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合集下载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1984年,中英双方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此次回归是香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于香港及其人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回归前后,港澳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惯用交谈语言方面。

本文将对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回归前的香港主要使用的是粤语,而在回归后,普通话逐渐成为了更为流行的交谈语言之一。

在港澳回归前,粤语是香港的主要通用语言,无论是商务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以粤语为主。

随着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普通话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特别是在教育、政府机构和商业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更为广泛。

港澳回归后,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为了与粤语齐头并进的交谈语言。

回归前后港澳地区的英语使用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回归前,英语是港澳地区的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和商务交流中。

在回归后,虽然英语的地位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和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因此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逐渐取代了英语的地位。

港澳回归后,英语虽然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受到了来自普通话的挑战。

港澳回归前后的惯用交谈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在香港,粤语与普通话并存,普通话的地位得到提升;在澳门,粤语和普通话成为了更为通用的交谈语言之一,与潮汕话并存共存。

英语在港澳地区的地位虽然仍然重要,但受到了来自普通话的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港澳地区在回归后与中国内地以及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断增加,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港澳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标点符号应用及香港公文格式讲解(聂俊华共享版)

标点符号应用及香港公文格式讲解(聂俊华共享版)

4.1便笺格式
4.2便笺格式示例一
4.2便笺格式示例二
4.2便笺格式示例三
4.2便笺格式示例四
4.3便笺中英文对照
5.松日项目函件示例
第四部分:香港公文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经验共享
标点符号应用及 香港公文格式简介
2014年3月
1.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和数字的用法
公文中计量单位的用 法应当符合GB 3100、 GB 3101和GB 3102(所 有部分),标点符号的 用法应当符合GB/T 15834-2011,数字用法 应当符合GB/T 15835 国家标准对计量单 位、标点符号、数字 用法的规定与我们日 常生活中一些习惯用 法不完全一致。 若公文中使用计量 单位、标点符号、数 字不规范,使概念界 定不清,词义模糊, 易产生歧义,有时一 个小小的失误会产生 极其严重的后果
2.3香港公务员常见文书种类
一、行政会议备忘录
二、讨论文件 三、进度报告
四、报告书
五、资料文件 六、咨询文件 七、临时立法会参考资料摘要
3.1公函简介
3.2公函示例
一、文种 二、本函档号 三、来函档号 四、地址及收件人 五、主送 六、正文 七、落款(签名或印章) 八、日期
一、文种 二、本函档号 三、来函档号 四、地址及收件人 五、主送 六、标题 七、正文 八、落款(签名或印章) 九、日期 注意事项: 1.正文内序号(1./(a)/(ⅰ) 2.标题按需拟写 3.日期排放在左边顶格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1. 1标点符号用法补充规则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

“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

“8”和“6”在香港也很时髦。

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意味着“发财”。

“6”与“禄”同音,也有“六六顺”之意。

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愿“恭喜发财”。

礼节礼仪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

一般礼仪香港人几乎在所有场合都是矜持和拘礼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国人失面子的矛盾冲突。

蓝色和白色是中国人表示悼念的颜色,应予回避。

要备好大量商业名片,你将经常用得上它们。

称谓与问候见面时与告别时通常握手。

初次握手引见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

约会与准时约定会见时间后,有30分钟“出入”仍不失礼貌,不过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时刻的。

款待与馈赠客人应邀去赴宴时可带水果、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并用双手递送给女主人。

不要送钟,它是死亡的象征;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锐利的物品,它们象征断绝关系。

不要比主人先开始饮酒进食。

中国新年大约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间这段时间内,这时要互赠礼物。

交谈感谢主人所送礼物时说DOR-jay(谐音,“多谢”),感谢别人为你服务时说Ng-GOI(“唔该”,意为“麻烦您了”)。

中国人乐于听西方要说他们的语言,如能说上一两句广东话,必将受到大大赞赏,但你必须对自己的发音很有把握。

交谈中偶或问及健康或业务情况被认为是礼貌的。

信仰忌讳香港留学专家介绍,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地址。

因为他们不欢迎别人去他家里作客,一般都乐于到茶楼或公共场所。

报们忌讳询问个人的工资收入、年龄状况等情况,认为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

他们对“节日快乐”之语很不愿意接受。

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

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

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吉雅亭君历史昨天18:25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文/文和侃历史在现在虽然网络用的多了,相应的写字的就少了,汉字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真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汉字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常用的简体字,还有一种我们偶尔会看到但是不会写的繁体字,但是你知道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吗?还有就是我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他们还在使用繁体字,你有没有感到好奇,为何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按理说他们是沿海地区,经济各方面还是比较发达的,为什么还要用复杂的繁体字。

