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
高处作业的安全措施(标准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高处作业的安全措施(标准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高处作业的安全措施(标准版)1凡是坠落高度在2米以上(含2米)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高度虽不足2米,但作业地段的下面是坡度大于45°的斜坡,附近有坑、井、有转动设备或堆放容易伤人的物品,工作条件特殊(风雪天气),有机械震动的地方,在有毒气体存在的房内工作时,均应按高处作业的规定执行。
2在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作业现场必须设置安全护梯或安全网(强度合格)等防护设施,遇有六级以上大风、暴雨或雷电天气时,应停止高处作业。
3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合格,并熟悉现场环境和施工安全要求,对患有职业禁忌证和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准及酒后等人员不准进行高处作业。
4进行高处作业的人员一般不应交叉作业,凡因工作需要,必须交叉作业时,要设安全网、防护碰等安全设施,否则不准作业。
5高处拆除工作,必须提前作好方案,并落实到人。
6铺设易折、易碎、薄型屋面建筑材料(石棉瓦、石膏板、薄木板等)时,必须有保证施工安全的措施。
7高处作业所用的工具、零件、材料等必须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拿物件,且必须从指定的路线上下,禁止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抛扔工具、物体或杂物等,不得将易滚易滑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工作完毕时应及时将各种工具、零部件等清理干净,防止坠落伤人,上下输送大型物件时,必须使用可靠的起吊设备。
8进行高处作业前,应检查脚手架、跳板等上面是否有水、泥、冰等,如果有,要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当结冰、积雪严重而无法清除时,应停止高处作业。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一、背景介绍高原施工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的建造施工活动。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温和候条件,施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
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应对高原施工中的挑战。
二、1. 健康评估和培训在进行高原施工之前,应对参预施工的工人进行健康评估。
这包括对工人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耐寒能力等进行全面检查。
对于身体状况不适合在高原施工的工人,应当进行调整或者安排其他工作。
对于适合高原施工的工人,应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2. 防止高原病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常见的疾病,主要由于气压和氧气含量的降低而引起。
为了预防高原病的发生,施工现场应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设备,以确保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
此外,工人在高原施工期间应注意歇息,避免过度劳苦,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及时就医治疗。
3. 防止低温冻伤高原地区的气温较低,容易导致低温冻伤的发生。
为了预防低温冻伤,施工现场应提供充足的保暖设备,包括保暖服装、手套、帽子等。
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此外,施工现场应设置暖气设备,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4. 防止高原缺氧高原地区氧气含量较低,容易导致缺氧。
为了预防高原缺氧,施工现场应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设备,以确保工人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
此外,工人在高原施工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体力消耗,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
5. 防止高原辐射高原地区的紫外线辐射较强,容易导致皮肤晒伤和眼睛受损。
为了预防高原辐射,施工现场应提供充足的防护设备,包括太阳镜、防晒霜、遮阳帽等。
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长期暴露在阳光下,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户外作业。
6. 防止山体滑坡和崩塌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崩塌。
为了预防山体滑坡和崩塌,施工现场应进行地质勘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山体、设置防护网等。
高原施工安全的应急预案

高原施工安全应急预案一、预案的目的和任务为确保高原地区施工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指导高原地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分工,确保施工现场应急资源充足,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安全事故。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1. 一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项目部项目部负责施工现场的日常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和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项目部应设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
2. 二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应设立应急救援小组,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
应急救援小组应由项目经理、安全负责人、现场施工人员等组成。
三、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1. 当施工现场发生人员伤亡、设备故障、火灾、自然灾害等安全事故时,应急救援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当气象部门发布恶劣天气预警时,项目部应提前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3. 当施工现场出现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隐患时,应急救援小组应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四、应急救援措施1. 人员伤亡事故(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报告项目部和上级单位。
(2)现场救护人员应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并保护好现场。
