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分封制的实行B.宗法制的盛行

C.专制王权出现D.中央集权建立

2.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公元前 771 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这反映了

A.诸侯争霸残酷而激烈B.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王位世袭制面临崩溃D.宗法观念仍居社会思想主流

3.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B.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

C.脱胎父权的文官制度D.自下而上的权力体制

4.史载,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 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桓公成就霸业B.传统秩序遭受冲击

C.周王室众叛亲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强化分封体制B.加强中央控制能力

C.充实增强地方实力D.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6.“……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材料描述的中枢权力结构属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 的设置

A.强化了专制皇权B.剥夺了尚书省的行政权力

C.降低了行政效率D.存在相权集中与扩大趋势

8.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说明宋代

A.中央集权的日益强化B.推行“强干弱枝”军事政策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D.加强对地方财政的严密控制

9.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三省制的瓦解B.刺史权力的膨胀

C.中央集权削弱D.专制皇权的强化

10.《汉书·武帝记》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B.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便利大官僚控制选官D.能满足地方用人需要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表明当时

A.“世卿世禄”制得以延续 B.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C.官员才能、素质大为提高 D.选官制度规定上还有公平性

12.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宜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初谏官的设置

A.着眼于强化专制皇权 B.职责是监察政府官吏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实质是粉饰专制统治

这表明当时

A.科举成为选官主渠道B.门阀政治彻底消亡

C.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重文轻武局面形成

14.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缓和中央与地方对立B.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C.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精简地方的行政机构

15.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A.分化地方权力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行政效率D.消除官吏腐败

16.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则变为“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A.等级限制受到冲击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17.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西汉政府实行“私属公职化”的目的是

A.废除察举制度B.加强专制集权

C.铲除贵族政治D.提高行政效率

18.“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A.皇权渐趋衰弱B.行政效率提高

C.内阁地位上升D.丞相制度恢复

19.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

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D.实现了政治统治改良

20.黄宗義《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 黄宗羲意在说明

A.阁臣持掌宰相之职

B.内阁应是中枢的核心

C.朝廷实是太监专权

D.皇权旁落是明亡原因

21.雅典国家不允许公民对政治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事实上,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

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下

A.社会和谐平等

B.重视城邦利益

C. 居民广泛参政

D.法制体系完备

22.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

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体避免权力的滥用B.公民大会保证了公民广泛参政

C.法律和礼制是雅典民主制基石D.轮番而治利于雅典的公平正义

23.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宗教神学的盛行B.权力制衡的政体

C.崇尚运动的风俗D.公民政治的实行

24.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

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

B.罗马法排除了压迫和奴役

C.罗马法由自然法汇编而成

D.罗马法首倡天赋人权理念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 二 历 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注意事项:

1. 第Ⅱ卷共 4 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其中第 25 题 10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0 分, 第 28 题 10 分,第 29 题 10 分,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

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

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 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

——摘自张荫麟《中国史纲》第二章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的社会”的特点。(4 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图一到图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6分)

题号

Ⅰ卷 Ⅱ卷

总分 25 26 27 28 29 得分

得 分 评卷人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

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

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3 次~4 次,凡 20

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因而能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经过一段时期的适用与完善,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为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措施。(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法律的重要作用。(6 分)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 大夫(指御史大夫桑弘羊)曰:“匈奴背叛不臣,数

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

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 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

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 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 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 本

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盐铁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盐铁官营产生的影响。(6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一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

芜,社会经济凋弊。为此唐初的统治者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

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 80 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 2 石,为租;输绢 2 丈、绵 3 两(或布 2 丈4 尺、麻3 斤),为调;服役20 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 3 尺(或布 3.6 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 50 日。

材料二北宋中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赋税方面的改革有: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的租庸调制实行的背景及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租庸调制相比,北宋王安石的赋税改革具有哪些特点。(4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材料一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

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

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材料二1872 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1879 年,重新颁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 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城,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6 分)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A

2.D

3.A

4.B

5.B

6.C

7.D

8.A

9.C 10.B 11.D 12.C 13.C

14.B 15.C 16.A 17.B 18.C 19.D 20.C 21.B 22.D 23.D 24.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第 25 题 12 分,第 26 题 10 分,第 27 题 15 分,第 28 题 15 分,共 52 分。

25.(1)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授民与授土相结合。(4 分)

(2)郡县制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发展。(6 分)

26.(1)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办法选拨公职人员;设立陶片放逐法约束公职人员;设立一套辩论的章法,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实行任期制。

(2)缓和社会矛盾;裁决经济纠纷;调解民事纠纷;巩固罗马帝国统治。(6 分)

27.(1)原因:汉武帝时期频繁用兵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耗资巨大,财政不足;汉初实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致使富商豪强势力膨胀,影响国计民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4 分)

(2)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豪强兼并,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官营的规模化有利于盐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便于技术创新和推广;但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6 分)

28.(1)原因:唐朝实现统一;唐初社会经济凋弊;均田制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前提;唐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统治政策。(3 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减轻人民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3 分)

(2)代役由绢(或布)变为纳钱;代役钱按贫富等级进行交纳;按土质的好坏征收田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4 分)

29.(1)政府起了主导作用;企业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4 分)

(2)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善了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6 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