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材分析:《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教学设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故乡鲁迅教案

故乡鲁迅教案

故乡鲁迅教案篇一:鲁迅小说《故乡》《故乡》教案流渡中学严庄坤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二、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

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

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以下是针对《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故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通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作者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语言表达:分析作家的语言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4. 文学鉴赏: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将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乡》,引导学生先思考并回答关于故乡的问题,为学习创造背景。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故乡》,并且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c) 故事还包含哪些主题和问题?d) 故事中有没有你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故事有何帮助。

4.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将选择几个关键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可以注意以下方面:a) 描述的细节和用词的特色;b) 描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c) 这些语言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a) 故乡与人对于过去的认同和回忆;b) 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c) 作品中的暗示和隐喻;d) 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写作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故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故乡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年内,特别是⾟亥⾰命后⼗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活⽇益贫困的历史。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鲁迅的关于《故乡》的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乡》教案设计篇⼀ 教学⽬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

2.能⽤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

4.能通过⼈物命运前后的对⽐,说出造成⼈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字图⽚等。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交流⾃⼰收集整理的⽂字图⽚,⽼师介绍本⽂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亥⾰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民,尤其是农民,⽇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政治权利的⽣活。

⼩说写于1921年1⽉,后由作者编⼊他的⼩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物,⼤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活。

1919年12⽉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说《故乡》。

⼆、整体感知 速读课⽂,⽤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嫂和闰⼟,感受到农村经济⽇益凋敝,农民⽣活⽇益贫困,最后我动⾝离开故乡,宏⼉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主⼈公是⼆⼗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必然有了⼀定的变化。

请再次细读课⽂,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从景物的⾊彩、形态、温度等⾓度来分析本⽂主⼈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下绿滩”等)。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

鲁迅《故乡》教案鲁迅《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2、品味理解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一、导入鲁迅创作谈材料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推文艺——鲁迅(《〈呐喊〉》自序)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地称小说为“闲书”。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

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

——辛苦。

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二、课文研读1、闰土的辛苦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节和74节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四、整体感知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1、交流1: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

如:晦朔。

2.昏暗;不明显。

如:晦暗。

本文取此义。

3.夜晚。

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

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

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è):惊讶;发愣。

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

如:嗤之以鼻。

瑟(sè):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é):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

如:树枝折了。

2.亏损。

如:折本儿。

本文取此义。

3.(shē):姓。

另读(zhē):< 口>1.翻转。

如:折跟头。

2.倒过来倒过去。

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

还读(zhé):1.断;弄断。

如:骨折。

2.损失。

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

如:百折不挠。

4.回转;转变方向。

如:转折。

5.折服。

如:心折。

6.折合;抵换。

如:折价。

7.折扣。

如:七折。

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

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

如:恣意。

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

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潮汛:定期上涨的潮水。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道台:“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

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放纵,凶暴。

(三)预习效果反馈1.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2.“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3.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参考答案:1.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

二、新课导入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有一种解不开的故乡情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时不时泊进游子的梦境,潜入游子的心间。

教师播放《故乡》歌曲,学生听后试描绘自己的故乡。

甲: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山村,那里群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如画。

那里有疼我如命的爷爷奶奶,还有朴实憨厚的山民。

每至星月之夜,我就爬进爷爷的怀里,聆听他给我讲古老的故事。

乙:我的故乡是一个乡村集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集镇越来越繁华了。

星罗棋布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楼房,游人如织的夜市。

丙:我的故乡在乡下,那里层层梯田,片片橘林,户户农家,宁静和谐,优美如画。

我们的故乡美丽富庶,如宝石般镶嵌在你我心中。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代文豪鲁迅的小说《故乡》,去领略他笔下的故乡。

三、默读课文,捕捉感受:教师提示默读方法: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

(视读以句子为最小单位,几句一看)默读之后,你最深的感言是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或者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A.我们的故乡美好如画,鲁迅笔下的故乡却破败衰落。

