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参考答案 2
环境监测实验问答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1、pH(1)为什么在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答:测量水溶液酸碱度的正确方法是,用试棒点取水样在pH试纸上,而不应直接将pH 试纸插入待测水样中。
这是因为pH试纸的显色机理本质上是一种化学反应,当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水样中时,大量的水样溶液将pH试纸本身所含的显色剂稀释了,冲淡了,从而影响显色的色度造成度数误差。
(2)测定溶液pH值时为什么要先用标准pH缓冲溶液进行定位?玻璃电极使用前为什么要处理?答:用pH缓冲溶液标定是为了消除不对称电位的影响。
因为干玻璃电极不显示pH效应,只有经过水化的玻璃电极才显示pH效应,玻璃电极经浸泡24小时以上,就可形成稳定的水化层,使玻璃电极的膜电位在一定温度下与试液的pH值成线性关系,因此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在蒸馏水或0.1N盐酸中浸泡24小时以上.(3)为何测pH时要按从稀到浓的次序测定?答:因为后面一个始终浓度大于前面一个,所以要是用pH电极测试稀溶液后再放到浓的里,影响不大。
但要是从浓到稀,电极从浓溶液带出的残液进入稀溶液,电极上的残液将影响稀溶液的测试结果。
2、溶解氧:(1)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空气中氧的干扰?答:溶解氧采样时,应是水溢流,且碘量瓶上不能附有气泡,采样瓶需要水封。
在固定溶解氧、吸取溶液等的过程中,应将移液管插入水面下。
(2)在配置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为何要先煮沸并冷却后才能使用?答:赶出水中溶解氧。
空白试验时有时空白值过大,正常的空白值为1-2滴,若超过此数表明蒸馏水制备过久,可能其中溶解了较多的氧,KI会与氧发生反应产生I2,同时蒸馏水中的氧本身也会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发生反应,这两方面都会增加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消耗量使空白值过大:4I- + 4H+ + 4 O2 = 2 I2 + 2H2O2S2O32- + O2 = 2SO42- +2S↓因此每次标定时均应使用新鲜制备的蒸馏水或将蒸馏水重新煮沸10min,冷却后使用,这样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机械设计经典问答题-附答案

机械设计经典问答题-附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课螺纹连接1.问:常用螺纹的类型主要有哪些?答:普通螺纹、米制锥螺纹、管螺纹、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
2.问:哪些螺纹主要用于联接哪些螺纹主要用于传动答:普通螺纹、米制锥螺纹、管螺纹主要用于联接。
梯形螺纹、矩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主要用于传动。
3.问: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螺栓联接、双头螺柱联接、螺钉联接、紧定螺钉联接。
其它还有地脚螺栓联接、吊环螺钉联接和T型槽螺栓联接等。
4.问: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是什么?答:预紧的目的在于增强联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以防止受载后被联接件间出现缝隙或发生相对滑移。
5.问:螺纹联接防松的方法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哪几种?答:摩擦防松、机械防松(正接锁住)和铆冲防松(破坏螺纹副关系)等。
6.问:受拉螺栓的主要破坏形式是什么?答:静载荷下受拉螺栓的损坏多为螺纹部分的塑性变形和断裂。
变载荷下多为栓杆部分的疲劳断裂。
7.问:受剪螺栓的主要破坏形式是什么?答:螺栓杆和孔壁的贴合面上出现压溃或螺栓杆被剪断。
8.问:为了提高螺栓的疲劳强度,在螺栓的最大应力一定时,可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应力幅?并举出三个结构例子。
答:可采取减小螺栓刚度或增大被联接件刚度的方法来降低应力幅。
1)适当增加螺栓的长度;2)采用减小螺栓杆直径的腰状杆螺栓或空心螺栓;3)在螺母下面安装弹性元件。
9.问:螺纹联接设计时均已满足自锁条件,为什么设计时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松措施?答:在静载荷及工作温度变化不大时,联接一般不会自动松脱。
但在冲击、振动、载荷变化、温度变化较大或高温下均造成联接间摩擦力减小或瞬时消失或应力松驰而发生联接松脱。
10.问:横向载荷作用下的普通螺栓联接与铰制孔用螺栓联接两者承受横向载荷的机理有何不同?当横向载荷相同时,两种答:前者靠预紧力作用,在接合面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承受横向力;后者靠螺栓和被联接件的剪切和挤压来承载。
热力学问答题 2

第二章习题解答一、问答题:2-1为什么要研究流体的pVT 关系?【参考答案】:流体p-V-T 关系是化工热力学的基石,是化工过程开发和设计、安全操作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
(1)流体的PVT 关系可以直接用于设计。