(3)项目部应立即组织人员前往事故现场,协调救援工作。
2. 设备故障(1)立即停止使用故障设备,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通知设备维修人员或专业维修单位进行抢修。
(3)项目部应密切关注设备维修进度,确保设备尽快恢复正常使用。
3. 火灾(1)立即报警,启动消防设施,组织人员灭火。
(2)疏散现场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3)项目部应立即组织人员协助消防部门进行救援,并调查火灾原因。
4. 自然灾害(1)立即启动逃生路线,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2)报告项目部和上级单位,请求救援。
(3)项目部应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发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五、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1. 项目部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提高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一、背景介绍高原施工是指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进行的建造施工活动。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施工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二、高原施工的风险和挑战1. 高原气候条件恶劣,气温低,氧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烈,降水少,风力大,气象变化快。
2. 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3. 高原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狭窄,交通不便。
4. 高原施工人员缺乏高原适应性,易患高原反应。
三、高原施工预防措施1. 气象监测和预警在高原施工区域设置气象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参数,并建立预警系统,及时提醒施工人员注意气象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2. 高原适应性培训施工前对参预施工的人员进行高原适应性培训,包括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介绍、高原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提高施工人员的高原适应能力。
3. 安全防护设施根据高原施工的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栏、安全网等,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4. 施工机械和设备的适应性检查在高原施工前,对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适应性检查,确保其能够在高原环境下正常运行,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延长机械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5. 施工材料的适应性检查对施工材料进行适应性检查,确保其能够适应高原环境的特殊条件,如低温、氧气稀薄等,防止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影响工程质量。
6. 紧急救援预案制定高原施工的紧急救援预案,明确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施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救援。
7. 施工现场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秩序,严禁违规操作和违章施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8. 健康监测和保障对参预高原施工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原反应等健康问题。
同时,提供充足的饮食和歇息条件,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四、高原施工效果评估在高原施工结束后,对施工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高原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版

高原施工平安举措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高原施工平安举措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治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标准、约束,以保证生产、治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一、高原地区主要有害因素高原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高原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枯燥是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一〕低氧:低氧是高原损害的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的越来越稀薄,氧气的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的69%,海拔4000米为52%.人体氧气供给缺乏而产生低氧血症, 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弓I起的不适病症: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响〞,反响的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响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性疾病.〔二〕强辐射: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枯燥少云、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特别是对人体损害较大的中波紫外线,在海拔4000米高度,300纳米紫外线是平原地区2.5倍,人体接受辐射量强度更明显,致使暴露部位粘膜、皮肤遭受损伤,发生日光性皮炎、眼球结膜炎等.〔三〕枯燥:高原大气水分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的水分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4%,海拔6000米仅为平原的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肤枯燥,易促发咽炎、鼻炎、干咳和手足皲裂等.二、进驻高原的准备〔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熟习进驻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特点,了解对身体弓I起危害的因素,掌握自我防护、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常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明确在进驻高原中将可能遇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作好思想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平和心态对待困难和不利因素,去主动适应高原、战胜高原.