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传统人生观 第二节怎样待人
中国传统文化~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1.应有的态度——如何在公司赢得好印象?除了在公司内打电话、接电话之类的技巧外,还包括将访客带到会客室、递出名片与接收名片的方法,以及替别人作介绍……等,各种在商业社会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礼仪。
如果你刚进入公司,影印资料、整理文件,以及端茶倒水之类的事,会显得特别的多。
或许你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意义。
但事实上,你所从事的工作绝不是琐碎之事。
当你接听电话的那一瞬间,你就代表了公司。
假使你在电话里显出失礼的态度,对方会认为这是你所任职公司的失礼,有时还可能导致谈判破裂,最终失去顾客。
2.客人来访,应起身迎接——如君整理资料正在忙得不可开交,此时有位客人走进来。
如君腾不出空,只好继续做事,同时坐着向客人打招呼。
可是,这位来客见到她的上司便对如君坐着向他打招呼一事,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当然,如君也有她的苦衷,但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手上的工作多么繁重,对于访客,都应当站起身来行礼,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或许如君的心里怀着热情欢迎的想法,可是,在访客心里却不如此认为。
如果被客人看到你坐在媾做事,只是把头例行公事般地点一下,那么对方便很自然的有一种被忽略的感受。
记得当遇有客人来访之际,无论自己有多么忙,都应站起身来打招呼。
3.要跟访客问好——遇到访客,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应抢先向对方问好,这才是正确的待客之道。
寒暄时的礼节为身份低的人先问候身份高的人。
而对于所有的公司来讲,访客都是居于上位者,因此必须由己方先致问候。
所以当见到不认识的访客时,要先行问好。
如果当时正与同事站着谈话而没打招呼,或者来访者是进进出出的业者,就不在此列。
4.鞠躬时眼睛要注视对方——鞠躬大致可以分为二类,即微微的点头致意和常见的敬礼。
无论采用哪一种鞠躬方式,都必须遵守基本原则。
在鞠躬的开始与结束时,都需看对方的眼睛。
无论行多少次敬礼,如果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这种行为也无异于是忽视对方。
此外,太快把头低下或抬起,都不能算是正确的鞠躬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提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简析:高二年级政治课开设的是《文化生活》,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第一,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英文名:Special Subj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代码: 04413013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2分学时: 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 )2.课程性质:专业限定选修课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锦全、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文初、蒋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冯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十分宽广,材料极为丰富。
我们作为高等学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旨在使在校大学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人生观

二、追求崇高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 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 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 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为社会主义信 念的关键环节。
三、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
传统 为了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 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2、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3、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人际和谐、父慈子孝) 4、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 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
(二)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因为: 第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每个成员为它 提供财富,社会才能根据这些财富的总和扣 除社会所需要部分,然后满足每个人享受的 需要。 第二,作为公民,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必须 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两者相互依存,密 不可分。 第三,人生最崇高的价值,是无产阶级和全人 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珍尼:前半生把 香蕉分给黑猩猩,后半生要分给人类,要把 和平、和谐和爱心播种到人间。)
(二)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 这种人要求在一种平淡安静的环境中生 活,害怕和回避社会的剧烈变化。 (三)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的人生 目的
三、人生目的选择与确立
(一)人生目的的层次
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案)

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案)探求人生意义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员们了解什么是人生观,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让学员们了解到人生观包括以下几点: 1、人生目的 2、人生态度 3、人生价值以及让学员们了解到几种易产生的错误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员们了解到人生观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在人生道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想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引出人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怎样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特点及人生观选择的标准、原则和途径。
第一节人生的意义一、人的属性:1、自然属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本能的特性。
例如:人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穿衣服,遇到危险时要躲避或者反抗,发育成熟了要寻觅配偶。
这些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天生的本能特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
社会属性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劳动创造性。
人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劳动创造性。
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巨大物质财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性。
人的劳动创造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
动物要得到生存资料,只能消极地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
动物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变自然,但是不能创造。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②目的意识性。
人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
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传统人生观 第一节怎样待己

古人修养: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 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 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 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 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 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 知之。 ” ——《曾国藩家书》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1.儒家人格理想:追求理想人格、提高个人修养, 并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2.“内圣外王”: 最早见于《庄子·天下》,是 要求以内圣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以个体的道德 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 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2)自省 自省是儒家道德修养 最根本、最重要的修养方 法。 自省就是主体依据客 观道德标准对自己在道德 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 知、评价、选择,从而不 断深化自我道德修养和提 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是个 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一、修身正己求内圣
孔子的自省观: 1.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在自我修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提示: 一个人为人处世要严于律己。杨 震的“廉”,贵在“慎独”。《中庸 》有句话说得好:“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一 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 ,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 人不在场或不注意就去干坏事。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 化的修身之道。在场或者不注意额干 坏事
道家个人修养观:随心所欲,任其自然,逍遥无为。 庄子认为: 个人修养的人格特征: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 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