(2)利用可测的热力学性质(T ,P ,V 等)计算不可测的热力学性质(H ,S ,G ,等)。
只要有了p-V-T 关系加上理想气体的idp C ,可以解决化工热力学的大多数问题。
2-2在p -V 图上指出超临界萃取技术所处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特征;同时指出其它重要的点、线、面以及它们的特征。
【参考答案】:1)超临界流体区的特征是:T >T c 、p >p c 。
2)临界点C 的数学特征:3)饱和液相线是不同压力下产生第一个气泡的那个点的连线;4)饱和汽相线是不同压力下产生第一个液滴点(或露点)那个点的连线。
5)过冷液体区的特征:给定压力下液体的温度低于该压力下的泡点温度。
6)过热蒸气区的特征:给定压力下蒸气的温度高于该压力下的露点温度。
7)汽液共存区:在此区域温度压力保持不变,只有体积在变化。
2-3 要满足什么条件,气体才能液化?【参考答案】:气体只有在低于T c 条件下才能被液化。
2-4 不同气体在相同温度压力下,偏离理想气体的程度是否相同?你认为哪些是决定偏离理想气体程度的最本质因素?【参考答案】:不同。
真实气体偏离理想气体程度不仅与T 、p 有关,而且与每个气体的临界特性有关,即最本质的因素是对比温度、对比压力以及偏心因子r T ,r P 和ω。
2-5 偏心因子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它可以直接测量吗?()()()()点在点在C V PC V PT T 0022==∂∂∂【参考答案】:偏心因子ω为两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偏离分子中心之间的作用力的程度。
其物理意义为:一般流体与球形非极性简单流体(氩,氪、氙)在形状和极性方面的偏心度。
为了提高计算复杂分子压缩因子的准确度。
(完整版)健康知识问答题答案

选择题:1.蔬菜中含有的( A )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
A.维生素B.纤维素C.微量元素2.自然界中,有“智慧元素”之称的是( D )。
A.铁B.碘C.钙D.锌3.健康的概念( D )。
A.不生病B.不虚弱C.不住院D.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下列哪一种饮食习惯是不礼貌的?( A )A.低头猛食B.规规矩矩地坐著吃C.不随意翻拣菜肴5.肠道传染病是由于( A )引起的。
A.吃了不清洁的食物B.遗传C. 吃得太多D.别人与你接触传染6.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我们每天离不开水,如果我们在学校口渴时,你应该喝哪种水最好?( D )A.可乐B.果汁C.自来水D.净化水7.以下哪种食物富含微量元素碘?(C )A.苹果B.巧克力C.海带D.胡萝卜8.一般来说,( A )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
A.蔬菜、水果B.奶类C.鱼、肉9.缺乏维生素D、缺钙会引起:( A )A.佝偻病B.坏血病C.贫血病10.食用肉类食品,为尽量减少营养素损失最合适的烹调方法是( B )A.红烧B.清蒸C.炒11.经常牙龈出血、鼻流血,可能与缺乏( A )有关。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12.食物中以( A )的含钙量最丰富。
A.奶类B.蔬菜C.豆类13.精白米面的缺点是(C )较少。
A.维生素DB.维生素AC.维生素B族14.维生素C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 A )。
A.蔬菜.水果B.动物肝脏C.鱼类15.一日三餐的合理热量配比为( A )。
A.30%,40%,30%B. 30%,30%,40%C.20%,40%,40%16.为预防食物中毒,应该做到( C )。
A.少吃凉拌菜B.多吃水果C.多吃热的饭菜17.我国营养学会关于合理膳食提出( C )。
A.食盐要大量、饥饱要适当B.瘦肉要多吃、饮酒要节制C.粗细要搭配、食物要多样18.如果不吃早餐,血液里缺少( A ),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A.葡萄糖B.维生素C.脂肪D.微量元素19.方便面不宜长期作为主食原因是( D )。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 参考答案

弹塑性力学课程作业1 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 答:请参见教材第一章。
2. 答: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比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广泛,是几何尺寸和形态都不受任何 限制的物体。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两者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不同。
3. 答:弹塑性力学与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否同属固体力学的范畴,它们各自求解的主要问题都是变形问题,求解主要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相同的。
这一基本思路的主线是:(1)静 力平衡的受力分析;(2)几何变形协调条件的分析;(3)受力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分析; 4. 答:“假设固体材料是连续介质”是固体力学的一条最基本假设,提出这一基本假设得意义是为利用数学中的单值连续函数描述力学量(应力、应变和位移)提供理论依据。
5. 答:请参见本章教材。
