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目录前言 (2)内容摘要 (2)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3)(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3)(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3)二、差额形成的原因 (7)三、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8)四、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 (10)(一)政策性建议 (10)(二)贸易性建议 (11)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12)(一)形势展望 (12)(二)政策取向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3)小组分工 (13)前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的双顺差格局给我我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良影响,还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产生贸易摩擦,进而阻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阻碍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内容摘要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主要发达国家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内需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贸易平衡状况可能有所改善。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
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
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总体情况概述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以下对2010年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经常项目: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15814亿美元,货物进口13272亿美元,顺差254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1712亿美元,支出1933亿美元,逆差221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1446亿美元,支出1142亿美元,顺差304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495亿美元,支出66亿美元,顺差429亿美元。
2、资本与金融项目:2010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46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2214亿美元,直接投资净流入1249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240亿美元,其中资产逆差76亿美元,负债顺差317亿美元。
其它投资净流出724亿美元,其中资产逆差1163亿美元,负债顺差1887亿美元。
3、储备资产:2010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因交易而增加4717亿美元。
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4696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特别提款权增加1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21亿美元。
二、各个项目的分析(一)、经常项目分析1、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分析2、收益和经常转移差额分析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下的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其中职工报酬顺差122亿美元,投资收益182亿美元。
2006—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留学生:黎文兴学号:110020501392006—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分析:1.、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6年与05年相比,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下降。
经常项目顺差增长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我国长时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国内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遭到破坏,持续大量的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对某些资源型出口国来说意味着国内的经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3.2006年货物贸易进口额为751,932,2005年货物贸易进口额为628,295,06年比05年增加了(751932-628,295)/628,295*100%=19.7% 。
2006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969,682,2006年经常账户顺差要比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大得多。
2006年比2005相比,经常账户顺差大幅增大,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反而变小了。
这说明:首先,在“双顺差”中,经常账户的顺差起到主导作用,要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应从经常账户入手。
其次,2006年比2005年的资本、金融账户的顺差变小的原因,是我们放松了资本流出的限制。
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发展。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78亿美元,同比增长58%。
表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5.2006年的储备资产为247472,2005年的储备资产为208945,2006年比2005的储备资产增加了(247472-208945)/208945×100%=18.4%。
可见储备资产有大幅增长。
造成储备资产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中国出现“双顺差”。
单位:百万美元分析:1.07、08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持续双顺差。
08年顺差比07年小幅增加。
同时国际储备也继续增长。
2.货物贸易顺差08年比07年小幅增长。
2010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展望 年中国国际收支展望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 年中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 年中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 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性。 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性。我国 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将不断深入, 转变将不断深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将更加突出。同时,利差、 将更加突出。同时,利差、汇差和境外融 资成本较低等因素可能使得套利资金净流 入增加, 入增加,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可能会趋 于活跃。 于活跃。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analysis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王利 王玉妹 梁宇菲 阚甜宇
110329_Tsinghua_final_02.pptx 2
8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看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国际收支双顺差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 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提升我国的经济地位 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信誉
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 增加了对远期利润、 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 求,同时也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 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形成流动性过剩。 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形成流动性过剩。 另外, 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 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给我国贸易 出口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出口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Thank You!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目录前言 (2)内容摘要 (2)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3)(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3)(二)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3)二、差额形成的原因 (7)三、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8)四、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 (10)(一)政策性建议 (10)(二)贸易性建议 (11)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12)(一)形势展望 (12)(二)政策取向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3)小组分工 (13)前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的双顺差格局给我我国经济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良影响,还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产生贸易摩擦,进而阻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阻碍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内容摘要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XXXX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XXXX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前言 (2)内容摘要 (2)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要紧状况 (3)(一)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3)(二)国际收支要紧状况 (3)二、差额形成的缘故 (7)三、国际收支对中国经济的阻碍 (8)四、关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计策 (10)(一)政策性建议 (10)(二)贸易性建议 (11)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12)(一)形势展望 (12)(二)政策取向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3)小组分工 (13)前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形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的双顺差格局给我我国经济带来了进展的重大机遇。
同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不良阻碍,还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专门容易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产生贸易摩擦,进而阻碍我国对外经济进展的可连续性,阻碍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进展。
内容摘要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出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阻碍下,国际金融市场显现较大波动。
我国连续加大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出现复原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 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要紧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连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差不多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物资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
要紧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阻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出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旧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连续增加。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连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连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要紧发达国家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内需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紧动力,贸易平稳状况可能有所改善。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评析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评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国际收支开始走上顺差的道路,从国际收支报告中了解,从2000年到2009年,双顺差整整持续了10年。
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平衡现象是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来逐步缓解的,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收支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经常性项目由上年2533亿美元增加到3718亿美元,增长了46.8%;资本和金融账户,由上年67亿美元增加到735亿美元,增长10倍多。
无论是货物贸易总额,还是顺差规模,都创出历史新高。
这一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我国的外贸规模飞速扩大,我国的商品及服务不断为外国市场接受,顺差大幅增长。
2008年,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局势。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下降74%。
2008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奥运会,拉动了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和外资的大幅增加。
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国际大宗商品需求不振,进出口贸易受阻,我国货物贸易增速较上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