原来在我国没有改革之前都是用的繁体字,那时候的港澳台当时还没有回归,不属于大陆管辖。

在新中国成立才有的简体字,其实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要用简体字,很多的文人都为使用简体字而奔走,我们知道在小学时我们看到好多字的简化史,就知道有字体有大的进步。

知道有一位学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要简化文字,而且很多学者都表示支持,后来上层就知道了这个问题,为了能简化文字,还专门有一套方案。

当然在当时那个时代,社会不平稳,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面子着想,并不是推展的很顺利,但是简体字好认好写,有很大的优势,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也没有推行下去。

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各方面都等待的发展,这时候汉字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主席的带领下,汉字就开始改革了,但是有两千多个字开始简化。

人们很能接受这些简体字,好用也好写,生活方便了不少。

当然不光老百姓喜欢,而且就是学者也很喜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冰心老先生发表文章时说道在她刚学字时写自己的名字,谢婉莹时就感觉字体应该简单化了,而且我国当时有很多的文盲,字体简化后就好认多了,可能这些人更受益吧。

在简化文字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引起了国外的注意,在当时简化文字和繁体字两种字体不分,这给国外的学习汉字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本来汉字就难懂,这下他们更不容易学了。

浅谈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顺应性

浅谈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顺应性

浅谈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毕业论文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件事,为大家了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欢送阅读与参考!据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双语使用者(Bilingual)主要指会两种语言,并能交替使用它们的人。

目前的法定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

更多的居民偏向于使用粤语作为日常交际语言。

不同于广州粤语,粤语深受英语影响,粤语和英语同时被这个语言社团使用,产生了大量的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

本文讨论的粤语都指粤语。

语码转换研究在近四十年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Code-mixing)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何自然和于国栋认为是否区分这两个概念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没有必要区分。

本文认为语码混用是语码转换的一种形式。

(一)语料收集本文选取了近五年出品的五部电影作为语料:《门徒》(xx)、《我的最爱》(xx)、《窃听风云》(xx)、《72家租客》(xx)、《志明与春娇》(xx),语料总计493分钟。

本文用手工标记方法对这五部电影台词中出现的“粤语—英语”语码转换现象进展逐一标注。

在493分钟的语料中,共发现“粤语—英语”的语码转换240次(不计重复),平均2.05分钟出现一次。

其中以单词、短语①、句子形式出现的分别为162次、51次、27次。

研究说明,语码转换中以单词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占语码转换总数的67.5%,其中名词最多,共出现102次,其次是动词38次,形容词12次。

(二)语料加工与分析本文将上述收集的语料归纳成三大类,并以表格的形式出具有代表性的语料②。

1.粤语中直接夹杂的英语词序号词性原粤语会话对应的普通话(1) 名词专用名词今晚应该公费“ChateauLatour” 今晚应该公费开瓶“拉图堡”(红酒品牌)(2) 黑色的Land Rover啊黑色的路虎(越野车牌子)(3) 普通名词呢个aount即刻用得嘞这个账户马上可以用了(4) 我哋改咗password嘛我们改了密码嘛(5) 动词 Trade嗰部,买嗰部卖了这部,买这部(6) Petrus 82,已经breath了六个钟 1982年的“柏图斯”,已经透了六个小时气(7) 形容词全部做广告都噶么mean啊所有做广告的都那么小气啊(8) 咁样先至high 这样才兴奋嘛2.粤语中夹杂的英语短语在粤语中也经常会出现句子中夹有英语短语的表达方式,如“多咗一个pick up girl嘅地方”意思就是“多了一个结识女孩的地方”;警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经常使用口令“Testing,one two three”等。

香港人说什么话

香港人说什么话

香港人说什么话
香港话,粤语的一种,源自粤语广府片的广州话,与广州话高度接近。

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常见的语言和文字。

目前香港地区的法定语文是中文和英文,而地区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广州话、普通话和英语。

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州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

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而是源自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移民。

