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合集下载

古代哲学思想的作文范文

古代哲学思想的作文范文

古代哲学思想的作文范文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对人生、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启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古代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在个人成长和生活方式方面,古代哲学思想给予人们关于人生道路的指引。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理念告诉我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倡导个人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

这种思想对于塑造良好公民和社会成员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道家思想则着眼于个人的内心追求,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平和。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治理社会和政治方面,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和治理原则。

尊重长辈、谦虚礼貌、恪守社会规范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法家思想倡导严格的法治和权威管理,这对于社会稳定和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智慧不仅可以给予我们对现代政治的启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当下的社会关系。

最后,在人类思维和智慧发展方面,古代哲学思想启迪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涵盖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流派,每一种思想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儒家思想注重实用和务实,提倡世界的和谐与适应;道家思想突出了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超脱;墨家思想倡导兼爱和以和为贵。

这些思想观念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

总之,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智慧启示了我们对个人成长、社会治理和人类思维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找到对于解决当代问题的启迪和指引。

让我们珍视这一宝贵遗产,并将其智慧传承下去,让古代哲学思想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古文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

它通过文字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道路的指引。

本文将探究古文文学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并加以思考和反思。

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古文文学中,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贯穿始终。

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到《诗经》中的北风之悲,无一不在反思人生的意义。

古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道义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例如,诗经中的《关雎》以婚姻为题材,表达了人生的责任和情感,并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还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庄子》中的蝶梦之说便是一种思考人生真实性与虚幻性的哲学思辨。

在此观点中,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界分并不清晰,人生亦如梦幻般虚幻不定。

这种哲学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二、对人生困境的启示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也给予了人们对人生困境的积极思考和启示。

在人生的曲折中,古人早已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智慧。

《论语》中的《学而篇》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设身处地,用宽容来应对困难和纷争。

同样地,《孟子》中提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直接提醒人们要勇于承担人生的责任,追寻自己的使命。

这些古文中的智慧言辞如同人生之灯,指引着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与前进的方向。

三、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古文文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上。

古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与对世界的感悟。

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对人生态度的佳作,例如《桃夭》、《蒹葭》等。

这些诗歌不仅抒发了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体现了古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桃夭》中写到:“维桃之狩,猗傩吾方蕴孟?”这句诗表达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逐。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借鉴和学习。

四、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古文文学中的人生哲学还反映了古人们对高尚人生境界的追求。

古人们借助文学作品,通过哲学思考,探寻人生的升华。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

人生观论文优秀10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篇一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它们在描绘人类存在的同时,启迪着读者的思考,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所展现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智慧的光芒。

庄子的《齐物论》给我们带来了对待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哲学小品中,庄子以循环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定数和规律,在这个宏大而有序的宇宙中,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

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强调顺从天道,摒弃功利的追求,以达到心境的宁静与人生的自在。

《红楼梦》则展现出了一种忧伤的人生哲学。

曹雪芹以富丽堂皇的词藻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了贾宝玉一生的起伏和辗转。

贾宝玉作为书中主角,他的人生经历着家族的兴衰、爱情的纠葛和生活的无常。

作品中所表达的忧伤,是对人生脆弱和无常的真实感受。

藉由贾宝玉的遭遇,曹雪芹将人们的人生之路比喻成红楼梦,暗示着人生如梦幻般虚幻而逝去。

这种人生态度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珍惜幸福,不要轻易放弃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不仅出现在小说之中,诗歌亦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例如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在乌台边所抒发的无限忧伤和病痛的时刻。

他以登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剖析了人生中的挫折与痛苦。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反思与哲思,追求人生的宽慰与宁静。

这种人生哲学意味着人们不应被生活中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应积极面对困境,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康乐。

再者,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以特殊的形式诉说人生态度。

白居易以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幕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情。

通过触景生情,白居易让读者感受到人生如同季节更迭的自然律。

他的人生观不拘一格,认为人生无常,但也无需困扰,因为万物皆生于自然,亦应以自然为师。

这种人生观提示我们要虚怀若谷,顺应人生的起伏,不忧不惧,放眼大千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哲学与人生论文(最新3篇)

哲学与人生论文(最新3篇)

哲学与人生论文(最新3篇)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最近读过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和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首诗通过贫穷展现了个人的悲哀,甚至社会的悲哀。

尽管贫穷但我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我不由想起因为执着,所以成功。

紫葡萄,鲜花可以说是成功后的礼赞,但信念也不能变。

相信未来并不是一纸空言,也不是盲目自信,好高骛远,而是知行统一。

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已有很多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汲取,看事物并不简单的观其表,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全局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活中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愚蠢的相信眼见为实,可放在装有水的碗中的筷子难道真是弯的吗?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自己开创的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实践,即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说不管是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还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实践证明会有一个公平的评定,或者说看似公平,因为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

