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010-04-29 13:34:09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王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依据及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上册)信息技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三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节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

如何能让不同的学生更好地“主动”起来,这就是我在下面两个教学设计中即将展示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2)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3)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二、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本文中我将展示两种学情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

初一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学情一: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

◆学情二:学生家中少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窄,灵活性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的引导与指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而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尤其在本课中,由于理论知识过多,所以更要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所以本课题的两个教学设计皆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探索、讨论、分析、研究。在全员讨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针对学情一:

1、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并将分组资料传入每个学生的计算机中。

2、具体教学设计

3、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一课时介绍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虽内容以理论为主,但知识性较强,且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我使用小Q这个人物,同时借鉴了辩论赛中的部分环节贯穿课堂,以便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新颖的,有几个亮点:1、导入部分作用显著,贯穿正堂课。我使用“网虫病毒”flash展示了一个2分钟的故事,不仅简洁地导入了计算机病毒,而且还间接的引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四个知识点(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中毒可能的现象?计算机中毒后怎么办?如何预防计算机中毒?)。flash中的人物小Q一直成为了课堂的主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高效率的“提问与回答”环节。我借鉴了辩论赛中的正反方问答环节,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一个题目,限定时间查看老师资料,最后轮流进行“三组”对“一组”的问答,老师在每组回答完后做简单的小结。这样的设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成为学生现学现卖的宝贝,不仅扩大了每个题目的深度,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作为课堂催化剂的“奖励制度”,在本课中为了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我设计了小组奖励制度,每个有质量的提问与回答都将得到一颗星。这样的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整个课堂的发展。

有些遗憾的是,我没有将每个环节做细,特别是在备课中忽略了备学生,在分组前没有考虑到男女生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导致了在课堂中有一组显得特别的弱。另外,在设计计时问答时应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自身的经验和实例来回答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用理论知识回答,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课堂效果。最后,在奖励制度中有待改进的是:为了肯定个别学生的突出表现,今后可以设置最佳男、女提问手和最佳男、女答题手等等个人奖项。

(二)针对学情二:

1、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即可

2、具体教学设计

3、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一课时介绍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虽内容以理论为主,但知识性较强,且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我用本本的故事为线索,贯穿整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环节,以便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虽然过程中的花哨的东西不多,但却实实在在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导入部分作用显著,贯穿正堂课。我使用“网虫病毒”flash展示了一个2分钟的故事,简洁地导入了计算机病毒,flash中的人物本本一直成为了课堂的主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一直从本本的角度向学生寻求帮助,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帮助本本解决问题时有即时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二是学生在一个故事情境下学习新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本节课中没有一直使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而是适当的增加了教师小结,学生讨论与教师小结的结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在突破难点时采用了大组讨论的方式学习,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大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的有紧有松,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些失败之处,有待改进。比如,在小组讨论学习时由于问题过于客观,反而降低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简单枯燥,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使用实例回答问题,这样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最后的小结中如果加上适当的课堂反馈是不是效果回更好?

网络安全与防护—笔试题答案

网络安全与防护—笔试题答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试题库 第一部分:理论题 一.选择题 学习情境1-任务1-基于Sniffer进行协议.模拟攻击分析(1/22) 1.ARP协议工作过程中,当一台主机A向另一台主机B发送ARP查询请求时,以太网帧封装的目的MAC地址是(D)。 A. 源主机A的MAC地址 B. 目标主机B的MAC地址 C. 任意地址: D02. 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2.在下面的命令中,用来检查通信对方当前状态的命令是(B)。 A. telnet B. ping C. tcpdump D. traceroute 3.在进行协议分析时,为了捕获到网络有全部协议数据,能够在交换机上配置(A)功能。 A. 端口镜像 B. VLAN C. Trunk D. MAC地址绑定 4.在进行协议分析时,为了捕获到流经网卡的全部协议数据,要使网卡工作在(C)模式下?。 A. 广播模式 B. 单播模式 C. 混杂模式 D. 多播模式 5.在计算机中查看ARP缓存记录的命令是(A)。 A. “arp -a” B. “arp -d” C. “netstat -an” D. “ipconfig /all” 6.在计算机中清除ARP缓存记录的命令是(B)。 A. “arp -a” B. “arp -d” C. “netstat -an” D. “ipconfig /all” 7.一帧ARP协议数据中,如果其中显示操作代码(Opcode)值为1,表示此数据帧为ARP的什么帧?(D) A. 单播帧 B. 应答帧 C. 多播帧 D. 请求帧 8.在广播式网络中,发送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有(C)地址.多站(播)地址和广播地址三种。 A. 本地 B. 远程 C. 单一物理(单播) D. 逻辑 9.网络安全的基本属性是( B)。 A. 机密性 B. 其它三项均是 C. 完整性 D. 可用性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介绍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介绍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了,我们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有利也有弊,网络安全问题也困扰着很多人。现在如果不了解一点网络安全知识,对于网上形形色色的陷阱是很难提防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避免中毒,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答: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什么是木马? 答:木马是一种带有恶意性质的远程控制软件。木马一般分为客户端(client)和服务器端(server)。 3.什么是防火墙?它是如何确保网络安全的?

