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登门槛现象及其应用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具体例子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具体例子1、蔡戈尼效应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引申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
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
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B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3、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因此,每个人都力图从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论是去面试,还是去相亲,都要给别人留下你重视对方,善于经营自己的良好印象哟!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门槛效应

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 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结论二
其实,“登门槛效应”不但能够让对方痛快接受自己的 要求,还能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梦想固然美好,更重要的是将它变为现实。很多人在追 逐梦想的过程中,因为它的遥不可及而逐渐产生疲惫感, 最终与自己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阶段性的目标可以帮 助你循序渐进地实现梦想。我们可以根据梦想的蓝图为 自己制定一个终极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分解为一个个 阶段性的目标,通过一步步完成这些小目标,逐渐向终 极目标靠拢。
起源
登门槛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 于1966年做的一个现场实验提出的。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登门槛效应,为什么??
人性
惰性 避重就轻 追求美好(好面子)
结论一
在人际交往和销售过程中, 需要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 要求时, 如果担心对方严词拒绝,最 好不要直接提出, 可以先提出一个对方轻易能 够办到的要求, 一旦答应,再提出那个真正 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 会较大。
寄语
再高的楼,也有通向顶层 的阶梯;再高的山,也有 通往顶峰的小径。再困难 的任务也都有完成的途径, 只要找到了借力腾飞的 “台阶”,就能够找到通 往成功之路。有的目标看 似异常艰巨,如果把它分 解到每一天、每一秒中, 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
登门槛效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个体在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性,可能会接受一个更大且不太合意的要求。
这一效应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的现场实验中提出。
本实验旨在验证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并探讨其影响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大学学生50名,男女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份关于环保的小调查问卷和一份关于环保活动的邀请函。
3. 实验程序:- 实验组首先填写环保小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个人环保行为和环保意识。
-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问卷调查。
- 实验组完成问卷后,发放一份关于环保活动的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环保活动。
- 对照组直接发放环保活动的邀请函。
4.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环保活动的比例。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中,有40%的学生接受了环保活动的邀请,而对照组中,只有20%的学生接受了邀请。
2. 在实验组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学生接受了环保活动的邀请,而在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只有35%的学生接受了邀请。
四、分析与讨论1. 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登门槛效应确实存在。
在实验组中,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比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更有可能接受环保活动的邀请。
这表明,个体在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填写环保小调查问卷)后,更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参加环保活动)。
2. 影响机制:登门槛效应的影响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承诺一致性:个体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为了保持承诺一致性,更愿意接受更大的要求。
- 认知失调:个体在接受了一个不太合意的要求后,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更愿意接受更大的要求。
- 自我形象:个体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更愿意接受更大的要求。
3.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存在以下局限性:- 样本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整个人群。
- 实验环境较为单一,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境。
“登门槛效应”和“留面子效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果按照往常 置一些简单机械的抄写作业 以巩 知识,对 r r已经 能够 牢 固掌 握 字 词 的学 牛 米 说 ,这 无 疑 足 浪 费 时 间 ,结 果 就 会 让
已掌 握 不 错 的 学 生J 犬烦 。 于 是 ,我 对 作 业 布 罱 也进 行 了改 革 。 首 先 ,创 制 秋 分榜 ,我 根 据 学 生 的课 常 表 现 、 课 作业 、写 字 、 听 写等 给 每 个 学 生打 ☆ 。得 剑 五颗 ☆ , 兑 换 奖牌 一 枚 。然 后 ,
一
学 语文 而 言 ,字 词 的掌 握 无 疑 足 重 中之 重 , 山于 学 生 入学 前 的 字量 各 有 不 同, 其识 字 能 力 电有 差 别 ,再 加 之 现 阶段 识 宁 、 宁 量 大 ,课 时 相 对较 少 ,学 生 对 于字 词 的掌 握 程 度 订 很大 差 别 。如
的作 用 。
练 习量 。根 据 宁 洲掌 握 程 度较 差 的学 生 需 要 的练 习量 ,即 易错 词 语 抄 写 遍 。最 后 ,使 用 奖牌 。学 生 可 以使用 得到 的奖 牌 束 减 免 抄 写 。使 用 一 张奖 牌 可 以 减 少一 遍 抄 写 ,使用 两 张 奖 牌 可 以免除 抄 写 。获 得 减免 抄 写 的 学 生 都很 高兴 ,觉 得 自己 占 了火 便 宜 。其 实 , 获 得 两 张 奖 牌 ,说 I 月 1 这 部 分 同学 字 词 的 掌 握 已 经 非 常 扎 实 了 ,无 需 再进 行抄 写 ,免 除抄 写 后 ,就 町以有 更 多 的时 间 进行 课 外 阅读 了。 获得 一 张 奖 牌 , 说 明这 部 分 同 学 词 掌 握 比较 扎 实 , 通过卡 H 对较 少 的练 习 量 即 可达 到 熟 练 程 度 。而 没能 获 得 奖牌 ,说 明这 部 分 同 学 的字 词 掌 握不 扎 实 ,需 要 加 人练 习量 加 以巩 固 。作 业 改 革 后 , 学 生们 学 习 的积 极 性 更 高 了, 他们 都 为 了得 到 奖牌 减 免 抄 写 而 更 加积 极 地 参 与 课堂 学 习 、更 加 认真 地 完 成 课 堂 作业 、 更 加 认真地 练 习 ,更 加 努 力地 掌 握 字 词 。 更使 我 惊 喜 的 足 ,抄 写 遍 数 的 减 少 居然 使 学 生 书写 的认 真 程 度 也有 很 人 提 高 。