但是我们要相信未来,哪怕共产主义只是稳定民心的谎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这个学期有幸选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这门课程,跟随徐老师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哲学是一门令人增长智慧的学问,学习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便是从民族文化的根源去探寻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财富不断膨胀的今天,物欲、名利欲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驱使着人们不断从外界攫取财富,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完善。

净化心灵世界、重寻精神家园,这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徐老师所说,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忧患了,不向善了,不敬畏了;许多人也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信仰。

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惨烈,信仰缺失,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得一些人已经忘记了人之根本。

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宇宙中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地位,就在于人性中保留了兽类所没有的那一点点几希,倘若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天良,人与禽兽何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当下人们纯粹的对于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真的是本末倒置。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曾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更发出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直击人心的叩问。

反观当下,很多人以“不义而富”为荣,比如靠制假卖假致富,不管不顾消费者所收到的伤害;比如靠贪污受贿敛财,破坏社会公平,比如靠巧取豪夺谋私,践踏社会正义。

他们确实因此而得到了很多财富,但是得乎?失乎?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君子而
言,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为了的一时的利益而将人之为人的天良弃之一边,真的是得到大于失去了吗?丢失了一件看得见的器物我们免不了伤心难过,那么如果丢失了人之为人的本心与天良呢?真正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人之天良的存在,更不会有找寻回来的想法。

只有在当头棒喝之下才会明白自己离人之本心走了多远!殊不知,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之为人的天良那般珍贵,那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
中国近几十年的的发展,难以否认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效。

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人地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膨胀的欲望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GDP毕竟不是万能的,片面的追求物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整体的失衡。

看待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追溯到资本萌生的源头。

作家苇岸曾经写过“有一天人类将回顾他在大地上生存失败的开端,他将发现是1712年,那一年瓦特的前驱,一个名叫托马斯·纽科门的英格兰人,尝试为这个世界发明了第一台原始蒸汽机。

”自此开始工具理性便大行其道。

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功利的方法最有效地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崇拜工具和技术主义的价值观。

它本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演变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理性也逐渐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了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

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们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行动只受
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依靠理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漠视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殊不知人的真挚的情感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

不由得想起了当下社会的“剩女现象”,她们中很多人的不能不说是工具理性的牺牲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应该是超越物质的最美好的事物,爱情是无悔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支持,而当工具理性占据人们的整个头脑的时候,对于功利的追求变得比纯洁的情感更重要,车子、房子、票子变得比两个人心心相印更重要,门当户对变得比两个人相知相爱更重要,没有爱情的结合只能是将就,剩女这种现象盛行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对于工具理性的追求根源在于我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正所谓手段成为了目的,本末倒置,本是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性却成为了套在人们身上的牢笼,这种矛盾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诚然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但是我们不应该为此荒废精神家园,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仅在于人能够使用工具、掌握语言,更在于人有超越物质的更高远的追求。

我们要扬起超越名与利,属于生命本征的风帆。

当下的我们如何寻回精神家园,保留人性中的几希,保存人所具有的美好情感?正如1988年的巴黎宣言所讲“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到幸运且骄傲,因为我们有灿若星辰的民族文化积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在这个绝大多数人都向往向前走的时候,人如何拥有向上的精神信仰?
倾听那远古的教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在于保持自己清明而不受污染的本性;亲民在于推己及人,拂去他人灵魂的尘埃;至善便是灵魂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的终极目标,何谓至善?我想便是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是格致诚正之路,外王是修齐治平之路,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修内圣之德,成外王之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仁者爱人,论语有言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推己及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也正如圣经中所说,你想要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

当下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源于人们漠视了这金银二律。

诸如医患纠纷,倘若医者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患者方面能够做到对医生的信任与理解,又怎么会出现矛盾与纠纷呢?可以说忠恕之道不仅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的精华,也是解决当今社会各种矛盾的共同道德规范。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中国哲学的永久性价值,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自由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现实确实是密密无缝的利害网络,人性往往很难跳脱这个圈套,曲折迂回,也仍然是被名利圈住。

资本的刺激让人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他人的欺骗、伤害也往往根源于此,佛语所云的“贪、嗔、痴”也就是这样子吧。

如何摆脱桎梏,突破现实那密不透风的利害网?只有发挥人性中所存在的人之为人的那一点点“几希”,合理的控制住欲望,抑制住自己的私心,学会利他,学会爱人,做到:“有情、有心、给予、尊
重、宽容”,才能让我们摆脱终日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的卑微生活。

一个人的心中光明,他的世界才会有光亮。

回顾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课程给我带来的点点滴滴,我想最重要的是明白了生命的本质在哪里,追求的本源目的是什么,让我明白对于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对于一个健全的人生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品。

徐老师的言传身教也让我对于人师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做到这些当然不可缺少一颗爱人之心,忠恕之心。

伟大的事业源于宏远的眼界与博大的心胸,心中有爱,才能让我们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