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唱腔音乐板式简说
古老戏种怀梆戏

古老戏种怀邦戏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怀梆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焦作、新乡一带。
怀梆始于明末,清朝成形,清至民国时期成熟,有300多年历史。
它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怀梆是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在演唱、表演等艺术上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擅演朝代蟒靠架子戏。
由于怀梆属梆子腔体,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
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压韵,结构基本规整。
老生的唱腔苍劲洪亮,旦角则比较典雅贺润,花脸粗犷豪放。
演唱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飞板(非板)等。
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后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怀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唱腔。
怀梆的武戏场面,多数演员能十分自然地将武术动作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这在全国戏剧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怀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根据剧情需要常出现高八度的“后嗓”音。
怀梆有300多本传统戏,曾演过近百部现代时装剧。
其中代表剧有:《反徐州》、《天仙乐》、《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扬排风》等。
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牛家湾》、《沙家浜》、《红灯记》等。
由于怀梆的艺术形式独特,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梆子声腔剧种体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在怀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的形式下,出现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严重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需要从速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沁阳市是古怀庆府所在地,怀梆是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深受豫西北及山西西南一带群众的喜爱,怀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讲 梆子腔

梆子腔中的“腔儿”: 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 起伏顿挫、富有歌唱性,往往有特定的表现 功能。 它主要用于慢板,以及剧中人物情感十分 激动或戏剧情节向高潮推进时。唱法上除了 用真声演唱,还可以翻高八度用假声并配以 元音“咿”、“咹”、“噢”等演唱。
梆子腔剧种的板式: 1、原板:一板一眼,2/4,中速; 2、慢板:一板三眼,4/4,速度较慢; 3、流水:有板无眼,1/4,较快; 4、快流水:有板无眼,1/4,更快; 5、紧打慢唱:唱腔为自由节拍,伴奏 有板无眼,速度极快; 6、散板:自由节拍,自由速度; 7、滚板:散板杂以有板无眼。 (各板式在各剧种中有不同的叫法)
梆子腔的艺术形式
一般特点: · 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 · 唱词主要是七字和十字的上下句对称形式; · 音乐为板腔变化结构,并辅助以多种花腔乐句 (又称“腔儿”、“嗨嗨”、“彩腔”); · 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大部分剧种为徵调式; · 旋法多跳进,节奏常用闪板; · 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来源: · 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 而来的西秦腔。 · 山西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山西蒲州梆子 中的勾腔。
不管哪种说法,都认为梆子腔来源于西北 地区。
传播(分四路):
· 一条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 路梆子;在河北、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其戏班的 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和长江 沿岸城市。 · 一条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山东、苏北、 皖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一条南下至湖北襄阳; · 一条向西南进入四川、云南、贵州,川剧弹戏和 云南丝弦都保持了梆子腔的音阶调式特征。
梆子腔音乐中的“花音”和“苦音” · 花音又叫“欢音”,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 色彩,苦音也叫“哭音”,擅长表现悲愤哀 伤的感情。花音和苦音是两种不同构成的音 阶模式,它们的调式大多为徵调式。
