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
第六章_英国近现代教育

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
.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1.《哈多报告》 2.《斯宾斯报告》 3.《巴特勒教育法》 4. 综合中学运动
.
1.《哈多报告》
.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关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洛克 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 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 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 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
(2)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 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
❖ 《巴尔福教育法》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 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 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 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长 期以来形成的中等教育是中上层阶级特权的观念;第一次把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 制和中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图2: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图3: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二)三件教育大事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2.“新大学运动”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 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 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 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 库中拨出 2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 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今200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立。
(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3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4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3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其二,是下议院教师培训特别委员会发表《师资培训练调查报告》。
9学前教育简史 (第九章 近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

第六节 近代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
一、 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及附属幼儿园的创立 简易幼儿园、托儿所或保育所及基督教会幼儿园的创立
第六节 近代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
二、 福禄贝尔学前教育思想的传入及影响
从幕府末年开始直到整个明治时期,随着欧美思潮的不断涌入, 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也影响到日本。其中பைடு நூலகம்日本学前教育影响最大 的是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节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发展
二、 19世纪下半叶的学前教育
(二) 福禄贝尔幼儿园协会的活动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团体,一个是1860年成立的由别劳夫人担任名誉会长的“柏林福禄贝尔 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会”。另一个也是由别劳夫人于1863年设立的“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该协会致力于学前教育的全面改革,包括设立幼儿园及幼儿园培训机构,创办以福禄贝尔教育 思想为指导的儿童游戏场等。1874年,这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贝尔协会”。
(三)公立幼儿园运动及幼儿园协会的成立 ➢ 公立幼儿园的创办与发展 ➢ 幼儿园协会的成立
第五节 近代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
一、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学前教育
(一) 别茨科伊与莫斯科教养院 18世纪下半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执政期间,在教育上实 行了一些开明政策,并任用进步教育家别茨科伊进行教育改革活动。 (二) 葛岑教养院 为降低儿童的死亡率,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1802年,彼得堡教养院在彼得堡近郊葛岑 村开设了葛岑教养院。 (三) 收容所与孤儿院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农奴制危机日益加重,农民及城市劳动者的苦难有增无减。俄国一 些进步知识分子试图组织社会力量来帮助贫苦人民。他们组成各种慈善团体,以帮助农 民、乞丐和孤儿。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
一、17~18世纪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
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
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
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
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
”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
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
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
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
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ppt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18年通过《费舍教育法》,该法案:首次 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 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 制度”。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 1926年的《哈多报告》 • 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 • 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
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
课外作业
20 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 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
阅读书目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M].北京:三联书店, 2007.谢谢源自《外国教育史教程》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主要内容
• 英国教育的发展 • 美国教育的发展
本章重点: • 英国颁布的法案
• 美国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年颁布《巴尔福教育法》: •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 地方教育当局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 提供资助和控制的权力
•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 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 •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第四节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全国教育协会的报告与中学课程的变革 • 1891年,全国教育协会任命一个“十人委员会”,研 究中学的课程问题与大学的衔接问题。 • 1895年,任命一个“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 学条件问题。
?
二、初级学院运动
• 初级学院
• 高级学院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1917 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斯联 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 法》。
英国近代教育

英国近代教育1.17-18世纪的教育(1)教育概况: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学校教育主要沿袭了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时期形成的传统,其基本情况大致为:国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双轨制盛行。
其具体教育阶段特点如下:①初等教育。
以慈善性质为主,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星期日学校(罗伯特·雷克斯创办)等,另一方面也有私立收费的初等教育,如:妇媪(ao)学校。
②中等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是富家子弟。
学校类型有文法学校和公学。
其实质是一种寄宿式而针对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学校。
③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分为国教派建立的学校,如牛津、剑桥大学等,学校地位比较高;另一类是非国教派建立的学校,地位较低。
整体来说,高等教育以古典文化为教育内容,贵族型较强。
2.19-20世纪的教育(1)教育概况19-20世纪的英国,国家开始逐渐干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开始不断的发展起来,其具体如下:初等教育。
①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即由英国的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立的,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为主,然后由他们中的优秀者,即“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②建立工厂学校。
《工厂法》规定9-13岁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两个小时的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阶级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③1870年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国家对初等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第二,将全国划分若干学区,国家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第三,对5-12岁儿童实施强制的初等教育;第四,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规定学校的学费,民办学校收费不受限制;第五,学校里的普通教育和宗教教育分离,凡公款补助的学校不许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中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中等教育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对中等教育的学校体制进行了调整,使得这一时期英国中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三类学校形式,具体如下:①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而开设的:内容以古典学科为主,为升学做准备;②为中产阶级子弟开设的课程:以拉丁语教育、数学教育和自然科学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商业、法律和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③为中下层平民子弟开设的:以实用学科为主,培养从事普通职业的劳动者的学校。
现代第一节_英国教育发展

