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2018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2018年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语文(二)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

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

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

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

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

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

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文化。

这一战略文化力斥强权与霸道,以重道尚义为价值取向,提出“慎战”与“重战”交互为用的国防理念,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讲求谋略,强调实力是制胜的基础。

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平主义情怀与卓越的政治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道尚义、以德立国的处世之道,认为暴力、强权绝非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各国在处理邦交关系上应遵循亲仁善邻的和平之道。

在中华文化中,穷兵黩武一向被斥为“霸道”。

先秦诸子对于治国之道虽各持己见,但对于“霸道”则同声谴责,其中儒、墨两家的“非战”思想就是反对“霸道”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王朝的邦交之道大多以道义德教为价值取向,倡导“怀远以德,不闻以兵”的和平外交原则。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强邻代兴,周边扰攘从未曾停息。

面对险恶的地缘环境,中华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震慑强敌、维护和平。

面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我国古代先哲提出了“慎战”“重战”交互为用的策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慎战观,即以高度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战争。

慎战观强调“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摈斥“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好战之举;慎战观倡导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积极国防理念,深刻阐释了慎战与重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将慎战观落实到国家治理之中,就是要知战、备战。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语文试题2018.5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把握新动能的内涵和外延。

经济发展新动能涉及范围广泛,不仅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物联、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中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简言之,旧动能是指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果驱动经济增长的动能,新动能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集聚创新型人才,建立激发各种要素活力的制度机制。

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中出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作为区分新旧动能的基本标准;必须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旧动能转型升级和新动能主导发力都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8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上海市杨浦区2018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模拟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二模)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长安不见使人愁。

(XXX《登金陵凤凰台》)(2)____________,尽西风,XXX归未。

(XXX《水龙吟·____________》)(3)XXX在《师说》中客观地指出弟子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其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总为浮云能蔽日(2).休说鲈鱼堪脍(3).登建康赏心亭(4).闻道有先后(5).术业有专攻【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蔽”“脍”“攻”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同学们在毕业二十年之后聚会,各自事业有成,班主任想要用一句古诗词来表达此刻的喜悦激动心情,恰当的一句是A.芳林新叶催XXX,流水前波让后波。

B.XXX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XXX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境理解,需要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和题干要求。

班主任想要用一句古诗词来表达此刻的喜悦激动心情,A项,抓住“新叶”“XXX”“前波”“后波”分析。

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老的叶子掉落了,新的叶子马上就长出来了;甚至老叶子只是枯黄着还留在枝头,新叶子就迫不及待地长了出来。

缠绵不断的流水中,前面的波浪流走了,后面的波浪就补了上来;有时候,前面的波浪还没消失,后面的波浪就涌了过来。

B项,重在强调奋斗的过程中不畏艰险;C项,“各领风骚”将自己与学生同列,且不谦虚说自己“领风骚”;D 项,强调“磨砺”的重要性。

3.填入上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是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不可理喻甚至有点蠢的问题,但却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配套K12】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仿真卷(四)(含解析)

【配套K12】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仿真卷(四)(含解析)

2017-2018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仿真测试卷语文(四)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

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

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

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2018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二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

2018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二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

2018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二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2018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3月二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从南北朝到晚唐宋初,XXX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其规模、造诣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相媲美。

在此期间涌现出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雕塑群,无一不让今天的艺术家们叹为观止。

可是,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对这些艺术作品却视而不见。

答案:A2.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XXX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答案:D3.为了方便请教,想请问您的电话号码是否可以告知。

拍摄工作已经完成,感谢您的鼎力相助。

令郎天资聪颖,他日定成国家栋梁。

小店刚刚开业,欢迎各位大驾光临。

答案:C4.到了天池,有人脱口说了一句:“春水碧于蓝。

”上面稍远处,是雪白的雪山。

它们长得非常整齐,一棵一棵挨着,依山而上。

池水极平静,雪山和XXX倒映在池水当中。

答案:B5.第一组:《登临黄鹤楼》《雨中访滕王阁》《又到虎跑泉》《观壶口瀑布》专题名称:游览名胜古迹。

第二组:《菜畦蝴蝶飞》《耕牛的背影》《袅袅炊烟升起》《麦苗青青》专题名称:乡村田园。

答案:第一组:游览名胜古迹;第二组:乡村田园。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XXX是明朝的一位文学家和官员。

2.XXX的《浮邱子》是他在官场失意后所著的一部书。

3.XXX的《浮邱子》的主要内容是对当时朝廷的弊病进行揭露和批判。

4.《浮邱子》的作者XXX曾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官职。

5.XXX的《浮邱子》在明朝时期曾被禁止流传。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2018年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次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2018年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次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甲(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

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

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我在这个地方不知乙(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

___________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的钦羡,使人丙(难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莘莘学子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草如荫B.槛(jiàn)外山光C.芦蒿D.应和.(hé)【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与字形,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A项,考查了对同音异形的辨识能力。

应该是“绿草如茵”。

2.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俭朴消磨难免B.俭朴消耗不免C.简朴消磨不免D.简朴消耗难免【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

简朴和俭朴,区别在于“简”与“俭”。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2018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一般而言,气质所指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人,而较少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那什么是大国气质呢?大国气质就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等问题。

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人注重次序与稳定,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这在中国外交内政的政策与行为中能够看得非常清晰。

第一,和为贵,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特质。

“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

追求和谐、珍视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梁文道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

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

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

“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

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

“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

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

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

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

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

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

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

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

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C.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D.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

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 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 图书阅读率为58.8%。

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

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 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 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

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

”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

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

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

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 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 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

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

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士壤?“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

”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一一全民阅读新观察》)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题千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是因为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D.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E.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4 分)(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负重的河流黄毅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