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腔字调处理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秦腔板式

秦腔板式

秦腔板式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唱剧在现代戏曲中,通常是指节拍形式。

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

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

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

••••••••••板式简介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

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

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一小节只有一拍,并以四分音符为一强拍(1/4),一板。

一板一眼(2/4),每小节有两拍,一强拍,一弱拍,一板、一眼。

一板二眼(3/4)板、头眼、二眼。

一板三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

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

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

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篇一 : 秦腔:秦腔-概述,秦腔-起源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剧种。

流行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宝鸡地区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所演剧目,据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

其板类共有六种: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春秋笔_秦腔 -概述秦腔秦腔也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是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源,流行遍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一带。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称“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2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叫“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乐谱中的半音关系

秦腔乐谱中的半音关系

秦腔乐谱中的半音关系秦腔乐谱的音位34和71是半音关系。

汉族的古典音乐有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周礼·春官》),是为五音。

古人以汉字记谱,叫工尺谱。

五音工尺谱作上、尺、工(小工)、合(六)、四(工),相当于简谱的1、2、3、5、6。

宋末元初人张炎在《词源》一书中认为这几个音阶可由人的喉、鼻、齿、舌、唇等五个部位发出。

古人很早就把五音同五行联系在一起:①、角音——齿音,五行属木,②、徵音——舌音,五行属火③、宫音——喉音,五行属土④、商音——鼻音,五行属金⑤、羽音——唇音,五行属水《管子·地员篇》把五音与五种动物的叫声相联系,如“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

凡听羽,如鸣马在野。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

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依据五行理论,五音还有许多匹配方法,从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古典音乐理论,包涉了天文、地理、社会伦理、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并由此生发出了中国特有的礼乐文化。

怎样确定这五音的音值呢?这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聪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究这个问题了,并且很早就发现了这五个音符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称作“五度相生”,依次为基础,发明了“三分损益法”来确定这五个音符。

《管子·地员篇》一书中就讲述了用“三分损益法”确定这五个音符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最被公认的定调方式法。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给丝弦定调的方法。

西晋人荀勖又发明了管口校正法,这是此后中国传统乐队以管乐定调的理论基础,也是基本方法。

古人还发现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和徵、羽和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等韵学研究发现,五声中发徵音的舌部有舌尖音和舌上音,这样徴音就有两种,其中一种为徴音低半音,就是所谓“半徵、半角”的“变徵”音,工尺谱记为“凡”,简谱记为“4”。

变徴实际是角音上方的二度音,古人称上方音为“清”,所以变徴也叫作“清角”。

浅谈秦腔唱腔

浅谈秦腔唱腔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谈秦腔唱腔郭嘉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秦腔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每一个角色表演中都呈现了不一样的艺术独特性。

秦腔的表现方式夸张而又不失艺术底蕴,它的唱腔更是别具一格,随着登场人物的角色不同,唱腔也会随之转换,能够让欣赏秦腔的观众在领略这个古老艺术表演的同时,也能随着角色的逐一登场、唱腔转换来快速融入到戏曲当中,体验一把“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酣畅淋漓。

本文主要从秦腔的唱腔和所代表的角色演唱的特点的角度来分析它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秦腔;戏曲唱腔;秦腔“吼”字;人物塑造不同角色唱腔的特点【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3-0067-02【本文著录格式】郭嘉仪.浅谈秦腔唱腔[J].北方音乐,2020,07(13):67-68.引言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包括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和甘肃等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它的历史渊源留长,是经历了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演变,经过时间长河的锤炼逐渐形成的相当古老的一种剧种形式。

但是距今为止,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不一而论,有说秦代就有了秦腔的雏形,还有说是唐代长安是秦腔的演变之地,更有元朝,清代开始兴起的学说。

这些学说,都有待考证,所以秦腔的起源还不可妄言,以下笔者只述秦腔唱腔。

一、秦腔的代表性唱腔欢音和苦音秦腔的唱腔分为欢音腔和苦音腔两种。

所谓的欢音,也叫花音、硬音,顾名思义就是表达欢快的情感,旋律线条明亮、轻快,而又不失力量,擅长表现各种欢乐、喜悦的心情。

而苦音,也称作软音、哭音。

它和欢音情绪表达截然相反,但却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它把凄凄惨惨戚戚描绘得栩栩如生,深沉的曲调在哀婉、激昂的表现手法中切换自如,把悲愤、凄凉、哀痛、怀念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秦腔里的欢音腔和苦音腔是根据戏剧中的场景情节和人物需要来选择性地使用。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一、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式。

