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类读后感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范文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范文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书籍,书中介绍了如何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幼儿园阶段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书中提到了很多有关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那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立、逻辑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孩子在数学学科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帮助他们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在幼儿园阶段如何进行数学启蒙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且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思考、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
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学直观感知能力,让他们通过感观经验的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数学启蒙的必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数学的影子,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而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孩子们可以培养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用逻辑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视野开阔、好奇心旺盛的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多样化且有趣的数学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在数学学科上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1通过阅读学生的理解水平实施“有过程”的教学——以“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对比分析使我真正认识到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
已达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然后刘教授又给我们教师往往按照成人的理解以及思维习惯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容易将“现成的结论”告诉(教)给学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
这样的教学既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又易使学生遭遇人为的障碍,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
接着通过“加法初步认识”以及“减法初步认识”为例,分析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应该设计哪些“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案例1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显然是对所教“结论”的巩固和强化。
由于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3加2为什么等于5”都非常抽象,而且教师的理念是“刚才我已经’教’了现在你们就应该会用”,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此抽象的结论仅凭教师告知“一遍”,学生怎么能准确地“复述”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教与练”,是“告知式的,缺少学生自己的感知、质疑、争论、思考与体验。
案例2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开放性”活动。
通过学生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再次感知“减法模型”,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算式”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减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意义。
由于教师对“减法”的定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抽象概括出其“模型”,因此当教学中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能成功地诊断出学生“争论”的本质所在--减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关注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而非现实意义。
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以前我觉得数学教学嘛,不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公式,讲讲例题,然后让学生做做题就得了。
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它就像一个严厉又智慧的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想得太简单啦!”书中的理论部分就像是在搭建一座高楼大厦的框架。
它告诉我,深度教学可不是表面功夫。
数学不仅仅是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它背后有着深厚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方式。
比如说,我们在教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而是要像探险家挖掘宝藏一样,引导他们去探究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定义,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应用。
这就好比我们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大门,而不是直接把宝库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儿塞给他们。
而书中的实践部分呢,就像是给这个框架填充上了丰富的内容。
那些生动的教学案例就像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我忍不住想要把这些好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或者学习当中去。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书里提到有位老师在教几何图形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些图形。
学生们通过裁剪、拼接纸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记住了图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图形之间的关系,这种空间思维能力就像小树苗一样在他们的脑袋里生根发芽了。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能有这样的体验式学习,那我对数学的恐惧可能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深度教学还得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有的星星可能光芒闪耀得快一点,有的可能慢一点。
作为老师或者学习者的引导者,我们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就像厨师做菜一样,要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来调整调料的用量。
有的学生可能对图形特别敏感,那我们就可以多从图形的角度去引导他们理解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可能对数字更感兴趣,那就从数字的规律出发。