管理学知识: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管理学知识:什么是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研究的第二步,在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实验者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
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登门槛效应的实验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登门槛效应的意思

登门槛效应的意思
登门槛效应是指由于存在某种障碍或门槛,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较为方便、容易获得的选项,而忽视或排除掉较为困难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选项。
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后来也被应用到市场营销、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
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选择更为便捷的选项。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在面临选择时会感到压力,为了省去思考和努力的麻烦,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容易获得或较为熟悉的选项。
这种心理倾向使得人们在面临新的选择时,更容易选择已经熟悉和习惯的东西,而忽视掉可能更有价值或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登门槛效应在市场营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家在销售产品时,可能会将一些较为便宜或容易购买的产品放在门口或附近的位置,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购买这些产品。
这种策略利用了登门槛效应,通过降低购买的门槛,使顾客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
登门槛效应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改变或尝试新事物持有抵触情绪。
由于面临新事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人们往往倾向于保持现状,而不愿意冒险尝试新的选择。
这种心理倾向也可以被视为登门槛效应的一种表现。
登门槛效应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由于存在某种障碍或门槛,更倾向于选择较为方便、容易获得的选项,而忽视或排除掉较为困难
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选项。
这种心理倾向在市场营销、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登门槛效应”在差生教育中的妙用

“登门槛效应”在差生教育中的妙用
蔡从元;李统元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卷),期】1996(000)012
【摘要】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叫“登门槛效应”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在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挨家挨户去找各家的主妇,说他们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活动的支持,并请她们在请愿书上签名。
几乎所有接触到的妇女都同意签名。
几个星期后,实验者又来找这些主妇,同时也找了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主妇,请求所有主妇都在她们院子前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圆牌子,上面写着
【总页数】1页(P12-12)
【作者】蔡从元;李统元
【作者单位】[1]钟祥市胡集一中;[2]钟祥市胡集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
【相关文献】
1.论教育管理中的进门槛效应与反进门槛效应 [J], 徐虹
2.浅析“德西效应”与“阿伦森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妙用 [J], 马洪军
3.例谈\"期望效应\"在行为偏差生教育中的应用 [J], 孙静;刘颖峰
4.谁更愿意投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流动下地方经济增长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 [J], 吴伟伟
5.谁更愿意投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流动下地方经济增长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 [J], 吴伟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门槛效应的结果解读

门槛效应的结果解读门槛效应,又称为“门坎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一旦接受了一个小请求后,为了保持一致性,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请求。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商业策略、政治活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门槛效应的定义、现象描述、研究结果、影响因素、应用领域和结论进行深入探讨。
效应定义门槛效应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一旦个体接受了他人的小请求,为了保持一致性,个体可能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请求。
这种效应源于人们希望被认为是一致的动机,即一旦接受了某种请求,会更容易接受与该请求相关的更大请求。
现象描述门槛效应的现象描述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提出一个小请求;(2) 接受小请求;(3) 提出一个更大的请求;(4) 接受更大的请求。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推销员在推销大件商品时,先让顾客购买一些小件商品,然后再逐步升级购买更大件商品。
研究结果多项研究表明,门槛效应确实存在。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提出一个小请求,然后让他们为一个大请求捐款。
结果发现,接受小请求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捐款给大请求。
这表明一旦个体接受了一个小请求,他们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请求。
影响因素门槛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1)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门槛效应程度不同,一些人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请求;(2) 请求者的可信度:请求者的可信度越高,门槛效应越明显;(3) 请求的大小:小请求与大请求之间的差距越大,门槛效应越明显。
应用领域门槛效应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价值:(1) 商业策略:商家可以利用门槛效应引导顾客购买更大件的商品;(2) 政治活动:政治家可以利用门槛效应说服选民支持更大的政策;(3) 社会倡导:倡导者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鼓励个体参与更大的公益活动。
结论门槛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表明一旦个体接受了一个小请求,更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请求。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商业策略、政治活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门槛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互动的本质,也为商业、政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
