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腔音乐节奏

合集下载

二胡常用五声音阶演奏技能(秦腔).

二胡常用五声音阶演奏技能(秦腔).

——原始社会及夏、商时期音乐的滥觞 综合技能讲解训练: 二胡独奏曲《秦腔主题随想曲》讲解与训练
二胡能力拓展训练:
中胡独奏曲《草原上》讲解与训练
4
(一)理论知识讲授:音准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性
对于听觉不太敏锐的演奏者来说,要一个音一个音 地反复训练准确按音位置的感觉以培养和稳定自己 的触觉记忆以及辨别不同音高差异的听觉记忆力。 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好听辨音高的能力和掌握准确 的按音及换把的把握性。 总之,演奏者只有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刻苦
声组成。
旋律发展手法:此曲最大的特点无外乎音乐材料来源于秦 腔。乐曲采用秦腔曲牌进行创作,形式上运用了随想曲的
自由写作手法,在乐思发展的统筹下充分发挥二胡的表现
力,根据曲牌的不同表现特征,旋律合理性的有机组织贯 穿,乐思以动静相宜的逻辑发展,旋律中声腔润饰,滑音 大量运用,以拟人声的旋律为主。 调式调性:因为乐曲创作以秦腔音乐为素材,所以此曲的 调式为我国北方传统七声调式。旋律发展主要是秦腔的 “花音”“苦音”为主,第一段慢板苦音,如泣如诉,结 句在商音上为商调式。其它段落都是徵调式。
6 (三 )综合技能训练——二胡独奏曲《秦腔主题随想曲》讲解与训练 (2)乐曲的音乐分析 曲式结构:乐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小快板、华彩和尾
1.乐曲总体讲解与训练
(1)乐曲产生的背景及表现内容
《秦腔主题随想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由赵震霄和鲁日融先生运用陕西秦腔地方戏 的音乐素材编写而成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乐 曲表现了西北人民豪放的性格。此曲最初为 民族管弦乐曲,后改编为二胡曲。既继承了 大量秦腔音乐宝贵的艺术特色,又形成了自 己的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
一面。
在演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运弓要流畅、舒展; B: 相同节奏型的多次出现,要有不同的处理; C: 要把握好乐句强弱起伏的变化; D: 对滑音的控制要准确。

秦腔的特点有

秦腔的特点有

秦腔的特点之一就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

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

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梆子等。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共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

秦腔的表演技艺非常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

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秦腔的唱腔与板式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传统秦腔音乐的基本形态分析

传统秦腔音乐的基本形态分析

传统秦腔音乐的基本形态分析作者:赵福彦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音乐文化绚烂多彩,古典腔调和音乐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音乐文化。

秦腔作为著名的传统腔调,塑造了很多音乐文化的经典,而在秦腔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熏染和艺术的沉淀。

我们在秦腔的演绎中应该继承传统韵律的特征,同时也要对新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秦腔音乐形态一、秦腔声腔的起源说到秦腔的起源,不得不提起秦汉文化。

秦腔之所以叫“秦腔”,就是因为其有着浓厚的西秦文化背景,而秦腔的理论研究主要形成时期是明代中期,在唱调和乐曲的编排上都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秦腔的腔中涵盖“音”“喉”“腭”“舌”等,其调曲中也含有“节”“高”等多种过板特征,板与板之间又起伏,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技术和艺术的特征。

秦腔中的板眼结合,运用恰当自如,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音乐韵味。

当代秦腔主要有六大板式,其中二六板为“一眼一板”,是秦腔的嫡系,同时也是六大板块的基础所在。

秦腔中有很多字句和演唱的词汇表达,在各种板式的融合中形成了复杂的板式内容,秦腔的音乐中心为板式,板式在演奏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强弱划分,体现在乐曲的节奏之中。

后期的文化氛围,在民间创作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底蕴和唱词特点,根据秦腔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了解秦腔在流传过程中的艺术特色。

在演出的状态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秦腔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秦腔唱腔板式概述秦腔在艺术的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习惯。

秦腔中的唱腔主要是指在腔调中读白之外的演唱部分,其中唱腔也是秦腔演奏中的重要元素和内容。

唱腔在表演中对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内心的情感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也能够通过高潮的表演和表达,对主体音乐内容以及多种调式的表达习惯进行组合。

唱腔部分主要分为“欢唱”与“苦唱”两个体系,根据调式的内容以及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多种表演的变化与调整,根据主要的区域特征以及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唱腔的主要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运用。

课文秦腔的艺术特色

课文秦腔的艺术特色

课文秦腔的艺术特色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特色秦腔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和乐器上。