〔三〕全面身体检查进驻高原前体格检查应详细、全面,经检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对能否到高原,怎样去适应高原非常重要,体格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详细询问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曾上高原反响史.2、一般检查:测体重、血压、呼吸、脉搏、肺活量和胸腹、心肺、肝脾、四肢脊柱等全身物理检查.3、实验室检查:血液、血细胞和生化、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肺功能、B 超等检查.〔五〕禁忌或暂缓进驻高原指征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涉及到机体各个系统,对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系统影响更甚,一些系统相应生理功能不良或罹患疾病者不宜到高原从事作业,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可分为禁忌或暂缓到高原者两大类.1、患有以下疾病禁忌到高原〔1〕呼吸系统:慢性小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障碍.〔2〕循环系统: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率失常或静息心率在90次/分以上,高血压〔〉140/9毫米汞柱〕和曾在高原发生过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心脏病和病症明显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3〕血液系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4〕神经系统:严重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癔病、癫痫及对高原高度恐惧.〔5〕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脏疾病.〔6〕泌尿系统:严重肾脏疾病及肾功能不全.〔7〕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疾病及其功能紊乱.2、有以下情况暂缓进驻高原〔1〕患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未治愈者.〔2〕阵发性心动过速,安静时心率仍在90次/分以上者.〔3〕情绪低落、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未得很好调整者.三、进驻高原途中的要求进驻高原的途中已是赴高原的第一步,为了能顺利地、更好更快地适应高原,有利于在高原工作,途中防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高度重视. 〔一〕行程及行进原那么1、在行进时应乘坐平安舒适的交通工具,预防人货同行或露天行进.按时作息,每日行车时间8小时左右为宜,保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恢复体力, 预防因赶路弓I起过度疲劳诱发不良反响.2、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原那么, 一般要求进驻3000米的地区时,先在海拔2600〜2800米地区留住5〜7日,待对高原稍适应后再登高,原那么上每次海拔上升高度不超过1000米,并在每个海拔梯度停留2〜3日逐步适应.〔二〕个体应考前须知1、注意保暖,不轻易脱减衣服,预防高原气温变化大而着凉感冒.进食不宜过饱,遵循早吃饱、中吃好、晚吃少的原那么.要注意水分补充,每日饮水3.5升为宜,但又要预防因口渴饮水过多.忌吸烟饮酒.2、途中停留时不宜参加剧烈的娱乐活动,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服用安定等镇静安眠药物,增进睡眠质量、预防失眠.3、戴口罩、风镜,用防晒霜等防护用品,减轻面、眼、手等裸露部位遭受强光、强紫外线等损害. 〔二〕医疗保健要求1、增强视巡,掌握每一个同行人员身体情况及高原反响的程度,尤其要注意易感者的变化.2、发现有呼吸道感染、较重高原反响或其它异常情况及时处治或停止行进,严重者转送医疗机构诊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3、增强保健知识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在高原行进中的重要性,增强行进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医疗保健治理.四、初到高原注专业技术文件/ Technical documentation编号:意事项由平原地区或较高海拔地区到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过程通过心肺、呼吸循环、血液和神经中枢等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来完成.一般来说需要至少3周时间,高原反响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对低氧环境到达相对地适应,这段时间是机体对缺氧反响最明显、急性重症高原特发病的高发期,也是劳动卫生、劳动保护和健康保证极为重要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防护:〔一〕预防体力负荷过重减轻氧耗尽可能预防较重的体力劳动,一些不可预防的、必须的体力劳动,间歇休息时间要长、次数要多,决不可硬拼.在初到高原数日内不宜从事中等劳动强度以上的作业,如挖运土方、开山运石等. 〔二〕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1、进驻高原者睡眠是不可忽视的保健和体力恢复要素之一,要正视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应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采取适合的促进有效睡眠时间的方法,提升睡眠质量.2、有利于睡眠的方法举措〔1〕睡眠环境好,室内光线柔和暗淡、安静、噪音低于30分贝,温度16~18℃,空气新鲜流通,气流速度小于0.1米/ 秒.〔2〕睡前2小时不过多进食,饮水〔禁用具有使神经兴奋性增加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睡觉姿势采取右侧卧位,禁止蒙头.〔3〕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或按摩脚部穴位.〔4〕入睡困难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健脑安神中药调整睡眠.〔三〕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1〕及时更换衣服、注意防寒保暖.〔2〕使用口罩等减轻冷空气、粉尘对呼吸道刺激.〔3〕服用辛辣汤散寒去湿.〔4〕不吃生凉食物,禁忌或少吸烟、饮酒.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出现咽痛、咳嗽、发冷发热、浑身酸痛病症要及时就医、治疗且不可拖延或自服退热镇痛药物,延误治疗.〔2〕上呼吸道感染鉴于高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应遵循:A、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B、改善缺氧,适当间断低流量吸氧.C、补液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超过1000毫升时适当用利尿剂,采用补利结合的方法,预防体内水分潴留.口、补充大剂量多种维生素,提升机体反抗力. 