答: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惟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 4.加密技术是指什么? 答:加密技术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到达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解密)。 5.什么叫蠕虫病毒? 答:蠕虫病毒源自第一种在网络上传播的病毒。1988年,22岁的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通过网络发送了一种专为攻击UNIX系统缺陷、名为“蠕虫”(Worm)的病毒。蠕虫造成了6000个系统瘫痪,估计损失为200万到 6000万美元。由于这只蠕虫的诞生,在网上还专门成立了计算机应急小组(CERT)。现在蠕虫病毒家族已经壮大到成千上万种,并且这千万种蠕虫病毒大都出自黑客之手。

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一、计算机安全的概念与属性 点击折叠 1计算机安全的概念 对于计算机安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给出的解释就是:为数据处理系统所建立与采取的技术以及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我国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的定义就是:计算机安全就是指计算机资产安全,即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与信息资源不受自然与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与危害。 2计算机安全所涵盖的内容从技术上讲,计算机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体安全 实体安全又称物理安全,主要指主机、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各种通信线路与信息存储设备等物理介质的安全。 (2)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就是指主机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如系统中用户账号与口令设置、文件与目录存取权限设置、系统安全管理设置、服务程序使用管理以及计算机安全运行等保障安全的措施。 (3)信息安全 这里的信息安全仅指经由计算机存储、处理、传送的信息,而不就是广义上泛指的所有信息。实体安全与系统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安全。所以,从狭义上讲,计算机安全的本质就就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要保障信息不会被非法阅读、修改与泄露。它主要包括软件安全与数据安全。 3计算机安全的属性 计算机安全通常包含如下属性:可用性、可靠性、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抵赖性、可控性与可审查性等。可用性:就是指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能访问资源与得到服务。

4第四阶段,以下一代互联网络为中心的新一代网络 可靠性:就是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与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 完整性:就是指信息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 保密性:就是指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实体。 不可抵赖性:就是指通信双方对其收、发过的信息均不可抵赖,也称不可否认性。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性:就是指系统内所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操作均有说明性记录可查。 上述属性也就是信息安全应具备的属性。 二、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与安全标准 点击折叠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很多,它既包含人为的恶意攻击,也包含天灾人祸与用户偶发性的操作失误。概括起来主要有: (1)影响实体安全的因素:电磁干扰、盗用、偷窃、硬件故障、超负荷、火灾、灰尘、静电、强磁场、自然灾害以及某些恶性病毒等。 (2)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用户的误操作或设置不当;网络的通信协议存在的漏洞;作为承担处理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安全级别不高等原因。 (3)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有两种:信息泄漏与信息破坏。信息泄漏指由于偶然或人为因素将一些重要信息被未授权人所获,造成泄密。信息泄露既可发生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也可在信息存储过程中发生。信息破坏则可能由于偶然事故或人为因素故意破坏信息的正确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具体地,可归结为:输入的数据被篡改;输出设备由于电磁辐射的破译造成信息泄露或被窃取;系统软件与处理数据的软件被病毒修改;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控制功能还不完善;病毒与黑客攻击等。 2计算机安全等级标准 TCSEC(可信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系统评价准则就是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发布的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的第一个正式标准,现有的其她标准,大多参照该标准来制定。TCSEC标准根据对