登门坎效应”及其应用
学生:***
学号:班级:电子信息工程 5 班** 大
学通信工程学院
2015年4 月
摘要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阐述了登门坎效应的定义,介绍了几个著名的登门坎效应的实验并作出分析,列举了几个生活中对此效应实际应用的例子,最后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登门坎效应,定义,实验,应用
一、登门坎效应的定义
登门坎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二、登门坎效应的相关实验及解释
1966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分别到两个居民区劝说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型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实验者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断然拒绝,仅有17%的居民表示接受。
在第二个居民区,实验者多采取了一个小步骤,就是先请求居民在一份“呼吁驾驶员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很容易做到,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照办了。
过了几周,实验者再回到这个居民区,向大家提出竖立标语牌的要求,结果这里愿意配合的居民与上个居民区有了很大提高,人数占到全部居民的55%。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概括为“登门坎效应” 。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种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捐款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了一倍。
研究者认为,对于“竖立一个巨大的标语牌”这样的要求,大部分人产生拒绝的反应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诸如“在请愿书上签个字”这样的小请求,人们一般没有必要的理由去拒绝,很可能会同意。
而当他们一旦涉足了这项活动,便会产生“我是一个关心社会福利的人” 这样的自我概念。
这时如果再拒绝与这项活动相关的后续要求,就会出现自我概念上的不协调。
因此,这种保持一致性的内部压力就会促使人们接受本来难以接受的要求。
三、生活中的应用
登门坎效应常常被销售行业用来攻克消费者的心理戒备。
爱美的女士们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本来只打算买自己想好的东西,但化妆品柜台的导购小姐经常会热情地请你试用一下某个新产品,当她忙前忙后地给你试用好后,随之而一定会有诸多赞美,“非常合适”,“很衬你的肤色”等等。
这样一来,本来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可能就列入购买清单了。
更有甚者,你好好坐在家中,也会有热情的推销员敲开房门,诚恳地请求为你免费清洁一下油烟机,实在是让人难以推却这番“好意”,而一旦推销员“登门坎”成功,那么他离销售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二手车市场的销售商们也深谙此道,他们往往在价格牌上标出非常有吸引力的低价,待顾客同意出价购买时,再以种种借口加价。
这种情况下,顾客也有可能产生抗拒的心情,但比起一开始就提供一个中等价格的情况来说,那些在初始价格的诱惑下做出了第一步决定的顾客更可能完成整个购买过程。
登门坎效应不仅仅可以用来招揽顾客,提高销售业绩,理解了它的本质原理,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自己身上。
在1984 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 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两次夺冠,令观众大惑不解。
十年后,他透露自己的诀窍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把全赛程分解为具体的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地去实现,而如果直接把目标定在40 多公里外终点的那面旗帜上,结果只能是失败。
从山田本一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阶段,
一步步去实现,往往更能帮助我们完成原本看起来很艰难的任务。
此外,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学习并善加利用这个效应。
对孩子每一次只提出一个要求,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切记不可过高,而当孩子跨过前一个门坎时,一定要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然后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这样孩子才会有效率地进步。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有经验的老师也很懂得巧妙地运用“登门坎效应”,例如,某生上课总是爱说话,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便“故意”选他为“纪律委员” ,当该生因为自己的“纪律委员”身份而开始有所收敛的时候,老师趁机给他以鼓励,并慢慢助其改变。
再比如,男生在追求心仪的女生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利用“登门坎效应”。
男生可以先请求认识对方,然后借机约对方看电影、吃饭,再逐步提出“恋爱交往”甚至“共度一生”这个大要求。
四、理解和认识
登门坎效应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心理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我们自己也可以加以利用。
比如,你希望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可以运用此方法,先找一下自己的不足,定一个在规定时间内(一周、数天、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类似于“整理自己的用具”、“上课大胆举手发言”、“勤于思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粗心马虎,不丢三落四” 等等,每天或者每个钟点,先做很容易做到的,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给自己鼓励,第二天或第二个时间点,再按下一个小要求做,体会成功,如此按部就班,一段时间就会累积很大的成果,自己向往的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按照自己的计
划,目标水到渠成。
“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理性,是一种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明代洪自诚也曾谈到这个问题,在他所著的《菜根谭》中写道:“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古往今来,社会纵横,“登门坎效应”无处不在,也许你该利用它,也许你该避它,是看它发生在哪一刻哪一处。
如果在你的网络世界和真实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利用“登门坎效应” 拉你不理智冲动消费的情况出现,你能在一开始就察觉而对他说“不”吗?或者,即使你进了门坎,依然能够在避免下一步的损失之前退出来吗?比如你能否在电脑上拒绝那些琳琅满目“免费进入”
的游戏界面吗?或者给自己定一个底限,察觉不对,全身而退?在你需要达成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时,是否也能很好地运用这个“登门坎效应”呢?
“登门坎效应”是对人们心态的预测和推理,领悟的越好,越能应用自如,顺利达到自己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心理学效应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电脑程序,人们的心理状态必然受到情境的影响,更会受到互动的双方人际关系的影响,要用得巧妙正当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想让别人答应你稍微有些过分的要求,不妨巧妙地利用一下“登门坎效应”,同时,如果你再遇到诸如利用“登门坎效应”推销产品之类的做法,心中也该留着一份理性的防备。
参考文献
[1] 陈海英.有趣的“登门槛效应” . 知识就是力量,
[2] 龚自珍.“得寸进尺”与登门槛效应.百科知识,
[3] 颜描描.“登门槛效应”及其应用.大众心理学,2012年08 期2011年04 期2012年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