浅析河北梆子“大慢板”

浅析河北梆子“大慢板”河北梆子以其高亢、激昂、豪放、慷慨、悲壮的声腔旋律而闻名,河北梆子唱腔经过不断发展,唱腔板式更加系统,旋律音乐更加丰富,下面我根据从事河北梆子演出近30年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河北梆子“大慢板”进行探析。
“大慢板”是一种速度极慢的板式,具有某些部分近似散板,“过门”要比其唱腔快一倍的特点。
“大慢板”具有最复杂的唱腔和较长的“过门”,唱腔有很强的装饰性,节奏平稳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腔多字少,复杂曲折,表情丰富,优美动听。
这种板式一般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抒情性很强,用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传统唱腔中的“大慢板”常表现一种忧虑、苦闷、自叹、深沉的回忆等复杂的内心情绪,“大慢板”在传统的唱腔中,多被青衣、老生两个行当所采用。
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之上那种逍遥自在、欣然自得的心情;《捡柴》中姜秋莲在捡柴时内心苦闷、伤感的心情。
改革后的河北梆子“大慢板”则常常表现一种亲切的联想,也可以表现一种痛心的情绪。
传统“大慢板”过门有两种名称:一种叫大头板,一种叫大安板。
大头板即一鼓敲开,过门中不使用打击乐(大锣、铙钹、小锣)。
大安板又分清起大安板和混起大安板两种形式。
清起大安板由打击乐引入,在旋律的第二小节打击乐停止。
混起大安板则在开始时运用了打击乐的引入,并且在过门的前三小节至第四小节第一个音,始终用打击乐有规律的进行伴奏,“大头板”过门与“大安板”过门在曲调上不完全一样,速度上“大头板”过门比“大安板”过门要慢。
“大头板”过门在听觉上给人以压抑、伤感的感觉,多用于青衣等角色。
如《三击掌》、《捡柴》等。
“大安板”过门因运用了打击乐,在听觉上则给人以沉稳、阳刚的感觉。
多用于老生等角色,如《江东计》、《空城计》等。
但两种过门所引出的唱腔都是表现剧中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的。
第一句大慢板为上句,唱词唱腔结构一般为十字句、九字句、八字句、七字句,最常用的为十字句。
下面以十字句“大慢板”唱词为例进行句式分析。
[中学]戏曲唱腔与板式
![[中学]戏曲唱腔与板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b1b9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f.png)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2/4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怀梆·音乐形态研究

怀梆·音乐形态研究作者:吴瑛杰永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2期【摘要】怀梆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流行于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其处于中原腹地,地理位置极佳。
本文以怀梆个体传播体验为例,从怀梆的特色伴奏乐器、唱腔特色两方面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乡村戏曲进行研究,旨为全面地了解怀梆乡村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状况,进而为怀梆的传承与发展探寻更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怀梆;音乐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一、怀梆的定义怀梆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怀庆府一带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怀梆地方戏曲文化艺术。
怀梆产生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战乱年代,兴盛于康乾盛世的历史背景之中,同时,也目睹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及抗日战争等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怀梆又由衰弱迈进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重视。
怀梆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首批录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河南省地方戏曲,是梆子声腔剧种,早间流行于古怀庆府(即现在的焦作地区)一界,故称为怀梆,又叫“怀剧”“怀庆梆子”“怀调”等,现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焦作市一带。
最初怀梆被世人称为“海神戏”,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艺人们通常会在桌上摆一象征“河大王”的小蛇,围桌说唱,旨为祈求来年雨水充足、五谷丰登,后来随着时代以及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怀梆逐渐演变为化妆登台演唱的形式。
二、怀梆·音乐形态(一)特色伴奏乐器怀梆团体的存在,离不开台上的乐手们。
自明末清初至今,不仅是怀梆剧团的专业化,乐队的人数规模、乐器配置也在不断的变化。
初期的乐队,并没有今天如此的细致,当时的人们刚经历过战争,社会环境趋于平稳。
与此同时,一些例如怀梆等新兴的艺术表演形式也得到发展。
但因此类艺术表现形式刚产生不久,故伴奏乐器颇为简单,主要以以下几类乐器为主:尖弦、月琴及胡胡。