中等教育四种学校类型: 以学术性为主的文法学校 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代中学 职业中学性质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初级中学后的公立高级中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 应当在 11 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同时规 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哈多报告》的意义 《哈多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 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 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 层人们的需要。 但报告把中等教育分为两种轨道,即传 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 这又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的影响。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870年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即《福斯特法 案》: 意义:《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 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 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 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 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 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 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斯宾斯报告》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 1938年,英国政府又提出了以改革中等教 育为中心的《斯宾斯报告》。 这是以斯宾斯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 的关于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的报告。
《斯宾斯报告》的内容 《斯宾斯报告》坚持了哈多教育改革的方 向,并根据英国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现实, 进而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 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 术中学,使得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 同时,《斯宾斯报告》还提出了在同一所 中学设立兼有文法、现代和技术学科的多 科性中学 的设想。
现代教育第一节
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导学:
教育史上英国政府一向不重视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
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
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
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
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
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
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
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
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
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
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
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
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
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
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
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
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
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
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
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读,有时也有写字和算术,但主要是劳动。
除英国国教以外,非国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会也创办慈善学校,但均出于宗教的目的。
二、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口急剧增加,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工厂制度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英国一跃而成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随着工厂制的普遍建立和广泛采用大机器生产,英国社会出现了近代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这些变化,对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初等教育方面,工业革命使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更为迫切。
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
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1783年,雷克斯著文论述了这种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开办宗旨,并把它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
这种学校,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学校到处设立。
1785年成立星期日学校协会。
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这一时期,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教育权进行了英勇斗争,成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工人阶级的斗争和一些有远见人士的支持下,议会先后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关童工教育的条款。
英国1802年通过的第一个《工厂法》,规定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
《1833年工厂法》规定,14岁以下在纺织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
历次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并未真正实施,但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在师范教育方面,18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初等教育发展中教师短缺的问题,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土伦敦和印度的马德拉斯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导生制,亦称“兰贝制”、“互教制度”、“相互教学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再转教其他学生的办法。
在使用导生制的学校中,一个教师在导生(具体又分为“导生”、“助理导生”、“互助导生”)的帮助下可教数百名学生。
花钱少,招生多,形式灵活,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既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受到广泛欢迎。
但这只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而收穷苦儿童学习的应急措施,存在着将教学变成呆板、机械训练等缺点,教学质量不高。
1840年,凯·沙图华兹等人在英格兰大伦敦的巴特西创办了一所旨在培训贫穷儿童教师的师范学院,亦称“圣约翰学院”。
学生年龄在15—42岁,开设园艺、家务和体操课程。
1842年国家拨款补助。
1844年后转由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管理,主要致力于为制造业和采矿地区培养师资,成为英国师范教育的开端。
在中等学校教育方面,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中等学校基本上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发展,议会于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案》,改革公学的章程,在学校董事会中增加了代表国家利益的代表名额,扩大董事会的办学权限,入学学生的身份也有所放宽。
但对家庭财产的限制则有增无减,公学仍然是贵族、大资本家及富人子弟才能进入的学校。
文法学校的等级性也十分明显。
1869年,专门研究文法学校的汤顿委员会把文法学校分成三种类型,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服务。
第一类学校实行寄宿制,以升学为目的,为上层资产阶级服务。
第二类学校培养军队、医务、法律、文官、工程和商业方面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英语、政治、经济学、数学、科学,学生离校年龄16岁。
第三类学校为下层阶级而设,课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门外语、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学生离校年龄为14岁。
这一制度显然是为上层资产阶级设计的,它保持了贵族的特权,同时为专业人员和富商开辟了新的受教育机会,而不利于工人阶级。
在高等教育方面,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高等教育仍属于贵族、资产阶级统治。
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教育处于大变革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的管理,成立了皇家大学委员会(1850-1852),目的在于改革旧的大学章程和条例,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先后在议会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4)和《剑桥大学法案》(1856),开始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期。
三、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叶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虽决定补助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初等教育,但未能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1867年议会通过改革法,近百万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
议会改革法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
事实上,工人阶级子女中,6岁至10岁和10岁至12岁儿童的在校注册人数分别仅占五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实际接受教育的人更少。
这种状况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引起英国各界的关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通过。
该法案亦称为《福斯特教育法》。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
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
(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
(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
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
《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1870年的《福斯特法案》促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大部分儿童能受到6-7年的正规教育。
很多学校面临需要为儿童提供高一级的教育的新问题,发展中等教育成为主要问题。
有些地方开办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但受旧的经费补助条例的限制,新开办的学校进行的教育,不能称为中等教育,这些学校被称为高级学校,造成教育行政管理上的混乱现象。
在这种形势下,1902年议会通过了保党政府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
该法案史称《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地方教育局对私立和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
(5)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巴尔福法案》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的全国性合作体系,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状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英国的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1944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成为英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