〔四〕保证热能供给1、进驻高原后无论是在安静状态下,还是在体力负荷条件下,由于高原高寒和为适应低氧环境机体功能活动提升,根底代谢、能量消耗均高于平原地区,故能量供给要高于平原标准.2、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初到高原时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适应机制建立,因此其比例是蛋白质10-15%,脂肪20 - 25%,碳水化合物应高于60~70%.3、由于高原缺氧,消化机能减退,饮食供给以易消化吸收食物为主,有条件者少吃多餐随饿随吃保持热能供给或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能量分配早餐占全日总热能供给的30%,中餐40-50%,晚餐20-30%.4、高原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也相对降低,与海拔升高呈反比.海拔3000米水沸点为90℃, 4000米以上为85℃左右.因此食物应用高压锅烹调,保证食品能够煮烂熟透.5、尽量供给一些新鲜蔬菜,科学储存、洗涤和烹调.维持机体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必要时可采用保健药品及酸甜饮料予以补充.五、饮水卫生水和氧一样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饮水仅能存活5-6天,可见水及饮水卫生对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在高原野外作业时,重视和搞好饮水卫生在进驻高原者健康保证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饮水应到达的根本要求:1、高原地理结构十一大海洋水下工程科研院联合研制的黄芪浓缩颗粒冲剂、银杏及银杏叶、党参合剂胶囊等三种抗缺氧中药制剂,动物药效学实验和海拔4600~4700米公路、铁路施工现场验证,对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器官功能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减轻高原反响和提升高原劳动水平效果明显,本钱低、经济实用,可供选用.七、强化医疗保证治理初到高原机体正处在适应性调节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最剧烈时期,也是对环境反响最明显的时期,强化医疗保证治理应作到:1、增强对进驻人员的医疗巡视,最好早、晚各巡视一次,严密观察高原反响较重的人员和易感者,监测血压、呼吸、脉率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催促和指导进驻人员防寒保暖,供给辛辣汤等预防上呼吸感染、去寒去湿,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预防紫外线、大风、枯燥环境造成的损伤.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者和其它疾病〔皮炎、结膜炎等〕.4、适当应用致适应药物和吸氧,使用富氧装备等,减轻进驻者对低氧的反响.八、高原反响自我监测和判断进驻高原前学会自我监测和自我判定, 在高原作业防护中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自我监测与判断方法有:1、症状监测和判断:自觉反响病症如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腹胀、纳差等随进驻时间在减轻或加重,减轻那么说明在逐渐适应,反之那么说反响在加重或尚未适应.2、体征的监测和判断:自我测试体征如脉搏、呼吸,认知、计算、口算和记忆〔可作数字记忆〕,脉搏、呼吸次数较进驻初减少〔呈未达进驻前水平〕和认知、计算、记忆速度变快说明适应较好,反之说明适应差或在加重.3、运动和操作技能的监测与判断:运动即在体力负荷情况下,观察疲劳出现时间、间歇休息时间、疲劳消除时间,假设疲劳出现时间延长,间歇休息、消除时间缩短说明适应较好,否那么说明适应差或尚未适应.操作技能〔特指作较精细动作〕如摆图案、穿针等,动作的完成准确率高和速度逐渐加快说明适应良好,假设降低说明反响可能加重,应弓[起注意,及早就医.九、急性重症高原病的防治原那么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特定环境下发病,根本原因是环境性低氧,从平原到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即有可能发生,随海拔增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昏迷和急性混合型高原病,发病进展快,病情危重,处理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在进驻高原作业中防治重症高原病是生产平安最重大的课题,国内外都作了大量研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防治原那么如下:1、预防:〔1〕在进驻前认真作体格检查,剔除高原易感人群,不再进驻高原地区. 〔2〕针对急性重症高原病的三大诱发因素,既上呼吸道感染、严寒和疲劳,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作好防冻保暖、预防过度劳累、预防心理恐惧的工作. 〔3〕对高原反响较明显,病症较重者及早给予吸氧和减轻高原反响药物治疗.〔4〕体重增加,脉搏加快〔>100次/分钟〕及脉压差减小〔脉压差二收缩压-舒强压〕的人员应停止体力活动,积极对症处理观察.2、治疗原那么:〔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改善低氧状态和脱水利尿、激素等药物,吸氧治疗:氧气量2~4升/分,严重者4~6升/ 分,以混气为宜. 〔3〕绝对静卧,预防体力活动,增强口腔、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一般采用就地治疗,如疗效不佳、时间过长或因医疗条件缺乏需转送低海拔地区治疗的,作好途中的治疗和护理.3、急性重症高原病自我判定自我判定很重要,一是在无医务人员情况下可自我救护;二是可以早期诊治,不致贻误病情. 〔1〕急性高原反响的自我判定:员工可通过头疼、胃肠病症、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睡眠障碍等5个方面的身体反响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高原反响及反响程度.表1急性高原反响自我判定因素打分表头痛分值胃肠病症分值疲乏无力分值头晕目眩分值睡眠障碍分值无0分食欲良好0分无0分无0分正常0分稍微1分恶心1分稍微1分稍微1分睡眠不深1分中度2分呕吐2分中度2分中度2分难以入睡2分严重3分严重呕吐3分严重3分严重3分通宵难眠3分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0分,完全正常;1分,轻度反响;2分,中度反响;3分,严重反响,必须卧床休息. 〔2〕高原肺水肿自我判定员工可通过自觉不适、呼吸困难、咳嗽、胸部紧压或壅塞感、呼吸次数等5个方面的身体反响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高原反响及反响程度.表2高原肺水肿自我判定因素打分表自觉不适分值呼吸困难分值咳嗽分值胸部紧压分值呼吸次数次/分钟分值无0 分无0分无0分无0分20以下0分稍微1分稍微1分稍微1分稍微1分20-301 分中度2分中度2分中度2分中度2分30—402分严重3分严重3分严重3分严重3分40以上3分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0分,完全正常;1分,提示早期肺水肿可能〔3项或以上,每项1分〕;2分,已有肺水肿出现〔2项或以上,每项2分〕;3分,典型肺水肿表现〔2项或以上,每项3 分〕.十一大,劳动水平下降.劳动时间、施工工期建议如下:1、高原低氧海拔越高空气含量越低,机体缺氧程度在不同海拔地区差异较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量不一样,体力恢复时间也就不同.一般日作业时间2000米以上地区7小时,日纯劳动时间70% ;3000米以上地区6小时,纯作业时间50% ;4000 ~ 4500 米地区4~5小时,纯作业时间50% ;4500米以上地区日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 纯作业时间40%为宜.2、在高原施工作业时,应采用持续操作与短休息交替的方法,负荷重的体力劳动要增加休息次数,以免由于超负荷劳动发生不测.3、除日常工作,严格限制大运动量活动,除特殊需要不延长日作业时间, 以节省体力,减轻体力消耗,保证施工效率.4、作业时,体力负荷以自身体重1/4为宜,最大负重不应超过自身体重的1/3,持重的方式以肩、背、腰为宜,注意左右两侧负荷均衡平稳. 