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成语故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合集下载

三十六计之三十六:走为上(败战计)

三十六计之三十六:走为上(败战计)

三十六计之三十六:走为上(败战计)三十六计之三十六:走为上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

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引证解释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语本《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亦作“走为上着”、“走为上策”。

《洪秀全演义》第十回:“钱江道:‘黑暗官吏擅威作福,为足下计,倒是走为上着。

’”《廿载繁华梦》第一回:“又见查办拿人的风声,一天紧似一天,计不如走为上着。

”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他感到,内心的一些想法摆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是走为上策。

”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1.走为上:简介原文;全师避敌①。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

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

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

未败者,胜之转机也。

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

—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

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

可谓善走者矣!”敌军处于全面优势的态势,一方军对无法战胜敌人,只有投降、讲和或退却三条出路。

投降就是彻底失败,求和属于半败,退却则未必失败。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第一计,以逸待劳。

从前,有一只懒惰的小狐狸,它总是喜欢躺在树下晒太阳,不愿意去捕猎。

有一天,它看到一只兔子在辛苦地捡草料,于是它假装受伤,引诱兔子过来帮助自己。

兔子上当了,结果被小狐狸抓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像兔子一样,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警惕那些假装软弱的人。

第二计,围魏救赵。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团结。

有一天,村子遭到了强盗的袭击,人们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们在村子的四周点燃了火把,让强盗以为村子已经被围住了。

强盗见状,以为有援军到来,于是乱了阵脚,最终被村民们打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用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计,借刀杀人。

从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其中一国的国王想借助另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打败敌人。

于是,他派人去向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借兵。

另一个国家的国王答应了,但却趁机要求对方国王把土地让给自己。

结果,原本的敌人反而成了新的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懂得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问题,但也要小心对方会不会反咬一口。

第四计,以逸待劳。

从前,有一只聪明的猴子,它喜欢吃桃子。

有一天,它看到一只老虎在树下休息,于是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它假装对老虎说,“我知道一棵树上结满了美味的桃子,但是我够不着,你能帮我摘吗?”老虎听了很高兴,便答应了。

结果,猴子趁老虎摘桃子的时候,跳上了树,逃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对方的贪婪和愚蠢来保护自己。

第五计,借尸还魂。

从前,有一个小镇,镇上的人们都很害怕一个凶神恶煞。

有一天,有个聪明的小孩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一只死猫藏在被凶神恶煞追赶的路上,当凶神恶煞看到死猫的时候,吓得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善于利用对方的恐惧来制胜。

这些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道理。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遇到问题时能够化险为夷,化解危机。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故事
【注音】sān shí liù jì , zǒu wéi shàng jì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

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

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出处】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九
【解释】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近义词】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溜之大吉
【相反词】坐以待毙
【成语举例】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

余易木《初恋的回声》七。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范文一:走为上计,这是我们在学习三十六计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但是,何为“走”?在这个计中,“走”指的是主动避开敌人,不斗而胜。

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为什么说“走”是上策呢?因为当我们面对比自己更强的敌人时,如果我们强行对抗,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因此,善于退避的人占据了更加优势的地位,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对抗时机,并且使对方陷入无可奈何的境地。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走”策略也非常有用。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极其棘手的问题,或者某些人与我们相处不好。

如果我们选择对抗,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然而,如果我们选择“走”,避免摆出敌对姿态,我们就会有机会在信任与友谊中解决问题。

当然,“走”也不能被滥用。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果断采取行动,而不是退避。

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走为上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我们作为学生,需要具备智慧,善于衡量各种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优策略。

重点分析:1. 描述了什么是“走”计,并解释了其优势。

2. 告诉我们如何在学生生活中应用“走”策略。

3. 强调了智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以便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最优策略。

用词分析:1. 文章用了大量的比喻,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走”计的含义和优势。

2. 遣词精准,简单明了,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3. 文章并没有使用过多的高级词汇,而是使用了普通的单词和短语,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范文二: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这是一种极其聪明的策略,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更容易挣扎过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任何斗争,或者不给自己寻求机会展示自己。

我理解,“走”为上计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灵活,善于选择策略,并且永远不要陷入僵局。

我们应该借鉴这个计策,仔细分析对手的弱点,寻找突破口,并选择最优的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不立即进攻,而是等待最好的时机。

在我的电竞比赛中,我常常运用“走”计策略。

当我面对比我更强的对手时,我会把他们引到防守模式中,然后找到他们的弱点并尝试攻破。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经典故事讲解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经典故事讲解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经典故事讲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经典故事讲解一、引言《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法经典,被誉为智慧的结晶。