B.小说中的故乡在衰变,故乡人在沦落、蜕变。

C.无论是故乡之景,还是故乡之人,都在“变”。

D.浸润在小说字里行间的始终是作者沉重的悲凉与无尽的忧思和茫然无绪的希望。

E.小说结构很明晰: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四、研读课文,探究变化:小说的确以一“变”贯之,下面我们研读课文,采用跳读加摘读法,注意提取行文中的有效信息。

1.故乡是如何衰变的?A. 昔日之故乡如何?“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B.试看今日之故乡?“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诉说着沧桑……”C.何以至此?作者心境如何?“饥荒,苛税,官,匪,兵,绅”逼得农民纷纷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故乡是越来越衰败、破落、萧索,了无生气。

作者连用了2个“悲凉”(2、3段),1个可悲,1个悲哀,“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以表达自己沉重的悲哀与感伤(正面);2个“凄凉”(母亲、闰土),写初见母亲时母亲神情中的凄凉、闰土见我时神色中的凄凉,属于侧面烘托之笔。

‖美丽富庶,如诗如画(以前)故乡之景—‖‖荒凉衰败,了无生气(现在)2.故乡之人是如何蜕变的?A.故乡的好友闰土之变:外表之变:从前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现在是灰黄多皱的一张老脸,肿得通红的双眼,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粗笨开裂的手提着一根长烟管(饱经沧桑、穷愁潦倒)谈吐之变:从前大谈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热情、活泼、机智、开朗);现在见面称老爷,叫儿子打拱,说话客气谨慎(沉默寡言、谦卑木讷)行为性格之变:儿时机敏灵活,热情开朗;现在麻木迟钝,忠厚老实(述苦简单、只挑必要东西)少年闰土——闰土之变——中年闰土(小英雄)(木偶人)闰土之变的根源何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多重压榨)直接原因:多子,负担沉重;饥荒,天灾横生。

间接原因:苛税沉重,民不堪负;兵匪洗劫,官绅压榨,人灾四起。

B.故乡的街坊邻居杨二嫂之变:肖像之变:从前是终日擦着白粉的“豆腐西施”,姿色出众;现在是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形如细脚伶仃的圆规。

(暗含了生活之变:以前是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现在是生活困窘,骨瘦如柴。

)谈吐之变:说话和气,态度友善;现在是尖酸刻薄,势利刁钻(爱占小便宜,开口就要东西)行动性格之变:从前靠姿色坐地等花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安分守己,为人本分。

现在却堕落到偷拿手套、栽赃闰土、明拿“狗气杀”,偷鸡摸狗,品行不端,恶意中伤,卑劣无耻;一面讨好“我”,一面陷害闰土,冷酷势利,自私贪婪。

当年的杨二嫂——杨二嫂之变——今日的杨二嫂(安分者)(市侩者)C.两个人物之变说明了什么?(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社会黑暗与腐朽日深)五、再读课文,思考变化:1.本文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 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一个为穷苦农民的代表,一个为小市民的代表。

二者却代表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

3.面对病态腐朽的社会,作者有何想望?否定旧社会,呼唤新生活。

4.闰土有何不变之处?(勤劳、朴实)这些品质能否改变其命运?(不能)5.那个时候有没有好生活?深刻的社会变化表明了什么?那个时候有好生活,可好生活只属于兵匪官绅们。

社会日益黑暗与腐朽,是造成农民及市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的总根源。

6.为何将作者愿望与闰土寄希望于神灵对照着写,有何深意?末段有何深意?一则表现了作者的迷茫,二则表明革命之艰难性。

末段寄予希望,鼓励为新生活而奋斗的坚决彻底之革命的到来!六、寄语学生,珍视今朝:同学们,我们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鲁迅当日所向往的,但它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仅应当倍加珍惜,而且还应努力创造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第二课时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朗读的内容:一、景物对比(一)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1.闰土30年前的肖像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

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比较分析一、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

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

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