秦腔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乐器使用丰富多样,如二胡、琵琶、笛子、锣鼓等。

其中,二胡是秦腔的主要乐器之一,它能够表现出秦腔的悠扬、婉转、激昂等不同情感。

二、唱腔特色秦腔的唱腔特色主要表现在声腔、音调和唱腔技巧上。

秦腔的声腔清亮、柔和,音调高低起伏,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同时,秦腔的唱腔技巧也非常独特,如“抹脸”、“拍板”、“打拍子”等,这些技巧能够增强唱腔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表演特色秦腔的表演特色主要表现在形体、语言和动作上。

秦腔的演员要求身形挺拔、动作协调,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同时,秦腔的语言也非常独特,使用的是陕西方言,能够增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秦腔的动作也非常精彩,如“跳高”、“跳马”、“翻身”等,这些动作能够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四、文化内涵秦腔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剧情、人物和情感上。

秦腔的剧情多以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能够反映出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秦腔的人物形象也非常丰富多彩,有英雄、美女、恶人、善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物,能够展现出不同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同时,秦腔的情感表现也非常丰富,能够表现出爱情、亲情、友情、仇恨等不同情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秦腔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音乐、唱腔、表演和文化内涵上,这些特色使得秦腔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About 秦腔

About 秦腔

3.顶 3.顶 灯
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 动作。秦腔《三进士》 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 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 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 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 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4.打 4.打 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 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 打台》的天官,《太和城》 须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 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 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两种打法。平打:先将一 碗底朝下平掷于空中飞转,再将另一碗底朝上掷 出,两只碗底对击相撞,破碎落下。斜打;两手 各拿一碗,碗底相对转磨,打时先将碗侧立掷出, 使其在空中如车轮滚行状旋转,然后将第二个碗 如法掷出,以碗底边撞击而破碎
About 秦腔
第八组
秦腔简介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 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 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 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 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 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 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 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 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 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 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 云:“ 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 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 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 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 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 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 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 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研究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研究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研究作者:韦小红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1期【摘要】秦腔历史悠久,盛行于清朝嘉庆年间,长期衍变后分为不同流派,在曲调上有很多独特之处。

本文从音阶、调性、音域和过门等几方面,分析了秦腔曲调及音乐形式的特点,希望可以为促进秦腔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秦腔;曲调;音乐形式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34-01秦腔发祥于秦川大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不同流派,尤其以中路秦腔最受群众的喜爱。

分析秦腔曲调和音乐形式,对秦腔艺术的推广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秦腔音阶秦腔音阶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等不同调式,其中以七声音阶使用最广。

七声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又增加“7”和“4”或者“↓7”和“4”两个偏音,从而使秦腔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复杂。

七声音阶主要分为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和带闰与清角的调式。

例如演员在演唱秦腔曲目《谢瑶环》时,需要采用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以欢音慢板形式,偏音“4”在欢音曲调中地位高于苦音曲调,带有明显的装饰作用,不影响调式色彩;在演唱《周仁回府》时,需要采用带闰与清角的调式,以苦音慢板形式,偏音“4”更突显苦音曲调地位,决定着调式的色彩音,并且偏音“↓7”相较于偏音“4”的苦音特色更重。

秦腔七声音阶与西洋七声音阶不同,在“4”上高出1/4全音或者1/2半音,在“7”上低出1/4全音或者1/2半音。

因此,秦腔音阶为中国特有的特殊音阶,西洋键盘乐器很难弹奏出其神韵,以#4或者b7进行秦腔记谱也并不确切。

二、秦腔调性秦腔曲调分为欢音腔和苦音腔,前者旋律欢快,节奏刚劲有力,主要表达欢乐和喜悦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3”和“6”;后者旋律深沉,节奏慷慨激昂,主要表达凄凉哀切和悲愤愁苦的情怀,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4”和“7”,更能体现出秦腔的特色。

欢音腔的代表作如《铡美案》,曲调情绪明朗,以徵音“5”作为主音,而属音“2”在曲调中的位置也较为突出,多作为上句落音时使用,对主音的支持非常大,使得曲调旋律欢音色彩浓厚;苦音腔的代表作为《周仁回府》,曲调的情绪深沉,小调意味浓厚,同样以徵音“5”作为主音,其他属音则以其为中心进行,在苦音唱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谈秦腔艺术风格与表演手段

谈秦腔艺术风格与表演手段

谈秦腔艺术风格与表演手段作者:韦小兵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秦腔的表演艺术继承了包括杂剧、南戏和昆曲在内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剧种的好的东西;秦腔唱腔的突出特点是高亢激越,要求用真嗓音演唱,一般不用假音,保持了原始、豪放、粗犷的特点。

“唱戏吼起来”为陕西十大怪之一,但这种唱法正是秦腔“大锣大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固有风格。