这样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数学的天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范文一份

《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范文一份《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 1 很庆幸我在小学教数学,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小学要学数学?学数学究竟学什么?小学数学课堂究竟要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拜读了牛献礼老师的《我在小学教数学》。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使这个人未来从事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数学,因为数学__着理性,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可以用数学来刻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感悟这个世界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数字错了,一个符号错了,一个小数点错了,这道题就错了,学习数学会让孩子养成一种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数学强调逻辑思维强调“化繁为简”“统筹优化”。
这些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使学生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事情是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关键有条不紊的`处理和解决有关的工作任务。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就拿小学数学来说,通过“数与代数”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认识度量单位;通过“图形与几何”认识客观世界;通过“统计与概率”学会统计数据;最后还会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利息、商品利润等等。
如此看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应该是骄傲的,但同时也是倍有压力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和依据教师对教材解读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并最终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读教材,弄清楚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把握数学,融入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
随着课程__,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课堂,转变课堂结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也就是说,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让自学、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期间,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数学教育学》斯托利亚尔读后感

《数学教育学》斯托利亚尔读后感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数学教育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斯托利亚尔的观点和贡献
3.探讨斯托利亚尔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启示
4.总结读后感和对未来数学教育的展望
正文
《数学教育学》是俄罗斯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代表作,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斯托利亚尔的主要观点是数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斯托利亚尔还强调了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他认为,数学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意识到数学教育并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斯托利亚尔的理论,例如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的来说,阅读《数学教育学》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现实,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次巨大的变革,并深感受益匪浅。
在这次变革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习环境的优化,这无疑将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惊喜地发现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在往年,很多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更注重计算和应用技能的传授,缺乏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然而,2024年,幼儿园教育已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
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和发现,培养其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
这种注重思维培养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得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并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其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新的亮点。
在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学试题和课堂讲解,而是借助多种创新教具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
例如,在学习整数时,老师会准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幼儿们参与,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幼儿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整数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还会融入一些当代科技手段,例如使用VR技术来创造虚拟数学场景,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学习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2024年,幼儿园数学教室已经不再是原来枯燥的黑板和凳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充满创意和趣味的学习角落。
这些学习角落设计得色彩鲜艳、富有创意,还有一些小道具和教具,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数学教育,定期组织家长和家庭成员参加数学教育相关的亲子活动,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2024年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变革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幼儿数学教育读后感

幼儿数学教育读后感《幼儿数学教育读后感》(一)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书,哎呀,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呢!书里说,幼儿时期的数学教育可不能是那种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
