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一、摘要英国,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关注。

我国国内不乏很多学者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如2012年发行出版的唐彩斌等人所著的《零距离的英国教育》,就是结合实际经验对英国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例子之一。

初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内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

奥尔德里奇在《简明英国教育史》一书中这样提到英国初等教育:“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学校,在国际上,尤其在进步教育界中,无愧地取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其对英国初等学校的赞誉可见一斑。

但我们知道,相比西方其他强国,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近代发展的十分缓慢。

到了19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初等教育负责,为其拨款。

那么,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致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呢?仅仅是英国人“不重视教育造成的吗”?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英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慈善教育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支撑着它?又是哪些动力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前进和改革?英国又为何能从落后的初等教育困境中冲出重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逼着。

对于英国教育史的研究在世界教育史的学习中笔者已经了解到不少,不难发现在诸多世界教育史专著和教程中对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其探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

而教育并非独立发展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

英国的初等教育之所以由“落后”到“先进”肯定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则是本研究的原动力。

本文为历史性研究,即“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二、概念界定初等教育作为核心的“初等教育”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认的定义为: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此级教育的重点通常是向法定的入学年龄不低于5岁不大于7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读、写、算等方面扎实基础的教育课程,同时也应对其他科目有一些基本了解。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嘿,咱今天来聊聊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呀!你知道吗,英国的教育那可是有着很有意思的历程呢。

以前呀,英国的教育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普及和多样化。

那时候,只有少数贵族和有钱人才能接受好的教育呢。

就说在一个小镇上吧,有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叫小明。

他每天都能去上那种很好的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什么拉丁语呀、音乐呀、骑马呀,可丰富了。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呢,可能就只能早早地去干活,没啥机会读书。

但是慢慢地,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英国开始重视大众的教育了,开始建立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学习。

这就好像是给大家都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小明的学校里也开始有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可热闹了。

再后来呀,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不仅有小学、中学,还有大学呢。

而且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了,不再只是那些古老的学科。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就像现在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有的喜欢艺术。

到了现在呀,英国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

不管是哪个阶层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像那个曾经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许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者艺术家呢。

看看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真的让人感慨呀!从少数人的特权到大众的福利,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它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咱也希望以后的教育能越来越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呀!这就是我对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的一点小感受啦,哈哈!。

第二编近代教育 第七章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编近代教育   第七章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870年英国颁布的“初等教育法”是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该法案明确提出设立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兴办学校,利用地方税收支持公立初等学校的运营。这些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隶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确保了教育的中立性和普遍பைடு நூலகம்。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对5至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这一规定显著提高了英国的初等教育普及率,为更多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1870年“初等教育法”不仅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还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随后的十年里,英国实现了5至10年的义务教育,到了1891年,更是全面实行了初等教育免费制度。这一法案的实施,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格局,既保留了宗教在教育中的地位,也确保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因此,可以说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英国教育发展

英国教育发展

·公学:源于捐办文法中学,享有较高的地位
和社会荣誉。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保守。
贝尔-兰卡斯特制
“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 尔和公谊会教师兰卡斯特所创新的一种教学组 织形式,也称“导生制”、“级长制”、“相 互教学制”,目的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兰-贝制的发展
1810年,英格兰有95所兰-贝制学校
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后期牛津大学 的设立
·培根
弗革命兰西斯·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哲学的
第一位代表。他不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
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也是近代科学教育的 著名先驱。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赞美科
学技术知识,提倡发展实际学问,主张全面改造
人类知识,建立并传播新的科学知识体系,使整 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得到“伟大
的复兴”。
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注重认识论和方法 论的研究,尖锐批判了经验哲学的种种弊端,揭 露了认识上的许多重要的错误根源,并制定了科
学的归纳法,对促进实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影响,而且对以后教育思想亦产生深刻的影响。 他还强调道德实践活动、习惯、求知、社会 环境对培养德性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启发、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能力
18世纪初,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等人
的科学研究成果开始渗入教学内容,并开设了一 些自然科学讲座,为英国造就了一批政治人才和 学术巨匠,受到英国王室的青睐,但它们排斥非 国教派教师。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日益减少.
18世纪后期出现的星期日学校,后来也曾流
行欧美各地。 星期日学校:一种在星期天传授宗教知识的 班级,招收贫儿尤其是童工,由英国报业经理雷 克斯首创主的“工作学校”、收容犯罪儿童的感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㈠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的领导权仍由国教会掌握, 一些宗教团体为宣传教义,兴办“慈善学校’’,收纳贫家子弟,
向他们灌输宗教教义及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也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
算知识,并教女童一些缝纫知识等。1763年,一些宗教界人士又 兴办“星期日学校”(SundaySch001),亦称主日学校,利用星
在高等教育方面,
这一时期英国仍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为中心,大学的
教学内容仍以古典文科和宗教神学为主。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 的物理学理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所起的推动作用,一 些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走进大学课堂。
㈡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1.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1806年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853年国会又决定 每年从国库中拨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仍交 由宗教团体“贫民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全权负 责。 1839年,英国政府才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经费 的分配。1856年又改组为“教育局”,最终于1899年废教育局,设 “教育署”,把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 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进程。
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
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
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 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 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 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 世纪末,至今200 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 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 世纪末至20 世纪40 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 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 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 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 世纪40年代至80 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 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 3 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 4 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 年代后期 3 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以英国为例论述欧美国家近代教育史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以英国为例论述欧美国家近代教育史发展的脉络及特点

