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汇总之烘托
表现手法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

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导读:小升初语文复习:文章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2、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想象。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

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共五则)第一篇:小学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记叙文⑴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讽刺、夸张、联想、想象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
⑵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⑶布局谋篇:铺垫、伏笔、照应、悬念⑷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借代、反语、夸张、引用、⑸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⑹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⑺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⑻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⑼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⑽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⑾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⑿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⒀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⒁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小说⑴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⑵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文章体裁⑴根据文学体裁分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⑵根据表达方式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议论文⑴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⑵论据种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⑶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⑷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⑸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概括、生动⑹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说明文⑴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部分;特点—用途)⑶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明⑷说明文的风格:平实、生动⑸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连贯式第二篇: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初中语文语文常见表现手法什么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有哪些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表达手法可以使文章变得更生动,读起来有一种美感。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小学语文常见表达方法(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也算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小学语文中表现方法【表现方法】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使其形象鲜明,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象征: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感,使文章立意高远、深刻含蓄。
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突出中心。
渲染: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加深主题。
烘托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例句

烘托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例句【篇一:烘托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例句】(1)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to make it stand out]∶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 [set off by contrast;throw into sharp relief]∶,使明显突出。
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
[1]烘托引证解释1.中国画技法名。
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1、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政府在广场、公园摆放了二十万盆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的鲜花。
2、唯有烟花,才能烘托这喜庆的气氛。
3、钢琴的浪漫清雅烘托着她弹地曲调,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4、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5、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秋天里,他们是金色秋韵,烘托着我。
7、阴森的背景音乐烘托出电影的恐怖气氛。
8、绿色的叶子轻轻烘托着一片一片旋转缠绕的花瓣。
9、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苏流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挂,倍增欢乐喜庆的气氛。
10、双湖公园的美化是由杭州园林院设计的,绿化与园区意境相结合,烘托出整个环境,突出绿化的作用。
11、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它还代表着幸福还有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所以我喜欢中国结。
12、画中的景,画中的物,往往有不可忽视的烘托、反衬的作用。
13、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14、在这样的气氛烘托下,我越说越激动,满腔的热血涌上心头,响亮又自然的将印在脑海里的文章背诵出来。
15、沿着通往公园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烘托着充满静谧的夜。
16、傍晚时那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更多: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语文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心血制作)

你能总结出埋伏笔手法的特点 和作用吗?
埋伏笔
在主要情节出现之前,暗示性的小细 节,一般较为隐秘。
作用:在文中起情节的铺垫作用,令 情节发展更自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 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 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XXX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 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 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 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 动。赵氏急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 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 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 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
通过与湖泊、小溪、内陆河的对照,突出了大 河追求的坚定(执著)。
辨析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 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正衬 vs 反衬
课文《爱莲说》中, “菊”和“莲”构成正了衬
关系; “莲”和“牡丹反”衬构成了
关系。
答题金钥匙: 正衬——性质比不上主体事物,但较为接近。 反衬——与对照类似
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分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衬托。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
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 出人物等等。
表现手法

例句: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 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 了湖面的幽静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 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 “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句:紫色赋予了大自然中的一切,从茄子到紫水 晶,并且人类已经采用它作为皇室的象征。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 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例句: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 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 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 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 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 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 丽的形象。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江 行
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叫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解答分析借景抒情手法试题可运用“指→概→点”三步法。“指”是 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等术语准确判定所采用的写景 抒情方式。当不能准确判定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等景与情的 关系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属概念“借景抒情”。 例题答案的第一步拟为:颔联运用了融情于景手法。“概”是结合 诗句具体分析诗中写了“何景”,并用“清冷孤寂、萧瑟凄凉、恬静 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术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 感 。 例句:春之韵曲,不是疾风骤雨,却能润泽万物; 不是骄阳炽烈,却能解冻生命;不是夏花灿烂, 却能撒播希望。春的轻拂,好象母亲的叮咛,柔 软而温馨,熨熨帖帖地流进我们的心田,在那里 埋下一粒种子,润润的吹上水汽,给它注入生命 勃发的原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常见表现手法汇总——烘托
定义:
指陪衬,使明显突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分类: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
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示例:
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
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写天气、鸟虫,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借此来烘托出秋天后半夜的空旷、沉寂。
②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
青年小伙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
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写青年小伙子们总想跟小芹在一起说话做事,以此来烘托青年小伙子们对小芹的爱慕。
【本文部分素材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