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知识。
2、学会方法。
3、学会感悟。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介绍写作背景:2、根据所学整理知识: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补充: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二、整体感知1、小说以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围绕一个“变”字,读完课文后请概括出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闰土二十年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用课文中的原句解释这种变化(闰土的话)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二十年同样也让她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小说的主题思想:。
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四、课下作业。
1、强化巩固知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基本内容等)2、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局部探究,合作交流。
1、细读第三部分,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
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故乡》导学案

故乡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这篇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3.掌握《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考,增强家国情怀。
二、导学内容1. 《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鲁迅写这篇作品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振兴与文化的复兴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而《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后改名鲁迅。
他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故乡》的主题和内涵主题《故乡》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描绘作者的故乡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内涵《故乡》以鲁迅亲身经历的北京与旧时故乡之间的对比,通过揭示小说主人公因城市化的变迁而造成的思想碰撞、道德困惑和文化断层,揭露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与压抑的状况,从而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3. 《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重要词语1.故乡:指一个人生活、出生的地方,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2.草包:誓言、承诺,也可以指愚蠢的人。
3.啮齿动物:指不断嚼动的动物,暗喻着那些不断嚼动着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4.魂不守舍:形容一个人内心思想、情感或行为处于紊乱、不安定的状态。
重要句子1.“我为我那不可告人的一日做分外的准备,到了东南角上,就听到里面似乎有许多马嘶人叫的声音,令我很吃惊。
”2.“倒没有当初那样,那里都是土埔,也没有机器,也没有酒厂,也没有洋人的房子,只有些土坯草搭的小屋子。
”3.“你一个埋怨喉长,两个埋怨手短;三个埋怨什么?”4.“穷而后工,这本是我的家乡的最高赞美词。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通过深入研读《故乡》,我们期望能够全面理解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中描绘的故乡景象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
其次,要深入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思考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
最后,我们要通过学习和讨论,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故乡》学习的重难点主要聚焦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
重点方面,需要把握作品所揭示的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以及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改变旧世界的强烈愿望。
难点则在于深入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性格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此外,还需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通过攻克这些重难点,我们能更好地领略《故乡》的文学魅力,提升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故乡》是现代文学家_______的短篇小说,创作于_______年。
2.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_______年前和_______年后故乡的景与人的变化,展现了_______时代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精神蒙受沉重压抑的状况。
二、选择题1.下列对《故乡》中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闰土:少年时活泼可爱,中年时变得麻木迟钝,这种变化是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造成的。
B.杨二嫂:年轻时美丽端庄,中年时变得尖酸刻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恶化。
C.“我”:作为知识分子,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和失望,但内心仍怀有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故乡导学案

故乡鲁迅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复习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理清本文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4、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作用。
5、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以及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以及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预习导学】(一)资料助读1、了解小说(1)小说的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4)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5)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6)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突出人物形象等)。
2、复习作家及其主要作品(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1881-1936),我国伟大的、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字,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作家作品短篇小说集两部:、;历史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一部:;杂文集十六部。
(3)我们已经学过的作品: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作品有、、;②选自小说集《呐喊》作品是;③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作品是、。
3、本文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故乡》导学案一、掌握基础知识1.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按篇幅分类: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篇幅应在两千字以下。
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平均字数三至四万字的小说。
长篇小说,字数在六万字以上会被划归长篇小说。
3.重要字词音形义(1)字音阴晦.(huì)瓦楞.(léng)猹.(chá)五行.缺土(xíng)鹁鸪..(bó gū)潮汛.(xùn)瑟.索(sè)寒噤.(jìn)折.本(shé)黛.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2)词语释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其原因。
(2)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难点(1)探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写作背景《故乡》创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深感社会的黑暗和变革的必要,于是创作了这篇小说。
四、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猹()五行()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恣睢()毡帽()3、解释下列词语。
(1)萧索:(2)鄙夷:(3)惘然:(4)隔膜:4、阅读小说,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变化如何?五、课堂探究1、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可分为哪三个部分?(2)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1)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杨二嫂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有什么特点?(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环境描写(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2)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4、主题探讨(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来表现主题的?5、语言品味(1)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加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山县第二中学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设计鲁芳课题故乡鲁迅
审核备课组长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明确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资料链接】
1.作者资料(温故知新)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
导案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