由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很多外国投资者为求自保,选择撤资,这样外资投资放慢,且外债余额减少,导致下半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是逆差的。
所以这一年是仅保持住了双顺差局势,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6倍。
在政府帮助和市场自我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各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金融市场信心增加。
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经济前景不乐观,各国均选择规避风险,着重于自我内部恢复,国际投资减少,这加大了资金回流。
2010年国际收支

一、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继续呈现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
1、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6.97%。
其中变化较大的是项目是服务中的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从2009年的顺差变为逆差。
2、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顺差1663亿美元,其中变化较大的项目是其他投资中的资产投资项目,从09年94亿美元的顺差变为10年的1163亿美元的逆差,其中:①短期贷款的贷方发生额从09年的5亿美元,变为10年的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倍;②货币和存款项目从09年的52亿美元的顺差变为10年580亿美元的逆差;③贷款项目从09年37亿美元的顺差变为10年791亿美元的顺差,同比增长20.38倍;④其他负债项目从09年111亿美元的顺差变为10年3亿美元的逆差。
3、国际储备资产增加4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4%。
其中:①外汇储备资产增加4696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②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21亿美元,增长4.25倍。
二、1、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1)、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国内传统服务行业仍处于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发展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和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较弱,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的阶段。
(2)、中国服务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新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发展较快,发展政策环境日益改善,服务出口表现日渐突出,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仍然不强。
2、导致资本和金融中部分项目出现逆差的原因:既有长期以来我国调整进出口结构的因素,又有内需拉动和国际形势动荡的原因,更多则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
其一,我国大力调整进出口结构,力促贸易平衡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其二,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拉动了进口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2010年xx收支总体情况xx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及其与GDPxx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
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814亿美元,进口13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
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
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
同时,我国海外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继续增加,2010年职工报酬净流入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0%。
4.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和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均较快增长2010年,直接投资顺差124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8%。
其中,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全年达到18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增加,2010年净流出6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
85.证券投资净流入下降2010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24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8%。
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76亿美元,2009年为净回流99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3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
6.储备资产平稳增长2010年,剔除汇率、资产价格等估值因素影响,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4717亿美元,较2009年新增额扩大18%。
其中,外汇储备增加4696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加22亿美元。
、二、差额形成的原因1、储备率过高的结构性失衡。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备率过高。
2、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即我国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奖出限入”以及“超国民待遇”政策的杰作。
这些政策制度使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流入大于净流出的格局。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极多,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3、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我国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使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产业链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同时,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
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成了出口的增长。
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出口的多重限制。
发达国家为了避免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外流,几乎避免它们的出口;而我国由于劳动力廉价,从而致使产品价格低,使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人们更愿意出口。
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就越来越少,而我国的出口则越来越多。
5、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由于人们觉得人民币会在不久的将来升值,这对于做外贸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人们就不愿意持有外汇。
出口企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则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个人也不愿意持有外汇。
这些行为致使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过大。
三、国际收支对xx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外汇储备数量非常多。
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经济的外部失衡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1、持续顺差会导致本币汇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上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持续性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本币汇率上升,从而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对本国来说对出口不利,对进口有利,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少了竞争力。
2、持续顺差会使国际储备大量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大。
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顺差,这就说明国内的大多数产品是被出口到国外的,这样我们国内的商品就会供不应求,从而导致国内货物物价上涨,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另外,出口公司将出售大量外汇兑换本币收购出口产品,从而增加国内市场的货币投放量,进而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3、持续顺差容易引起国际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国际收支都是顺差,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国际收支为逆差的国家心里特别不爽。
所以他们就想尽办法来阻止我国的对外出口,比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等措施。
4、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果发生过度顺差,就意味着国内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会给这些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
由此可见,顺差对于一国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因此为了避免过度顺差给一国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就要想一些措施来克服它。
以下就是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1)降低我国过高的储备率。
加快改革我国初次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形成机制改革。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法律、法规的建设。
中央银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
(2)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把我国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努力改造成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更有技术含量,能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更多的利润。
(3)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国家应该要支持企业到境外去发展,尤其是去发展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这样就能弥补我们境内的不足。
四、2011年xx国际收支展望(一)形势展望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将保持较大顺差格局。
首先,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将稳步回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1月份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4%,较2010年增速小幅回落。
其次,我国经济将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相对较高增速,继续吸引外资流入。
根据IMF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别增长2.5%和6.5%,而我国经济增速将超过9%。
第三,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出现分化,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使得套利资金净流入增加。
最后,受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等因素影响,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可能趋于活跃。
国际收支状况有望继续改善。
主要发达国家就业形势短期内难以明显改观,将呈现“无就业增长”,再加上去杠杆化进程的持续影响,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
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将继续加快,内需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复苏快于其他国家,进口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速,贸易平衡状况可能进一步改善。
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
宏观经济环境仍不稳定,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内生动力不足,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经济可持续增长也面临挑战。
同时,国际39金融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根本解决,金融体系风险与主权风险相互交织,金融机构持续去杠杆化进程可能导致市场波动。
新兴市场经济体应对资本流入压力的措施一是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收紧国内流动性二是以本币升值抑制投机资本流入三是以资本管制抑制“热钱”投机套利四是以xx资本流出缓解外汇流入压力五是以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压缩国内资产价格泡沫(二)政策取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减少国际收支顺差,拓宽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也是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预期目标。
同时,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我们还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下一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
加强对外汇形势的深度分析,完善应对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的预案,保持对“热钱”的高压打击态势。
二是加快推进进出口核销改革等便利化措施。
深化货物贸易管理改革,在推广进口付汇核销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出口收付汇核销整体改革。
三是稳步推进资本和金融项目和外汇市场等重点领域改革。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改革等相关试点,研究进一步推进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积极完善外汇市场发展,丰富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
四是完善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以加强国际收支统计监测为重点,完善国际收支和银行结售汇统计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透明度,优化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