《计算机病毒》教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图版初中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九节《信息安全和计算机道德》教学内容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防范病毒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学情分析 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六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然而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病毒确让人防不胜防。学生在小学时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有模糊的印象,但对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因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病毒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作为教师就应创设一种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带领、小组协作下发挥自主探索学习精神。 三、教学策略 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线索;根据问题和要求学生把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出较准确的答案,但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及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留言板来发布找到的答案,进行资源的共享,这是本课教学中一次新的尝试,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发挥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能够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3)能运用杀毒和查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查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专题网站或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学会采 用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2)在经历从获取的资源中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并能够陈述整理答案的过程 中,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关于答案的整理方法和自己对于计算机病毒的 想法,发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能养成保存信息所在 的网站网址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2)通过留言板能与伙伴共同分享搜索到的信息,增强信息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六、教学过程: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与病毒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复习指导》第一章第六节《计算机病毒与病毒防范》中的一小节,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查杀病毒的方法是防范计算机中毒的有效措施。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职二年级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虽不陌生,但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具体危害、如何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将会遇到“计算机中毒”的经历,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另外,在讲解《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其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3)知道常用的杀毒软件; (4)了解计算机使用规范及安全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文明上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征。 难点: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 五、教法 任务驱动、图示操作、情景模拟 六、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学习兴趣很高,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这节课以任务驱动为先驱,实践操作法殿后,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是本节课的特色。 2、本课的实践操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增进师生互动,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3)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4、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的观点或使用他人的成果; (2)积极参加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和开发活动;(3)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小组竞赛、启发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2017年,因特网上很多用户遭受不明病毒攻击,计算机中所有的文本文件被感染锁定,解锁需付费,这就是“勒索病毒”。 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感染局域网内所有的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 大家听说过这种计算机病毒吗?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知识。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 2、新课讲授 (1)计算机病毒 ①、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教师: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它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 教师: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这种特殊的程序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破坏计算机系统,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程序具有类似生物病毒的特点,如繁殖性、传染性和潜伏性等,所以人们用“计算机病毒”一词来称呼这类破坏性程序。 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请个人学生谈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过程,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 防火墙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分别是(1)等,防火墙系统通常由(2)组成,防止不希望的、未经授权的通信进出被保护的内部网络,它(3)内部网络的安全措施,也(4)进人防火墙的数据带来的安全问题。它是一种(5)网络安全措施。 (1)A.IP过滤、线路过滤和入侵检测 B.包过滤、入侵检测和应用代理 C.包过滤、入侵检测和数据加密 D.线路过滤、IP过滤和应用代理 (2)A.代理服务器和入侵检测系统 B.杀病毒卡和杀毒软件 C.过滤路由器和入侵检测系统 D.过滤路由器和代理服务器 (3)A.是一种 B.不能替代 C.可以替代 D.是外部和 (4)A.能够区分 B.物理隔离 C.不能解决 D.可以解决 (5)A.被动的 B.主动的 C.能够防止内部犯罪的 D.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 答案:(1)D (2)D (3)B (4)C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防火墙的分类、组成及作用。 防火墙的基本功能是对网络通信进行筛选屏蔽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进出计算机网络,简单的概括就是,对网络进行访问控制。绝大部分的防火墙都是放置在可信任网络(Internal)和不可信任网络(Internet)之间。 防火墙一般有三个特性: A.所有的通信都经过防火墙 B.防火墙只放行经过授权的网络流量 C.防火墙能经受的住对其本身的攻击 防火墙技术分为IP过滤、线路过滤和应用代理等三大类型; 防火墙系统通常由过滤路由器和代理服务器组成,能够根据过滤规则来拦截和检查所有出站和进站的数据;代理服务器。内部网络通过中间节点与外部网络相连,而不是直接相连。 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不希望的、未经授权的通信进出被保护的内部网络,通过边界控制 强化内部网络的安全策略。它是建立在内外网络边界的过滤封锁机制,内部的网络被认为是安全的和可信赖的。而外部的网络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和不可信赖的。它提供一种内部节点或者网络与Internet的安全屏障,它是一种被动的网络安全措施。 ● 随着网络的普及,防火墙技术在网络作为一种安全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通常防火墙中使用的技术有过滤和代理两种。路由器可以根据(6)进行过滤,以阻挡某些非法访问。(7)是一种代理协议,使用该协议的代理服务器是一种(8)网关。另外一种可以把内部网络中的某些私有IP地址隐藏起来的代理服务器技术使用的是(9)。安全机制是实现安全服务的技术手段,一种安全机制可以提供多种安全服务,而.一种安全服务也可采用多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不能提供的安全服务是(10)。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010-04-29 13:34:09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王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依据及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上册)信息技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三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节是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 如何能让不同的学生更好地“主动”起来,这就是我在下面两个教学设计中即将展示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2)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3)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二、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本文中我将展示两种学情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 初一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学情一: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 ◆学情二:学生家中少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窄,灵活性不大。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的引导与指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