〔二〕定期身体检查和轮岗休假1、高原医学专家指出3000米以上地区具有医学意义,高原特发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器质性损害大约在进驻半年左右就会出现.防治高原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开展已成为高原作业防护重要内容.而定期检查身体,是预防的首要举措,通过检查观察器官功能的变化,制定防治举措和方法,确定留驻高原作业与否.一般在高原作业半年以上,6〜12个月应检查一次身体,检查重点为心肺功能〔心电图、心彩超、肺功能、胸部透视或拍片等〕,血液细胞成份及细胞数,血红白旦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等,必要时进行其功能的检查.2、轮岗是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轮换到平原地区或较低海拔地区作业.每年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期限限制在8个月之内,最长不超过1年就应轮换加以休整.3、鉴于我公司在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及莎车、泽普、叶城县等处都有工程的有利条件,可采用转岗调养的方法,即在海拔3500米以上工程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岗到抵海拔工程区工作一段时间,便于身体自行修养恢复.〔三〕心理卫生与文化娱乐进驻高原三周以后大部份人高原反响消失,步入高原适应的轨迹,但仍有局部人会再出现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失误、行动缓慢,同时因工作紧张、疲劳和生活单调的刺激而产生忧郁寂寞、孤独苦闷、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担忧高原对自身健康损害,易患高原病等心理性格异常的表现,要正确处理,增强心理疏导防护.1、与他们多交流,了解生理反响和心理反响的过程,正确应用静息呼吸,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多与周围的人接触,多交朋友沟通交流,排除心中郁闷和不快,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对待工作和生活.2、积极参与工区、工地组织的文艺活动,定时收看收听电视和播送节目,多了解外界的信息、,使心情开阔,坚决克服困难的信念和决心.3、虽然在这段时间生理上已习惯了高原环境,但低氧状态不能改变,文化娱乐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但不宜开展过大消耗体力的体育活动,比拟适宜的文娱活动有看电视节目、收听播送、听音乐、唱歌,体育活动有气功、下棋、打扑克等.十一、高原病〔或称赫蒙氏病〕:高原病多见于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生活、居住半年以上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感觉异常、嗜睡、易疲劳、运动耐量降低偶尔咯血和呼吸短促,常有口唇和粘膜面呈暗红色、出现紫绀,甚至黑色.耳廓和面部皮肤亦暗黑,眼结合膜暗红色充血,甲床出血是本病特征.即有高原红胞增多症的表现,又有高原心脏病和高原高血压的表现,同时可伴有肺动脉高压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症,因此,被命名为混合型高原病.1、常见混合型高原病有: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与高原心脏病,高原细胞增多症与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三种混合型.临床发病分为三种类型:〔1〕从平原移居高原,一直未能适应高原环境者.〔2〕从平原到高原,并已适应高原环境、但由于本身存在某些疾病〔如肥胖、脊柱侧弯、肺气肿等〕能导致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者.〔3〕世居高原的高原人,已充分适应高原者.2、预防进驻高原作业,经3个月时间高原低氧性反响如头痛、眩晕、心慌、气短、恶心、腹泻和精神不振等无明显好转,即返回平原或较低海拔地区.预防患有心肺疾病、脊柱畸形,影响胸廓活动神经肌肉疾病和过于肥胖者进驻高原从事作业.3、治疗原那么:〔1〕一经确诊宜转平原地区或低海拔地区治疗,一般两个月后紫绀、疲乏和脑病症很快改善,可根本恢复正常.〔2〕血液稀释疗法,如静脉点生理盐水或放血疗法有利于改善血粘稠度,提升血流速度.〔1〕甲孕酮〔安宫黄体酮〕对红细胞增多可能有效.十二、高原理化性损伤防治〔一〕冻伤:冻伤在高原高寒地区较常见,损伤的程度与所处的严寒强度、风速、湿度第11页/共13页和受冻时间,局部血液循环及全身反抗力有关.预防方法是预先了解掌握气候变化做好保暖防寒准备,特别要注意肢体远端保护,如手、足、耳、面等部位. 治疗:首先应迅速脱离环境,一般老年、年幼、体弱者采用缓慢复温法,即将冻伤者置于暖房间、腋窝、股窝处放热水袋逐渐升温,青壮年和有严重外伤合并症,身体条件许可者可采用快速升温法,即将冻伤者放置25℃水温的浴盆中,慢慢增加热度,使水温达30〜40℃左右,体温恢复十分钟,停止水浴升温,卧床保暖休息.冻伤局部预防硬物擦磋,用雪擦法,易造成冻伤组织破损,弓1起感染应禁止使用.〔二〕日光性皮炎:因高原紫外线强度高,可致身体暴露部位皮肤损伤,面部、颈部、手和前臂等发生急慢性过敏性皮肤炎症,损伤部位出现灼痛、发红、浮肿,可见粟粒样红色皮疹,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和渗出,数日后将脱屑而愈,反复发生者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甚至水泡破溃,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预防:主要是尽量预防日光直接照晒皮肤,裸露部位皮肤涂防晒霜或凡士林保护.治疗:轻度休息1〜2日可自愈,重度局部用氧化锌软膏、皮炎平、皮康王等或硼酸湿敷、止痛,服用维生素A、C等,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反响重者酌情服用糖皮质激素.〔三〕皮肤皲裂:皮肤皲裂常年均可发生,冬春季较重,好发于手、足、面部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皮纹出现表浅裂纹、皮肤弹性及光泽减低、疼痛不明显,不影响工作.中度:裂纹缝可深至其皮层,呈龟裂状,皮肤粗厚、稍微疼痛、出血不明显.重度:出现深长的皮肤裂口,可达皮下,疼痛剧烈、出血明显,易弓[起感染,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预防:野外作业尤其冬春季要戴手套,注意洗脸、洗手、洗足后擦干涂防护脂油.涉水前浸泡部位涂脂油,作业后立即擦干,预防风吹.治疗:1、用30℃左右温水浸泡皲裂部位,每次半小时,1〜2次/日,泡后用防裂油膏涂患处.2、局部使用貂第12页/共13页油防冻治裂膏,醋酸去炎松软膏等.3、用3%维生素甲酸软膏治过度角化,10〜20%白芨软膏止痛、止血、促进裂口愈合.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湿疹、鱼鳞病等.江苏省江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年月日第13页/共13页。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引言概述:高原施工是指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建筑、工程或其他施工活动。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高原施工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人的安全。
一、气象条件的分析和应对措施1.1 熟悉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高原地区气温低、气压低、氧气稀薄等特点,需要施工人员了解并适应这些条件。
1.2 预测天气变化:在高原地区,天气变化较为剧烈,突然的气温下降、风暴等都可能对施工造成影响。