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
一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难以回答,便问老师如何回答。
孔子说:“其为人也(指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他经常教导弟子:为人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总是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
他曾语重心长地劝导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阳货》)他还用流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要爱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根据孔子的教导,曾子论述了人生“任重而道远”的积极思想,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道家人生哲学是重境界、图个体自由放达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
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世故。
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道家的人生境界或人生理想的话,这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朴归真。
老子或道家人生哲学的最显著两个特点是:第一,处事谦下,善于保护自己。
老子说:“圣人欲上民(欲为民上),必以言下之(言谈谦下);欲先民(欲为民先),必以身后之(处事先人后己)。
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皆乐推不厌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第66章)由于待人处事谦下,所以当你居上位时,不被一般人看成负担,也不会被普遍百姓伤害。
他还说:“吾有三宝,特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必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第67章)这些文字所阐明的都是善于保护自己,不为人害的人生哲理。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复习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都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
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
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1.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2.人生态度——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南仁东)。
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三人看待蜘蛛攀爬)。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 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 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 要所具有的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即客体对主体的 有用性。
▪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 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 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 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 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 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 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 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 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 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 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 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 目: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 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 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被 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
▪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 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 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 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1)人生目的的层次
生活
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二)礼
“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 重视礼,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 立人。 战国时期,孟子正式把仁、义、礼、智作为 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 德行之一。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三)和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为 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发 展的最高境界,“和”同时也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 标。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 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 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一)自我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一词大致相当 于国家的概念,范围包括整个中华大地。 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国家兴衰联 系起来,体现了中国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出发点,“治国”、“平天下”才是 终点、是归宿。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四)义 “义”的基本意义是公正,是对待他人应有 的规范。 孟子:“义”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 “羞恶之心” 。 荀子: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 的需要。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 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义”与“仁”、“利” 的关系: 在“义”与“仁”的关系上: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义”是中华 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如:“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 成仁”、“舍生取义” 等。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 追求利以及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 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 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五)信 “信”的本义为言语真实,诚实,由此引申为诚 信。传统文化把诚信视为人的基本道德。 《论语·学而》: “言而有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课前导入
曾经,有一首歌唱红大江南北,就是刘欢演 唱的《世界需要热心肠》。那么,这首歌何以 为人们如此喜爱呢? /video/349310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孔子:“发奋忘食,乐而忘忧。”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后练习
1.墨家伦理道德观的最高准则是“仁”。 (错误,应为儒家) 2.“不知礼,无以立”是儒家的道德规范。 (正确) 3.中国人为人处世主张“和为贵”。 (正确) 4.孟子认为“义”是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 “分”的需要。 (错误,是荀子的观点) 5.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 (正确)
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热情互 助的美好风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同学 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亲友之 间,需要这种温情和互助。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 人交往,才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那么, 这些原则到底有哪些呢?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 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荀子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要 得当。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浩然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 体现: 1.孔子:“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 2.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 贱不能移。”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4.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二 章 中 国 传 统 人 生 观
第二节 怎样待人
内容提要:
怎样待人就是怎样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也就是 处理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在人与人关系方面, 中国古人的处世原则有仁、礼、和、信、义等; 在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要 体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意识和上下求索 的民族意识。
孔子周游列国图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司马迁惨遭刑狱 之苦,发愤著书, 励精图治,实现 自己伟大的抱负。
宋理学家张载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二)个人与民族——上下而求索
在个人面对与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 人生观体现为一种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实 现民族进步的上下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 神具体表现为正道直行的浩然正气和刚健 有为的自强精神。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舍生取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人与国家民族:以天下为己任
中国人天下意识、家国意识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天下意识,二是上下求索的民族意识。 前者体现了处理自我与天下的关系的态度, 后者体现解决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的方式。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其含义是 “爱人”、“泛爱众”。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在儒家“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 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 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 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一、人与人——尚礼守信
田横五百士的故事: 田横是齐国的后裔,是抗秦的队伍之一。汉高祖消灭 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 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汉高 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 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 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向京城 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 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 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 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 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 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 “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