计算机网络安全

Submission date: Dec / 11th / 2011 Member’s information Surname(Print)Initials: ID numbers Member1……………………… Member2……………………… DECLARATIO N I/we hereby certify that this assignment is entirely my own work, except where I/we have acknowledged all material and sources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assignment. I/We certify that I/we have done all typing/keystrokes. I/We also certify that the material contained in this assignment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submitted for assessment in any formal course of study, and that I/we have not copied in part or whole, or otherwise plagiarised the work of other students and/or persons. Name & Signature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te: ___/_____/_____ Name & Signature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ate: ___/_____/_____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依据及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七年级教科书(上册)信息技术,第二章第三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节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在了解管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良好的道德规范;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学会主动防范病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起源、概念及“黑客”的含义; 2、熟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提供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的小资料,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及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通过学生阅读书中有关“黑客”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资料,归纳出如何负责任的使用网络并做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提高学生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并能对他人的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 2、维护软件的知识产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清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学会主动防治计算机病毒。 2.教学难点:学会主动防治计算机病毒。 二、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按以前的传统教学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利用新课程标准,可以通过资料分析,让学生采用讨论法、分组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最后老师点评。 (一)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 初一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由于是市区重点中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于城市家庭,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二)教学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而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尤其在本课中,由于理论知识过多,所以更要体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

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课题: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3)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主动防范病毒。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认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4.行为与创新 (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 (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3)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教学资料光盘;“奇虎360安全卫士”软件;将3~4名学生分为一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竞赛学习、启发引导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006年12月27日,互联网上很多用户遭受不明病毒攻击,计算机中所有可执行的文件.exe都变成一种“熊猫烧香”的图案,中毒症状表现为系统蓝屏、频繁重启、硬盘数据被破坏等。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大家听过或见过这种计算机病毒吗?(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病毒以及关于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知识,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 2.新课讲授 (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它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总结以上问题;老师给予评价、鼓励。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粤教版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应对威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生的心里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深刻认识、高度警惕、学会防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节采用了“亲历体验—>理解概念->分析特征->共商对策->练习强化”这一主线开展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 3、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 4、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自主总结病毒发作引起的计算机 故障;通过网络交流经验,并合作进行病毒防治的探索,培养协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并应用到日常信息活动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正确态度面对计算机病毒; 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自觉应对计算机病毒对信 息系统的威胁; 3、自觉遵守有关的道德、法律及法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 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

2、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范意识。 五、教学手段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与Internet相连);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3、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 六、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二节中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黑客与病毒,成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已在个人电脑中泛滥成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危害,成为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有鉴于此,教材在全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深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七、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他们操作电脑已经娴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病毒,他们好奇且有点恐惧。 八、教学策略 本节以熊猫烧香病毒界面导入,引起学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然而然地思考什么是病毒。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特征,并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病毒的防治,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防毒意识及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教法:体验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熊猫烧香病毒”开始新课,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病毒问题的严重性。