咱们得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比如说,通过搭积木,让他们感受形状和空间;通过分水果,明白数量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好像数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哪有这么有趣的学习方式呀!还有哦,书中强调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差异。
有的孩子可能对数字特别敏感,有的孩子可能更擅长图形认知。
咱们不能一刀切,得因材施教,就像给小花朵们不同的养分,让他们都能茁壮成长。
而且,和孩子们的互动也超级重要。
不能总是我们讲,他们听,得让他们多动手、多表达。
比如问问他们:“宝宝,你觉得这堆糖果有几个呀?” 说不定他们的回答会让我们惊喜万分呢!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呀,以后要是我有了小宝宝,一定得按照这些好方法,让他从小就爱上数学,觉得数学是个好玩的大玩具,而不是可怕的大怪兽!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好多启发,让我对幼儿数学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朋友们,你们要是也关心孩子的数学启蒙,真的可以读一读哟!《幼儿数学教育读后感》(二)嘿,朋友们!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书,迫不及待来和你们分享我的感受啦!你们知道吗?原来幼儿数学教育可不是简单地教数数和加减法。
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书里提到,我们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引导孩子学习数学。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摆碗筷,数一数有几个人,需要几个碗。
去超市的时候,让孩子看看价格标签,比较一下哪个东西更贵。
这些小小的活动,其实都是在给孩子的数学思维播下种子呢。
还有啊,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像玩拼图,既能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又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数字卡片游戏,让孩子在快乐中认识数字,多棒呀!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说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不能着急,不能催。
《数学的教育》读后感

《数学的教育》读后感
《数学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了数学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引发了我对数学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书中强调了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数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强调记忆和机械运算,缺乏启发和创新。
而现代的数学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数学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总的来说,《数学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让数学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数学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数学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育教学类读后感读大师论著悟教育真谛——《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读后感2009年7月邮购《数学大师论数学教育》一书,曾多次翻看阅读一下,觉得有些太过艰深,就束之高阁了。
一个星期前,写完几篇数学教育论文,感觉自己的观点很肤浅,于是抹掉书上的灰尘,硬着头皮将这本书阅读了三篇,觉得大师就是大师,对数学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很值得每位数学教师,乃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读。
该书选编了陈建功、苏步青、陈省身、关肇直、吴文俊等五位大师关于数学教育独到的理解,作为一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懂得什么是数学教育,这才是根本。
本固而道生,懂得了数学教育的真谛,进一步懂得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首先,摆到我们面前的问题时,中国有数学吗?毫无疑问,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本人才疏学浅对中国传统数学知道的甚少,仅限于课本中介绍的数学史,如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勾股定理的发明要早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圆周率的计算曾处于领先地位。
后来,清代梅文鼎对数学颇有建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家族数人成为赫赫有名的数学家,可谓是数学世家。
清朝的康熙皇帝不仅是为开疆拓土、勤于朝政成为一代明君,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传教士交其几何。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康熙当年使用的作图工具与演算手稿。
本人二十余年前读小学时,珠算被编入课本,如今早已作为“偏、难”内容,予以删除。
如今教授的数学都是西方数学,如,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
有时很纳闷传统数学怎么在教材中难寻踪迹?吴文俊先生对中国传统数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发人深剩他认为“我国的传统数学基本上是一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分析提高而提炼出一般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以最终达到解决一大类问题的体系。
”在实数系统的建立方面,在远古时候就创立了完善的十进位值制,《九章算术》之后负数与小数、无理数的引入,是实数体系得到圆满的完成。
我们的几何被吴文俊先生称为“别具一格的几何学”。
我国古代几何很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因而测量、面积、体积以及圆周率等都是几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这些方面我国长久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甚至有些极端的认为:“中国的传统几何才是真正的几何学,而绝不是欧几里得几何是真正的几何学,这是我个人观点,是不能作为定论的。
”第二个愚蠢的问题就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有数学教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早在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学教育已被列入必须内容。
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及记数符号,然后应用于学习甲子记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在进一步学习计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初步的计算能力。
唐朝的教学制度中规定算学为基本课程内容,以学习算经为专业,课业分为两组,《九章》、《海岛》共限3年,《张丘建》、《夏侯阳》各限一年,《孙子》、《五曹》共限1年,《周髀》、《五经算》共限1年,《缀术》4年,《辑古》3年。
可见唐朝对于数学教育是相当的重视。
宋朝设置专科学校六所,其中就有算学。
元朝在地方设立学习天文、算历的学校,培养天文、算历人才。
明清算学几乎沦为绝学,鲜有学子问津。
从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年大江南北就开始使用新课标教科书。
本人2003年开始使用北师版教科书,2006年至今使用的是人教版教科书。
面对如火如荼的教改,我们看看大师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教育改革的。
吴文俊先生在《慎重地改革数学教育》中一再强调要慎重,开篇表明个人观点“谈到数学教育改革,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慎重,不可草率从事。
