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

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

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一、引言中法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方面。

因此,对中法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法文化差异的概述1. 语言差异:中文和法语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 饮食习惯:中餐和法餐在菜品选择、烹饪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3. 社会习惯:中法两国在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4. 价值观念:中法两国在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1. 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对比分析为主,探讨了中法两国在语言、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 近期研究:21世纪以来,中法文化差异研究逐渐走向深入,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和细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2)跨文化交际:研究了中法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3)教育和文化:探讨了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差异,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4)商务和文化:研究了中法两国在商务领域的差异,如商务礼仪、谈判方式等。

四、对策建议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各种跨文化情境下的沟通能力。

2. 加强教育合作:加强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

3. 推动商务合作:加强中法两国在商务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五、结论中法文化差异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和探索。

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发展。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

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

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

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

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

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

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

中国和法国在时尚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法国在时尚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法国在时尚文化方面有何异同?时尚文化是指在地域、民族和社会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在服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审美趣味与偏好。

中国和法国作为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在时尚文化方面是有一些异同的。

一、时尚历史的不同中国和法国在时尚历史上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服装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从古代的汉服、唐装到现在的中山装,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法国的时尚历史则是从18世纪开始,随着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出现而逐渐兴盛。

从法国大革命到现在,法国时装业在欧洲乃至全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时尚产业的不同中国和法国在时尚产业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时尚产业虽然在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其产业链以轻工纺织和面料试验为主,高档时尚生产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

相比之下,法国的时装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着较高的地位。

法国的时尚产业链完整,从面料设计到生产加工、零售销售都相当成熟。

三、时尚文化的不同中国和法国时尚文化在审美和设计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时尚文化注重传统审美观念,讲究色彩和图案的搭配,追求自然、纯朴的审美风格;法国的时尚文化则更加注重流行趋势和设计创新,强调时尚的尖端性和个性化。

此外,中国时尚文化在红色、黄色等颜色方面较为高调,而法国则更多的采用黑、白、红等简洁明快的颜色搭配。

四、时尚走向的不同中国和法国的时尚走向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中国的时尚设计师开始向高端化、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注重精细化、艺术化的设计理念;而法国则在维护和突出其高端品牌、时装周、时尚杂志等品牌形象上下足功夫。

五、时尚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国和法国时尚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唐装等都被视作是文化代表之一,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而法国的时装业绝对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之一。

许多经典的法国品牌如路易威登、香奈儿、迪奥等无不是时尚界的巨头,为国际时装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中国和法国在时尚文化方面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但是在不断的交融和碰撞中,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

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

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

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

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

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

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

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

法国和中国的食物文化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食物文化有何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食物文化有何不同?法国和中国是两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食物文化的国度。

虽然两者都强调食物的品质和味道,但是两国食物文化的差异却不言自明。

以下将介绍法国和中国的食物文化在几个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起源和历史法国的食物文化源自古罗马时期,后经过中世纪的贵族人士和大师级的厨师的烹饪技艺传承,发展成今天世界上著名的高级餐饮文化。

法国菜肴讲究用新鲜的食材和科学的烹饪方法为食客带来卓越的味道和口感。

相比之下,中国的食物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中国菜肴在古代就以其精美的外表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于世,这也为今天的中餐中加入了很多传统的特色。

二、烹饪方式法国和中国的烹饪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法国的烹饪注重对食材的处理和调味,通常使用锅、炉、烤箱等器具,将食物煮、蒸、炸、烤等方式加热,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相比之下,中国的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对食材的切割和火候控制,通常使用炒锅、蒸锅、煮锅、烤箱等,通过拔丝、葱油、淀粉等手段增加食物的口感和美容,让食物更有适口性。

三、餐桌礼仪法国和中国的餐桌礼仪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法国,餐桌上一般要求使用各种餐具搭配各种食物,采用刀、叉、勺和饮料杯等,饭前排列餐具顺序和高度,餐后再次整理餐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与就餐者人际关系的细节表达。