而从不少内地、以至世界各地迁居的人,都会把自己故乡的语言带到香港。

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响。

因此,在香港所听所见的语言远不止广东话。

香港标准粤语(即两文三语——广州话+普通话+英文)是指香港官方、媒体,以及香港市区使用的粤语,与广州话极为接近(用词有所不同)。

香港本地方言以粤语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粤语广府片广州话则是香港的通行语。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所列 14 个字,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繁体字, 而是简化字里的同音归并字(“鬥、髪、幹”有声调差 别),它们与相应的简化字实际是异体字的关系。恢 复这 14 个字,使它们与对应的简化字恢复各自原来 的职务,即“鬥”与“斗”、“範”与“范”、“穀”与 “谷”、“鬍”与“胡”、“後”与“后”、“裏”与“里”、 “鎔”与“熔”、“鬚”与“须”、“禦”与“御”、“雲” 与“云”各司其原职。
《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的 482 个简化字,有 100 个左右同音归并字(少数音近或者借形)。推行 简化字五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障碍,也就是说,在 简化字系统内部,不存在需要大面积调整的问题。 香港语文学界的提议是从繁简对应,也就是方便汉 字世界繁体字与简化字文本互相转换的角度提出 的。而“古今接轨”的提法,很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一提“古今”,人们往往会举出“古已有之”的例 子,如“雲”上古本写作“云”,《战国策》有“楚燕 之兵云翔”等用例(正常应为“雲”),防御的“禦” 上 古 本 作“ 御 ”,已 经 有 人 举 出《 诗 经 》、《 楚 辞 》 “御冬”用例等等。如果这样找,几乎所有的简体字 都可以找到旧时用例。比如最近看朱熹和他的学生 黄榦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摘引典籍中经、注、
简体文本转繁体文本当中,与此类似的还有 “着—著”,虽然这并不是简化字问题。至少几十年 前,比较通行“着”,包括处于词尾(“进行着”)、在动 词中(“着急、着火、着重”)等,现在转写时大多写作 “著”。从文字职务分工讲,如果读 zhe、zhuó、zháo、 zhāo 时写“着”,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可以减轻“著 (zhù)”的负担。至于“执著”的“著”念 zhuó,可以认 为是历史的遗留,现在不少人根据实际读音写 “执 着”,也未为不可。
很多人都知道繁体字“餘”简化为“余”,却不 一定知道繁体字系统还有一个文言第一人称 “余”。不时看到用繁体字排印的文章,特别是重新 排印古文,把“余”字排成了“餘”。真是让人哭笑 不得。

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

香港言语社区两文三语的格局及其变化

些成分发生 了量的变化 , 但没有产生质的变化。
[ 关键 词] 两文三语 ; 言语社区 ; ; 变化 多层双言体系
[ 中图分类 号]Ho 5 一0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 5 1 (O 0 O 一O 4 一O 0 0 10 2 1 ) 3 0 1 7

[ 收稿 日期] 0 0 3 O 2 1 一O —1 [ 作者简介] 苏金智 (9 4 )男 , 建永 春人 , 1 5一 , 福 教育部语 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 社会语言学 与媒 体语言研究室
调查研 究成 果 面世 。
香 港 言 语 社 区两 文 三语 的格 局 及 其 变化
苏金智
(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北京 lO l ) O O O
[ 摘
要] 香港语言文字使用的格局是两文 三语 , 言语社 区的性质原来有 了公认 的定性的说法 , 属
于双言或三言制 。有学者认为这一提法 已不能从理论 上很好地解释香港 语言使用 的新 变化 , 为其性 认 质 已经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 。笔者认为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这一说法的足够理由。影 响言语社 区性 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 策因素、 言使用 的现状 和语言态度 。三个 因素中 , 言使用 的现状 是决 政 语 语 定言语社 区性质 的最重要 的因素 。文章就 1 9 9 7年前后这 三个 因素对香 港言语社 区性 质所产生 的影响 进行 了分析 , 尤其是对语 言文字使用现状进行了 比较 深入 的分析 , 进一步说 明香港言语社 区的语言格局
主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 中国社会语 言学会副会长 , 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 研

4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社会的剧变使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内涵是什么?语言文字学术界为制定政策所提供的理论根据是什么?都是当前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为大背景,探讨香港地区在目前的后过渡期和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后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1991年10月在厦门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语言学会年会上,我提交的文章题目是《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引起与会者的兴趣。

1992年2月《中国语文》杂志刊用了这篇文章,时隔四年,再论及这个问题时,香港的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不小变化。

随着回归时间的逐渐临近,香港政府和民间对待中文、对待普通话、对待简化字的态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香港社会和学校的语言生活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近几个月,香港的中文报刊上几乎天天都有涉及关于中文和普通话问题的报道,让人感到香港的确是一个顺乎潮流的现代化社区。

下面试从中文和英文、普通话和粤语、《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符号》、简化字和繁体字、规范词语和社区词语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谈谈香港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取向。

一中文和英文《基本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除了维护主权,确立中文第一的地位之外,鉴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和它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保留英文作为正式语文。