计算机安全与防范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由于计算机网络组成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广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联性等特征,致使网络信息容易受到来自黑客窃取、计算机系统容易受恶意软件攻击,因此,计算机的安全与保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病毒是一段程序,它和生物病毒一样,具有复制和传播的能力。计算机病毒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一旦工作环境达到病毒发作的要求,便影响计算机的正常工作,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计算机病毒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通过自身复制传染而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一种程序。自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被检测出来后,计算机世界便笼罩在一片“病毒”的阴影中,几乎每位用户都曾经受到过病毒的袭击。通常发作的病毒能造成数据丢失、网络阻塞甚至硬件损伤。 病毒一般通过以下的途径传播。可携带磁盘:可携带磁盘如软盘、硬盘、磁带机、光盘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最佳途径。由于这些磁盘在不同的计算机中交叉使用,一旦其中一台计算机感染上病毒,其他计算机则都不能幸免于难。互联网下载:随着Internet 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使用计算机的人们几乎每天都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用的资料信息。同时,Internet 是个大舞台,也是那些病毒滋生的温床,当人们从Internet 下载各种资料软件的同时,无疑会给病毒的提供了良好的侵入通道。有时候病毒会附着在下载的程序中,当运行了下载程序时,病毒便会自动开始潜伏在计算机中了。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现在已经成为了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通常病毒文件会伪装成一个朋友发来的邮件,当用户打开邮件浏览时,病毒便会不知不觉的潜伏到计算机。因此当收发电子邮件时遇到不明主题或接收到不明的附件时,千万不要贸然打开。 如果用户的计算机联入互联网,则在日常的上网活动中,则可能有病毒安全、密码安全、电子邮件安全、网络黑客等潜在危险。对个人用户来说,来自网络的侵害主要包括病毒侵害、特洛伊木马程序、电子邮件病毒、不良站点等。除开病毒的影响外,在互联网上还活跃着一些搞破坏为目的的计算机用户,他们被称为黑客(Hacker),也称为“骇客”,它们以破坏数据、窃取资料、盗用密码为目的。“黑客”大都是一些精通计算机的程序员,他们对于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乐于探索操作系统的奥秘,了解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们近乎疯狂钻研更深入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并与他人共享成果。从信息安全这个角度来说,“黑客”的普遍含意是指对计算机系统的非法侵入者。多数黑客痴迷计算机,他们毫无顾忌地非法闯入信息禁区或者重要网站,以窃取重要的信息资源、篡改网址信息或者删除内容为目的,于是黑客又成为入侵者、破坏者的代名词。 普通计算机用户要将黑客阻挡于自己的计算机之外,最简单的方法是安装一款防火墙软件。防火墙是一种类似于杀毒软件的反病毒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来自互联网的有害信息,当用户向互联网发送信息或者从互联网下载信息时,防火墙软件都会实时监测,一亘发现有害的信息,便会自动阻止该信息,并且给出提示。 文件和打印共享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但在不需要它的时候,也是黑客入侵的很好的安全漏洞。所以在没有必要“文件和打印共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它关闭。有很多入侵都是通过这个账号进一步获得管理员密码或者权限的。如果不想把自己的计算机给别人当玩具,那还是禁止的好。在默认的情况下,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空连接连上服务器,枚举账号并猜测密码。因此,我们必须禁止建立空连接。黑客经常利用一些网络探测技术来查看我们的主机信息,主要目的就是得到网络中主机的IP地址。我们还应在电脑中安装并使用必要的防黑软件,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都是必备的。在上网时打开它们,这样即便有黑客进攻我们的安全也是有保证的.有些黑客可能会冒充某些正规网站的名义,然后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寄一封信给你要求你输入上网的用户名称与密码,如果按下“确定”,你的帐号和密码就进了黑客的邮箱。所以不要随便回陌生人的邮件,即使他说得再动听再诱人也不上当。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维护

