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故乡》教学设计优秀 1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 3、4 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二、初读课文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读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
(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名读,思考: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2)用投影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
(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故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篇1课题《故乡的亲人》教具钢琴、竖笛、吉他课型综合型唱歌课对象初一学生(一)认知目标: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1. 3 2 2 、ⅰ. 6 、 2 . 2 。
亲爱的乡的老的2、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境导入1、播放以学过的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2、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的?3、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人闻趣事.1、学生随录音回忆所学歌曲,并轻声唱(大部分学生正处变声期)。
2、学生回答:⑴《念故乡》⑵思念家乡3学生谈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感受(三至五位同学简单介绍即可)或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照片与同学一起分享幸福.二、欣赏歌曲1介绍歌曲作者福斯特及歌曲特点.(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老师抽查) 2复习认识音乐记号:力度记号f(强) 、mf(中强)、渐强、任意延长记号。
3放录音(完整欣赏一次)1学生自学了解作者福斯特及作品(学生介绍)。
2学生自学了解歌曲特点: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洁、通俗易唱。
3学习识记音乐记号并感受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备歌唱时用)。
4学生通过阅读已了解歌曲的情感,欣赏时再次体验歌曲情感。
三、歌曲演唱1简单练声,规范学生唱歌姿势和正确发声。
2视唱乐谱,朗诵歌词3难点解决3教师范唱4钢琴伴奏(将第三四句设计成简单二部进行)1学生用a、o、u母音作哼鸣练习(以便打开头部共鸣腔获得甜美圆润的声音)2学唱曲谱,带节奏朗诵歌词3学生练习3感受歌曲情感4学生将以上学到的知识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学生感受二部合唱四、曲式结构分析1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唱了歌曲,你们感觉歌曲结构怎样?2教师归纳,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四个乐段.1学生通过欣赏和练唱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 à b à四个乐段2学生上黑板写出结构图:A Ba àb à五、竖笛演奏(教师示奏一个乐段)提示学生注意气息和音准1(由于学生初一时学过了C大调指法)学生自行练习a部分旋律,如果学生优秀可吹奏全曲六、巩固新课教师用吉他伴奏(设计意图:因为弦乐器更能表达这首歌的情感)1学生在老师的吉他下演唱歌曲体会弦乐的音乐表现力2学生分组进行(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歌唱)七、拓展(能力迁移)1请同学们用你们事先准备好的蜡笔和纸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采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改写歌词2请同学试着将歌曲的速度和力度1学生互相讨论动手画家乡的山水人物或改写歌词并将几个好一点的展示或读出来共享.2学生试着改变歌曲形象八、小结,布置作业希望同学们将歌曲唱熟并能用竖笛完整吹奏并查下节课有关资料(朝鲜民歌),下课。
故乡鲁迅教案

故乡鲁迅教案篇一:鲁迅小说《故乡》《故乡》教案流渡中学严庄坤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二、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
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
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故乡》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路】《故乡》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说出小说的特点。
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能力目标: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学重点】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对比、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__大意。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年内,特别是⾟亥⾰命后⼗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活⽇益贫困的历史。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鲁迅的关于《故乡》的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乡》教案设计篇⼀ 教学⽬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
2.能⽤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
4.能通过⼈物命运前后的对⽐,说出造成⼈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字图⽚等。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交流⾃⼰收集整理的⽂字图⽚,⽼师介绍本⽂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亥⾰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民,尤其是农民,⽇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政治权利的⽣活。
⼩说写于1921年1⽉,后由作者编⼊他的⼩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物,⼤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活。
1919年12⽉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说《故乡》。
⼆、整体感知 速读课⽂,⽤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嫂和闰⼟,感受到农村经济⽇益凋敝,农民⽣活⽇益贫困,最后我动⾝离开故乡,宏⼉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主⼈公是⼆⼗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必然有了⼀定的变化。
请再次细读课⽂,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从景物的⾊彩、形态、温度等⾓度来分析本⽂主⼈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下绿滩”等)。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乡》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鲁迅的作品《故乡》的主题与核心思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培养学生对故乡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与理解•通过课堂阅读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与核心思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2. 文学分析与创作•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故乡的理解,撰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文章。
3. 思辨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思考作家通过描述故乡的方式,传递了哪些思想和情感;•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隐含意义。
4. 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乡对于不同人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故乡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 文本解读与理解•课堂读物:《故乡》鲁迅•教学方法:课堂朗读,与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主题与核心思想。
2. 文学分析与创作•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根据自己对故乡的理解,撰写一篇有关家乡的文章。
3. 思辨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思辨和分析。
4. 情感培养•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学生个人反思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乡对于不同人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故乡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方法1.文本解读与理解:课堂讨论与提问,学生对主题与核心思想的理解和表达。
2.文学分析与创作:学生文章的内容与观点,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和掌握。
3.思辨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与发言,对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故乡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故乡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资源1.课本:包含小说《故乡》的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故乡》教学设计精品3篇

《故乡》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8c24b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c.png)
《故乡》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乡》的诗篇;(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故乡对诗人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故乡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共鸣;3. 将诗文内容与个人经验和家国情怀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故乡》;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鲁迅的背景和作品风格;(2)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乡》全文;(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探讨诗人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3)教师给出拓展阅读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表达与共鸣: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分享,评估他们对于诗人情感的感知和共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故乡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写作方法上,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2师生讨论交流课文脉络并归纳: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
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三、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
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
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
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
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