《基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了中国政府在语言文字政策上的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态度。

中文和英文比较起来,在官方的正式语文中尚不够完善。

一百多年来,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语言均以英文本为准。

从正式语文的要求看,中文公文从程式到用词用语、句法句式都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完全套用大陆或者台湾的中文公文程式恐怕都不适合香港。

最好以目前通用的香港中文公文为基础,做进一步研究。

比如,香港的中文公文的修辞特点一向是庄重的,书面语色彩较浓,文言色彩轻于台湾,重于大陆。

从尤德做港督起,一直要求中文公文用白话文写,是做过改革的。

目前要提倡公务员写规范中文,不仅是改造中文公文程式问题,而且要提高公务员中文水准。

行文不用艰涩的文言词句,不受粤方言影响,诸如此类的对规范中文的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

正当香港对官方中文应用展开讨论时,一件民事诉讼聆讯正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1995年12月4日,高等法院用中文审讯了一件民事案子,这是香港开埠152年来首次不用英文审讯,而用广东话审讯(案中人用普通话作答)。

大法官杨振权不仅用中文审讯,而且用中文写判词,这也是香港司法史上首份中文判词。

判词长达万言,分为引言、背景、案件争论点、证供、法律及事实之分析、结论、后语等部分,将原诉人九十岁的孙尔媃女士和被告人、原诉人的三个子女之间的财务纠纷分析得头头是道,判决得合情合理。

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不足三百字的后语,告诫为人子女要孝敬母亲,为人母亲能鉴往知来。

判词并未用法律公文的老套子,值得称道。

这一用例给司法界运用中文以很大的信心,也给行政、立法部门以借鉴。

人们相信,政府公文的规范会走在前面。

目前香港中文书面语中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文和英文夹杂的混合文,这是口头上粤语和英语夹杂的混合语的反映,是一种污染,不宜提倡。

比如:(1)每趟出门旅游,CHECKIN及CHECKOUT时都分外关注行李,以防有失。

第二种情况是以粤方言字记录的方言书面语。

这种方言文在香港地方报刊的副刊里偶一为之是可以的,也是方言文化的一种体现。

但目前的情况看来是偏多了,多了则影响健康的语言生活,特别对中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最近报纸、地铁广告栏中的一则相机广告,是很典型的一例:(附图略)这里,只有“来函照登”“编辑先生”“我手急眼快”是大家能看懂的,其他只有粤方言区的人能明白。

如果这类文章在中文报刊、公众场合的广告中泛滥,便影响了整个香港社会的中文水准。

在当前社会要逐渐转为中文第一的情况下,香港的中文报刊书籍要为中文书面语的规范作出榜样。

十几份中文报纸,上百种中文期刊,语言文字水准高了,便影响了上百万市民和学生。

二普通话和粤方言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粤方言是一种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与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北方方言等并列。

因而普通话和粤方言不是双方言,在逻辑分类上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是首先要明确的理论问题。

国家推广普通话已列入《宪法》,普通话是法定语言。

这一点,适用于全国,也适用于香港“五十年不变”是指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

语言文字的问题涉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后,中文第一,英文已经由第一变为第二。

当然,推广普通话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并不会强令执行。

香港地区流通的语言一直是以粤方言为主。

近年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各界愈来愈强烈的要求。

至今香港人中不少不会普通话,尤以大中小学生为甚,这是教育的缺陷,也是政府历来的政策造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近十几年来,商贸界以大陆为主要市场,学以致用,他们的普通话反而比学界普及,成为推普先锋。

近年特别是1995年后半年,香港政府已经决定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中小学的普通话教学。

要编订新课程,从1998年9月起,在小一、中一、中四全面开始使用。

每年拨款1000万元,培训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确保1998年有足够的合格教师。

到2000年,普通话科将列为香港中学会考的独立科目。

这些措施受到社会舆论的欢迎。

普通话本身有严格标准,但并不要求香港地区母语是粤方言或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的人都能说标准的普通话。

这是没有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要求的,如同其他方言区一样。

这要看职业的要求以及个人的要求。

现在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已经推出了三级六等的考核标准,它是针对全国的情况制定的。

但每一级中的甲、乙等的具体标准还有待各方言区来研究完善,制定具体的细则(包括量化的要求)。

我建议香港学者可依照国家等级订出自己相应的标准。

比如,三级乙等,失分率可在40,那么允许失分的地方一定是粤方言区人说普通话的难点,难点都包括哪些,是要一一列明的。

考试的等级具体细则是要经过实际测试的研究及理论研究相结合来制定的。

再从香港中小学普通话科教师的现有水准来看,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的《普通话科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普通话师资培训课程及教材编写指引研究报告》(1993.3)中认为,目前有60的受试教师未能达到中级一等。

