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年级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年级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决胜新高考——2023 届高三年级大联考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题,每题 3 分,共计48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们为了“有智为寡人用之”,而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

于是,各派学者纷至沓来,在学宫中“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或潜心钻研、或聚会论辩,甚至就国计民生直抒己见。

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发展A.属于官府垄断学术的象征B.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C.得益于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

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

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3.表1 展示了唐宋时期“士”的转型,这些变化表1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学者——官员文人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C.推动科举制更加严密D.表明社会风气更开放4.元代的手工业者被征调以后,便终身服役。

明初也专门编制了匠籍,但是明代的工匠在为官府服役的时间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

与元代相比,明代匠作制度A.顺应了赋役合并的趋势B.赋予工匠更换职业的权力C.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D.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5.表2 为近代一次战争的失利后,社会上出现的部分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时人表2言论一“俄约甫定则议琉球,琉球未归则议越南……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

”不能获胜,战也有益:“知我创痛之所在,则上下卧薪尝胆,易辙改弦,或犹未晚耳。

”言论二“方今发捻交……中国实自顾不暇,苟可与洋人相安无事,不宜轻开隙。

”“战守无具,不能不以和,允为御侮长策。

2022-2023学年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下)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卷(3月份)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A. 人工取火的发明B. 建筑技术的发展C. 生产工具的进步D. 畜牧水平的提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

由此可知,这些地区()A. 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B.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C. 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D.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3.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

材料反映出互联网()A.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D.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4. 图1和图2分别为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交通干线示意图。

这反映出()A. 政府放松对岭南的控制B. 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C. 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D.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5.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手工业显现主导地位B. 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C. 区域生产专业化明显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6. 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

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A. 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B. 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C. 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D. 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7. 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2023上海浦东区中考初二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3上海浦东区中考初二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

浦东新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满分30分,完卷时间4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完整填写考生信息。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多重性格的时代(9分)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1.请将相应的时代特征填入下列空格。

(每空1分,共2分)①②2.下列图片可以从多视角印证明朝的“多重性格”,请完成以下任务。

(4分)A.锦衣卫印B.《农政全书》C.《西游记》D.八股取士E.明代青花扁壶F.明长城2.任务示例:明朝“多重性格”:政治发展,可选择材料A 印证。

任务一:明朝“多重性格”:发展,可选择材料印证。

任务二:明朝“多重性格”:发展,可选择材料印证。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理解明朝被称为“多重性格的时代”,尝试从不同视角分析。

(3分)二、跨越时空的乐声(10分)歌曲是时代的烙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有这样的一首歌,它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这首歌就是《国际歌》。

它诞生于1871年,由无产阶级音乐家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中国历史第二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歌》歌词(部分)4.如果要了解《国际歌》歌词的背景,我们应该重温的历史是()(2分)A.法国大革命B.十月革命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巴黎公社)D.五四运动5.《国际歌》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当时的期刊文献中能搜集到的中文歌词版本翻译至少有30余个,思考其为何在中国广为流传?(4分)6.如果进一步了解《国际歌》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请补充一则具体史实。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检测(二)(第9周)历史试卷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检测(二)(第9周)历史试卷

9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矛盾持隐退遗忘态度。

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容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 ( )A .自强不息B .厚德载物C .崇德尚贤D .天人合一2.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

表 1 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3.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 ( )A .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B .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 .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D .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4.表 2 是根据 1847 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表 2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A.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5.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的。

苏美尔城邦时期是多神共同创造;但是到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

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政权更迭影响价值判断 B.生产发展推动文明进步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神话传说丰富历史研究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 (下图) ,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基督教垄断欧洲教育和文化B .基督教会的道德教化C .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D .基督教文明的多样性7.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

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

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

2 3K12课4件
2答2 案
3.联系全文,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案 当前为娱乐设计、迎合低端用户的中文输入法,给业务性输入带 来很大的麻烦,这种现象影响了汉语言的规范,败坏了文明水平。
2 3K12课4件
2答3 案
4.本文认为造成汉语输入混乱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对书写方式在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设计者的语用立 场是迎合低端用户;与英德等文字输入比较,中文拼音输入法有同音字 选择的先天不足;设计者工作态度和习惯马虎;对成规的轻视甚至无视, 不遵守规范。
第一章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核心题点精练十四
概括论证思路题的两个要点
K12课件
1
理清文脉,梳理结构,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不二法门。面对江苏卷 的必考题——概括论证思路题,如何梳理概括思路?答这类题要守住的 底线是什么?这是考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K12课件
2
栏目 索引
精练先做 精练点拨 精练再做
K12课件
K12课件
19
Hale Waihona Puke ⑤众所周知,语言是随着时间变化发展的。在成熟的现代社会里, 语言就像任何流通物品一样,是被规范被立法的。这些规范和立法会承 认和接受新名词,但是不会承认、鼓励、散布网络俗语、脏话等语言污 染物。的确,没有任何机构可以也没有必要阻止人们在口语中使用新俚 语新俗语等规范之外的语言,但一旦进入写作,情况就不一样了。用于 这样输入文字的软件,是应该首先甚至是排他地方便合理合法地使用规 范语言呢,还是要增加规范语言使用的难度而给不规范使用大开方便之 门呢?是服务于业务使用呢,还是服务于娱乐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K12课件
18
④如果说将网络语乃至脏话列在同音词的前列是在迎合低端用户的 话,那么即使旨在服务于业务性应用的功能也同样问题重重。比如,词 库中的词组常常包含错字、非词语组合等情况。繁体字库中也是时见不 规范字形,像“爲”字,无论拼音输入后的首选字还是含“爲”字的多 音节词,都被设计成“為”,甚至“僞”“潙”等也都用“為”这个字 形。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上依从了台湾流行的字体,而不是依 从了语言文字的传统和有关机构明确的字形。

“历史”的层次

“历史”的层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历史”的层次王立群“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

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名师解析 史小军: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41-42题深度解析

名师解析  史小军: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41-42题深度解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

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

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

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

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

《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5分)【解析】 本题再现多年一贯坚持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特点。

本题取材于新教材选择性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后的学习拓展。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含答案 (2)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含答案 (2)

青岛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2023.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

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阳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B.轻罪巫刑的策略C.外僪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2.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递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

这一转变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D.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3.据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户口统计,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户数占54.5%,其中河南、河北两道户数占全国37.1%。

这表明A.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B.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C.安史之乱加剧人口迁徙D.赋税改革放松人身控制4.下表是历史上载有中国瓷器的部分沉船信息。

据此可知唐朝至明朝期间A.瓷器是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B.南方瓷器的生产越来越发达C.瓷器商品常见于中外间贸易D.中国经济正心自北向南转移5.1880年,清朝再次出现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

李鸿章认为:铁路之妙用在调兵运炮,铁路之命脉在商贾贸迁。

张家骧认为:铁路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三大弊端。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国强民富C.实行重商主义D.学习西方技术6.1911年11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朝廷请旨革命,清廷回复“李旨允许”,最终山东于13日宣布独立,但24日又取消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

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

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

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
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

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

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6.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
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参考答案:
6.A(“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7.D(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8.C(大多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对《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并不了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