相比之下,在中国,人们更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味道,往往大口吃肉的吃法是被接受的规范。

但是,对于高档宴席,中国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例如筷子用法和宴会座位安排等。

四、食材选择法国和中国的食材选择也有明显的差异。

法国人通常会选择鲜奶油、黄油和各种奶酪等乳制品,肉类以猪肉、鸡肉、牛肉等为主要食材,配合各种蔬菜水果,提供丰富多样的口感和面单。

而中国的饮食谷类选择较多,包括米、面、豆腐、鸡蛋等,水果以梨、苹果、葡萄、石榴等为主要食材,此外,各种蔬菜和肉类也是常用的食材。

五、食物习惯法国和中国的食物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法国人往往把餐时视为家庭和社交的重要原件,人们会红酒配餐、享用午后茶点等中国人则较早设想把餐实际存在身体经济利益上的含义,如推崇早餐为开启一天事业成功大门的必备条件和多食海鲜对健康保护的意义等,这种和西方人直接感受和观念有些不同的原件会让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从工作和休闲方面看中法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和管理理念及管理体系,中法两国有着众多的文化差异。

就对待工作和休闲这方面来说,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一、中国人对工作和休闲的观念对待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国人对经济也就越来越重视。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热衷于追求金钱,因为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人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甚至于心甘情愿牺牲美好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来换取更多的收入。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休闲度假似乎有些奢侈。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休闲度假是一种相对比较高层次的旅游方式,对于我们中国人过去习惯于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的传统观光旅游方式来说,它相对来说是有一些奢侈。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涉及到中国人的一种休闲观念的急需转变。

而此时,让我们转个方向看看法国人是怎么样对待工作和休闲的。

二、法国人对待工作和休闲的态度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35小时工作周制。

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

工作时间越来越少,劳动生产率却越来越高,法国是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

因此,法国人拥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充裕闲暇。

这也为法国人的潇洒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法国人崇尚“一头投入任何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充分享受这件事的价值。

在工作场合是如此,在休闲上更是如此。

哪怕是有着诱人的加班费,法国人也不愿意加班、不愿意拼命地工作,他们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假日而不愿要那些诱人的加班费。

有个法国人看到他的中国朋友为了多赚钱而四处兼课教英语,他总是不屑的说,虽然他赚的钱比我的多,可是,当我在享受生命的时候他却在消耗生命。

面对加班,法国人总是说,我不在乎多赚那几个钱,请让我回家去,我只想和我的老婆孩子呆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真正的浪漫吧。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世界上最懂饮食的意义,并用它来充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民族只有两个:中国和法国。

这两个国家的美食史不仅和他们的文明一样悠久,而且还成为本国文明的一个部分。

一道菜肴,或一种烹饪方法似乎就能让人嗅到一个民族文化悠久和深远的味道。

而中国和法国一个响当当代表东方饮食文化,一个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神奇,要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就从这两国的食文化比较说起吧。

一、味觉盛宴:百味中国VS原味法兰西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鬲其间,五味以和”。

《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史书另有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

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

其他原料也是如此。

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

可谓一种食材,千般做法,百人百味。

传统的中国菜有八大菜系,系系菜色口味各不相同,除了主食米面比较一致,各地人所中意的食物五花八门。

法国料理的精髓在于尽可能真实体现食材的原味,当法国师傅在做料理时,他所加入的调味料、配菜甚至于搭配的酒,都只有一个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给带出来。

其料理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风靡全球食客的胃。

因为菜肴要体现食材的原味,法国料理十分重视“食材”的取用,“次等材料,做不出好菜”是法国料理的至理名言。

而法国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因此”到什么地方吃什么菜、什么时令吃什么菜”也很重要。

中法关于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法关于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法关于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法两国文化差异非常显著,下面给出一些例子。

首先,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在餐桌上共享食物,并注重食物的烹饪和口味。

中国菜以米饭作为主食,而法国人则更倾向于面包和面点。

此外,法国人注重用餐的仪式感,通常会慢慢享用一顿饭,而中国人则更快速地进食。

其次,在社交礼仪方面,中法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交关系,常常通过合适的礼物来表达关心和尊重。

