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英国初等教育发展
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新大学运动 背景:19世纪的英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但牛津, 剑桥仍有传统保守理念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标志: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 影响:一些大学纷纷涌现,多为民办性质,注重工业,科学 领域。 不同:主要开设经济学,工程学,数学,现代语和历史,法 律等方面领域,体现于社会接轨。 意义: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使自然科 学开始正式步入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大门。 总结:大学推广运动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 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的运动。加强大学与社会 的联系,使更多中下层民众受到高等教育,伦敦大学,牛津 大学,剑桥大学在运动发挥了主要作用
高等教育 创 始 于 牛 津 大 学 , 各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类大学的创建,重视 动 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19世纪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培根:归纳说,科 斯宾塞:教育的目 学教育,知识就是 的是为完备生活做 力量 准备,按人类生活 分化课程,提出教 学原则和方法
洛克:“白板论”, 赫胥黎:对传统教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 育的批判,科学教 作用巨大,绅士教 育与自由教育(重 育,道德观念,德 视科学与人文的平 行重于学问,学问 衡) 内容为实用知识
17~20世纪初英国的 教育发展概况
第九小组
主讲人:张原敏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初等教育
– 由于英国不注重教育的发展,整个教育的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这一时期主要以慈善学校为主, 称为免费学校、贫尔学校、乞儿学校、和流动 学校等。 – 洛克所创办的工作学校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一、摘要英国,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关注。
我国国内不乏很多学者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如2012年发行出版的唐彩斌等人所著的《零距离的英国教育》,就是结合实际经验对英国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例子之一。
初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内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
奥尔德里奇在《简明英国教育史》一书中这样提到英国初等教育:“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学校,在国际上,尤其在进步教育界中,无愧地取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其对英国初等学校的赞誉可见一斑。
但我们知道,相比西方其他强国,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近代发展的十分缓慢。
到了19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初等教育负责,为其拨款。
那么,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致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呢?仅仅是英国人“不重视教育造成的吗”?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英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慈善教育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支撑着它?又是哪些动力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前进和改革?英国又为何能从落后的初等教育困境中冲出重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逼着。
对于英国教育史的研究在世界教育史的学习中笔者已经了解到不少,不难发现在诸多世界教育史专著和教程中对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其探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
而教育并非独立发展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初等教育之所以由“落后”到“先进”肯定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则是本研究的原动力。
本文为历史性研究,即“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二、概念界定初等教育作为核心的“初等教育”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认的定义为: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此级教育的重点通常是向法定的入学年龄不低于5岁不大于7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读、写、算等方面扎实基础的教育课程,同时也应对其他科目有一些基本了解。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今200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立。
(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3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3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其二,是下议院教师培训特别委员会发表《师资培训练调查报告》。
英国教育发展

·公学:源于捐办文法中学,享有较高的地位
和社会荣誉。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
贝尔-兰卡斯特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 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所创新的一种教学组 织形式,也称“导生制”、“级长制”、“相 互教学制”,目的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兰-贝制的发展
1810年,英格兰有95所兰-贝制学校
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 的设立
·培根
弗革命兰西斯·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哲学的
第一位代表。他不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
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也是近代科学教育的 著名先驱。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赞美科
学技术知识,提倡发展实际学问,主张全面改造
人类知识,建立并传播新的科学知识体系,使整 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得到“伟大
的复兴”。
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注重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研究,尖锐批判了经验哲学的种种弊端,揭 露了认识上的许多重要的错误根源,并制定了科
学的归纳法,对促进实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影响,而且对以后教育思想亦产生深刻的影响。 他还强调道德实践活动、习惯、求知、社会 环境对培养德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能力
18世纪初,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等人
的科学研究成果开始渗入教学内容,并开设了一 些自然科学讲座,为英国造就了一批政治人才和 学术巨匠,受到英国王室的青睐,但它们排斥非 国教派教师。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日益减少.