这部兵书以三十六个计谋为主线,围绕着"走为上计"的核心思想进行讲解。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三十六计》中的几个经典故事进行讲解,并探讨其内涵及应用。

二、三国演义中的"走为上计"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和故事都与"走为上计"这一计谋紧密相关。

其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周瑜打黄盖火船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

1. 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聚集了一批忠诚的部下,并以煮酒论英雄的方式来测试他们的忠诚度。

而其中就包括了"走为上计"这个计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局势不利时,选择“走”而非“战”才是上策。

2. 周瑜打黄盖火船周瑜打黄盖火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周瑜利用火攻之计,借助火势驱逐了曹军,展现了"走为上计"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积极调整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走出困境。

三、《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解析在《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是指在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与敌对峙,而应采取躲避、变通、调整的策略。

这一计谋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躲避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而"走为上计"告诉我们,当处在不利局面时,应及时躲避风险,避免直接对抗,以免陷入被动局面。

2. 变通应对"走为上计"也强调了变通和应变的重要性。

当我们面临难题时,需要及时调整策略,灵活运用各种资源,以应对变化多端的环境。

3. 调整心态"走为上计"还提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以更加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走为上计的成语故事

走为上计的成语故事

走为上计的成语故事走为上计的成语故事导语:走为上计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汉字书写】:走为上计【汉语注音】:zǒu wèi shàng jì【成语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敬则传》:“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上上计。

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时年七十余。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离开;用于劝说词。

【走为上计的意思】:指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在战争中指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或埏遇到强敌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的近义词】:走为上策、走为上着、溜之大吉;【走为上计的反义词】:坐以待毙;【走为上计的故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

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

今急遣一人,先与他弟兄说知。

”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

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

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

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晁盖道:“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

”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

”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

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走为上计例句】北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九:“予追逐,渊材以手拏帽搴衣,走如飞,予与奴杨照追逐二相公庙,渊材乃敢回顾,喘立,面无人色,曰:‘编虎头,撩虎须,几不免于虎口哉!’予又戏曰:‘在兵法何如?’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

【最新版4篇】编辑: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序言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了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篇)《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1故事一:《空城计》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诸葛亮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军事。

在他的一次战斗中,他发现自己的城池只有很少的士兵,而敌人的军队却很多。

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所有的士兵离开城池,并告诉城中的百姓,城里没有任何士兵。

敌人看到这个情景,开始怀疑城里有埋伏,不敢轻易进攻。

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故事二:《走为上策》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赵括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自己无法通过交战来打败敌人。

于是他决定采用“走为上策”,带领他的军队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在撤退的过程中,他命令士兵们把所有的财宝和粮食都带走,只留下一些破旧的武器和旗帜。

敌军看到这个情景,以为赵括已经逃跑了,于是他们追击赵括的军队。

但是赵括已经预先安排好了伏兵,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敌人。

故事三:《抛砖引玉》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郑成功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

有一次,他率领的军队要攻打敌人的城池,但是他的军队人数太少,无法攻下城池。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士兵穿上敌人的衣服,占领了城池周围的村庄和桥梁,制造出敌人已经占领了城池的假象。

然后他率领主力部队假装要撤退,引诱敌人追击他们。

《三十六计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篇2《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奇书,据传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136个战略故事,涵盖了战争、诡计、谋略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个适合儿童听的《三十六计》睡前故事:《瞒天过海:田忌赛马》故事的主人公是田忌和齐王。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故事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

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走为上计原文】:全师避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灵机破敌,这样,同正常的兵法并不违背。

注释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

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走为上计典故】:刘邦鸿门宴巧脱身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

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

刘邦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臾之祸。

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

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

现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

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

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刺杀刘邦。

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帐。

樊哙仗剑持盾闯进帐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

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

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

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

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

”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已返回霸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儿童的成语故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释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

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

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

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

他打一仗,胜一仗,打得北魏军队闻风丧胆。

不久,檀道济率军来到历城,由于后勤供应跟不上,军营中的粮米将尽,军心惶惶。

檀道济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势弱,之所以能每战必胜,靠的是将士高昂的士气。

如果将士们知道真的粮尽,必将士气低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必须立即退兵。

但他考虑到,手下的将士如果知道粮尽退兵,必然影响军心;而如果北魏军队知道己方粮尽退兵,必将率兵追击。

于是,他让人运来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盖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给人以粮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这样一来,军心稳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为檀道济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将领禀报檀道济军中并不缺粮。

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全体将士穿着整齐的盔甲,乘着战车,慢慢地退走。

北魏军队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赶。

檀道济此次出征,虽然没有一举平定河南,但他在全军粮尽之时,仍能不伤一兵一卒,全军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将士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后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出路和办法虽多,但只有离去最佳。

《南史·檀道济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