一、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指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内部安全是在系统的软件、硬件及周围的设施中实现的,外部安全主要是人事安全,是对某人参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和工作人员接触到的敏感信息是否值得信赖的一种舍差过程。计算机网络的保密性是对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保护的重要方法,又是对存储在各种媒体上的数据加以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系统安全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加密时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段。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性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内软件(程序)与数据不被非法删改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分为数据完整性和软件完整性。 (一)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 网络威胁是对网络安全缺陷的潜在利用,这些缺陷可能导致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资源耗尽、资源被盗或者被破坏等。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网络安全威胁的种类有:窃听、假冒、重放、流量分析、数据完整性破坏、拒绝服务、资源的非授权使用等。 (二) 网络安全机制应具有的功能: 采取措施对网络信息加以保护,以使受到攻击的威胁减到最小是必须的。一个网络安全系统应有如下的功能:身份识别、存取权限控制、数字签名、保护数据完整性、审计追踪、密钥管理等。 二、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主要形式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为病毒、黑客和其他不轨的攻击提供机会,所以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以及防范措施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种形式。 (一)威胁系统漏洞: 由于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和错误,这就成为一种不安全的隐患,让不法者利用,一些恶意代码会通过漏洞很容易进入计算机系统对主机进行攻击或控制电脑。所以在使用电脑时,要及时安装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及时下载系统补丁来修复系统漏洞。 (二)欺骗技术攻击: 通过欺骗路由条目、IP地址、DNS解析地址,使服务器无法正常响应这些请求或无法辨别这些请求来攻击服务器,从而造成缓冲区资源阻塞或死机;或者通过将局域网中的某台计算机设置为网关IP地址,导致网络中数据包转发异常而使某一网段无法访问。例如局域网中ARP攻击包问题。 (三)“黑客”的侵犯: “黑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中具有破坏性、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性,通过网络利用系统漏洞等方式非法植入对方计算机系统,一旦进入计算机中,用户的主机就被黑客完全利用,成为黑客的超级用户,黑客程序可以被用来窃取密码、口令、帐号、阻塞用户、电子邮件骚扰、篡改网页、破坏程序等行为,对用户主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

金融商务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等特点。互联网是对全世界都开放的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传输和获取各种信息,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 (2)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数据库的安全而言,就是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即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数据的安全性是防止数据库被破坏和非法的存取;数据库的完整性是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 (3)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操作系统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安全性,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4)防火墙的脆弱性。防火墙是有局限性的。 (5)其他方面的因素。计算机系统硬件和通讯设施极易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些偶发性因素也对计算机网络构成严重威胁。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 (1)深入研究系统缺陷,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全面分析网络系统设计是建立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的首要任务。应针对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弱点进行认真研究,完善网络系统设计。这里主要强调一点:建立入网访问控制功能模块。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提供了第一层保护。它规定可登录到网络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的用户条件,并控制用户入网的时间以及他们在那台工作站入网。用户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3个过程: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检查。3个过程中任意一个不能通过,系统就将其视为非法用户,不能访问该网络。 各类操作系统要经过不断检测,及时更新,保证其完整性和安全性。系统软件应具备以下安全措施:操作系统应有较完善的存取控制功能,以防止用户越权存取信息:操作系统应有良好的存储保护功能,以防止用户作业在制动范围以外的存储区域进行读写;还应有较完善的管理功能,已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检测对数据文件的存取。 (2)完善网络安全保护,抵制外部威胁。 1.构建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优良环。服务器机房建设要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进行建设、施工。经公安、消防等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计算机系统重要配备部门要进行严格管理,并配备防水、防盗、防震、防火、防雷、防磁等设备,做好维护设备的工作。建立对各种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定期检修、维护制度,并做好检修、维护记录。对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处理要有应急预案,对主要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要制定专人负责,发生故障保证及时修复,从而确保所有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2.建立完整可靠的安全防线。(1)病毒防杀技术。网络病毒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病毒防杀是网络完全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的误区,即对待病毒关键是“杀”。其实病毒应当以“防”为主。因此对待计算机病毒我们应采取主动防御的态度,计算机一定要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对杀毒软件实时监控,定时升级,同时要定期对电脑进行扫描,以便发现并清除隐藏的病毒。尽可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手段,建立“防杀结合,以防为主,以杀为辅,软硬互补,标本兼治”的最佳网络病毒安全模式。(2)防火墙控制。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性,它两个或多个网络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实施检查,决定传输是否被允许,这样就减小了非法传输的可能性。另外,防火墙可以对网络中的实际操作进行监控和记录。经过防火墙的访问都会被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详细数据。当非法行径出现时,防火墙能及时作出预警,并提供非法操作的详细信息。(3)文件加密技术。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3种。加密的目的是把文明变成密文,使未被授权的人看不懂它,从而保护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4)访问权限设置。权限设置是网络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系统通过设定权限条件,赋予用户一定的访问的权利与限制,用户在全县范围内访问了可访问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制定用户对这些内容能够警醒那些具体操作。 三、加强计算机用户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加强网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职业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不断地加强极端及信息网络的安全规范化管理力度,大力加强安全建设,可以给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可靠保证。计算机个人用户也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对应用程序数据进行合法操作,防止其他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和使用网络资源。同时,在使用时要注意对病毒的设防,重视杀毒软件的更新,在网络前端进行杀毒。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 黎明 (胜利石油管理局海洋钻井公司科技信息管理中心) 摘要: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机病毒可以渗透到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网络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针对重要信息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入侵行为和企图入侵行为的数量仍在持续不断地增加,网络攻击与入侵行为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的防护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 120 现代营销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