娟论文

大泉怀梆武旱船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发源于明朝时期的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剧;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吗,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
怀梆主要流行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涉,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
大泉的怀梆属东怀梆一派。
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崔今钦著的《教坊记》记载,隋末出现于河内郡的歌舞戏《踏摇娘》,应是怀梆的雏形,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最早的戏剧表演雏形之一。
海神戏,是自元以来群众对日成熟的怀梆的俗称。
海神戏起初泛指当时在官府祭,民间祈雨和庙会期间演出的歌舞百戏。
后来的明镜艺人将俗曲小调,传奇故事等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板腔体系中一支梆子戏- -怀梆怀梆在表演艺术上有不同凡响的独特风格。
总体来看,怀梆的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撼人心魄,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
怀梆属于北方棒子系统的板腔体,其唱腔、念白均按古怀庆府的方言口语发音吐字,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
怀梆演唱时以梆定板,演唱时须用枣木梆击打节奏、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句兼长短句,上下对应,合辙押韵,结构基本规整。
唱词多为整齐规范的二、二、三格律句式和三、三、四格律句式。
主要伴奏乐器有弦乐:大弦(尖弦)、板胡、二胡、月琴、扬琴、大小提琴,其中大弦(尖弦)是怀梆独有的弦乐。
其中,打击乐是怀梆音乐的主力军。
演唱板式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飞板(非板)等。
其中二八板中的挑后嗓和慢板中的花柳腔是怀梆独有的别具一格的唱腔。
怀梆的武戏场面,多数演员能十分自然地将武术动作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在全国戏剧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旱船”,顾名思义自然是指陆地上的船,“旱船”表演是汉族民间模拟水中行船的动作用舞蹈的艺术形式之一。
“旱船”的制作方法是利用竹篦或木棍制成外观类似船形的架子,然后再架子周围围缀上绘有海蓝色水纹的棉布裙,上面装上红绸、纸花等饰物,有的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品,一艘华丽的“旱船”就算制成了。
豫剧的四大板类特点

豫剧的四大板类特点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
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
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
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那么豫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豫剧的艺术特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
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
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
板腔体的名词解释_演唱形式_历史发展_戏曲特征

板腔体的名词解释_演唱形式_历史发展_戏曲特征板腔体的名词解释板腔体是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或称“板式变化体”。
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板腔体的演唱形式板腔体,是梆子、皮黄等曲调的演唱形式。
板腔体的唱词不同于曲牌体的长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单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双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
句数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调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词,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有时可唱百多句,如京剧《哭祖庙》即是。
有时可唱两句。
同样一段唱词,可以唱一眼板,也可以唱三眼板,比较自由。
板腔体也有一定的套数。
如[导板]接[回龙]转[原板],[散板]转[原板]再转[垛板]等等。
这两种演唱体系完全是因剧种的历史不同而设置的,如来源于昆山腔、弋阳腔的即为曲牌体,如来自梆子、皮黄腔调的均采用板腔体。
板腔体的历史发展黄梅戏板腔体的主调平词,是以其旋律平缓、长于叙述的特点而命名的。
它原名叫“七板”,是因为唱完一个完整的上下句正好七板而命名。
早期的平词是上下对仗体结构,在反复循环演唱时,使人感觉旋律过于单调,于是艺人们在进行多次循环时,将第一句的落音改变成不稳定的落音6,使人与第一次产生变化,由此形成了具有启承转合特征的四句体结构声腔。