这里说的“中级一等”大致相当语委二级的水准。

那就是说,需要培训的师资量是很大的,培训的目标我以为可以列为语委的二级,即达到二级乙等就是合格的普通话教师。

那么现在正在执教的部分教师可能只在三级水准上,这个过渡阶段(缺少师资的阶段)允许他们教,配合录音录像带让学生知道标准读音。

但以后培训的合格师资多了,未将自己提升为二级的教师逐渐就失去了资格。

教师的水准是一定要向规范化看齐的。

不是以普通话为职业的一般人,说普通话达到交际目的就可以,三级乙等以上就行了。

实际上,很多香港人都希望自己的普通话水准不断提高,商贸界不少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以香港人的好胜性格看,社会的普通话水准也会陆续上涨。

香港社会推广普通话绝不会妨碍粤方言在今后的流通。

在粤方言是如此强势的交际语言而普通话刚刚被提倡的情况下,在大部分香港人还没有掌握普通话的情况下,香港社会在后过渡期是要用力在推普上,而不必要担心粤方言的前途。

学术界应该给社会以正确的导向。

三《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符号》在《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推行以前的40年里,《注音符号》功不可没。

《注音符号》在台湾连续使用长达70多年,是台湾推广国语的得力帮手。

《汉语拼音方案》吸收了近三百年来各种方案的优点,包括8《注音符号》的优点,形成迄今为止的最佳方案。

它的国际化、音素化、简易化的特点,使它能走向世界。

40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发挥的作用比预想的还要大,它不仅具有“为汉字注音、帮助教学汉字、统一读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功能,而且进入了初级教育,“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验成功,在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中文水准上起了良好影响,在普及教育上可以算是一个发明。

特别是在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汉语拼音方案》用于电脑,是一个最方便快捷的办法。

更不用说在汉语热的今天外国人、外族人用拼音来学汉语有多么得心应手了。

但是,在香港《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符号》都没有大行其道。

只是在教育署的普通话科课程纲要里并列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符号》,香港考试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里也并列两种,以供选择,反映了香港灵活的做法。

因为香港长年不流通普通话,影响到《汉语拼音方案》无用武之地。

中小学语文教学用粤方言教,难字注音采用古老的直音法,注的是粤音同音字。

近年教材中有加注汉语拼音的,但师生都不会。

既不用《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一套公认的师生都掌握的粤音方案。

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明显的缺陷。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在香港的语言生活中要提倡学习《汉语拼音方案》。

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的普通话科教师,娴熟地掌握这套方案是教学的先决条件。

我在香港中文教育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连续九年举办的“普通话教学法证书课程”中教授语音学理论,我的教学内容是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核心的,从概说到细说,从理论到应用,20个教时完成,学生能从各方面评述为什么《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而且能开始运用正词法来拼写。

因而我认为,在香港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要从培训教师入手,由他们再去播种、开花、结果。

四简化字和繁体字关于简化字,中国政府有关部委在1956年、1964年、1986年发过三次通知。

1992年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主席也明确表示“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

这是一个既定政策,不会因为社会上有繁体字回潮的情况而改变中国十几亿人已经用了几十年简化字的现实。

这是我们考虑香港社会今后用字规范的一个大背景。

香港社会的规范用字是繁体,和台湾一样。

政府文件的中文本、学校中文教材、中文报刊书籍一律用繁体字。

人们手写的文字中,多为繁简并用,但所写的简字并不一定是大陆的规范简化字。

因为与大陆交流的频繁,知识界、商贸界的大部分人都能根据上下文认识简化字,“识简”并不是太难的事,比学说普通话相对容易得多。

香港社会用字规范有两个前景,一是维持现状,用繁识简,正式文本一律繁体字,手写不拘。

二是向简化字方向逐渐靠拢。

现在已经开始在教师培训班、公务员培训班开设繁体字和简化字对比的课程,提倡既识繁写繁也能识简写简。

任何一种考试用中文写的,用了规范的简化字不扣分数。

让人们心理上有个自然的过渡阶段。

如果社会上接受了简化字,再考虑出版物的改变字形,那在出版上也是一件大事。

不会写繁体字,是不是影响我们继承老祖宗的精神财富?这事只能往前往远看。

现在大多数人不能写文言文了,文言程度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可惜的事,但谁能挽回这个现实呢?繁体字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