在法国,人们注重自由和个人空间,谢绝礼物可能被认为有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

另外,时间观念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更注重时间的灵活性,习惯性地会迟到一些,这是为了给人留足够的时间做决策。

而在法国,准时非常重要,迟到被看作是不尊重他人时间和粗鲁的行为。

最后,在商务文化方面,中法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商务谈判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基础,常常以吃饭喝酒为契机进行商务洽谈。

相反,法国商务谈判更加直接和务实,注重被认为是现代和独立的商业决策。

综上所述,中法两国在饮食习惯、社交礼仪、时间观念和商务文化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两国间互惠互利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第一部分:中法四个文化层面的差别一、最外层: 象征物,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1.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

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所以,在中国现代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穿着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时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着装风格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追逐,同时也特别注意穿衣与出席场合的搭配。

法国主打浪漫的服饰色彩。

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

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

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

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

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

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

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2.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上足以与中国人媲美,甚至把饮食作为艺术这一点上还略胜我们一筹。

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

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中国人多吃熟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法国人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

法国人晚餐时间大多在晚上8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中国人大多在6、7点。

法国餐厅服务十分到位,不仅要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客人再来时他们都主动招呼客人的姓名,使人倍感亲切。

3. 法国人非常讲究居住的环境,他们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很多的。

他们在房子的装饰上很追求个性,如果主人喜欢亚洲文化,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把家设计成日本风格或中国风格:院子里种满竹子和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栽,家具也是相应亚洲风格家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

法国人的房子装修风格各异的,而且,无论是房子的外表设计还是房子里面的装修极少看到有雷同的风格──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厌恶雷同。

这点上,国人和法国人很不一样,国人喜欢花钱请装修公司装修房子,而且在风格的追求上跟著大众走的,一种风格很流行,那么大家都要一样的。

法国人装修自己的家很讲究家的温馨感和追求个性的。

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己动手而不是请装修公司来做。

有的法国人甚至会买好了地皮,自己设计好图纸,然后一家人用假期一点一点地把家自己动手建起来。

很多法国人总是骄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诉客人们,这个家是他们自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来的。

4. 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圆轿车梦。

同时造成了交通问题。

但是出于环保和交通的考虑,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事实上许多有车的法国人也都是使用公交车作为上下班的工具。

在法国,汽车有如火车的时刻表,且严格按表上的时间运行。

其车票的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

这就造成中国人与法国人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的偏好就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和法国的英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名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名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名族以家族问本位”。

中国的英雄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皇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

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但是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但是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

西方的英雄是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形象,而在中国确实不能容忍自私的行为。

在中国,英雄以为着比常人更严格的恪守道德规范,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心服口服的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

但是西方,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而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肥沃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

所以与西方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了自己威风涨敌人士气。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

但是在江山与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方也有不同。

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仍然是英雄行为,但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的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在美人身上,斥之红颜祸水。

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大多都是男性,女性知识男性的陪衬。

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

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国人都比较喜欢集体文化,过于标奇立异会让中国人不能接受。

三、礼仪法国人非常注意他们的存在感,而且对自己的与生俱来的传统极度自豪。

他们常常夸耀他们的长久历史和在世界大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自豪感源于世界闻名的文化中心。

不同的是,中国人主打以仁为主,他们谦虚谨慎,尊崇儒学思想,讲求孝道。

尽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并没有因为历史久远而自傲,似乎正是因为历史的沉淀而使每个国人都内敛着,厚积薄发。

3.1 外表法国人非常在意外在的穿着打扮,从而造就了世界著名的时尚之都----法国巴黎。

可能大家都认为浪漫的法国人的穿着也一定是以性感为主,其实则不然,他们不仅穿着保守,而且选择的颜色都主打深色系,即使是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法国商人也十分严谨,他们即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也不会松开自己的领带,更不会脱下外衣。