为了在演唱时起板,落板和转为其他曲调方便,黄梅戏艺人创造出了起句、落句、用于转换其他曲调的截板等板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曲体声腔结构。
为什么说平词有了起板、落板、截板这样的板式后还属于单曲体呢,因为一个完整的腔体系仅仅有一些简单的起落板式是不行的,正如昆曲的大量曲牌也有起板、落板、截板等简单板式结构,它也只能属于单曲体一样,当时的平词也只能属于单曲体声腔。
这样的单曲体结构是满足不了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需要的。
因此,艺人在演唱平词时就把一些音乐色彩相近的民歌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有独特的板式和调式, 它的形成与 发展,同怀府话(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的语言)的音韵和语调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怀梆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
怀梆属于梆子腔的板腔体。 音乐 唱腔呈波状式下行, 这是因为它的起 腔一般高于落韵, 演唱中常常出现高 八度的音域, 其唱腔音乐的基本音阶 为:5 6 (7) 1 2 3 #4 5,其骨干音是: 5 6 1 2 3,#4 音常常进行到主音 5。基 本唱调为:1=A, 故我们将怀梆唱腔音 乐概括为“雅乐 E 徵调式”。 1950 年代 以来,先后还运用 #G 调、bB 调等。
式加现代韵味的结合在怀梆艺术中, 运用的非常自如、灵活,其它板式的相 互运用也异常丰富多样, 为稀有的古 老剧种增添了艺术精华。
在文化消费多元化的今天, 要想 让怀梆更好的发展下去, 就必须在保 持怀梆特点、 特色的基础上, 敢于创 新,敢于改革,不断吸收现代元素,不 断增加新的手法, 使古老的怀梆艺术 焕发出青春活力。
[哭滚白]因唱腔中常夹杂韵白,
·118·
□曹时娟
2010 年第 3 期总第 135 期 /非音物质乐文艺化术遗求产评索介/
漫谈戏曲演唱中 新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运用
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 “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诸方面进行严格训 练的同时,还根据角色“行当”的不同而运用不同 的声腔唱法。 但是,在戏曲唱腔的训练中也遗留下了一些 封建的、非科学的东西。 戏曲演唱要发展、完善自己的声 腔,很有必要学习“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展的新民族声 乐的有益经验和科学演唱方法。
二、要借鉴新民族声乐的“声音观念”
过去由于只能由男演员演旦角,为了模仿女声只得捏 着嗓子用半个声音唱, 逐渐在戏曲男声中用纯假声来歌 唱、道白就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也为当时的观众所接受(这 里也可能由于封建文化的影响,有闲阶级把戏曲当作一种 消 遣 、一 种 猎 奇— ——猎 声 音 之 奇 的 缘 故 ),后 来 ,即 使 由 女 演员扮演旦角,因袭那种纯假声也没能使自己的声音得到 完全解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许多中青年观众对戏曲 中一些“行当”的用嗓感到不好理解,如武小生戏中,一个 英 武 的 年 轻 英 雄 ,但 一 开 口 则 是 “娘 娘 腔 ”,与 我 们 当 代 观 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我想这应是我们 每个戏曲声乐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所以,戏曲演员 借鉴新民族声乐的声音观念,把真假混声运用到戏曲唱腔 的训练中来,使声音造型合乎时代的发展,使文、武小生的
参考文献: [1] 谢伦灿:《论湖南花鼓戏音乐的调
式 与 旋 法 》,《中 华 百 年 教 育 》,2004 年 第 4 期。
[2] 郭全仁:《沁阳县戏曲志》,中国戏 曲志河南编委会出版,1988 年版。
[3] 郭全仁:《怀梆唱腔选》,中国戏曲 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 河南省戏曲学会出 版,1990 年版。
落 音 较 自 由 ,下 句 落 在 “5”音 上 。 传统[二八板]根据演唱的速度、
韵律的结构可分为:[慢二八][快二 八][二八连板][紧二八]等。 演唱中, 除[二八连板]外,其余板式均可加入 打击乐, 即每一腔的下韵击打 “紧三 锣 ”或 “慢 三 锣 ”,根 据 剧 情 有 时 击 “ 五 锣”或“放长锣”。 当代的剧团音乐工作 者和演员共同探讨,兼采众长,大胆地 改制新腔,使[二八板]的演唱方法,有 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怀梆唱腔音乐的各种板式都是以 节奏形式、曲调特点为基础,通过速度 的快和慢、曲调的繁和简,形成慢、快、 紧、散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板式。 各种 板式在唱段中具有各自的性能和表现 力。 共有四大板类:即[慢板]类、[二八 板]类、[流水板]类、[散板]类。
一、[慢板]类
怀梆唱腔音乐[慢板]类包括[慢 板][金钩挂]和[迎风板]等。 它们均为 一板三眼 (4/4 拍)。 上句的落音较自 由 ,下 句 均 须 落 在 “5”或 “1”音 上 。
一、改革戏曲唱腔的训练方法
传统的戏曲演员的声音训练,一般以科班为单位跟随 师父采用“身授”的方法进行训练,所用教材大多是师父本 人熟悉的剧目。 由于师徒的声音条件不同,因此限制了演 员声音的发展。 比如,条件不如徒弟的师傅,当他唱到一定 的高声区时已感到很吃力了,可徒弟还没有达到他自己的 最富有色彩的音区,这样,徒弟的声音就可能被限制。 相 反,有的师傅的唱腔和嗓音条件都很好,同一曲目师傅演 唱得心应手,而徒弟却很费劲,声嘶力竭。 这样,学生本身 的有效的声区得不到发展。
有如泣如诉之感,故又叫“滚白”。 最适 于表现人物极度痛苦哀伤之情。