施工前需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施工计划。
1.3 采取防寒保暖措施:高原地区气温低,施工人员需穿戴保暖服装,同时提供加热设备,确保工人的身体健康。
二、地质条件的分析和应对措施2.1 地质勘察:在高原地区进行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情况,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2 预防地质灾害:高原地区常常发生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震等。
施工前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加固山体、设置地震防护设备等。
2.3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例如,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可以采用爆破法进行拆除工作,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三、人员安全的保障措施3.1 培训和教育:施工人员在高原地区进行施工前,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了解高原施工的特殊要求和安全知识。
3.2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施工现场应提供安全帽、防滑鞋、防护眼镜等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3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在高原地区进行施工时,应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处理。
四、设备和机械的适应性措施4.1 设备的选用:在高原地区进行施工时,需要选择适应高原环境的设备和机械,如高原型燃气发电机组、高原型起重机等。
4.2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设备容易受到气候影响而出现故障。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

高原施工预防措施标题:高原施工预防措施引言概述:高原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高原施工中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气象条件预防措施:1.1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如大雪、暴雨等。
1.2 定期监测气象变化:及时了解高原气象条件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1.3 配备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施工人员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安全。
二、高原缺氧预防措施:2.1 定期进行体能训练:提高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增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能力。
2.2 使用氧气设备:在高原施工现场设置氧气设备,保障施工人员的呼吸顺畅。
2.3 避免过度劳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劳苦导致缺氧症状加重。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3.1 进行地质勘察: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3.2 加强监测预警:设置地质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提前预警。
3.3 设置防护措施: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置防护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四、安全设施预防措施:4.1 安全帽、安全带使用:强制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安全带,提高安全意识。
4.2 设置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
4.3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组织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环境保护预防措施:5.1 合理利用资源:在高原施工中,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5.2 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减少对高原环境的污染。
5.3 生态恢复工作:施工结束后,进行生态恢复工作,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结论:高原施工的预防措施是保障工程安全和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惟独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才干确保高原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保护好高原环境的生态平衡。
希翼各相关单位在高原施工中能够严格执行预防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高原项目施工安全措施

高原施工人员安全措施一、高原地区主要有害因素高原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
高原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干燥是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
(一)低氧:低氧是高原损害的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的越来越稀薄,氧气的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的69%,海拔4000米为52%。
人体氧气供给不足而产生低氧血症,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引起的不适症状: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应”,反应的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应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
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性疾病。
(二)强辐射: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特别是对人体损害较大的中波紫外线,在海拔4000米高度,300纳米紫外线是平原地区2.5倍,人体接受辐射量强度更明显,致使暴露部位粘膜、皮肤遭受损伤,发生日光性皮炎、眼球结膜炎等。
(三)干燥:高原大气水分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的水分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4%,海拔6000米仅为平原的5%。
机体水分含量减少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干燥、缺氧等使皮肤水分散失,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肤干燥,易促发咽炎、鼻炎、干咳和手足皲裂等。
