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概括导学案
高中小说情节概括教案模板

教案名称:高中小说情节概括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简洁地概括小说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
2. 如何准确、简洁地概括小说情节。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概括过程中把握小说情节的脉络。
2. 如何避免在概括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文本,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阅读小说吗?为什么?2. 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概括小说情节,更好地欣赏小说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a. 理解小说的叙事结构,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关注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如矛盾冲突、人物命运转折等。
c. 分析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把握情节的起承转合。
2. 以具体小说为例,展示如何概括小说情节。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小说文本,尝试概括小说情节。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概括的情节,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小说情节概括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小说,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情节概括的方法,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2. 引导:今天,我们将继续巩固这一知识点,并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二、课堂讲授1. 复习小说情节概括的基本方法。
2. 讲解如何避免在概括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a. 仔细阅读小说文本,关注细节描写。
b. 分析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确保概括的完整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新的小说文本,尝试概括小说情节。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概括的情节,互相评价。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届小说阅读概括题 导学案 (2)

高三语文2019届小说阅读之作用题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小说作用题的常见题型2、总结并掌握小说作用题的答题方法【学习重点】总结并掌握小说作用题的答题方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学习过程】一、回顾考题,明确考法高考真题感知:① (2014·江苏卷)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② (2016·江苏卷)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③ (2017·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4分)④(2018·江苏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分)考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次要人和物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二、典例训练,查找得失训练一: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行脚人·黄昏师陀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
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
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
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
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
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
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
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
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
知道是啄木鸟。
于是拔步又往前走。
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
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
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
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小说阅读之情节导学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导学案(三)第三讲故事情节【学习目标】1、明确高考小说阅读围绕情节设题常见方式(把握题型)。
2、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分析的角度。
3、理解并掌握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难点】掌握分析情节的思路以及相关题型的答题步骤。
一、小说情节常识复习1、情节的定义。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小说情节类问题命题方向及应对策略1、情节概述题(1)题型特点及考查形式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一般以此为出发点,而设题的第一步就是概述故事情节。
考查形式主要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③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应对策略: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情节特点题(1)题型特点及考查形式这种题型主要要求分析情节安排上的特点和情节技巧。
多以下面几种形式考查:①小说情节安排(某一处情节)有何特点,②开头(或结尾)有何妙处。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doc

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常见考点。
2、掌握解答情节结构思路体的技巧。
二、方法指导1、情节概念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2、常见的情节安排技巧(或: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凤凰台》174页相关知识】3、情节常见题型①概括情节,即用一句话或简明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方法: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抓住场面。
②情节作用题,即分析小说中某一情节在全篇中的作用。
例如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情节常见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③情节探究题,对小说的某一情节或多个情节进行探究。
例:分析小说情节详略安排的意图,如2011辽宁卷《怪人》凤凰台 236页学生 184页: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概括说明。
方法:要从人物、前后情节、主题等方面探究。
4、结构常见题型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①结构特色题,概括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好处。
小说的结构(构思)特点主要有:巧于剪裁,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等。
②结构探究题,如2010全国卷《保护人》《凤凰台》230页学生版179页: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方法:要联系上下文情节,同时与人物、环境、主题等相结合考虑。
三、典型题目(一)面包(2010广东卷)《凤凰台》 254 教师版 201 学生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
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高考写作指导: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教案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梳理小说情节。
4. 提高学生的小说写作水平,为高考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小说情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梳理小说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3. 分析:介绍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梳理一部小说的情节。
5. 反馈:对学生练习成果进行评价,给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梳理的准确性。
4. 学生对小说情节在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及分析方法等内容。
2. 小说文本:用于让学生实践分析、概括情节。
3. 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 教学视频或音频:可用于辅助讲解和示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作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分析、概括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的构思和梳理。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分析:讲解小说情节的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并进行小组讨论。
高考写作指导: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教案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2. 小说情节的概括方法3. 小说情节的梳理技巧4. 实例分析和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介绍概括和梳理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篇小说,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概括和梳理给定的小说情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和梳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小说文本:用于实例分析和练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分组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情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特点。
2.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练习概括、梳理小说情节的技巧,提高合作能力。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方法,能独立完成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情节概括,使表达更为准确、简洁。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3.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概括和梳理方法。
九、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
2. 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教案

课题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学目标1.掌握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
2.提升概括小说情节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预习教材上关于小说情节方面的基本知识。
【导入】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创作者的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课堂知识点拨】一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题干示例审读判别(1)(2014·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枪口下的人格》)(2)(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会明》)(3)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晕厥羊》)(4)(改编2019·全国卷2)请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小步舞》“直接考查型”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1)(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微纪元(节选)》](2)(2015·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蓑衣》)(3(2020·全国卷Ⅰ)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越野滑雪》)(4)(2022·新高考卷Ⅰ)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江上》)“间接考查型”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二明答题技巧——厘清思路,知答什么1.请梳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要情节。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导学案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导学案小说阅读专题导学案【关注】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
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山东考生要特别注意小说,因为山东语文高考从未考过小说,但小说考查不会永远成为空白。
【题解】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小说文体特点,学会鉴赏小说的方法和技能。
准确把握小说主旨,做到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仔细斟酌,积极思考,用心记忆。
要着重理解导学案中关于小说文体特点的举例分析。
自主学习要专注,合作探究要真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情投入,踊跃展示,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一)小说分类:按照篇幅长段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纪实小说;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章回小说、诗体小说、意识流小说、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
(二)文体特点小说文体特点表现在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1、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从何下手呢?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概括导学案一、高考典题感知例:(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停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问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一赴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属于情节概括类题目。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体现,概括小说情节,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二、常见提问方式①梳理小说的脉络②概括小说情节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④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⑤围绕※※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三、解题思路①从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概括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作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③由于事件复杂,在概括时要避免情节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例】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地锦聂鑫森①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
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
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
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
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
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
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②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
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
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
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
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
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
”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③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
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
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
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
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
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
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④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
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
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刘欣。
刘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
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
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
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
”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
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
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⑤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景影很惆怅。
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
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
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
⑥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
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
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
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
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
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
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
⑦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
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
”“嚼什么舌根子了?”景影问。
“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
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刘欣淡淡地回答。
“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景影叫着。
刘欣接着说:“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
”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
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
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
”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⑧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
”(选自2014年9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问题】请分点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答案】①开端:景影让房给儿子结婚,自购二手房并喜欢上外墙爬满地锦的绿色二手房。
②发展:景影向政府提交推广培植地锦的报告,不料从社区传来要清除地锦的消息。
③高潮:景影拒绝清除自己住房的地锦,坚守自己的绿色生活,不惜与对方诉诸法庭。
④结局:面对社会舆论和亲人(儿子和儿媳妇)的劝说,景影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注意小说体裁的特征;答对一点得1分,结构完整,语言通顺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