以英国为例论述欧美国家近代教育史发展的脉络及特

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初等教育)和贵族性(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宗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

一、17~18世纪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

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

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

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

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

”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

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

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

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

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进入近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家庭职业教育逐渐为学校教育取代。

英国遂向“学校教育的社会”过渡。

学校提供法律、医学、神学等不同职业的训练和正规课程的讲授。

以考切斯特·福瑞文法学校为例,1645年在该校注册的165个男孩的家庭社会背景如下:手工业主占37 %,贵族占31 %,教士占20 %,富裕农民占12 %。

①由此可见,社会各阶层已开始将孩子送往学校接受教育。

17 —18世纪英国教育尤以崇尚古典主义教育为特色。

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上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宗旨规定了学习科目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

其中前“四艺”为中等教育基础课程,后“三艺”为高等教育讲授范畴。

英国自中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是向统治阶层输送政治精英的传送带,十分重视古典主义教育。

当时各校通行的教材内容颇能说明问题。

牛津大学标准的教科书汇集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维吉尔、贺拉斯、西塞罗、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盖仑等人的著作,这几乎已囊括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巨擘。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的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

“近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率先倡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主张“把自然研究从被禁痼、从被看作巫术或被鄙视,从被看作低下的笨拙劳动的状况下转变过来。

”他所提倡的“实验归纳法”与崇尚经典、形式主义和束缚心智的僵化的传统教育背道而驰,因此他又被尊奉为“科学教育之始祖”。

与此同时,英国民间自发地出现了一个远离主流文化、正统教育的科学家群体。

他们既非学者名流,也从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大多是些能工巧匠,热衷于改良技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

其中的佼佼者有泰尔福德、布林德利、史蒂文森、高特、达比父子、博尔顿、克朗普顿、阿克赖特、韦奇伍德、瓦特。

这些为英国工业革命创下不朽业绩的有功之臣,其职业五花八门,从木匠、织工,到理发师、实验管理员,不一而足。

然而,正是这些出身寒门、平凡无奇的小人物,不囿陈说,勇于探索和实践,自下而上地推动着英国技术革新运动,乃至工业革命。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还出现了一批科学社团机构,如“皇家学会”。

这些所谓的“无形学院”过定期聚餐,举办讲座、出版刊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由于英国未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早期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宗教势力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教育难以与之抗衡,去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19世纪纵观19世纪英国教育有这样三大特征:偏重精英教育,忽视民众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立;地方分治和自由主义思想妨碍了政府对教育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9世纪是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时期,先后在1832、1867、1884年三次进行了议会制度的改革,选举权范围逐渐扩大到工业资产阶级和部分城乡劳动者。

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确立起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的原则。

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首强,号称“世界工厂”,国际金融中心,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国,在世界贸易和海运业中居于垄断地位。

然而,在这令人炫目的“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盛世”“,教育却形同巨人的跛足,与其赫赫名声不称。

正如史学家GM·“维多利亚社会的力量和弱点在哪里都没有比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更明显。

”②温斯顿·丘吉尔也曾指出,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仍无教育政策可言。

时至19世纪文法学校、九大公学仍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阶梯。

这些学校只向上流社会的子弟开放,绝大多数毕业生日后都能顺利地进入牛津、剑桥。

无论是文法学校、公学还是牛津、剑桥均以培养未来的文官和政治精英为目标。

如牛津大学的贝利奥尔学院就以“主教、殖民地总督和内阁大臣的摇篮”而遐迩闻名。

这种向精英教育倾斜的办学方向严重地制约着英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教育开始出现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势头。