二、进驻高原的准备(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熟习进驻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特点,了解对身体引起危害的因素,掌握自我防护、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常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明确在进驻高原中将可能遇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作好思想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平和心态对待困难和不利因素,去主动适应高原、战胜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高原施工安全措施(标准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高原地区主要有害因素高原地区地理特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对机体功能影响很大,如不注意加以防范,往往会造成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导致急慢性高原病的发生。
高原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干燥是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
(一)低氧:低氧是高原损害的根本原因,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空气逐渐变的越来越稀薄,氧气的浓度也就相应减少,海拔3000米氧含量为平原的69%,海拔4000米为52%。
人体氧气供给不足而产生低氧血症,出现一系列因环境性缺氧引起的不适症状: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失眠等,称之谓“高原反应”,反应的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少数反应较重,甚至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而危及生命。
长期在低氧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功能变化,罹患高原性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病、指甲凹陷症等高原特发性疾病。
(二)强辐射: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大,特别是对人体损害较大的中波紫外线,在海拔4000米高度,300纳米紫外线是平原地区2.5倍,人体接受辐射量强度更明显,致使暴露部位粘膜、皮肤遭受损伤,发生日光性皮炎、眼球结膜炎等。
(三)干燥:高原大气水分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在海拔3000米高度大气的水分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4%,海拔6000米仅为平原的5%。
机体水分含量减少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干燥、缺氧等使皮肤水分散失,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肤干燥,易促发咽炎、鼻炎、干咳和手足皲裂等。
二、进驻高原的准备(一)学习高原防护知识熟习进驻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特点,了解对身体引起危害的因素,掌握自我防护、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的常识。
(二)心理适应性煅炼明确在进驻高原中将可能遇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作好思想准备,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以平和心态对待困难和不利因素,去主动适应高原、战胜高原。
(三)全面身体检查进驻高原前体格检查应详细、全面,经检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对能否到高原,怎样去适应高原非常重要,体格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详细询问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曾上高原反应史。
2、一般检查:测体重、血压、呼吸、脉搏、肺活量和胸腹、心肺、肝脾、四肢脊柱等全身物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液、血细胞和生化、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肺功能、B超等检查。
(五)禁忌或暂缓进驻高原指征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涉及到机体各个系统,对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系统影响更甚,一些系统相应生理功能不良或罹患疾病者不宜到高原从事作业,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可分为禁忌或暂缓到高原者两大类。
1、患有以下疾病禁忌到高原(1)呼吸系统:慢性小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率失常或静息心率在90次/分以上,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和曾在高原发生过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心脏病和症状明显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3)血液系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严重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癔病、癫痫及对高原高度恐惧。
(5)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脏疾病。
(6)泌尿系统:严重肾脏疾病及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疾病及其功能紊乱。
2、有以下情况暂缓进驻高原(1)患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未治愈者。
(2)阵发性心动过速,安静时心率仍在90次/分以上者。
(3)情绪低落、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未得很好调整者。
三、进驻高原途中的要求进驻高原的途中已是赴高原的第一步,为了能顺利地、更好更快地适应高原,有利于在高原工作,途中防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高度重视。
(一)行程及行进原则1、在行进时应乘坐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避免人货同行或露天行进。
按时作息,每日行车时间8小时左右为宜,保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恢复体力,防止因赶路引起过度疲劳诱发不良反应。
2、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原则,一般要求进驻3000米的地区时,先在海拔2600~2800米地区留住5~7日,待对高原稍适应后再登高,原则上每次海拔上升高度不超过1000米,并在每个海拔梯度停留2~3日逐步适应。
(二)个体应注意事项1、注意保暖,不轻易脱减衣服,防止高原气温变化大而着凉感冒。
进食不宜过饱,遵循早吃饱、中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要注意水分补充,每日饮水3.5升为宜,但又要防止因口渴饮水过多。