18世纪后期出现的星期日学校,后来也曾流
行欧美各地。 星期日学校:一种在星期天传授宗教知识的 班级,招收贫儿尤其是童工,由英国报业经理雷 克斯首创主的“工作学校”、收容犯罪儿童的感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
一、17~18世纪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
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
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
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
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
”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
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
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
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
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英国教育的发展

更多教育学资料,尽在教育学统考网英国教育的发展▇导学(返回索引)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
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
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
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
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
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教材(返回索引)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修订版:第十章英国教育的发展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但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资产阶级在利用英国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础上,于1640—168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doc

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一、英国教师教育历史与现状英国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出现较晚。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前,主要由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办初等学校,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新教师,小学教师非常紧缺。
因此,众所周知的A·贝尔和J·拉喀斯特发明的导生制也成为了一种培训小学教师的特殊形式。
(一)英国师范教育的双轨制的形成1840年,才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巴特西师范学校。
当时,相继还出现了一些师范学校,但多为教会团体控制,课程除了强调神学外,只限于小学课程方面的科目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学习期限为几个月至2年不等。
直到184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决定用国库教育补助金支付获得合格证书教师的工资后,英国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开始摆脱由神职人员担任的历史。
而中学教师由各大学的师资培训西和走读学院培养。
于是,促成了英国师范教育的双轨学制的形成。
(二)系统师范教育体制形成1902年英国教育法案规定,地方政府有权拨款建立师范专科学校,负责培养小学教师。
于是,开始由公办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到1904年以后英国形成了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机构,即师范教育体系(包括地方私立培训学院)。
但培养小学师资的培训学院规模狭小,设备简陋、课程设置不一,师资质量差,社会地位低。
中学教师继续由各大学建立的走读学院培养。
(三)教师教育双轨制的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化要求不断增强,扩大教育机会、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英国公布的《1994年教育法》为界,肯定了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当局对教育事业的控制管理权,废除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到目前,英国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系)、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
尤其是高等教育学院,其学生大多毕业后走向小学。
二、英国教师教育制度(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二战后英国逐步形成了现行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地区师资培训组织负责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的任务,地区师资培训组织主要任务有:统一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和考试水平,确保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改革课程,加强课程的深度和质量,阎长师范教育学制,实行三年制课程。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教育更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英国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政策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政策按其解决问题的重心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教育政策主要围绕普及初等教育展开;在20世纪初英国儿童普遍接受了初等教育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末代政府把着力于制定教育政策普及中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英国教育政策的重心主要围绕普及高等教育。
英国教育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事物的发展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也与英国人自身信奉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初等教育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大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无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直接管理教育,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转到国家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都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缺乏实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拨款2万英镑资助两个志愿机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会来建造学校,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对基础教育进行资助,被视为英国政府干预公共教育的开始。
在这个法案颁布后的几十年随着议会的改革,国家干预逐步进入正轨,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然而此时的初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产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这是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870年英国教育署署长福斯特向议会递交了《初等教育法案》,该法案于同年获得议会批准通过。
它的颁布在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初等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捐助办学以后,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被彻底打破,公立初等教育制度得到确立,然而该法案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没有触动原有的捐助制度,使英国初等教育形成了公立与捐助体制共存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英国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上的 缓慢与保守
• (一)19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 • 产业工人要求普及的、免费的、世俗的初 等教育;上层人士拒绝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 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在欧洲是最落后 的。