”先生70年代后期转向中国古代数学史的研究,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建立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
对于数学定理的机械化证明能否在中学中实施,他认为“我没有把握……有些同志觉得可以试试。
至于是否可行,现在还不知道。
”这就是大师的严谨,讲究实事求是。
在文末他再次告诫“数学教育改革一定要慎重考虑。
一定要经过试验,而且首先在教师中进行试验。
中学里渗透机械化证明的思想,也一定要慎重才好。
”新世纪开始实施的新课改,没能记住吴文俊先生的忠告,仓促实施。
《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05年第5期的两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教改的大讨论。
《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姜伯驹认为“新课标”改革的方向出现了重大的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将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另外总的水准降低,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最后提出了两点补救措施:“首先应允许各省市自己选择教学教材,包括非新课标教材。
其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小组应当吸引对数学学科有深入理解的数学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尽快修订课程标准。
”遗憾的是主观部门,没有采纳姜教授的建议,一意孤行。
新课标教材早就一统天下,目前也没有看到修订的课程标准问世。
《为什么说“新课程”在全国是仓促实施》用数字说话给我们诠释了何为“仓促”:1999年3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成立;2000年3月《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出版;200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出版;2002年5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出版;2002年9月开始在试验区试验。
2005年在全国试验“数学课标”及使用“数学课标教材。
”为了说明我们的课改是仓促的,还列举了瑞典、荷兰、日本、印度各国教育改革情况。
通过对比得到的结论毫无疑问是此次课改可谓神速埃吴文俊先生在《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还谈到了数学教育改革问题,他苦口婆心的规劝“数学教育作为教育你必须慎重其事,要非常仔细,不能随便乱来。
稍微一个做得不对,就要引起很大的后果。
”很显然,此次课改的主管部门、专家,有些冒进,没有做到慎重。
这次课程改革据说是大量的吸取了欧美先进的教育理论,借鉴了他们的教材编排内容。
陈省身先生忠告过:“中国千万不要学习美国的数学教育。
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实践上肯定比美国好,我们自己要珍惜、总结。
”“你们现在要编中学数学教材,我想把刚才讲到的,比如加点应用等,在原来的一次上改一改就可以了,还是要学哪些最基础的只是。
”这是2002年陈先生接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几位编辑访问时的言语。
结果,他们没有接受先生的意见。
最后还是大刀阔斧的对教科书进行了彻底的整改。
此次课改一种“亮点”就是螺旋上升,删除“繁难偏旧”内容。
陈省身先生的观点“不要听一些人到美国参观了以后说美国降低了要求,我们就要降低;不要把我们的优势丢掉。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新课改大幅度的减少了几何内容,陈省身先生说:“一定要讲欧式几何,从前欧几里得几何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数学的一部分。
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在简单的情况下获得一些推理。
从几何来讲,没有欧式几何就太麻烦了。
几何推理的部分不能取消,整个数学就是建立在推理上的,所以数学厉害。
”“我是把嘉当做的东西发展了,数学在其他科学上的应用最主要的是几何。
”可见肆意的减少几何内容,降低几何要求是不合时宜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害的,后果不可估量。
陈省身先生在接受张奠宙教授访谈时,张教授问道:“现在时兴小学生每堂课都要自己“发现”,而且是合作讨论地发现。
”合作交流等作为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很多数学课搞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衡量,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对此,陈省身先生有着不同的见解,“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
首先要能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多的效果。
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不知道中小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的思考时间。
我现在还给大学生上课。
在大学课堂里,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主要是教师“示范讲解”。
”中小学课堂注重容量的增加,而时间又没有增长。
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很多时候,成为少数“尖子生”的天地。
交流也就变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听成绩优异学生的言语了,合作交流也就沦为一种形式。
不少学生对数学是心存恐惧的,流传甚广的“代数代数越代越糊涂,几何几何想破脑壳”,足以说明问题。
那么如何学习数学呢?当今社会数学沦为考试的附属品,一切以分数论英雄。
很少有为数学而学习数学的学生。
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
苏步青先生认为:“如果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个人将来成名成家,那么这种理想未免太渺小了。
”如果成名成家在苏先生眼中都是渺小的理想,那么当下学生的理想更功利与短视,如,考上大学,成为大款。
鲜见将数学家作为理想的学生了,估计比熊猫还好珍贵了。
希望更多的学生能树立“要为人类的进步、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这才是伟大的理想。
”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有此理想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数学学好也就不困难了。
苏步青先生将自己的求学之路凝结成三句话:“一,听从老师的教导,学好数学,也学好其他学科;二,刻苦钻研,迅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三,坚持下来,风雨无阻。
”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初中开始很多学生在数学等学科上出现了滑坡,进而厌恶数学,远离数学。
还有种不好的观点,女生不适合学数学。
埃米?诺特被爱因斯坦称赞诺特是“自妇女开始受到高等教育以来最杰出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天才”,诺特的名字,已成为亿万妇女献身科学的象征。
在数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女数学家不在少数,女生千万不要迷信这一谣言。
不少学生拿到一道难题,思考片刻,就向老师、同学请教。
他虚心请教的态度值得学习,但自己思考的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会让他再考虑一天,明天还没有结果再一起讨论。
学数学是个苦差事,没有一定的毅力不会有作为的。
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但未能言中大师们关于数学教育的精髓。
大师们的对于数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读者自己领悟。
“一千个读者的言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我想每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对产生不同的教育领悟,会对数学以及数学教育另有一番见解。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数学教育教学类读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
原文地址http://www. /a/201203/6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