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英国近现代教育
英国的教育制度

㈣1902——1941 1902——1941
《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 《斯宾塞报告》 斯宾塞报告》 《诺伍德报告》 诺伍德报告》
㈤1944年的教育法(即《巴特勒教 1944年的教育法 年的教育法( 育法案》 育法案》)
二战后后,为恢复教育,英国政府发表由教育委员会主席 巴特勒起草的题为《教育的改造》 巴特勒起草的题为《教育的改造》的白皮书。 1943年巴特勒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获得通过成 1943年巴特勒向议会提交了一项法案,1944年获得通过成 为《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 1944年教育法》,亦称《巴特勒教育法》 法案主要内容: 法案主要内容: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法案意义: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法案意义: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直至今天,该法案仍是英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
财务司
继续教育 和高等教 育局
中小学 教育局
师资及 统计局
教育委 员会
教育局
各级各 类教育
幼儿 教育
初等 教育
中等 学校
高等 学校
继续 教育
公立与 私立幼 儿园
幼儿学校 初级学校 预备学校
文法中学 技术中学 现代中学 综合中学
中间中学 公学 第六学级 第三极学院
古典大学 近代大学 新大学 开放大学
高等教育
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 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 高等教育仍然通过中世纪建 立起来的古典大学进行,只 有贵族,资产阶级的后代能 接受高等教育。 “比英国国老还老”的大学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学生主要是上层社会青年 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 和神学 19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成 19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成 立了皇家大学委员会,在于 改革旧的大学章程和条例, 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 的需要。 19世纪20年代开展了“新大 19世纪20年代开展了“新大 学运动”。“伦敦大学学院” 学运动”。“伦敦大学学院” 19世纪50年代,政府加强对 19世纪50年代,政府加强对 各类教育的干预。 各类教育的干预。《牛津大 学法案》 剑桥大学法案》 学法案》 《剑桥大学法案》 “校务委员会”
英国现代教育介绍

英国现代教育介绍
英国是一个致力于发展教育的国家,其教育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质量。
在英国,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
幼儿教育是英国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步,通常从3岁开始,包括托儿所和幼儿园。
基础教育是从4岁到11岁,主要包括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是从11岁到18岁,主要包括中学教育,其中GCSE是英国中学教育的重要考试。
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英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职业教育则是针对那些不想上大学但想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的学生而设立的。
除了不同的教育层次,英国的教育还有非常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例如,英格兰的教育体系推崇单科学习,而苏格兰的教育体系则强调全面发展。
此外,英国还有许多著名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这些学校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丰富的课外活动而闻名于世。
总的来说,英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 1 -。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㈠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的领导权仍由国教会掌握, 一些宗教团体为宣传教义,兴办“慈善学校’’,收纳贫家子弟,
向他们灌输宗教教义及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也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
算知识,并教女童一些缝纫知识等。1763年,一些宗教界人士又 兴办“星期日学校”(SundaySch001),亦称主日学校,利用星
在高等教育方面,
这一时期英国仍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为中心,大学的
教学内容仍以古典文科和宗教神学为主。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 的物理学理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所起的推动作用,一 些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走进大学课堂。
㈡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1.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1806年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853年国会又决定 每年从国库中拨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仍交 由宗教团体“贫民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全权负 责。 1839年,英国政府才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经费 的分配。1856年又改组为“教育局”,最终于1899年废教育局,设 “教育署”,把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 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进程。
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
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
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 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 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 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
第六章教育制度教学教案

2020/9/22
18
2、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制,其结构是:小 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 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2006年修订颁行的《义务教育法》 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 收学费、杂费”,这标志着,国 家从法律层面确立义务教育经费 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 施。
2020/9/22
39
免费
资料
•
德国在1919年实行8年义务教育,职业义务教
育到18岁,18岁前全部免费,家庭困难的还可申
请生活补贴;1973年起延长到10年,目前是12年
2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什么是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
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
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第 四 章 教 育 体 制
第 四
教育的法制化:
章
• 保教结合
2020/9/22
36
第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
四
章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
教
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 会和家庭
育
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体
世界上最早颁布实行义务教育法令的是德国,1872年颁布了
制
《普通教育法》。
我国的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基于英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介绍了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英国教师教育发展英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8 世纪末,至今200 余年。
在此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一、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1. 英国师范教育的初创、定型期(18 世纪末至20 世纪40 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萌生于18 世纪中叶,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使各种师资的培训机构发展起来。
主要的师资培训制度是导生制、见习生制和中等师范院校等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随着走读制师范学院和地方公立学院的创办,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逐渐分野。
20 世纪初,英国师范教育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系统较为严密的体制。
2. 英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期(20 世纪40年代至80 年代)二战后,为了提高英国在全球中的竞争能力,英国在师范教育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培养模式最终确(1)《麦克奈尔报告》与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建立1994年5月发表的《麦克奈尔报告》调查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体制。
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麦克奈尔报告》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大学所属机关的地位,第二类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独立于大学之外。
(2)《罗宾斯报告》与教育学院的设立1963年10 月《罗宾斯报告》报告书中对师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作出了具体建议:改大学教育系和地方教育学院为“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必须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的规格为 3 年制专业教师合格证书的获得者,还必须提供 4 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即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议把教育学院的学位授予权、行政权和财务管理权逐步移交给大学。
(3)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步英国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来自于上个世纪60 年代后期 3 次对教师培训状况调查的推动。
其一,是对地区师资培训组织的调查。
外国教育教学史教程填空选择题