以1900年为例,英国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6人,而美国为31. 4人,德国为8. 3人,法国为7. 6人。

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大批目不识丁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再加上城市本身人口出生率大幅度的增长,下层人民的教育问题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1832年,哈德兹菲尔德众议院委员会的报告竟披露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工厂里会写字的人不超过1%。

据19世纪40年代注册总局的报告,40 %的成年人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

平民子弟所能受的教育十分有限,多数是进入由私人捐助或教会主办的学校。

在这里无非是听一些节俭、虔敬、安贫之类的道德说教,至多不过背诵《圣经》,并被告诫不要参与政治活动。

至1835年各教区兴办的主日学校仍有90多万学生。

教育的现状令工人阶级强烈不满。

1851年3月31日,在伦敦召开的宪章派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宪章派鼓动纲领”中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见解。

在纲领的第三部分“中严正指出:教育”“因为每个人有权拥有物质生活的手段,所以也同样有权拥有精神生活的手段。

扣压智力需要的精神食粮,如同不发给身体所需的食品一样,都是不合理的。

所以,教育必须是国有的、普及的、免费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是强迫的。

”宪章派还详尽地提出了他们的具体要求:“第一,凡受国家资助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必须向全体公民免费开放,并且强迫父母使孩子接受普通教育。

第二,在高等学校受教育是免费的,但是按自愿原则。

第三,开办工业学校培训青年掌握各种行业和技术,以便逐渐取代学徒制度。

”此后,曾围绕着是否应将教育办成“国有的、普及的、免费的”教育,宗教与教育是否分离,下层人民应受怎样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纽卡斯尔就教育成立的一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中一位委员声称,他甚至怀疑有无让农民子弟上学上到14 —15岁的必要。

他提议劳动群众的子女上学到10 —11岁足矣。

他认为一个孩子受教育到10岁即拥有对下层阶级的孩子来说足够用的知识。

”更有甚者,资产阶级中竟有人提出,一个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就意味着劳动纠纷的增加。

尽管上层特别是保守的贵族对向劳动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持抵触情绪,对政府干预教育,发放教育拨款横加阻挠,但是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亟需的不再是文盲和准文盲,而是大量的具较高素质的有技术的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

俟劳动者在选举制度改革后获得了选举权,资产阶级日益认清了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重要所在—它是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下层人民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的手段之一,因此,议会在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这一法案的核心是,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

它规定,凡 6 —13岁的儿童必须一律入校学习,其课程全部为世俗性的。

该法案是英国教育史上尤其是初等教育的一大转折。

其意义在于扭转了民众教育不受重视,仅限于宗教慈善团体的资助,学校控制在教会手中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教育的发展。

在该法案颁布后十年间,公立初等学校的从过去的8000所发展到14000所。

但是,仍应看到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英国发展教育的时机还是被延误了。

1858年英国全日校学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77 ,而同一时期普鲁士的比例为1∶6.27 ,两相比较,悬殊甚大。

日后英国被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后起之秀”————美国和德国超越,原因固然是综合性的,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不注重民众教育亦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则是不争的事实。

如前所述,英吉利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崇尚古典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这个民族对科学持有明显的“傲慢与偏见”,人为地造成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似乎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甚至互为敌视。

正如当代英国著名作家查里斯·帕希·斯诺所指出的,人文主义者特别看不惯科学家那种近乎狂妄的坦率,看到科学家经常兴致勃勃地否定前人的结论和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做出了什么新发现的样子总感到不舒服。

在他们看来,科学家是些粗俗不堪、浅薄狂妄的家伙,根本没有教养。

而科学家又往往觉得人文学者软弱迂腐,无病呻吟,并且不关心同胞的实际生活。

尽管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有很强的力量,但是整个社会对于科学文化的不理解程度却是令人吃惊的。

两种文化的分裂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就重大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

“对科学具有生死悠关的重要性,对在国家事务中运用科学的急切需要,竟然茫然无知。

在所有需要科学的政府部门中,主管大臣们、常务次长、助理次长和职员们对科学都是一窍不通的。

很自然,既然科学无法为他们所用,或他们无能力运用科学,他们就厌恶科学。

”据统计,1815 —1914年18位首相中仅三人—威灵顿、拉塞尔、迪斯雷利不是在牛津、剑桥受的教育。

素以人文教育为宗旨的两校,重传授古典文学和数学知识,重视智力训练,轻视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的训练,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