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正统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十年真题】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特点
法家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法家道家阴 阳五行家 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阴阳家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儒家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名,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同学们:倘若你能穿越到汉代,身处汉武帝的特殊地位, 你要怎样应对危机?-----无为?有为?
二、汉武帝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
董仲舒 主父偃 桑弘羊 赵过 卫青 霍去病
击败匈奴 开疆拓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思想 政治 经济
大 一 统
军事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太学兴盛 ★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正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 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 儒家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 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 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逐渐成为正 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成分,又有哪些 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摈弃的?
积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社会 稳定。 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董仲舒的新儒学

4.易错警示
[易错点1]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不准确
【典例】(2013•福建文综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 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 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 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4.选项分析: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对于君与民的关系,“屈民以
【答题思路示范】
伸君” 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
1.提取信息:
部宗旨,A项错误;题中的话
关联信息:民贵君轻与屈民以 伸君的比较
题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C 项错误;董仲舒对于德治并没 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
14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董仲舒新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 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 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 位。 3.“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 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4.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 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 学术思想的争鸣。
三、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对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 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 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形成,蔚然大宗, 但受到冷落(原因? 但受到冷落(原因?)。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 原因:此时社会发展趋势是实现国家统一,争霸、兼并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战争不断,孔子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 以暴力建立新的统 治秩序的需要. 治秩序的需要 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爱”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爱”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 2、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 孔 治3、民本思想 子 教育思想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黄宗羲: 黄宗羲:
王夫之: 王夫之:
1)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认为耕者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有其田 2)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提倡经世致 用 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 4)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 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2)“独尊儒术” 的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 独尊儒术” 的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
A、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参政, B、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了文学儒者参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家经典《五经》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家经典《五经》作为国家的教 科书
4、明末清初时期: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 明末清初时期: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为思想家思想主张核心是什么? 1)四为思想家思想主张核心是什么? 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 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原因: 2)形成原因: 政治: 政治:专制主义强化 异端” 3)“异端”思想家李贽思想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 价
能力训练一
• 材料一:史记:“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 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 材料二:“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 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 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 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 矣”。这就是他所发挥的“灾异”之说的意义。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理论来源? 结合材料二评价这一思想。
• 7.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 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 8、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材料二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据材料一、二判断秦汉两朝对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二者的相同点? 都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产物;实质是文化专制;作用:都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但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课堂练习 1、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D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2、(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 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糅合了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A、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像
董仲舒像
课标
•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的史实 • 重点:董仲舒的思想;汉武帝重儒的举措 • 难点:董仲舒思想
构建体系 强化基础
汉 代 儒 学 成 为 正 统
背 景
经济
政治
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面临王国问题和边患
文化
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
举 措
董仲舒改 造儒学
汉武帝 重儒 政治 思想
请思考:汉武帝面临什么政治困惑?面对困惑,汉武帝选 择道家还是新儒学来解决?为什么?通过选择最终确立了 什么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外儒内法,兼之以道
能力训练三(提炼与比较)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 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 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c
4、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5.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 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 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 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 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 显受到 ( ) • A.道家思想的影响 B.儒家思想的影响 • C.法家思想的影响 D.墨家思想的影响 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 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 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 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 点的是( )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天人感应;道家或阴阳家;利用上天约束君权,实现仁政。
能力训练二(提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边境不宁。 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南方边疆因少数民族尚 未完全归顺,也很不安定。二是王国势大,威胁中 央。三是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 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 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 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