6. 答:略(参见本章教材)7. 答:因为物体内一点某微截面上的正应力分量 σ 和剪应力分量τ 同材料的强度分析 问题直接相关,该点微截面上的全应力则不然。
8. 答:参照坐标系围绕一点截取单元体表明一点的应力状态,对单元体的几何形状并不做 特定的限制。
根据单元体所受力系的平衡的原理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
研究它的目的是: 首先是了解一点的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进一步了解该点的主应力、主方向、 最大(最小)剪应力及其作用截面的方位,最终目的是为了分析解决材料的强度问题。
9.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 10.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11.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 这样分解的力学意义是更有利于研究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
12. 答:略(请参见教材和本章重难点剖析。
)纳唯叶 (Navier) 平衡微分方程的力学意义是:只有满足该方程的应力解和体力才是客观上可能存在的。
13. 答:弹塑性力学关于应力分量和体力分量、面力分量的符号规则是不一样的。
它们的区别请参见教材。
14、答:弹塑性力学的应力解在物体内部应满足平衡微分方程和相容方程(关于相容方程详见第3、5、6章),在物体的边界上应满足应力边界条件。
森林营造技术习题及参考答案2

森林营造技术习题及参考答案2问答题参考答案1.简要介绍了场地条件分类的方法和主要方法。
答: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等,其中植被因子途径可以林木生长效果的地位级、地位指数,植被组成、结构等特征,植被演替等进行划分;环境因子途径则以气候与林木生长、地形与林木生长、土壤与林木生长等方面进行划分;综合多因子途径则综合环境条件、植被条件和林木生长状况等多因子为依据,对立地条件进行分类,如詹昭宁等人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2、以用材林为例,分析适地适树的标准。
答:适地适树用材林的一般标准应满足生存、森林、木材和林分稳定生长的要求;定量标准包括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生物量、立地期望等。
不同树种和立地有不同的定量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简述人工林幼林抚育管理的主要措施。
答: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措施包括松土除草、水肥管理、幼林管理、幼林保护、幼林补植、造林验收、造林技术备案等,主要措施包括:(1)松土除草:包括松土除草,这是幼林土壤管理最重要的措施,其时间、频率、方法和深度应科学确定;(2)水肥管理:指幼林的灌溉、排水和施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幼林施肥是幼林经营的重要措施。
应遵循施肥的基本原则,根据树种特点、幼树生长发育规律和森林环境条件,科学确定施肥时间、施肥类型、施肥方法和施肥量;(3)幼林的分蘖和修剪;(4)防火、病虫害防治、鸟兽等幼林保护;(5)造林、补植、验收等。
4、以造林作业设计实习为例,叙述怎样正确选择设计造林树种?答:造林树种的选择应遵循林业、生态学、生物学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划分立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不同立地适宜的树种;其次,比较栽培目标,确定主要造林树种;第三,根据苗木来源、栽培技术等因素,最终确定造林树种;最后,对于同一地区,在选择主要造林树种的同时,也应选择次要造林树种。
实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选择最佳,因地制宜,考虑经营目的,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2022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2022语文课程标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2、语文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主要表现在完善了课程目标,凝练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提出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细化了实施要求,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实现教、学、考的统一,提出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加强了幼小之间、小学各学段之间、小初之间的有效衔接.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4、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哪些方面打下基础?1.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3.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6、如何理解“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其次,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再次,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119消防知识问答题和答案