关键词:秦腔;音乐风格;表演风格中图分类号:J825;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32-01秦腔的表演艺术,在历代艺人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表演程式、表演技巧以及绝活。

如各个行当的表演身段、手势、台步、亮相;摩捶子、拉架子、踏二锤、抖马、搜门、二凡等程式;髯口功、哨子功、翎子功、帽翅功等表演技巧;吹火、耍牙、鞭打灯花等绝活。

一把彩火从上至下或从两腿间飘然喷出,既烘托出人物的豪迈气概,也将整个舞台气氛渲染得极其热烈火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秦腔表演艺术的风格。

一、秦腔的表演艺术特点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秦腔的角色分老旦、老生、须生、小生、正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

表演时强调感情的真实,要求演员一招一式皆情理真切,喜、笑、怒、骂、悲、哀、愁、爱、恨、憎、欲要明显强烈,达到 "装谁像谁,装谁就是谁”的效果。

秦腔表演中的手、眼、眉、身架及势子等,有其独特的风格,贯穿在诸多身段之中,为了避免重复,使人易看易懂,故一并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

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氵[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匚倒八棰]等。

“挂号”属叫板的另一形式。

即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用一定的手势或身段向司鼓暗示所需板式或动作铜器。

如用大拇指示意起[浪头带板];食指示意起[箭板];单手下摇示意起[摇板]等。

建国后这些挂号在舞台上均被逐渐淘汰。

“叫板”除叫起板式的意义外,又有戏剧和音乐上的意义,从而用来达刭一定的戏剧效果。

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

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

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

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因二六板式速度的变化及其与节奏的联系,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

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小带板],[二**小锣带板],[二六七小锣带板],[二六八小锣带板],[二六十小锣带板],[哭腔子小带板],[二六喝场子小带板]等;用大铜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带板]、[二六蛮带板]、[二六拉棰子大带板],[慢傲二六带板]、[长棰垛头二六带板],[七棰二六带板]等。

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铜器,后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两半截二六带板]。

总之,根据人物和戏剧内容的需要各种起板均有各种用场。

[二六板]的起板过门也称板头。

它是由引子和基本过门构成的。

根据不同的起板铜器可灵活运用引子。

当剧情需紧凑时也可以在引子后接唱。

三、起唱规律[二六板]唱腔少则一句,多至数十句。

有十字句和七字句词格。

唱腔上下句的起唱大体是眼起板落,即第一腔起于眼上、但板起板落也常见。

四、二六板唱腔1、“碰板”:即从板上(强拍)起唱,落音在板上。

句间过门多是唱腔的曲调重复或变化重复。

词格较为自由。

如王天民演唱的《黛玉葬花》林黛玉唱腔的“-眉儿-眼儿-眼儿-眉儿、眉儿眼儿眼儿眉儿都围在了花前”均为碰板。

2、[紧二六]也称匚快二六],其句式结构与慢二六相同,只是速度较之[慢二六]加快而已。

记谱为昔拍子。

如《赶坡》中王宝钏唱段“观见他眉来眼去眼去眉来总有假,五典坡还要盘军家”这段均系紧二六板。

3、唱句夹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据剧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间加进道白后继续接唱。

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唱段里加旁白后又继续接唱。

4、伤寒调二六板伤寒调是演员在较低音区演唱的唱腔旋律、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病态或处在昏睡梦惊时的情绪。

如《葫芦峪、祭灯》诸葛亮唱段。

五、过门和落音二六板过门有板头过门(含引子)、基本过门和句间过门。

句间过门是唱句后的过门,它包括上句过门和下句过门及垫句过门。

垫句过门是上下句唱腔不拖腔、即连唱时中间的过门,其时值较短。

二六板唱词除规整句词外,还有多字句。

其句式灵活多变。

特别是上句唱腔、曲调变化多样。

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

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音;欢音可落1,2,3,6,3,2等音。

无论“苦音”和“欢音”下句均落5音,有时苦音下句可落1音。

六、转板[二六板]有转板的功能,它可依二六板起之,经过一句转人另一板式,可由[二六板]转[二倒板]倒入[慢板];也可转[慢板]后经上板又转回[二六板];将其速度加快则可转人[带板];还可直接转[双棰带板]。