• (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开始 • 1870—1902年,英国的初等教育转变为免 费的和义务的。原因有: • 政治因素。 • 经济因素。 • 社会、人口因素。 • 教育因素。 • 军事因素。
• 19世纪前,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宗教性 和慈善性。 • 教会在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 作用应该被承认,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和实施 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 但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极严,摆脱教会对初等 教育的控制、取消初等学校教学内容中宗教教义 的影响,成为18、19世纪欧洲各国在建立国民教 育制度时主要解决的问题。 • 随之,初等教育的宗教性和慈善性逐渐减弱,民 族性和国民性逐渐加强。
• 1931年,哈多委员会发表《初等学校》报 告,该报告的公布,为英国在初等教育中 实施儿童中心教育创造了条件。 • 1944年,英国联合政府公布了巴特勒法案。 其中规定三种学校实施初等教育: • 1、保育学校,2-5岁儿童,不含在义务教 育内; • 2、幼儿学校,5-7岁儿童; • 3、初等学校即小学,5-11岁儿童。
(三)导生制学校
• 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下的初等教育另一新 机构。 • 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级长制”, 英国贝尔和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实施初等 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 学校经费来自社会各界的慈善捐款。
导生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对英国初 等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迫切要求。 • 其发展归功于英国的国教会与非国教派之 间的竞争。
• 但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拨款资助不平等, 实际上是为富裕地区的初等学校提供资助, 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状况更为落后。
• (二)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 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国家 初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 • 该法案是英国教育史上最典型的、体现英 国保守妥协政策的教育法案。 • 英国逐步确立起来的国民教育体系仅仅是 面向普通民众的国民教育体系,呈现为双 轨制。
• 2001年,教育与技能部出台《学校——迈 向成功》白皮书,确定了提高中小学质量 标准的工作目标。 • 同年,议会通过《2001年教育法案》。 • 2003年,英国公布了小学教育发展计划 《优秀教学和愉快学习——小学教育发展 策略》。
• (一)国家干预初等教育的开端:国会拨 款 • 1833年,英国对初等教育的第一次国会拨 款是英国开始国家干预初等教育的重要标 志。 • 英国政府最终成立了下设于枢密院的教育 委员会,以监督政府年度教育拨款的分配 和使用情况,并有权视察一切接受公款补 助的学校。
• 该教育委员会的第一任秘书詹姆斯· 凯-沙特 尔沃斯任职达十年之久,为英国初等教育 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要 贡献: • 1、确立了英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 建立了公款补助学校联系网络。 • 2、创办皇家督学团。 • 3、增加教育拨款,形成教育拨款制度。 • 4、中止“导生制”,建立公款资助的“教 生制”。
• 1870年,《1870年初等教育法》标志着英 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其中规定了 家长送子女上学是义务。 • 1880年,英国颁布《1880年茫代拉法》, 要求5—10岁儿童无条件接受免费初等教育, 自此英国在全国真正确立起初等义务教育 制度。 • 1893年,规定11岁以下儿童必须入学。 • 1899年义务教育年龄提高到12岁。
初等教育的宗教性
• 办学目的:宣传国教的宗教教义。 • 教育内容:英文版《圣经》为主,《帖角书》、 《教义初步》、《赞美诗》、《旧约全书》,17 世纪后期,算数课程才出现,《新英格兰识字课 本》,直至18、19世纪,被《拼写书》取代。
•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 面: • 一是由教会控制,教会和牧师具有开办和监督初 等学校和教师的权利和责任。 • 二是初等教育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具有很强的 宗教目的,教育内容也紧紧围绕宗教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88年,颁布《1988年教育改革法》,其 主要改革措施是设立全国统一课程。英国 教育史上首次。有助于政府对整个学校教 育系统学生学业成绩的了解,从而加强中 央政权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题为《学 会成功》的报告。 • 1997年,工党新政府发表教育白皮书《追 求卓越的学校教育》。
英国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
• 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初等教育的态度逐 渐发生变化。 • 1807—1833年是英国调查和讨论国家是否 需要对初教加以资助的争论时期。 • 19世纪后,英国政府逐渐将原本放任态度、 初教属于慈善事业、国家不干预,变为初 教是国家和政府的职责,初等教育纳入国 家的职责和事业中。
• 1902年,巴尔福尔教育法出台。标志着英国形成 了以地方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包括国会、教育署和 地方教育局在内的,以地方分权为主,又有中央 权力的国民教育领导体制。 • 1918年,费舍教育法颁布。 • 1926年,哈多爵士为主席的咨询委员会发表《青 年教育》报告,将11岁以下儿童的教育称为“初 等教育”,11岁以上儿童的教育称为“中等教 育”。《青年教育》报告的发表,标志着作为教 育的一个阶段的“初等教育”概念正式得到确立。
初等教育的慈善性
•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慈善性最为突出。 • 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基本 上是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慈善事业。 • 在近代英国,初等教育还具有另一种含义, 即贫民教育、贫儿教育。
(一)慈善学校运动
• 包括: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学校、感化学 校等多种类型。 • 1680年,英国第一所慈善学校于伦敦创办。 • 办学目的:用基督教的教规和原则教育贫困儿童。 • 教学内容:基督教教义教育为主,初步读、写、 算。 •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因而被称为贫儿学校或乞儿 学校。 • 英国的慈善学校办学经费靠社会各界人士捐款。
(二)星期日学校运动
• • • • 1、星期日学校产生的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贫穷阶层的扩大。 2、星期日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末,英国宗教慈善家在星期日为平 民子女开设的初等学校。 • 星期日学校在英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 社会良好风气的一种工具。
• 星期日学校受到英国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原因: • 一是这种教育机构允许儿童仍然在工厂中做工, 并没有损害工厂主的利益,没有破坏英国社会的 经济秩序; • 二是这种机构又能对儿童实施宗教教育和行为教 化,能规范这些贫民儿童的行为,保证英国社会 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 18世纪末,在强调国家对于开办初等教育的责任 的观念下,星期日学校受到批评和反对。
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英国国教与初等教育的发展
• 16世纪亨利八世开始,英国出现了较为平 稳的宗教改革,英国最终摆脱了罗马教皇 的控制,确立了英国国教的地位。 • 英国国教的垄断地位确立后,建教区学校, 标志着英国近代初等学校的出现,也是英 国国教直接管理和控制初等教育的开始。
• 英国国教1699年成立基督教知识促进会, 1701年成立海外福音传播会,这两个组织 在开办初等学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国教开办的初等学校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教 派开办的初等学校。
导生制的教学组织方式
• 优点:节省经费、节省师资、有助于扩大教育对 象,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自 我管理的能力。 • 其价值在于促进了英国等国家初等教育的发展, 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扩大社会受教育面提供了很 好的方式。 • 缺点:教学机械化,导生的经验和能力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可能会滋 长导生的骄傲情绪。 • 1840年后销声匿迹。
• 1964年,设立教育和科学部。70年代,现 行的英国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其中初等教 育学校有: • 1、幼儿学校,5-7岁儿童; • 2、初级学校,7-11岁儿童; • 3、预备学校,8-13岁中等以上社会阶层的 子弟,属英国独立学校系统,为升入公学 做准备。
• 1966年,以普洛登女士为主席的英国中央 教育咨询委员会提交了《儿童和他们的初 等学校》报告,是战后唯一的一个关于初 等教育的报告,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强调 教学过程个别化以及教师的顾问、指导和 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