外国教育教学史教程填空选择题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填空题1.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2.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古代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希伯来。
4.外国早期原始人的化石发现于东非的坦桑尼亚。
5.中外学术界关于教育起源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需要起源说。
6.母系氏族时期出现的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称为青年之家。
二、选择题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 A 的宫廷学校。
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 D 。
A.文雅教育B.职官教育C.书吏教育D.科学教育3.古代埃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十分 D 。
A.生动活泼B.直观有趣C.严肃认真D.简单粗暴4.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A 等。
A.寺庙学校B.教区学校C.文法学校D.修辞学校5.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B .(2009)A.“拉比”B.“古儒”C.“书吏”D.“校父”第二章古代希腊的教育一、填空题1.“三艺”是辩证法、文法、修辞学。
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项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摔跤)。
3.古代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_要求身心和谐发展_。
4.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5.“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仆人。
6.“三艺”为“智者派”所创。
7.在荷马时代,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8.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9.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10.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
11.苏格拉底以其“知识助产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12._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述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问题。
13.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被称为三个里程碑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之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思考题:1,我们为什么需要学制?学制对我们教育有哪些影响作用?2,中外的学制有哪些不同?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制度”(“SYSTEM”“INSTITUTION”)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广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广义教育制度的两个基本内容:(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2)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个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主体。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4个内容:1,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2,学校办学制度。
3,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4,学校管理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二、我国的学校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2,1922年,我国制定了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中等教育阶段设初中和高中,各3年,总称为“六三三”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3,195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法制化建设不断增强,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第六章19世纪欧美国的教育

度(Monitorial System)
②创始人:英国国教会牧师 贝尔(A.Bell)和公谊 会教师兰卡斯特(J.Lancaster)所创新 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③导生制评价: 优点:省钱、省师资、扩大受教育范围、有助于儿 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缺陷:教学机械化;只能运用到简单的背诵或书写、 计算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④影响: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对欧、美其他国家 也有影响。但由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而最 终被人们抛弃。
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 响。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 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 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 组织科学教育。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
总结:
他的教育思想比较集中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 中。在科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应包括: ⑴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地理学、植物学、物理学、 化学、人体生物学) ⑵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 ⑶历史教育,特别是英国历史教育 关于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 行: ①要适当选择理论 ②要注重实际教学 ③要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④要安排充裕的时间
3.高等教育——“新大学运动”和古典大学的改革
⑴新大学运动”:
背景: 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对高等
教育提出新要求,但牛津和剑桥仍26年,伦敦新学院成立,这是英国第一所具有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知识价值论
❖ 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 要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
❖ 他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联系 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
需要。
.
斯宾塞的课程体系
.
4.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括: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 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从实验到推理。(直观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 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学校委员 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 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 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 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 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双轨制”)。
.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 赫胥黎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 想比较集中的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
❖ 赫胥黎对当时英国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公学和大学中存在 的弊端进行了批判。
❖ 他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 要性,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犀利的反驳。他还进一步指出, 科学教育首先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在竭力提倡科学教育的同 时,赫胥黎也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提出批评。
❖ 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 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 “免费学校”、“贫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 校”等。
.
2.文法学校和公学
❖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 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 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 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 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内心的“自 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 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他注重贵 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 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绅士)。
.
❖ 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
3.课程设置
❖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 种类型的课程:
.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
.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 自《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以后,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互不衔接、初等 教育还没有免费等问题。
❖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 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
5.“导生制”学校
❖ 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 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 “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 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 “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
❖ 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
二、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
(一)培根的教育思想
❖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以提倡自然科 学和科学教育而著名,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 他以“知识就是力量”等名言对科学知识的价值作了很高度 的概括,他曾起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 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却唯独没有宗教神学的 地位。
.
图4:英国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图5: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图6: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外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
.
3.1870年《初等教育法》
❖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 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
❖ 《巴尔福教育法》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 世纪后所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教育法。
❖ 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 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长 期以来形成的中等教育是中上层阶级特权的观念;第一次把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 制和中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关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洛克 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 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 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 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
(2)关于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 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5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
公学
❖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 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 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 校。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 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 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被誉为“英 国绅士的摇篮”。
.
图2: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图3:导生制学校及其教学
(F.P.Graves,1919)
.
(二)三件教育大事
1.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2.“新大学运干预教育开端
❖ 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 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 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 库中拨出 2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 款形式、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的“自 然、权力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白板 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 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倡“白板说”。认为人出生 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 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
❖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 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 制度”。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迈出了一步。但它 并没有解决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
《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 方当局的权限;
.
2.“新大学运动”
❖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社会许多 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 1828年,伦敦大学成立,拉开此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 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 大学。
❖ 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教育面向中产阶级。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 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主要内容是: (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5-11岁); (2)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包
括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具有实科性质的选择性现 代中学;相当于职业中学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略高于初等 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 择性考试(“11岁考试”)。同时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 龄为15岁。
.
图1:17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
(F.P.Graves,1919)
.
3.学 园
❖ 17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 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 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
4.星期日学校
❖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 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 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第五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
.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一)五种教育形式
1.慈善教育 2.文法学校和公学 3.学园 4.星期日学校 5.“导生制”学校