119消防知识问答题和答案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氛围,很多学校都举办了消防知识竞赛。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119消防知识问答题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119消防知识问答题和答案(一)1.火灾逃生的四个要点是什么?答:防烟熏;果断迅速逃离火场;寻找逃生之路;等待他救。
2.身上着火,为什么不能奔跑?答: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大量新鲜空气冲到着火人的身上,就像是给炉子扇风一样,火会越烧越旺。
着火人乱跑,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地方,引起新的着火点。
3.火灾时如果你被困在室内如何待救?答:(1)至易获救处待救(2)设法告知外面的人(3)防阻烟流串进来。
4.家庭消防必备四宝是?答:家用灭火器、保险绳、手电筒、简易防烟面具。
5.发生火灾拨通“119”后,应向“119”台报告哪些情况?答:应报告失火部位所在的区县、街道,燃烧的物质,火势大小,所威胁的物质,报警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等情况,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6.当你发现液化石油气瓶、灶具漏气时应怎么办?答:(1)首先关闭气瓶角阀,并开窗通风,使可燃气体散开(2)严禁动用电器和一切火源(3).立即找液化石油站及时修理或更换。
7.怎样使用干粉灭火器?答:先拔掉保险销,一手握住喷嘴对准火点,另一手压下压把。
8.预防森林火灾的几不准是什么?答:(1)不准在山林地区上坟烧纸(2)不准在山林地区烧荒开地,烧茬子,燎地边(3)不准在山林地区吸烟、动用明火等9.我国消防工作贯彻什么样的方针?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10.对于失火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应如何处罚?答: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11.火灾发生后,如果逃生之路已被切断,应怎么办?答:应该退回室内,关闭通往燃烧房间的门窗,并向门窗上泼水,延缓火势发展,或者打开未受烟火威胁的窗户,发出求救信号。
12.消防安全教育的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消结合”13.发生火灾的原因:(1)用火不慎发生火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参考答案1.1 什么是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二者有何关系?1.1 答:物体沿着直线或曲线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周期性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产生机械波,振动是产生波动的根源,而波动是振动是振动这一运动方式在介质中的扩展。
1.2 什么是振动周期和振动频率?二者有何关系?1.2 答: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振动周期,用T 表示。
常用单位为秒(s )。
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 ,称为振动频率,用f 表示。
常用单位为赫兹(Hz ),1赫兹表示在1秒钟内完成1次全振动,即1Hz=1次/秒。
由周期和频率的定义可知,二者互为倒数,即:T=1/f 。
1.3 什么是谐振动?有何特点?什么是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三者有何不同?超声波探头中的压电晶片在在发射和接受超声波时产生何种振动?1.3 答:质点M 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其水平投影是一种振动。
质点M 的水平位移y 和时间t 的关系可用方程y=Acos(φϖ+t )来描述,该方程称为谐振方程,凡满足谐振方程的振动就是谐振动。
在谐振方程中,A-振幅,即最大水平位移;ϖ—圆频率:即1秒钟内变化的弧度数,-==φππϖ;22Tf 初相位,即t=0时,质点M 的相位;谐振动的特点是:物体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成正比,其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谐振物体的振幅不变,频率不变。
由于物体做谐振动时,只有弹性力或重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因此谐振动物体的能量遵守机械能守恒。
在平衡位置时动能最大势能为零,在位移最大位置时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其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谐振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直线运动,任何复杂的振动都可视为多个谐振动的合成。
由于阻力的作用,使振动系统的能量或振幅随时间不断减少的振动称为阻尼振动。