[栽 板 ]也 叫 [导 板 ], 就 是 分 上 下 韵,必须由两句唱词组成,而且两句唱 腔中间必须加打击乐三锣;[小栽板] 多以小锣做前奏, 只唱一句下韵即转 入[慢板]或其它板类。 例如:怀梆音乐 工作者在为现代戏《红灯记》中的主人 公李玉和设计唱腔时,打破陈规,大胆 创新,运用管弦乐作为[栽板]的前奏 效果良好。 运用[栽板]表现了共产党 人李玉和在日寇的严刑拷打下正气凛 然,气贯长虹的高大形象,这种传统板
[慢板]的起板过门主要有“大板 头”、“二板头”、“后四板”三种。 “大板 头” 系由几个散板的长音引导出一段 十四梆的过门旋律。 它的上下句均起 于中眼而落于板。
改革后的[慢板]唱腔与传统[慢 板]唱腔迥然不同,在传统戏《汉宫血 泪》中,吕后随着一声锣声响后由弱到 很弱的起腔过门, 唱出典雅含蓄的第 一腔的前两个字, 然后用高八度旋律 拖腔,并以悲怨凄凉的花腔,唱出了酸 楚哀怨之情,当唱到日夜的“夜”字和 把心担的“担”字时,巧妙地引入豫剧 旋律,使这两个甩腔清新自然,犹如行 云流水,委婉起伏,使观众听起来雅而 不俗,然后随着感情的变化,自然地转 入[流水板]。
[二八板]在演唱中还包括以下几 种花腔:[单扬簧][双扬簧][三起腔] [挑后嗓] 等, 在抒发人物情绪方面, 喜、怒、哀、乐均可以表达。
[单扬簧][双扬簧]适应老生、帅 旦、净行演唱,旋律线条高低起伏呈波 状,演唱起来淋漓尽致,凛然刚毅,地 方味浓,色彩性强,最富感染力。
[挑后嗓]是怀梆唱腔艺术中别具 一格的独特唱法。 除[流水板]外,几乎 各类板式的结构中, 都可以加入有腔 无字的[挑后嗓],生、旦、净、丑诸行当 皆可用之, 这种腔要比二本腔还要高 八度,用于不同感情的唱段中,既可表 现悲愤、激昂的情绪,又可表现喜悦、 欢笑的情感。
/非音物质乐文艺化术遗求产评索介/ 2010 年第 3 期总第 135 期
□
蔡
怀 世
林
梆 唱 腔 音 乐 板 式 简 说
怀梆音乐是怀梆艺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 它和剧本文学、表 演、 舞美等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构成了完整的怀梆艺术形式。 怀梆 音乐共包括弦乐曲牌、击乐锣鼓经、唱 腔和念白四个部分。 其中唱腔音乐和 念白在怀梆艺术中占据着主要位置, 戏剧的主要思想、 故事情节都要靠它 们来表达,人物形象也靠它们来塑造。 唱,是戏曲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不 管是人物感情的抒发、性格的刻画,还 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展开,以及内心 世界的揭示和矛盾冲突的激化等等, 都是依靠唱腔加以表现的。 所以,唱也 就构成了戏曲文学和戏曲音乐结构与 布局的中心。 唱腔的总体设计、素材的 选择、板式的安排、行当的分工、创作 的水平等等, 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戏 的 统 一 和 风 格,而且也关系着整部戏的 命运和音乐创作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 要对怀梆的唱腔音乐进行分析研究,并 进一步美化它,使其更具表现 力 。
三、[流水板]类
怀梆的[流水板]类结构严谨,布 局精巧,声情、字韵、行腔以及伴奏手 法各方面都甚为考究, 是怀梆唱腔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慢流水][快 流水][两锣流水][赶嗒嘴][流水赞子 韵][十字流水]等,它们的结构规律大 体 相 似 , 节 拍 均 为 一 板 一 眼 , 即 2/4 拍,都由上下句组成唱段,在特定情况 下 也 出 现 1/4 拍 ,[流 水 板 ] 类 主 要 表 现回忆、思念、忧伤、哀怨等情绪。 传统 的唱法每句均起于眼,落于板,旋律下 行较多,上韵落音可以变化,下韵落声 比 较 固 定 ,多 落 于 “5”音 。
[4] 郭全仁:《怀梆艺术》,中州古籍出 版社,1993 年版。
[5] 冯步 岭 :《民 族 音乐基础教程》,河 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程利辉
·119·
戏曲中,各种流派对声音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单一采 用“口传身授”的方法容易忽略某些演员可能发挥声音长 处的机会。 所以,戏曲演员在声音训练中,要借鉴新民族声 乐训练曲目选择的方法,结合演员的角色“行当”和声音条 件精选一些曲目(不要局限于师傅所掌握的曲目),由浅至 深、从简到繁的进行唱腔训练,可以随一个师傅,但又博采 众长的向其他同“行当”的师傅、同辈们学习,这要形成一
种风气,戏曲界那种限制自己的徒弟向其他人学习的封闭 思想,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的延续,是应彻底清除的。
传统戏曲演员声音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遛嗓子、喊 嗓子及吊嗓子,这对于提高演员的发声能力和增加声音色 彩是有所帮助的。 但喊嗓、吊嗓时大多没有乐器,调高不 定,声区的训练有可能不是全面的,有时甚至使声带受损 或变型。 因此,在吊嗓时能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伴奏,能结合 一点民族声乐的发声练习,有一定的固定音高概念,使声 音各个声区都得到锻炼,这对于科学的发展声音是很有裨 益的。
四、[散板]类
[散板]的腔调都是无板无眼的自 由板体。 它包括 [飞板][栽板][哭滚 白] 等。 它们的曲调和日常语言很相 近,上下韵词不限字数,有十字句、七 字句,也有长短句。
[飞板]节奏自由,表现悲叹、沉痛 之情绪,其唱词为散文体句式,字数可 多可少,由上下句构成主体唱腔,反复 循环演唱,形成独立板式。 具有一定的 叙事性,用途比较广泛。
二、[二八板]类
怀梆的传统[二八板]也叫“两句 一 锣 ”,这 种 板 式 表 现 力 强 , 有 很 大 的 感染力,声腔旋律变化较多,擅长叙述 和 抒 情 。 节 奏 为 一 板 一 眼 ,即 2/4 拍 。 传统的起腔过门为两个八小节共十六 板。 唱腔中的上韵和下韵,分别以八小 节组成,合起来为一句腔,须击打十六 梆,因此形成[二八板]。 [二八板]中普 通的上下句,一般都是眼起板落,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