讲求时尚的法国女性同样避免华丽的颜色,即使是佩戴的首饰也主打简单朴素,所以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作品都很大方典雅,同时也不失贵气。

中国最著名的服装就是唐装和旗袍了,可是一般都只在出席重要活动的时候才会穿戴!现在的中国,在服装上很讲求个性,具有混搭风,有很多元素冲刺在年轻人的选择里,受到日韩风和欧美潮的影响颇深。

可能是由于众口难调的缘故,中国的外表更多元化,可是仍然是保守为主。

中国式礼仪大国,因而举手投足之间也会显示出其风范!3.2 家庭价值观法国家庭是社会的粘合剂,每个成员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大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情感和财政支持。

尽管他们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者,却仍然十分看重婚姻。

法国家庭一般有多个孩子,而且父母对孩子的守护感和责任感十分之强!中国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一个家的天。

中国孩子比较依赖父母,同时也很孝顺父母,即使自己成立了新的家庭也会和父母一起住,中国家庭在某种程度上重视的还是平稳,生活中可以不浪漫,但追求乐趣,一般来说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与中国国情有关,随着丁克家族的出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将越发显得珍贵和微妙。

3.3日常行为法国人不怎么重视准时性, 但各阶层之间的竞争激烈而严肃。

法国人之间握手很简短,伴随着短暂的目光接触,他们非常尊重隐私,进门前一定要敲门,并且要实现预约,显然在我们看来这十分复杂。

法国人送礼物最喜好选择书和音乐,他们觉得这证明了他们所追求的层次。

中国人在处理重要事件的时候才会准时,由于机会少,人口多,当代中国的竞争也十分残酷。

中国人见面以握手为主,相互之间是熟人的话会很用力甚至是拥抱,不熟悉的也会以点头作为打招呼的形式。

中国人隐私的范围没有法国人那么广泛,比如法国人的房子是对其房主隐私的断然确定。

你绝不会从街上看到人家房子的内部。

巴黎的房子干脆就是把背面对着街,门面极少像内院一样精彩。

在临街面,窗户都有厚厚的窗帘或百叶窗挡住外面的世界。

在乡村及郊区,房子通常盖在花园中央,而花园通常用篱笆围起来。

可见法国人非常注重个人生活。

中国人送礼比较物质一点,比如酒呀烟呀保健品呀,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然,餐桌礼仪已经说烂了,一个西餐一个中餐,一个刀叉一个竹筷,一个面包一个米饭,再次就不再详细叙述!四、文化价值观一般认为,群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而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支柱。

两者的差异具体表现为:4.1 个性自由对团结合作在西方文化中,“整体观念”被放在不重要的地位,西方人倡导和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往往表现为能够真抓实干、敢于冒险、锐意进取。

而中国人受东方省文化的“集体”和“无我”观念的影响,一切以“从众”为判断标准,克制自己的个性表现,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掌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主义,团结合作。

往往表现为虚多实少、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缺乏竞争和发展的活力【1】。

4.2 谨慎内向对直率外向西方文化提倡言行直截了当,不要有任何的隐瞒;而中国人由于注重面子,言行习惯于含蓄和暗示。

4.3 尊卑有序和平等自由中国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

因此,中国人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

而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

受平等观念的影响,西方的人际关系一般是横向状态,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

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关系。

西方人不拘礼节,平等相待,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价值观影响个人的行为、全体行为和整个组织的行为。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涉及商务交谈时,双方则更倾向于按照各自的文化所提供的价值来行动,因此对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总统曾经在他的一篇名为“我的价值观”的领导宣言中说:我坚信事实的力量。

“法国人知道,若想致富,必须多干,而非少干。

法国人知道。

只有规范移民程序,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法国人深知,因为每天的经历都在告诉他们,现有的工作法给就业造成了重重阻碍。

法国人知道,对于莘莘学子而言,降低文凭的水准,其弊远远大于利。

最后,法国人还知道,只有通过强制镇压,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