物体受到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时产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超声波探头中的压电晶片在电脉冲激励下发生的振动以及超声回波传给晶片,导致晶片发生的振动都属受迫振动,而在其后,探头压电晶片的振动受吸收块的作用,振动很快停止,这一过程可视为阻尼振动。
1.4 什么是弹性介质?同样作为传声介质,固体和液体、气体有哪些不同?1.4 答:在介质内部,各质点间以弹性力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
一般固体、液体、气体都可视为弹性介质。
但前者与后者存在区别,固体内部可以存在拉、压应力和剪切应力,而液体或气体内部不存在拉应力或剪切应力,只可以传递压应力。
纵波是靠拉、压应力传播的,所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而横波或表面波的传播需要剪切应力,所以它们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1.5 什么是波动频率、波速和波长?三者有何关系?1.5 答:波动过程中,任一给定点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完整波的个数,称为波动频率。
波动频率在数值上同振动频率,用f 表示,单位为赫兹(Hz )。
波动中,波在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用C 表示。
常用单位为米/秒(m/s )或千米/秒(km/s )。
同一波线上相邻两振动相位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
波源或介质中任意一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正好前进一个波长的距离。
波长的常用单位为毫米(mm )、米(m )。
由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定义得:C=f C f /=λλ或由上式可知,波长与波速成正比,与频率成反比。
当频率一定时,波速愈大,波长就愈长;当波速一定时,频率愈低,波长就愈长。
1.6 什么是超声波?工业探伤应用的频率范围是多少?在超声波探伤中应用了哪些超声波的哪些主要性质?1.6 答:频率高于20000Hz 的机械波称为超声波,工业探伤所用的频率一般在0.5~10MHz 之间,对钢等金属材料的检验,常用的频率为1~5MHz 之间。
超声波的主要特点是频率高,波长短,能量密度大,在工业探伤中主要利用了超声波的以下特性:(1) 超声波良好的指向性。
在超声波探伤中声源的尺寸一般均大于波长数倍以上,在此条件下,超声波能形成扩散角较小的声束。
沿特定方向上传播。
从而可按光学原理判定缺陷位置。
(2) 超声波在异质界面上将产生反射,折射,利用这些特性,可以接收到从缺陷或其他异质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获取需要的信息。
(3) 超声波在异质界面上能产生波型转换,利用这一特性,可以从界面上获得不同型式的超声波从而满足探伤需要。
(4) 超声波频率高,因为声强与频率成正比,所以超声波的能量比声波能量大得多,使用超声波探伤可以发射较大的能量,接收到较强的回波信号。
1.7 什么是波线、波阵面和波前?它们有何关系?1.7 答:波阵面:同一时刻,介质中振动相位相同的所有质点所联成的面称为波阵面。
波前:某一时刻,波动所到达的空间各点所联成的面称为波前。
波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波线。
三者的关系是:波前是最前面的波阵面,是波阵面的特例。
任意时刻,波前只有一个,而波阵面有无穷多个。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波线恒垂直于波阵面或波前。
1.8 什么是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各有何特点?实际应用的超声波探头发出的波属于什么波?1.8 答:据波阵面形状不同,可以把不同波源发出的波分为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
波阵面为互相平行的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
平面波波束不扩散,平面波各质点振幅(声压)是一个常数,不随距离而变化。
波阵面为同轴圆柱面的波称为柱面波。
柱面波波束向周向扩散,而沿轴向不发生扩散,柱面波各质点的振幅(声压)与距离平方根成反比。
波阵面为同心球面的波称为球面波。
球面波波束向四面八方扩散,球面波各质点的振幅(声压)与距离成反比。
实际应用的超声波探头中的波源类似活塞振动,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辐射的波称为活塞波。
当距离源的距离足够大时,活塞波类似于球面波。
1.9 简述影响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影响有哪些?1.9 答:(1)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模量和介质的密度有关。
对一定的介质,弹性模量和密度为常数,故声速也是常数,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2)超声波波型不同时,声速也不一样。
同一介质,传播不同类型声波时,声速也不相同。
(3)介质尺寸大小及介质温度对声速也有一定影响。
1.10 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叠加原理说明了什么?1.10 答:(1)当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并相遇时,相遇处质点的振动是各列波引起的分振动的合成,任一时刻该质点的位移是各列波引起的分位移的矢量和。
