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本类阅读(散文)之表达特色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系列之-表达特色类

三、表达方式
2、抒 情
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尤其是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感染读者, 引起共鸣,坦率真挚,朴质诚恳。
间接抒情:借助景或物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 留下想象的空间。
3、议论 能起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4、夹叙夹议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写法上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有助于作者自由 自在的表情达意。
2、要特别注意提问用语。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 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 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要各个角度去考虑。 如只问“修辞手法”,只能答“修辞手法”。
运用提示
3、切记使用专业术语。一定要熟记各种表达技巧及 其表达效果的术语名称,呈现答案时最好用术语,这样 能更多的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再者,熟练地使用术语 能给人专业、严谨的感觉,自然可以赢得高分。例如: 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 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 抒情”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特点(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语言特点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柳戎飞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
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
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
想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
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
蓦地一天,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
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
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
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
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陪伴着我,相偕终老。
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
实则,有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
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
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
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
在准备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
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
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东西时的虔诚。
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
她站在光影里,背影清瘦。
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
这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
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
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
她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考备考: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

高考备考: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一、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一)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1.散文取材“散”。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散文行文“散”。
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有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融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3.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不散”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
(二)内容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散文一般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叙述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述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目的,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形式特征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记叙、议论融为一体。
2.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散文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课件37张

借代 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一特征来指代事物本身。根据所借事物 和所代事物的不同,可以分为特征代指事物、具体代指抽 象、部分代指整体。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
③整句与散句交错运用,句式富于变化,有节奏感, 生动活泼,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如何鉴赏散文语言表达艺术?
遣词 造句
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 叠音词、拟声词
句式之美:
长句和短句结合 整句和散句结合
题目:从手法角度赏析下列语段语言特色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 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 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 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 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 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 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 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 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 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 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 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 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 密,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
散文 第4节 鉴赏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 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
的方法技巧上。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 二、三、五”项工作: “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 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 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 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 解释→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 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有删节)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岳桦?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返身而上”“回到”“超越”等是拟人手 法;“岳桦更像一场风”“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 神”是比喻手法。运用拟人生动形象,运用比喻化 深奥为具体。本题阅读中,常遇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
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 暖气多省事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 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 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
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 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 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 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 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
真题探究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 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而设的一种题型。 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纵观近几年命 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 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理解词句含义考点解读: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在命题中往往不是指其词典中的规范义,而是指文中的具体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其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它往往指以下三类状况: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相关的词,如标题或标题中的词语;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如含有某种修辞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如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
所谓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语境意义),即在一定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提问方式:1.如何理解XX—词的含义?2.根据全文概括XX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思路聚焦:[方法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1.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包括有临时义和指代义的词语。
2.结合中心来推断一般包括有深层意义和特定意义的词语。
3.结合修辞手法来挖掘为了表达需要,在散文写作中作者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理解词语含义可以依据修辞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含意1.看句子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意一定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了关键词,有时就能领悟到句子的含意。
2.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在分析句子含意时要注意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如转折、递进、并列等。
如果能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能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
3.看句子用的修辞手法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就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4.看句子的位置特点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理解时根据句子的位置,找到答题区间,确定句子含意。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附参考答案)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附参考答案)【追源课本】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
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
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走进了散文。
郁达夫的语言有着古典和外国语言的滋养,但不避古语和外语借用的痕迹,如“租人家一椽破屋”,“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黄酒之与白干”等颇有文言遗风,“我的不远千里”又略显欧化人倾向。
总体上呈现出清新典雅的风格特点。
【对接高考】近几年高考考查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分析文本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高考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设题方式有:(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3)文章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4)指出文中某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5)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答这类题,应熟记以下知识要点:用词之美精美的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引用、化用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排比句这类句子,句式整齐,节奏和谐,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强化表达的情感。
长短句、整散句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可使文章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五个角度看它
的表达特色,这样方可得满分。
整理ppt
8
• 2.【正确答案】①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
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拿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
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 深情;③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 (每点3分。关键词“描述”“对比”“直 抒胸臆”要答出来,并有具体分析)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整理ppt
3
2.(2007·江苏)“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 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 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 达特色。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在 雨中的状态。喜欢第②自然段。第②自然 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 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整理ppt
5
真题探究:
对表达特色(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技巧等)鉴赏的 考查,是江苏卷的必考点。
纵观江苏卷三年命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 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 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 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表现特色。
整理ppt
12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
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
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
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
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
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
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
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
以增加保险系数。
整理ppt
13
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
色。(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
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
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
拟人
比喻
排比
整理ppt
10
【正确答案】(4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 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 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可)描写了树枝结 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 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 分)。
整理ppt
11
技法总结:
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 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 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 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 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 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 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 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 法技巧上。
整理ppt
6
排比 此地有山,有水,有竹,有花,有鸟,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 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 远溢,宿鸟幽鸣。
4.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 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 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 言志”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 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 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 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 情等。
燕园月的美好
反衬 想念家乡的月亮
整理ppt
7
1.【正确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齐,描写生动(2分),欲抑先扬(反衬)(2分),突 出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1分)。
【增分提示】虽说该题为局部鉴赏题,但仍需
联系上下文语境。如注意到了下段文字,则反
衬及其作用就能答出。对表达特色的鉴赏要求
多角度切入,即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答案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 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整理ppt
4
3.(2006·江苏)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的景 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案 第①自然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 第②自然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示例:喜欢第①自然段。第①自然段运
整理ppt
18
6.解析 该题也可看做是“引用”手法的鉴赏 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及引用自身效果等方面 分析。
• 答案 (1)诗中的蟋蟀在寒寂之时还有避难 之所,这与上文的金铃子的境遇构成对比; (2)引发下文作者对金铃子命运的思考; (3)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添了 文采),令人深思。
整理ppt
1
学习目标:
1、通过高考真题熟悉表达特色题型考查 的特点。
2、通过阅读熟练掌握表达特色相关内容。 3、通过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整理ppt
2
真题体验:
1.(2009·江苏)(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
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
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
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
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文中的作用结
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
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整理哪pp方t 面的作用。
14
整理ppt
15
作业布置:
完成《秋日笔记》和《艺 乞》
整理ppt
16
•秋日笔记
整理ppt
17
5.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词“描写”,可先从描写特色 (方法)切入,接着从修辞特色切入,最后看看它 在表现手法、语言方面有无特色。分析特色应兼及 这些表达技巧的效果。
• 答案 抓住金铃子最具特色的身体部位(后 腿);静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 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极 富感 染力。
【增分提示】回答表达特色鉴赏题时一定 准(准确判断手法)而全(说足说全所用的表 达特色)。实际上考生多在“全”字上失误。
因此,一定要多角度思考,仔细排查其众 多手法、技巧。
整理ppt
9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 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 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 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