它的曲调迂回、婉转,抒情性很强,句中常有较长的拖腔。

在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时,采用这个板式。

慢板分“苦音腔”和“欢音腔”两种。

这两种唱腔结构、时值、起句、落腔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调式色彩和旋律进行上。

慢板是4/4 节拍,即一板三眼。

板即强拍,眼即弱拍。

三眼分作头眼、中眼、末眼。

其格式如下:4 / 4 强、弱、次强、弱一板三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慢板因速度不同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快三眼即拦头板,它的速度较快,旋律简练,所表现的情绪较为强烈。

一般在人物感情冲动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板式。

快三眼板有一种变节奏型的板式叫“撂板”,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式。

必须由慢板的下句引入,可连唱数句而转入“二六板”。

慢板的苦间腔又有“伤寒调”与“阴司板”两种特殊的唱腔,它们的结构、节拍、起句、落腔规律与慢板相同,曲调各异。

是在人物情感极度哀伤、懊悔、昏迷状态时所唱的一种曲调。

唱腔的音区很低,多是下行音的进行。

伤寒调的下句落音,更为特殊,落在调式的下属音“1”音上,类似京剧中的反调。

慢板唱句结构慢板唱腔的词句是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基础,并由对重迭的上下句构成唱腔段落的。

每句唱词又分为若干不同格式小的腔节。

这些小腔节是唱腔的最小单位,它和语法中的逗句相似。

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这句唱词本身便含有轻重停顿之分,朗诵进便分为三逗来念。

这便是是腔节产生的根源,即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

慢板的唱腔每句分为三个腔节。

其格式如下:这些腔节起唱的节拍位置基本规律如下:上句下句第一腔,起中眼;第一腔,起中眼;第二腔,起中眼;第二腔,起板;第三腔,起板;第三腔,起中眼。

慢板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唱腔的变化极为多样,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常落于调式不稳定音上。

苦音上句末可落于“2 4 5 71”五个音上。

欢音上句末可落于“5 6 1 2 3”五个音上。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秦腔的唱腔与板式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和运用

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和运用

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和运用作者:陈永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秦腔演唱是我国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唱法技巧进行不断提高,才能实现秦腔唱法的进一步突破。

因此展开对秦腔唱法技巧的进一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秦腔唱法技巧关系[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07-02秦腔的演唱是戏曲表演程式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秦腔戏曲演员所具备唱腔的基本要素和必要前提。

戏曲演员应具备基本的舞台技术唱、做、打有了这个基本功,演员就能在戏曲声乐旋律的配合下,赋予美的高品位、高境界。

我在从艺近三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一个秦腔戏曲演员有了巧妙运用唱腔的驾驭力,他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给观众以清新隽永,意味无穷的艺术美的享受。

一、正确把握角色与唱腔关系我在秦腔剧目的演唱中,必须深入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的情绪,在演唱中竭尽全力做到以声带情,声为情役。

一个戏曲演员有情无声不行,无情有声也不行,而必须二者兼有。

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个戏曲演员必须懂得:唱腔在整个戏曲艺术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要正确运用唱腔表现戏曲艺术的美,就要有超前意识,排除一切困难和来自外界的阻力,在科学发声的园地耕耘。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

我在近三十年来,学习科学发声和运用科学发声技巧的实践说明,运用科学发声的技巧,对准确表达人物内心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我在秦腔“《白蛇传》断桥”中扮演的白素贞,在出场时唱的[尖板] “与天兵打一仗,气冲牛斗”一句,“与”音要直,要稳,气息稍沉,字要由弱渐强“天兵”二字音也要直,不需要丝毫波动,“打一”二字则略有波动,不要太大。

“仗”字则要随着托腔的运行,波动才进入正常范围。

这样的运用声腔,既符合剧情需要,又符合主人公年龄和身份要求,还兼有声腔圆润,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