(2)相遇后的各列波仍保持它们各自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按照各自原来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
(3)波的叠加原理说明了波的独立性,及质点受到几个波同时作用时的振动的可叠加性。
1.11 什么叫波的干涉现象?什么情况下合成振幅最大?什么情况下合成振幅最小?1.11 答:(1)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波相遇时,由于波叠加的结果,会使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互相加强,而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互相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现象的波称为相干波。
干涉现象的产生是相干波传播到空间各点时波程不同所致。
(2)当波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合成振幅达最大值。
(3)当波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合成振幅达最小值。
1.12 何谓驻波?为什么镜片厚度通常去二分之一波长?1.12 答:(1)两列振幅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互相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
(2)当镜片厚度等于半波长整数倍时,会产生驻波。
所以取晶片厚度t=2λ可以形成驻波,产生共振,使合成振幅最大,有利于提高探头辐射超声波的效率。
1.13 何谓绕射(衍射)?绕射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1.13 答: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前进的现象,称为波的绕射(衍射)。
绕射的产生与障碍物的尺寸D f 和波长λ的相对大小有关D f <<λ时,几乎只绕射,无反射。
D f <<λ时,几乎只反射,无绕射。
D f 与λ相当时,既反射又绕射。
1.14 什么叫超声场?超声场的特征量有哪些?1.14 答:充满超声波的空间或超声振动所波及的部分介质,称为超声场。
描述超声场的物理量即特征量有声压、声强和声阻抗。
声压:超声场中某一点在某一瞬时所具有的压强P1与没有超声波存在的同一点的静压强P0之差,称为该点的声压。
P=P1-P0。
声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超声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声能,称为声强。
常用I 表示。
声阻抗:介质中某一点的声压P 与该质点振动速度V 之比,称为声阻抗,常用Z 表示,,V P Z =声阻抗在数值上等于即诶之的密度P 与介质中声速C 的乘积。
Z=P •C 。
1.15 在什么样的异质薄层界面上声压往复透过率最高?1.15 答:(1)当薄层厚度等于42λ奇数倍,薄层介质声阻抗为其两侧介质声阻抗几何平均值时,即,312Z Z Z •=声压往复透过率等于1,声波全透射。
(2)当薄层厚度<42λ,薄层愈薄,声压往复透射率愈大。
1.16 什么叫波型转换?波型转换与哪些因素有关?1.16 答:(1)超声波入射到异质界面时,除产生入射波同类型的反射和折射波外,还会产生与入射波不同类型的反射或折射波,这种现象称为波型转换。
(2)波型转换只发生在倾斜入射的场合,与界面两侧介质的特性(状态、声束等)以及波的入射角度有关。
1.17什么叫端角反射?它有何特点?超声波检测单面焊根部未焊透缺陷时,探头K 值应怎样选择?1.17 答:(1)超声波在工件(或试样)的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构成的直角内的反射,称为端角反射。
(2)端角反射中,同类型的反射波和入射波总是相互平行方向相反。
(3)端角反射中,产生波型转换,不同类型的反射波和入射波互相不平行。
(4)纵波入射时,端角反射率在很大范围内很低。
(5)横波入射时,入射角在︒︒6030及附近,断交反射率最低。
(6)入射角在︒︒5535~时,断交反射率最高。
(7)探测根部未焊透时为取得高的端角反射率,应选择K=0.7~1.43的探头,避免选择K ≥1.5的探头1.18 什么叫超声波的衰减?简述衰减的种类和原因?1.18 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超声波的能量逐渐减弱的现象称为超声波的衰减。
衰减的种类和原因:(1) 扩散衰减:由于声束的扩散,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波束截面越来越大,从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 逐渐减小。
这种衰减叫扩散衰减。
扩散衰减主要取决于波阵面的几何形状,与传播介质的性质无关。
(2) 散射衰减: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由不同声阻抗介质组成的界面时,发生散射(反射、折射或波型转换),使声波原传播方向上的能量减少。
这种衰减称为散射衰减。
材料中晶粒粗大(和波长相比)是引起散射衰减的主要因素。
(3) 吸收衰减: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质点间的内摩擦(粘滞性)和热传导等因素,使声能转 换成其它能量(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