计算机安全知识范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延伸,病毒、网络攻击、网络诈骗、个 人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___在此了计算机,希望 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1、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隐患 使用易于猜中的密码; 对敏感文件不加密(聊天文件、邮箱、网银等); 对定制缺乏防护功能; 对社交网站利用不当泄露个人信息。 2、使用计算机时的安全防范 安装FW和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及时更新木马库,给OS和 其他软件打补丁; 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账号要设置口令,及时删除或禁用过期账号;

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网页、邮箱链接或附件,不要执行从网上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不要打开 ___等即时聊天工具上受到的不明文件等; 打开任何移动存储器前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 定期备份,以便遭到病毒严重破坏后能迅速恢复。 3、防范U盘、移动硬盘泄密的方法 及时查杀木马与病毒; 从正规商家购买可移动存储介质; 定期备份并加密重要数据; 将U盘、移动硬盘接入计算机前,先进行病毒扫描。 4、网页浏览器配置安全 设备统一、可信的浏览器初始页面;

定期浏览器中本地缓存、记录以及临时文件内容; 利用病毒防护软件对所有下载资料及时进行恶意代码扫描。 5、计算机中毒的症状 经常; 文件打不开; 经常或硬盘空间不够; 出现大量来历不明的文件; 数据丢失; 系统运行速度慢; OS自动执行操作。 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或附件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网站、病毒、木马程序。不明来历的网页、电子邮件链接、附件中很可能隐藏着大量的病毒、木马。一旦打开,这些病毒、木马会自动进入计算机并隐藏在计算机中,会造成文件丢失损坏甚至导致系统瘫痪。 1.一个好,两个妙 无论是菜鸟还是飞鸟,杀毒软件和网络都是必需的。上网前或启动机器后马上运行这些软件,就好像给你的机器“穿”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衣”,就算不能完全杜绝网络病毒的袭击,起码也能把大部分的网络病毒“拒之门外”。目前杀毒软件非常多,功能也十分接近,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去购买正版的(都不算贵),也可以在网上下载的共享杀毒软件(网上有不少哦),但千万不要使用一些破解的杀毒软件,以免因小失大。安装软件后,要坚持定期更新病毒库和杀毒程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软件应有的功效,给计算机“铁桶”般的保护。 2.下载文件仔细查 网络病毒之所以得以泛滥,很大程度上跟人们的惰性和侥幸心理有关。当你下载文件后,最好立即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不要怕麻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word精品

粤教版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应对威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生的心里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深刻认识、高度警惕、学会防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节采用了“亲历体验—>理解概念->分析特征->共商对策->练习强化”这一主线开展教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2、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 3、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 4、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自主总结病毒发作引起的计算机故障;通过网 络交流经验,并合作进行病毒防治的探索,培养协作能力; 2、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并应用到日常信息活动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正确态度面对计算机病毒; 2、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掌握有效的防治措施,自觉应对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系统的威 胁; 3、自觉遵守有关的道德、法律及法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 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 2、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范意识。 五、教学手段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与Internet 相连);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3、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 六、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六章第二节中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黑客与病毒,成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已在个人电脑中泛滥成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危害,成为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有鉴于此,教材在全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深入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七、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他们心中仍有个谜没有解开——什么是病毒?现在,他们操作电脑已经娴熟,使用电脑、网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对于病毒,他们好奇且有点恐惧。 八、教学策略 本节以熊猫烧香病毒界面导入,引起学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然而然地思考什么是病毒。接着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特征,并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病毒的防治,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生的防毒意识及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教法:体验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熊猫烧香病毒”开始新课,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病毒问题的严重性。 (二)讲授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