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合集下载

秦腔板式

秦腔板式

秦腔板式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唱剧在现代戏曲中,通常是指节拍形式。

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

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

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

••••••••••板式简介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

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

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一小节只有一拍,并以四分音符为一强拍(1/4),一板。

一板一眼(2/4),每小节有两拍,一强拍,一弱拍,一板、一眼。

一板二眼(3/4)板、头眼、二眼。

一板三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

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

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

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秦腔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一带,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发展最完整的地方戏曲之一、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下面是秦腔的特点:1.音调独特:秦腔以其沉稳、庄重的音调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音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音用以唱角色,中音用以唱独白和情感的表达,低音则用来唱出音乐的基调。

这种音调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成为秦腔独特的标志之一2.口技精湛:秦腔以其卓越的口技而著称。

演员们能够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和音调转换,使观众产生错觉,似乎有多个人在同时演唱。

秦腔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掌握这种口技的技巧,并且能够在表演中将之运用自如。

3.表演形式多样: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戏、说白、弹琵琶、打鼓等。

其中唱戏是秦腔的主要表演形式,演员们通过歌唱,诉说故事情节,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说白则是在唱戏的基础上,加入讲述故事情节的部分,起到串场和补充角色对话的作用。

弹琵琶是秦腔的伴奏乐器之一,演员通过琵琶的演奏来衬托和增强表演的效果。

打鼓则是为了突出表演的节奏和气氛,增加戏曲的戏剧性。

4.表演技巧丰富:秦腔的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唱腔、占地位、挥手、闪耀光等。

唱腔是表演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通过独特的发声方式和演唱风格,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占地位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挥手则是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闪耀光则是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增加表演的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

5.丰富多样的剧本内容: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而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

秦腔的剧本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故事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秦腔板头常识

秦腔板头常识

秦腔板头常识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板头是秦腔中的一种唱腔,也是表演者常用的技巧之一。

以下是关于秦腔板头的一些常识:
1. 板头是秦腔中常用的一种唱腔,也是表演者常用的技巧之一。

其特点是快速、敏捷、刚劲,既能表现人物的豪迈和英勇,又能表现人物的悲愁和哀怨。

2. 秦腔板头的演唱需要有丰富的声音技巧和表演技巧,包括音高、音调、节奏、呼吸、声音的起伏和变化等方面。

同时需要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以配合唱腔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 秦腔板头的表演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把握,既要表现出动感的力量和活力,又要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深沉。

此外,还需要注意配合舞蹈、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表现,使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4. 秦腔板头的演唱和表演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要注重技巧的磨练和情感的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

总之,秦腔板头是秦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唱腔,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需要表演者有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学习和磨练。

- 1 -。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贾平凹)

秦腔(贾平凹)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 出 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 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 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 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 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一、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式。

它的曲调迂回、婉转,抒情性很强,句中常有较长的拖腔。

在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时,采用这个板式。

慢板分“苦音腔”和“欢音腔”两种。

这两种唱腔结构、时值、起句、落腔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调式色彩和旋律进行上。

慢板是4/4 节拍,即一板三眼。

板即强拍,眼即弱拍。

三眼分作头眼、中眼、末眼。

其格式如下:4 / 4 强、弱、次强、弱一板三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慢板因速度不同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快三眼即拦头板,它的速度较快,旋律简练,所表现的情绪较为强烈。

一般在人物感情冲动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板式。

快三眼板有一种变节奏型的板式叫“撂板”,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式。

必须由慢板的下句引入,可连唱数句而转入“二六板”。

慢板的苦间腔又有“伤寒调”与“阴司板”两种特殊的唱腔,它们的结构、节拍、起句、落腔规律与慢板相同,曲调各异。

是在人物情感极度哀伤、懊悔、昏迷状态时所唱的一种曲调。

唱腔的音区很低,多是下行音的进行。

伤寒调的下句落音,更为特殊,落在调式的下属音“1”音上,类似京剧中的反调。

慢板唱句结构慢板唱腔的词句是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基础,并由对重迭的上下句构成唱腔段落的。

每句唱词又分为若干不同格式小的腔节。

这些小腔节是唱腔的最小单位,它和语法中的逗句相似。

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这句唱词本身便含有轻重停顿之分,朗诵进便分为三逗来念。

这便是是腔节产生的根源,即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

慢板的唱腔每句分为三个腔节。

其格式如下:这些腔节起唱的节拍位置基本规律如下:上句下句第一腔,起中眼;第一腔,起中眼;第二腔,起中眼;第二腔,起板;第三腔,起板;第三腔,起中眼。

慢板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唱腔的变化极为多样,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常落于调式不稳定音上。

苦音上句末可落于“2 4 5 71”五个音上。

欢音上句末可落于“5 6 1 2 3”五个音上。

说说秦腔大知识!

说说秦腔大知识!

说说秦腔大知识!秦腔名家刘红梅《秦腔的六大板式》:慢板、二六板、二导板、代板、垫板和滚板(滚白)。

《秦腔的唱腔》:苦音唱腔和欢音唱腔,这两类声腔中又各有“彩腔”之分。

6和3两音是欢音唱腔的特征音。

7和4两音是苦音唱腔的特征音。

《秦腔的彩腔(+衣)》:(1)慢板彩腔;(2)二六板彩腔;(3)二导板彩腔;(4)代板彩腔[只有一种:“喝场腔”,它主要用于唱段的结束之处,其结构与“喝场子”相同,每句唱完后带接彩腔];(5)垫板彩腔和(6)滚板彩腔[即:大起板彩腔头,它的起板与滚板相同,唱腔与垫板相似,自由节拍,每句唱完用击乐垫衬,分为三腔,大起板彩腔头一般都在大段唱腔的首句使用]。

彩腔就是拖腔、二音子,实际音高是一个八度。

秦腔的板式曲调均用真声演唱。

秦腔的彩腔曲调均用假声演唱。

彩腔的具体运用是在人物感情非常激动、戏剧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它是唱腔曲调强烈的一种对比手法。

《秦腔传统戏》唱段按行当分录,有“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

《秦腔现代戏》唱段按男腔和女腔分录。

《秦腔的六大板式------简介》(一)慢板4/4节拍(由两个2/4节拍组成),有板有眼,一板三眼,抒情性。

1.起板的方法-----有安板和塌板两大类之分。

2.过门-----有板头过门、句间过门、腔间过门、歇板过门、板尾过门,共五种。

3.结束的方法------有提板、留板、歇板,共三种。

(二)二六板2/4节拍和1/4节拍,有板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叙述、对话性。

1.起板的方法------有摇板、原板和二六大代板、二六小代板、二六大小代板、二六七锤代板、二六拉锤代板、二六蛮代板、二六垛头子代板之分。

2.过门------有板头过门、上句过门、下句过门、转板过门、留板过门、垫句过门、歇板过门、板尾过门,共八种。

二六板唱腔上句和下句的节奏都是六板(俗称二六板)。

二六板的基本过门是2/4节拍节奏,其过门的节奏可都是七板。

3.结束的方法------有二六提板、二六扎板、二六荒板、二六留板、二六歇板,共五种。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秦腔的唱腔与板式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
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1、紧开口唱法: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

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

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即快速的慢板。

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

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

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

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

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

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

(又称“闪板”)。

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

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

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

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

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

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

此种唱腔仅限于剧中人物临将死亡或死而复生时应用。

阴司板只有苦音。

慢板中用阴司板来演唱的这种阴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

如《血泪仇》王东才妻死前的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