菌科
泌尿道感染和其他感染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SMZ+TMP、环丙沙星、广谱青霉素、氨曲南、3代头孢
奇异变形杆菌
泌尿道感染和其他感染
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氨基糖苷类、SMZ+TMP、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曲南、氟喹诺酮类、氯霉素
咽炎、喉气管炎、肺炎、其他局部损伤
红霉素
青霉素
带菌者
红霉素
产单核细胞
(李斯特菌)
脑膜炎、菌血症
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SMZ+TMP
产气荚膜梭菌
(厌氧)
气性坏菌
青霉素、克林霉素
甲硝唑、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氯霉素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
甲硝唑
青霉素、多西环素
厌氧芽孢梭菌属
(艰难梭菌)
抗菌素相关性结肠炎
甲硝唑
万古霉素(口服)
甲硝唑或克林霉素
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西丁、氯霉素、青霉素
空肠弯曲菌
肠炎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
氟喹诺酮、苏还俗、庆大霉素
胎儿弯曲菌
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庆大霉素
梭杆菌属
溃疡性咽炎、肺脓肿、脓胸、生殖系感染、牙龈炎
青霉素
甲硝唑、克林霉素、头孢西丁、氯霉素
肉芽肿荚膜杆菌
雅思螺旋体
雅司病
青霉素
四环素类
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
四环素类
青霉素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性黄疽、脑膜炎
青霉素
四环素类
放线菌类
衣氏放线菌
颈、颜面、腹部、胸部和其他部位的损害
青霉素
四环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
星形诺卡菌
肺损害、脑脓肿、其他器官的损害
SMZ+TMP
SIZ、阿米卡星、四环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其他病原体
包含体结膜炎(脓性卡他)
红霉素(口西环素
红霉素、氧氟沙星、阿莫西林
肺炎衣原体
肺炎
红霉素、四环素、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
氟喹诺酮类
卡氏肺孢子虫
受损机体性肺炎
SMZ+TMP
真菌
假丝酵母菌
(念珠菌)
皮炎或阴道炎
酮康唑或氟康唑、制霉素
伊曲康唑
口腔鹅口苍
酮康唑或氟康唑、克霉唑、制霉素
甲氧西林 耐药株
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
利奈唑胺、氟喹诺酮、米诺环素、SMZ+TMP
骨髓炎
克林霉素
环丙沙星
化脓性链球菌A.C.G组
咽炎、猩红热、中耳炎、窦炎、蜂窝织炎、丹毒、肺炎、菌血症、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其它全身感染
青霉素或青霉素V
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链球菌B组
氟喹诺酮、环丝氨酸右旋、卡那霉素或阿米卡星、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氯法齐明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杆菌)
麻风
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
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克拉霉素
鸟—分枝杆菌
艾滋病者中传染性疾病
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
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梅毒
青霉素
四环素类、头孢曲松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菌素3代、氨曲南、SMZ+TMP、广谱青霉素、氟喹诺酮
不动杆菌属
各种住院感染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SMZ+TMP、广谱青霉素、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杆菌)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SMZ+TMP、
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氟喹诺酮、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变形杆菌属,吲哚阳性
泌尿道感染和其他感染
头孢菌素3代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基糖苷类、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氨曲南、SMZ+TMP、氟喹诺酮
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杆菌)
泌尿道感染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广谱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
肺炎、菌血症
替卡西林、美洛西林或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庆大或阿米卡星
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环丙沙星
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杆菌)
泌尿道感染、肺炎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SMZ+TMP、氨曲南、氟喹诺酮、美洛西林、哌拉西林
沙门菌
伤寒、副伤害、菌血症
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
青霉素±庆大霉素
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红霉素
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
菌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
青霉素±庆大霉素
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青霉素
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链球菌(厌氧属或消化链球菌属)
菌血症、心内膜炎、脑和其它部位脓肿、窦炎
青霉素
克林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
肺炎、关节炎、窦炎、耳炎
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头孢曲松
氯霉素、SMZ+TMP、氨苄西林、头孢曲松
急性肠胃炎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头孢他啶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SMZ+TMP、氯霉素
志贺菌
(痢疾杆菌)
急性肠胃炎
氟喹诺酮
阿奇霉素、SMZ+TMP、氨苄西林、头孢曲松
沙雷菌
各种住院性和机会性病菌感染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埃希菌
(大肠杆菌)
泌尿道感染
SMZ+TMP、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呋喃妥因
复发或全身感染
头孢菌素2、3代
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广谱青霉素、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曲南、氟喹诺酮类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盐酸四环素+甲硝唑+次硝酸铋
常见微生物分类及敏感药物
病原微生物
所致疾病
首选药物
替换药物
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脓肿、菌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蜂窝织炎、其它
不产酶株
青霉素或青霉素V
头孢菌素一代、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产酶株
耐酶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氟喹诺酮类
会厌炎、脑膜炎、关节炎或其他严重感染
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氯霉素
头孢呋辛(非脑膜炎)、氯霉素、美洛培南
杜克嗜血杆菌
软下疳
阿奇霉素、头孢曲松
环丙沙星、红霉素
布鲁菌属
布鲁菌病
多西环素+利福平、TMP+利福平
四环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氯霉素±利福平
鼠疫耶氏菌
(鼠疫杆菌)
鼠疫
链霉素±四环素
氯霉素、庆大霉素、SMZ+TMP
解脲脲支原体
非特异性尿道炎
红霉素
四环素类、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
肺炎支原体
非典型性肺炎
红霉素、四环素类、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
氟喹诺酮类
立克次体
斑疹伤害、鼠型斑疹伤害、斑点热、Q热、恙虫病
多西环素
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利福平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沙眼衣原体
沙眼
阿奇霉素
四环素(局部+口服)、磺胺(局部+口服)
淋病奈瑟球菌
(淋球菌)
淋病、急性尿道炎、阴道炎
头孢曲松或头孢克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噻肟、大观霉素
脑膜炎奈瑟球菌
(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
青霉素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氯霉素、SD、氟喹诺酮
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杆菌)
恶性脓肿、肺炎
青霉素
环丙沙星、红霉素、多西环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杆菌)
两性霉素B
皮肤之外
伊曲康唑
曲霉
侵入性
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
毛霉
两性霉素B
新生隐球菌
(溶组细酵母菌)
肺炎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脑膜炎
氟尿嘧啶???
腹股沟肉芽肿
SMZ+TMP
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
念珠状链杆菌
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脓肿
青霉素
四环素类、链霉素
嗜肺军团菌
军团病
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利福平
多西环素±利福平、SMZ+TMP、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