忌吸烟饮酒。
2、途中停留时不宜参加剧烈的娱乐活动,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服用安定等镇静安眠药物,增进睡眠质量、防止失眠。
3、戴口罩、风镜,用防晒霜等防护用品,减轻面、眼、手等裸露部位遭受强光、强紫外线等损害。
(二)医疗保健要求1、加强视巡,掌握每一个同行人员身体情况及高原反应的程度,尤其要注意易感者的变化。
2、发现有呼吸道感染、较重高原反应或其它异常情况及时处治或停止行进,严重者转送医疗机构诊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加强保健知识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在高原行进中的重要性,增强行进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医疗保健管理。
四、初到高原注意事项由平原地区或较高海拔地区到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过程通过心肺、呼吸循环、血液和神经中枢等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来完成。
一般来说需要至少3周时间,高原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对低氧环境达到相对地适应,这段时间是机体对缺氧反应最明显、急性重症高原特发病的高发期,也是劳动卫生、劳动保护和健康保障极为重要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防护:(一)防止体力负荷过重减轻氧耗尽可能防止较重的体力劳动,一些不可避免的、必须的体力劳动,间歇休息时间要长、次数要多,决不可硬拼。
在初到高原数日内不宜从事中等劳动强度以上的作业,如挖运土方、开山运石等。
(二)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1、进驻高原者睡眠是不可忽视的保健和体力恢复要素之一,要正视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应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采取适合的促进有效睡眠时间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
2、有利于睡眠的方法措施(1)睡眠环境好,室内光线柔和暗淡、安静、噪音低于30分贝,温度16~18℃,空气新鲜流通,气流速度小于0.1米/秒。
(2)睡前2小时不过多进食,饮水(禁用具有使神经兴奋性增加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睡觉姿势采取右侧卧位,禁止蒙头。
(3)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或按摩脚部穴位。
(4)入睡困难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健脑安神中药调整睡眠。
(三)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1)及时更换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2)使用口罩等减轻冷空气、粉尘对呼吸道刺激。
(3)服用辛辣汤散寒去湿。
(4)不吃生凉食物,禁忌或少吸烟、饮酒。
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出现咽痛、咳嗽、发冷发热、浑身酸痛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且不可拖延或自服退热镇痛药物,延误治疗。
(2)上呼吸道感染鉴于高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应遵循:A、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
B、改善缺氧,适当间断低流量吸氧。
C、补液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超过1000毫升时适当用利尿剂,采用补利结合的办法,防止体内水分潴留。
D、补充大剂量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保证热能供给1、进驻高原后无论是在安静状态下,还是在体力负荷条件下,由于高原高寒和为适应低氧环境机体功能活动提高,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均高于平原地区,故能量供给要高于平原标准。
2、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初到高原时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适应机制建立,因此其比例是蛋白质10~15%,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应高于60~70%。
3、由于高原缺氧,消化机能减退,饮食供给以易消化吸收食物为主,有条件者少吃多餐,随饿随吃保持热能供给或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能量分配早餐占全日总热能供给的30%,中餐40~50%,晚餐20~30%。
4、高原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也相对降低,与海拔升高呈反比。
海拔3000米水沸点为90℃,4000米以上为85℃左右。
因此食物应用高压锅烹调,保证食品能够煮烂熟透。
5、尽量供应一些新鲜蔬菜,科学储存、洗涤和烹调。
维持机体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必要时可采用保健药品及酸甜饮料予以补充。
五、饮水卫生水和氧一样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饮水仅能存活5~6天,可见水及饮水卫生对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在高原野外作业时,重视和搞好饮水卫生在进驻高原者健康保障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饮水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高原地理结构十分复杂,水的来源方式众多,要认真寻找选择水质好、流量充沛、周围环境干净卫生、远离污染的水源,避免人畜同饮,一般用水和生活用水不能同放共储。
2、重视饮水的净化处理,凡是水质欠清亮,含有害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的水应作净化处理,如明矾混凝沉淀、煮沸和氯化消毒等,保证饮水卫生、防止介水传染病。
六、抗缺氧药物1、国外主要用利尿、肾上腺皮质素和镇静剂、醋氮酰胺等作为抗高原反应治疗药物,效果不理想。
2、我国学者集中在中藏药研究,开发出能提高缺氧耐受能力、抗缺氧能力和加强生理调节能力的中药如人参、党参、红景天、花粉等,可单用或组合使用均有促进低氧适应,防止高原病发生的较好作用。
目前,投入市场的抗缺氧制剂有红景天沙棘,社会比较认同。
3、青海省交通医院与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研院联合研制的黄芪浓缩颗粒冲剂、银杏及银杏叶、党参合剂胶囊等三种抗缺氧中药制剂,动物药效学实验和海拔4600~4700米公路、铁路施工现场验证,对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器官功能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减轻高原反应和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效果明显,成本低、经济实用,可供选用。
七、强化医疗保障管理初到高原机体正处在适应性调节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最剧烈时期,也是对环境反应最明显的时期,强化医疗保障管理应作到:1、加强对进驻人员的医疗巡视,最好早、晚各巡视一次,严密观察高原反应较重的人员和易感者,监测血压、呼吸、脉率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