七、落板[二六板]落板有“留板”,“歇板”,“齐板”“砸板”和“黄板”。

其中后三种落法属完满结束法。

1、“留板” 是以紧打慢唱形式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法。

有在尾句开始时转紧打慢唱;有在尾句第一腔后转紧打慢唱、即第一腔后接留板过门,第二腔转紧打慢唱。

打击乐可用带牙子或用双键来伴奏留板。

2、“歇板” 在[二六]唱腔进行中需道白和表演时,唱腔暂停而音乐过门继续进行的板式故称“歇板”。

歇板可直接歇和留板后歇。

歇板分为上句歇和下句歇。

歇板过门音乐可无限反复,并为一板三眼,因4/4拍子具有平稳性,以便用来衬奏道白和表演。

需接唱时可在歇板过门中随时起板接唱。

歇板有各种落音和各种落音的歇板过门,但以落5音为多见。

3、“齐板”二六齐板是以完整板式即一板一眼板式来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形式。

其在唱段末句第一腔后接垫句过门,一般将速度稍减,句尾用齐板过门来完满结束。

齐板有带腔齐板和不带腔齐板;不带腔齐板叫硬齐板。

4、“砸板” 二六砸板是指在唱腔或音乐的某一句中立即停止演唱和演奏,即由击乐垫一棰将板截齐以便采用静场说白、即为砸板。

5、“黄板” 二六黄板主要用于一出戏或一本戏最后唱腔的末尾。

其句型比较固定、结束感强。

结束法是在唱腔的最末上句中提前蓄势,并用击乐将正规板式节奏砸掉,唱腔下句转散,加击乐三压(三棰)来结束唱腔。

八、彩腔彩腔是唱腔中用高八度假声拖腔,有声无词或由某字带腔。

其作用在于增加旋律的花彩来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

因有独特的腔调特色故名彩腔或简称为“拉腔”。

老艺人又称“二音子”或“窄音”。

二六板彩腔通常在留板、齐板时常用一句或二句彩腔。

【慢板】秦腔基本板式,节奏严谨,感情细腻,旋律丰富,曲调迂迴婉转,宜于表达人物内在感情。

常用于戏剧中的自叙和抒情。

各种人物皆用。

它既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板式,同时又可转入另外板式。

慢板为一板三眼即4/4节拍。

分:“苦音”和“欢音”两类腔调。

这两类唱腔结构、时值。

起句及落腔规律大都相同,只是调性色彩和旋律进行有所区别。

慢板在速度上分慢速、中速和快速。

一、叫板分“虚字叫板”和“有字叫板”。

虚字叫板即用虚字并加重语气来拖腔以达到所需的板式。

有字叫板即用一定规范的较强旋律演唱并加人词字,以达到所需的板式。

二、起板慢板起板可分为[安板]和[塌板]两类:[安板]不用铜器,只下一棰,故称“一棰安”;而[塌板]用铜器起板。

[安板]起的有[一棰安慢板]、[一棰安懒翻身]、[一棰安拦头]等。

[塌板]起的有[大塌板]、[二反塌板]、[中塌板]、[快塌板]、[一棰拦头]、[三棰栏头]、[慢傲塌板]、[长棰拦头]、[垛头塌板][哭腔子大塌板]、[哭腔子小塌板]、[八鸽洗澡]等。

三、板头过门和基本过门慢板板头过门的起法因板头铜器不一而有区别。

传统板头有“三环”、“大开头”、“二开头”和“懒翻身”。

这四种板头过门均有欢音和苦音。

其中“三环”最为常用。

“三环”是由三个乐句组合构成,除引子为散板节奏外,其正身有九板,因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队及演奏者,特别是主奏乐器(板胡)演奏者不同,所以同是“三环”却有各种不同演奏风格(指花)的出现,其基本骨架及节拍,时值则相同。

其中有简指花、繁指花和阴司调指花。

“三环”既可以完整形式运用还可以分段形式运用:如[一棰安]起,属完整[三环];[安板拦头]起,其过门则是从其正身第一小节起;[塌板]和[一棰拦头]则是从正身第二小节第二拍起,但近三十年来多从第二小节第三拍起;[二反塌板]、[苦腔子塌板]、[八鸽洗澡]等均从正身第三小节第三拍起。

在传统旧程式慢板中,唱腔上下句末的过门后接用[三环]过门,所以“三环”既是慢板的板头过门同时也是唱腔句间过门。

“苦音大开头”速度较慢,曲调稍长,正身旋律为一板三眼,其意境深沉并富有丰富的内在表现力。

“欢音大开头”旋律潇洒大方、抒情流畅,正身为一板三眼。

“二开头”旋律有浓烈地民族古典韵味,速度较慢,分“欢音”和“苦音”两类,多用于传统剧中正面角色回忆、思索、疑虑之情绪。

它的结构严谨,旋律性强,正身曲调为一板三眼。

“懒翻身”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曲调为两小节,即中眼起、头眼落,以便于节省时间很快接唱。

四、慢板唱腔1、紧开口唱法: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

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

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即快速的慢板。

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

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

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

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

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

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

(又称“闪板”)。

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

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

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

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

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

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